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第五编古典主义时期音乐
“古典主义时期”是西方音乐历史发展到高峰的一个阶段。
第五编的重点
声乐 | 器乐 | |
前古典时期 | 1.正歌剧改革(格鲁克) 2.喜歌剧兴起 (意法德英) | 1.奏鸣曲 2.交响曲 |
维也纳古典乐派 | 海顿(交响曲、四重奏) 莫扎特(歌剧、协奏曲) | 贝多芬(交响曲) |
第三章海顿和莫扎特
时间:18世纪下半叶
海顿(年龄最大)、莫扎特、贝多芬(年龄最小)三者的区别:
海顿和莫扎特的创作标志着古典主义风格高峰期的到来;贝多芬虽然紧随其后,成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三位大师,但贝多芬的创作和他生活的时代一样,横跨两个世纪,属于两个时代。
维也纳是哈布斯堡王朝的都城,从18世纪起就成为欧洲音乐生活的重要舞台。
节奏鲜明的小步舞、波尔卡、圆舞曲、进行曲,娱乐性的嬉游曲、遣兴曲、小夜曲等都很流行,这一切使维也纳在18世纪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城、音乐城。从格鲁克到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以及后来19世纪的舒柏特、勃拉姆斯、约翰·施特劳斯、马勒等等,与维也纳和它的音乐相连的音乐家在西方音乐史上数不胜数。
第一节海顿
海顿一生的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1732~1761年):海顿1732年出生在一个农民家里,8岁时被维也纳圣斯蒂芬教堂(位于维也纳中心,是维也纳最著名的教堂)的乐长挑去学习歌唱,后因倒仓而离校,此后业余学习作曲。海顿性格乐观、纯朴,有幽默感。海顿的第一份工作:1759年海顿到莫尔津亲王的乐队任职。
第二个时期(1761~1791年):在莫尔津亲王的乐队任职期间,结识了匈牙利贵族保罗.埃斯特哈齐亲王(匈牙利最富有的贵族),并于1761年受聘为亲王宫廷乐队的副乐长,对于海顿来说这是其生涯中的重要转折点,结束了相对不稳定的第一个时期。海顿为匈牙利望族埃斯特哈齐亲王兄弟服务了整整30年,从副乐长后升任乐长的海顿根据所签定的合同,必须按亲王的旨意进行创作活动,其一切成果也都属于亲王所有。在这个阶段里,海顿创作出他一生绝大部分的管弦乐、室内乐、歌剧及宗教性作品。这30年里的众多作品和第一个时期有所不同,逐渐显示出海顿的个人风格及变化轨迹。1781年,海顿与年轻的莫扎特相识。
第三个时期(18世纪90年代至海顿逝世的近20年):这是他创作的第三个时期,也是他功成名就的光辉年代,海顿此时已经离开埃斯特哈齐宫廷去维也纳居住。这时期的重要作品,首推12部“伦敦”交响曲,这是1791~1792年和1794~1795年两次赴英国期间的创作。
海顿最重要的贡献是108部交响曲和68首四重奏,在这两个领域里集中体现出他那永不停息的探求精神。
海顿交响曲的常用曲式:
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
第二乐章:行板、慢板或广板,即整个交响曲中最慢的部分,常用变奏曲式;
第三乐章:中速,用带三声中部的小步舞曲,这已逐渐成为古典交响曲的固定结构;
第四乐章:在18世纪通常使用快板或比第一乐章更快的急板,使用偶数节拍来代替三拍舞曲,常用回旋曲式或奏鸣曲式,或二者的结合即回旋奏鸣曲式。
对海顿的音乐风格和历史地位的总结:
