我对研究“人”有很大的兴趣。男人女人,好人坏人,美人丑人,强人弱人。
当你细致的观察、试探或者揣摩过种种人类之后,会不由得发出一种疑问。这些看似各自不同却起着同样作用的肉身里,怎么会因为那些看似相同却导致人人各异的心灵而使“人”这一种类的世界变得精彩纷呈呢?
一个人,会有多面,甚至千面。几年前我特别喜欢一个词儿,叫做面面观。
我在总结中发现,越是期待度高的情感,人的态度变化越频繁;越是强烈的刺激性反应,消散的越快;越是被注意力忽视的力量,对人长期的影响越大。爱,属于阶段性突发情感,经过反复强化的爱才能延续下去,否则就被中途的一些吸引力给分散了爱产生的火花,以至于消灭。恨,属于暂时性爆发情感,只在某一时期内占据强劲主导地位,日常生活越复杂的人其仇恨越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减轻,但不适用于那种在单调枯燥或者空闲中度日的人类,对这类人而言,仇恨会随着时间的扩延而增加。
而最诡异的事情,就是你只能分析出来一个人的情感表现和其背后根源,却判断不出来他将要采取的行动。可按照思维的逻辑性和顺序性,理论上应该是可以从表现推导出他下一步的行为的。我做不到。我只见过一个人做到。《lieto me》里面的lightman博士。好吧。一个正常人是不会拿自己跟虚构的专业人士相对比的。
最近拿几位身边新出现的不算熟识的朋友做实验,试探性的分析他们的心理给他们听。
在分析的时候我并不知道我说的是正确是错误,所以选择的是大量的中性词。然后从他们的反应时间、态度和措辞上判断要害在哪里。再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分析。
而让我郁闷的事情是,有些人你猜中了他会产生恐慌感,避而不言,用模棱两可的词打马虎眼,甚至拒绝继续。但你给他提示的一些意见他会很认真的听,不做反驳。
有些人则会不停的附和你没错就是这样,但你传递或者暗示给他的任何对他有益的信息,他都完全不入心,下次再分析,同一句话你再说给他,他还跟第一次听一样。
还有一种,他完全否认你的观点,然后拒绝进一步的分析,虽然他的表现已经显然说明已经被你说中。
这三种都是逃避型人格。我是新近才发现有这么多人都是逃避型人格。
根据我的经验,跟第一类稍显积极的逃避型人格接触的时候,坚持你的意见,想说什么跟他说什么就行了,别看这类人闭口不言,但他们的心都敞着门呢,你说了什么,聪明而善于吸收的他都在琢磨和考量。
跟第二类人,说再多都没用,但必须说话,说不着边的象征性的话。他需要的不是你帮他认识自己,而是陪他说话。就算你掏心窝绞尽脑汁跟他说再多实质性的话,都是废话。他的脑子是不开门的,只有他自己的思想,即使他可能就没什么思想。没思想,不代表没有处事原则。你改变不了更改善不了他。到最后,他行事的标准完全还是他自己那一套,错到南墙还是要错,错一千次还是会错。陪伴,是你唯一能给的帮助。
最后一类人。很复杂。他们是完全拒绝让你猜心那种。拒绝认识自己的人一般都很脆弱,敏感。他们的心上贴着小心易碎的标签。所以什么都别说,做能够带给他安全感和信任感的事情就可以了。行动的力量比语言更奏效。他们是用眼睛跟你进行沟通的。不要相信他们的表情,笑容满面之下或许藏着一颗流血的心,而满面愁云也可能只是想到什么一时走神。但是也要小心,无语言表达的交流是很容易反复的。
我爱把人分门别类,但我自己是什么人格呢?不知道。应该是积极型成分大一些的保守性人格吧。所谓医者不自医,我最明了这句话的含义。对一个人情感越深,就越难客观评判。我只分析我的心理,和造成某些行为的根源。但从来不为自己定性。我不知道那包容之下的极端,那舒缓下的癫狂该怎么放置。
对于那些我看穿了心扉的人来讲,我会尽力去保护他。哪怕也许他会在有意无意间伤害了我。这不是种善良,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责任感。是的,因为了解,所以宽容。我懂得,就要承担原谅你的不懂得的义务。
My primary instinct is to protect the chi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