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人经常比喻那些办事狡黠精明、会算计、总不会吃亏的人为“门槛精”。在背地里这样说人家时,往往带点贬义性质,譬如:“某人门槛精的死,一点点小利都要斤斤计较”;而当面说人家时,一般又带着褒义或中性性质,如:“你门槛精的,既是行家又办法多”。甚至还给门槛精加上一个定语:门槛精到九十六。
但是门槛怎么会精呢?据说其由来是这样:唐时吴越一带有座寺院,寺中的大法师智永和尚,是晋朝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世孙,其书法名噪四方,人们为求其墨宝,以至把寺院的门槛都踏烂了。于是,智永和尚叫人将门槛外包上铁皮,铁门槛又被无数慕名者踏破。智永和尚便将门槛改成石头的,石门槛自然经磨耐踏了。人们在称赞智永和尚办法好时,也戏称智永和尚是“门槛经”。从此附近人们便把点子多、办法好叫做“门槛经”。因“经”“精”近音,“门槛经”便慢慢传为“门槛精”。
总觉得这个传说比————较牵强附会。门槛,就是门框下部挨着地面的横木(或长石等)。屋外的人跨过门槛便算进了屋,所以门槛又是屋里屋外的分界线。普通人家的门槛约有七八公分高,寺庙的门槛高些,皇宫里的门槛就更高。高门槛会给人一种庄严神圣印象,但分界线也好,神圣也好,到底与精明有何关系呢?
最近研究苏州话中的“洋泾浜”时,却发现了“门槛精”真正由来:原来这“门槛”竟然是“猴子”的英语“MONKEY”。猴子引申孙悟空,是聪明的精怪——猴子精,于是构成了中西结合的洋泾浜闲话。
至于门槛精到九十六,则指精明到了极点。这是69不掉头的经典运用:6就是9,9就是6,永远是对的,门槛阿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