海顿对音乐的热爱,对人生、世界、自然所持的豁达态度和他乐观坦然的性格,以及18世纪下半叶奥地利松动自由的信仰环境,使他的音乐里充溢着健康、质朴、幽默、轻松的情趣。他的音乐风格与奥地利维也纳丰富的城市音乐和民间音乐紧密相连,清新明快的旋律、简明清晰的和声织体、合理匀称的结构、别出新裁的细节处理,以及从力度对比的出人意料到不规律的节奏等等,都导致海顿的与众不同,既不同于前期或同时期的作曲家,也区别于莫扎特或贝多芬,他所完善的维也纳古典主义风格与样式,还需要由其后辈去继续充实和发展。海顿受到启蒙时期的思想影响,始终坚持音乐能给人以幸福和鼓舞的信念,但他毕竟是属于法国大革命时代以前的人物,而那个更富于强烈激情的时代,是属于贝多芬的。
听辨:
1.第94交响曲(惊愕)第二乐章(晚期作品,是海顿第一次访问英国时所写,乐曲主题方整、对称、纯朴,采用了变奏的手法)。
2.第94交响曲(惊愕)第一乐章
3.弦乐四重奏(op.26,No.3,Ⅱ)原献给约瑟夫国王,后填词为奥地利国歌,名为《上帝保佑弗朗兹皇帝》。
4.《弦乐四重奏》作品64之5,第四乐章
第二节莫扎特(1756~1791)
莫扎特的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1756~1772):1756年生于巴伐利亚管辖下的萨尔斯堡(现属奥地利)。
第二个时期(1772~1781):从希罗尼穆斯·科洛雷多成为萨尔斯堡的新任大教主,到莫扎特忍受不了这位主教大人的欺辱,愤然辞职独自赴维也纳为止。
第三个时期(最后的近10年间):这是他的辉煌时期。在维也纳他写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代表作。
歌剧创作
歌剧是莫扎特音乐创作中最重要的体裁。
他一生创作的20多部作品涉及歌剧的各种类型:意大利正歌剧、意大利喜歌剧、德奥歌唱剧,以及节日剧、音乐剧、幕间剧等形式。
《费加罗的婚姻》取材于法国18世纪文学家博马舍的话剧。
听辨:歌剧《费加罗的婚姻》第一幕选段(ABACA,五部回旋曲式)
歌剧《魔笛》选段,夜后的咏叹调
莫扎特在维也纳时期的主要歌剧:
剧名 | 创作年代 | 类型 | 脚本作者 |
《后宫诱逃》 | 1782 | 歌唱剧 | 施蒂凡尼 |
《费加罗的婚姻》 | 1786 | 意大利歌剧 | 达.蓬特 |
《唐·乔瓦尼》 | 1787 | 同上 | 同上 |
《女人心》 | 1790 | 同上 | 同上 |
《魔笛》 | 1791 | 歌唱剧为主 | 席坎内德 |
※莫扎特继格鲁克之后,给歌剧这种艺术形式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与格鲁克不同的是他强调诗词要顺从于歌唱;角色性格的刻画与内心情感的表述,是用令人信服的美妙音乐来实现的,音乐在歌剧中占据着支配的地位。莫扎特是个戏剧天才,他巧妙地将音乐的旋律结构和戏剧的情节动作完美地连接起来,成为名副其实的歌唱戏剧艺术,因此莫扎特各种类型的歌剧,至今仍保持着动人的魅力。
器乐创作
莫扎特对协奏曲,尤其是钢琴协奏曲所做出的贡献相当于贝多芬对钢琴奏鸣曲的贡献。
莫扎特创作的27首钢琴协奏曲经历了一个成熟的过程,他把奏鸣曲式引入到协奏曲中,并且出现了双呈示部。
听辨:
4.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g小调)
5.《A大调钢琴协奏曲》K.488第一乐章的第二呈示部(钢琴)和华彩乐段的开始。
莫扎特的旋律优美、明亮、欢快,是理想主义古典风格的代表。
小结:
莫扎特短短的生命,给人类留下如此巨大的财富,他的音乐体现了古典主义时期最完美的风格和对纯真音乐的理想(思考并理解!);他和海顿一起,建立并完善了多种音乐体裁形式,并将这些体裁形式所能承受的内容含量与精妙的表述结合到天衣无缝的程度。
第四章贝多芬
由海顿、莫扎特创立并发展起来的维也纳古典音乐形式与风格,在贝多芬手里被极大地扩大和发展。
第一节贝多芬的生平
㈠维也纳时期
从1792年贝多芬赴维也纳到1802年。
听辨:《悲怆》
1802年10月他写下了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遗嘱”(指的是1802年夏天,贝多芬到维也纳郊外的小村庄海利根施塔特,计划在那里完成《第二交响曲》和其他作品,但长期折磨他的耳疾使他沮丧,回到维也纳后他给自己的两个兄弟写下遗嘱,在贝多芬死后这份日期是1802年10月6号的文件才被发现,称之为“海利根施塔特遗嘱”。
㈡创作成熟时期——最典型的贝多芬风格时期
《第三交响曲》(Op.55,1803~1804)的构思与完成,标志着贝多芬创作盛期的到来。大量的杰作在这时期产生:从第三到第八交响曲,第三到第五钢琴协奏曲,从第21首“瓦尔德斯坦”(即“黎明”)到第26首“告别”的钢琴奏鸣曲,小提琴协奏曲及“克罗采”、“春天”小提琴奏鸣曲,歌剧《费德里奥》(贝多芬唯一的一首歌剧作品)等。
听辨:《第三“英雄”交响曲》第一乐章(主题展开充分,结构庞大)
贝多芬:升c小调弦乐四重奏,作品131
《第三“英雄”交响曲》最显著的特点?(至少举出两个)
1.在乐曲中反映英雄主义精神是前所未有的;
2.各乐章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
3.在乐曲的形式上很大的突破,篇幅很大,结构庞大。
㈢创作晚期
他这时期的作品乐章更自由,爱用赋格曲写作,主题变得不规整。
这时期的作品有:第九交响曲(向往着自由、平等、博爱)、《庄严弥撒》、最后5首钢琴奏鸣曲、迪亚贝利主题变奏曲及最后6首弦乐四重奏。
贝多芬的历史地位:
贝多芬作为18~19世纪之交的作曲家,代表进步的世界观、伦理观和新兴资产阶级的审美理想,适应当时社会与政治经济上的巨大变革,将人类友爱的最高憧憬以他特有的音乐语言表述出来并被大众所接受。贝多芬的创作虽然保持着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主体风格、严谨细致的结构比例与合乎逻辑的统一矛盾统一,但“自由和进步”是贝多芬终生追求的艺术与人生目标。他的音乐象征着力量、意志和气势,也充满了自由大胆和激情超越的精神,这成了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主题的启蒙精神。“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贝多芬的音乐至今让人震撼,正是发自贝多芬内心的声音找到了通向人类心灵的路,使后辈从中领悟到艺术与人生同样原无定轨,而独立前行的足迹终会累积成众人追随的大道。
重点了解:创作要点(交响曲)
第六编浪漫主义时期音乐
概述
浪漫主义音乐是指19世纪前后这一百多年的音乐。它所涵盖的是从贝多芬的晚期作品,罗西尼的歌剧、舒柏特的艺术歌曲,到勋伯格“不协和音解放”之前的初期作品,以及理夏德.施特劳斯那些被“现代主义”拒绝的作品。
社会背景:
1.“浪漫主义”的兴盛与法国大革命后的欧洲社会与文化情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2.欧洲外围国家或民族推动了音乐文化艺术领域的民族主义潮流;
3.19~20世纪相交的阶段,已处颓势的浪漫主义受到了与新世纪相连的现代主义潮流的冲击,西方音乐界呈现出更为复杂的状况。
“浪漫”一词源于“罗曼语”,指的是中古时期用罗曼语写成的诗歌或传奇。到了18世纪此词被用来比喻与现实相区别的想象中的世界,它和“野性”、“未开化”、“幻想”、“杜撰”、“不可思议”等形容词相近。
浪漫主义的核心:反理性
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的关系:
用启蒙运动所提倡的“理性”来代表18世纪,那19世纪的浪漫主义就是在强烈地反叛一切“理性”的束缚。
浪漫主义的基本特点:
方案一
1.强调作曲家主观情感的强烈表现,为此而突破古典主义表现手法束缚(浪漫主义最重要的特点);
2.把大自然作为题材和灵感的源泉;
3.强调音乐的民族精神;
4.倾向于音乐与其他姊妹艺术的结合;
5.创造出很多新的体裁形式。
方案二
1.强调作曲家主观情感的强烈表现,为此而突破古典主义表现手法束缚;
2.倾向于音乐与其他姊妹艺术相结合,倾向于标题音乐;
3.创造出许多新的体裁形式,如标题交响曲、交响诗、艺术歌曲(音乐与浪漫主义诗歌结合的成果)等;
4.旋律、调性、和声、节奏等方面都有新的探索和突破;
5.管弦乐队得到丰富的发展,钢琴成为浪漫主义作曲家最喜爱的乐器。
为什么钢琴成为浪漫主义作曲家最喜爱的乐器?
1.钢琴在浪漫主义时期有很大的进步,音域更宽、音色丰满,更富有表现力;
2.因为这些作曲家强调主观情感的表达,钢琴是最为方便表达主观情感的独奏乐器。
第一章德奥浪漫主义音乐的兴起
第一节韦伯(德)
韦伯在西方音乐历史上的地位,是以他的代表作《魔弹射手》确定的,1821年这部歌剧在柏林的首演,标志着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诞生。
《魔弹射手》来自德国古老的民间传说。
《魔弹射手》的特点:
1.突出了德国民间传说的民族性和浪漫特征;
2.管弦乐队音乐充分发挥,烘托出大自然神秘诡谲(jué)的气氛;
3.这部歌剧另一个突出的成就是它的序曲;
4.《魔弹射手》以德奥歌唱剧为基本框架,同时接受了法、意歌剧的影响。
其他作品:《欧丽安特》和《奥伯龙》是另外两部比较重要的歌剧作品、钢琴曲《邀舞》。
听辨:
1.歌剧《魔弹射手》选段“猎人合唱”
2.歌剧《魔弹射手》第二幕(狼谷)
3.韦伯:歌剧《魔弹射手》序曲
第二节舒柏特(奥)
奥地利作曲家舒柏特作为早期浪漫主义潮流的代表,在作品中体现出维也纳古典传统与新时期思潮之间的紧密联系。他被誉为“歌曲之王”,实际上舒柏特除去艺术歌曲之外,还在交响曲、室内乐和钢琴等器乐领域里留下大量的艺术精品,也进行了歌剧和宗教音乐的创作。
1813年他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交响曲,1814年他的作品属歌曲《纺车旁的玛格丽特》(歌德《浮士德》中的选段)影响大。1815年,是舒柏特倾心创作歌曲的一年,他一生创作的600多首歌曲中的145首都是这一年里完成的,其中包括著名的《野玫瑰》、《魔王》等歌曲在内,因此这一年被称为“舒柏特的歌曲年”。
听辨:艺术歌曲《魔王》(一个人唱几种角色)
舒伯特:《幻影》
舒柏特艺术歌曲的特点:
1.舒柏特所选择的诗词内容广泛,舒柏特对不同的题材语词仔细琢磨,为每首歌寻找最佳的形式载体以揭示其情感含义,即用音乐表达歌词。
2.舒柏特的歌曲形式通常可以分为三类:分节歌,通体歌,变化分节歌。
分节歌是用多段歌词用一段乐曲来唱;舒柏特最常用的是变化分节歌形式。通体歌的类型,是指没有重复性的长大的音乐材料,紧随歌词内容从头至尾一贯到底的形式。
3.善于用和声、调式的色彩性来刻画音乐形象。
4.钢琴伴奏的织体在他的歌曲里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与声乐部分融合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初雪》弗利德里希作曲,《幻影》舒柏特作曲。
请你举出你弹过或唱过的舒柏特的歌曲?
答:《鳟鱼》、《致音乐》、《小夜曲》、《菩提树》等。
第二章浪漫主义音乐的繁荣
第一节门德尔松
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的作品与他的音乐社会活动,对德国音乐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听辨: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序曲
《仲夏夜之梦》谐谑曲(快速、三拍子,贝多芬在他的交响乐中首次用这种体裁来代替交响曲第三乐章的小步舞曲)
《无词歌》选段
门德尔松的几项重要的社会活动:
1.为纪念巴赫《马太受难曲》创作百年,1829年他亲自组织排练并演出这部巨作;
2.1835年他赴莱比锡任格万特豪斯布业大厅终身音乐指挥,大大提高了这个乐队的水平,上演了很多古典、浪漫派的优秀作品;
3.他积极参与筹建第一所德国音乐学院——莱比锡音乐学院的工作并在其中任教。
总评:
门德尔松自己具备古典艺术的丰厚修养,尊重传统而创作也力求遵循严谨谐调、清新典雅的的古典标准,他对浪漫主义一味地热衷于中世纪的倾向不以为然。但浪漫主义时代的生活环境,依旧给门德尔松的创作带来深刻的影响,他用音乐来抒发自己对自然界、文学、诗歌以及历史、宗教等各种人生体验,无论是传统的大型清唱剧、交响曲还是管弦乐序曲、无言歌,无论是对大自然由衷的赞叹和描绘,还是为自己纯器乐作品加添诗情画意的提示标题,门德尔松着重的都是个人的理解与感受,这正是浪漫主义所强调的艺术价值观。
第二节舒曼
舒曼是德国作曲家、钢琴家、音乐评论家。他具有19世纪30~50年代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他的创作和评论活动,对德国以至欧洲浪漫主义及民族乐派的音乐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创作钢琴曲为主←1840年→以创作歌曲为主
舒曼的三大音乐活动:
1.1834年创办《新音乐报》,捍卫优秀的德国音乐艺术;
2.对当时庸俗、空洞的艺术作品进行批判;
3.提携新的年轻音乐家。
钢琴作品
《蝴蝶》、《大卫同盟曲集》、《狂欢节》、《克莱斯勒偶记》等。
舒曼音乐丰富的想象力、表述内心细腻情感和幻想的特征,是通过特性的旋律、多变的节奏、错综复杂的织体等精微的笔法而达到的,这些个性化的音乐语言同样体现在他的《新事曲》、《梦幻曲》、《童年情景》、《林中草地》,以及他那著名的《a小调协奏曲》等钢琴作品中。
听辨:舒曼:《狂欢节》a、《狂欢节》b
舒曼:《两个禁卫兵》
声乐作品
听辨:《诗人之恋》选段《在那美妙的五月》
简洁含蓄、意境深邃是舒曼艺术歌曲的特征。
音乐评论
第三节肖邦
一、华沙时期
二、巴黎时期在巴黎的19年,他创作的总的趋向是在更大的程度上从纯粹抒情性的篇幅较小的体裁向较大型体裁的扩展。音乐的内涵更加丰富和深化,更强烈的戏剧性力量和悲剧性冲突在更加庞大、复杂、充满动力性和内在张力的音乐结构中进一步迸发出来。肖邦音乐中的这种既刚强、豪迈,又细腻、柔美的诗一般的意境,在19世纪浪漫主义最繁荣时期的钢琴音乐中是独树一帜的。
波罗奈兹舞曲、玛祖卡舞曲、圆舞曲都是快速的三拍子舞曲,其中玛祖卡舞曲强拍不固定。
肖邦的特点:1充分发挥钢琴的特点;2民族性
为什么说肖邦是钢琴诗人?
答:1他的百分之九十的作品都是钢琴作品;2他的作品充满了诗意。
19世纪通常被称为歌剧的黄金时代!
※德国19世纪的歌剧
代表人物:韦伯、瓦格纳
韦伯代表作:《魔弹射手》、《奥伯龙》等。
瓦格纳(歌剧改革大师、19世纪德国重要的作曲家):
他改变了西方音乐传统轨道,从而引起极大争议的角色而引人注目。著有《瓦格纳文集》。
早期三部歌剧:《仙女》、《恋禁》、《黎恩齐》
早期最重要的歌剧:《漂泊的荷兰人》、《汤豪赛》、《罗恩格林》。
这三部歌剧的特点:都是神话题材。
瓦格纳: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a、b,歌剧《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第二幕选段
瓦格纳参加革命的动机:
1.早年接受激进的思想,是激进的青年;
2.他的艺术得不到当时政府的认可。(这是最终目的)
瓦格纳的乐剧理论和以《尼伯龙根的指环》、《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为代表的乐剧创作对西方音乐历史发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他的《未来的艺术品》等著作中对自己的歌剧理想进行阐述,提出他首创的“乐剧”概念,将自己的歌剧从题材到具体风格手法上与传统的法、意歌剧区别开来。
瓦格纳乐剧的特点:
1.瓦格纳认为真正伟大的歌剧应以体现永恒精神的神话为主题;
2.瓦格纳要求他的乐剧像古代希腊戏剧那样是诗词、音乐、表演、舞台等诸种艺术综合的整体艺术品;
3.打破了分曲结构而采取了以“场”为单位的无终旋律织体;
4.大量地运用“主导动机”;
5.运用大量的半音和声与不协和和弦,导致古典传统的功能和声体系趋向瓦解。
代表作:《尼伯龙根的指环》、《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纽伦堡的名歌手》。
拜罗伊特节日剧院是瓦格纳亲自设计的。
瓦格纳音乐中充溢着的浓烈激情被作为后期“浪漫主义”的典型,富于联想效果的管弦乐生动的解释情节和角色的处境及心理状态,又是19世纪的“综合艺术”及“标题化”音乐潮流在瓦格纳乐剧中的体现。……(见书第264页)
※意大利19世纪的歌剧
罗西尼:37部(19部正歌剧)歌剧《塞尔维亚理发师》
《塞尔维亚的理发师》(最为重要)是1816年的作品,是法国作家博马舍以费加罗为主人公的戏剧三部曲中的一部。
对音乐风格总的概括:《塞》的音乐充满活力,戏谑与激情并存而且极富舞台效果,剧中的人物都有精彩的音乐段落,这些令人赞叹的自然美妙的旋律与人物的个性紧紧相扣。
罗西尼的特点:使美丽的花腔技巧尽情发挥,这是意大利歌剧的独特魅力。
把装饰音和华彩段明确地写在乐谱上,以限制歌手随意炫技的陋习。
乐队相对简单但织体清晰透明,管弦乐队写法发挥了切实作用,随时的插入以烘托气氛。
《威廉·退尔》是罗西尼的最后一部歌剧。
贝里尼:10部(8部正歌剧),代表作:歌剧《诺尔玛》
多尼采蒂:约70部(35部正歌剧),代表作:三幕正歌剧《拉美摩尔的露其娅》
威尔第:26部(2部喜歌剧)
威尔第:歌剧《纳布科》合唱
威尔第:歌剧《阿伊达》第一幕选段
《奥赛罗》达到威尔第一生歌剧创作的高峰,成为真正的音乐戏剧。
威尔第的歌剧创作:
早期 | 1830~53 | 《纳布科》、《利戈莱托》、《茶花女》(当代题材) | 重视合唱、打破严格的分曲结构。混合多种音乐手段强化戏剧场景。 |
中期 | 1853~71 | 《假面舞会》、《唐卡洛斯》、《阿依达》 | 借鉴法国大歌剧,运用大胆的和声、喜剧角色、“回忆动机”。 |
晚期 | 1871~93 | 《奥赛罗》(1884)、《法尔斯塔夫》 | 音乐更加连续,乐队更加丰富,悲剧和喜剧都达到新水准 |
问:威尔第是怎样把意大利歌剧发展的?
玛斯卡尼:16部(加上轻歌剧),代表作:轻歌剧《乡村骑士》
真实主义:19世纪出现了一些同情贫苦农民和城市贫民悲惨遭遇的作家,他们把描写社会底层小人物命运视为己任,力求真实地反映他们的贫苦生活和他们的悲欢离合,以此暴露社会的黑暗面。人们把这些作家的创作倾向概括为“真实主义”,而把他们的作品称为“真实主义文学”。真实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是乔万尼·维尔加。他的短篇小说集《田野生活》是真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
真实主义歌剧的典型特征:
1.题材反映社会底层贫苦人的生活遭遇;(最主要的)
2.剧情带有血腥凶杀的内容;
3.戏剧发展紧张迅速;
4.舞台人物性格突出;
5.生活环境描写富有色彩;
6.竭力渲染情感;
7.音乐与民间歌舞密切关联,旋律易记动听。
代表作还有列昂卡瓦洛的歌剧《丑角》。
普契尼:12部(1部喜歌剧),代表作:《图兰多》、《艺术家的生涯》、《托斯卡》、《蝴蝶夫人》。
创作特点:
1.在题材内容上更为广泛,既有反映现实生活的,也有表现异国风情传奇的;
2.突出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强调用音乐深入刻画角色心理。
3.更充分地调动了艺术手段,其中包括声乐与器乐更有机的配合、和声与配器色彩的恰如其分的运用等。
普契尼的歌剧在世纪之交世界歌剧舞台上占据了重要地位并非偶然。他的歌剧选取的题材,歌剧中塑造的人物和他们的遭遇,很贴近观众的日常生活,容易引起他们的同情和关注。而歌剧所采用的艺术手段既传统又新颖,是意大利歌剧优良传统同世纪之交时期音乐发展的新成果结合的产物。这些就是普契尼歌剧之所以经久不衰的原因。
※法国19世纪的歌剧
一、19世纪初拯救歌剧(好人被迫害,受冤屈,危难时有人拯救)诞生。
二、格鲁克之后的歌剧:19世纪头10年里具有较大影响的是那不勒斯来的斯蓬蒂尼,他是拿破仑时期最受宠爱的作曲家,《贞洁的修女》、《费尔南多·柯泰兹》等剧与吕利时代歌颂王室的歌剧风格一脉相承。
三、法国大歌剧:19世纪30~40年代在法国特别盛行的一种歌剧形式。
特征:
1.历史性的重型题材;
2.长大的篇幅;
3.庞大而华丽的场景布景;
4.精致讲究的芭蕾舞和富于效果的管弦乐;
5.音乐贯穿不用对白;
6.除宏伟的独唱重唱外,合唱在歌剧中发挥重要作用。
代表人物:梅耶贝尔,《胡格诺教徒》
四、抒情歌剧与谐歌剧
抒情歌剧是19世纪中、下叶法国的一种介乎于大歌剧与喜歌剧之间的歌剧。
代表人物:古诺,《浮士德》
谐歌剧是19世纪中、下叶法国的一种更加轻松戏谑的歌剧(又称趣歌剧或轻歌剧)。
代表人物:奥芬巴赫,《地狱中的奥尔菲》、《美丽的海伦》、《霍夫曼的故事》
五、比才的《卡门》
比才:歌剧《卡门》序曲
特点:
1.现实主义的悲剧;
2.用音乐刻画形象很成功。
法国19世纪的歌剧:
大歌剧 | 梅耶贝尔 | 15部(4部大歌剧) | 《胡格诺教徒》、《预言者》 |
大歌剧 | 柏辽兹 | 3部(一部大歌剧) | 《特洛伊人》、《比阿特丽斯和本尼迪克》 |
大歌剧 | 奥柏 | 约45部(喜歌剧) | 《波蒂契哑女》 |
抒情歌剧 | 古诺 | 10部(2部喜歌剧) | 《浮士德》 |
比才 | 7部(5部喜歌剧) | 《卡门》 | |
轻歌剧 | 奥芬巴赫 | 约100部(轻歌剧) | 《地狱中的奥尔菲》、《美丽的海伦》、《霍夫曼的故事》 |
轻歌剧 | 弗朗克 | 4部(1部喜歌剧) | |
轻歌剧 | 玛斯涅 | 32部(6部喜歌剧) | 《曼侬》 |
第四章从标题交响音乐到交响诗
为什么标题音乐在浪漫主义时期非常流行?
答:因为音乐倾向于与文学、美术等其他艺术相结合。
第一节柏辽兹
他首创了“标题音乐”(如《幻想交响曲》)
标题音乐的特点:
1.丰富的标题;
2.固定乐思——描绘性戏剧效果,非常充满幻想。
代表作:交响曲《哈罗尔德在意大利》、《罗密欧与朱丽叶》
柏辽兹:《幻想交响曲》第一乐章片段a
第二节李斯特
李斯特:钢琴家、作曲家、指挥家、评论家、教育家以及音乐社会活动家。他是浪漫主义音乐的缩影。
首创交响诗——单乐章的标题音乐
什么是交响诗?
答:一、有标题的;二、由管弦乐队演奏;三、是单乐章的。
他的创作分两类:原创作品、改编曲。
交响诗《前奏曲》(用三音动机do、si、mi)
李斯特:《厄运》
第五章19世纪中、下叶的德奥音乐
第一节瓦格纳
见上文
第二节勃拉姆斯
勃拉姆斯的交响曲虽然只有四部,但每一部都是精心琢磨的凝练之作。《第一交响曲》由于风格和手法上与贝多芬的近似而被当时人称为“贝多芬第十交响曲”。
勃拉姆斯:《四首严肃的歌》第四首
勃拉姆斯:《徒然的小夜曲》
第七章19世纪的民族主义音乐与有关风格
出现时间: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叶。
代表国家:东欧、北欧。
背景(民族乐派产生原因):
1.社会方面,民族意识高涨;
2.音乐方面,浪漫主义的发展促进了民族主义的发展。
民族主义音乐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捷克的斯美塔那、德沃夏克,挪威的格里格,俄罗斯的格林卡、强力集团、柴科夫斯基。
民族主义音乐的特点:
1.具有民族进步的世界观,怀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2.继承和借鉴西欧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的优良传统和创作成果;
3.强调在自己的创作中采用民族的题材内容,体现民族的心理、愿望、性格和喜好。
民族乐派与浪漫主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第一节俄罗斯音乐文化
㈢格林卡
俄罗斯音乐之父,确立了俄罗斯音乐在世纪音乐中的地位。
格林卡音乐创作的特征由三种因素构成:俄罗斯民间音乐;俄国城市音乐文化的养分;西欧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的音乐成果。他把这三种因素有机地结合,既突出了音乐的鲜明民族风格,又使它建立在坚实的艺术技巧之上,从而把俄罗斯音乐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他的第一部歌剧《伊凡·苏萨宁》奠定了民族爱国主义历史歌剧的类型;而第二部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则确立了俄罗斯民间神话歌剧的样式。他的管弦乐幻想曲《卡玛林斯卡亚》树立了运用民间素材交响化自由变奏的典范。
㈣“强力集团”作曲家
巴拉基列夫、居伊、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包罗丁。
特点:
1.他们都生活在本世纪19世纪60年代废除农奴制前后俄国社会活动高涨的环境中;
2.他们都敬仰格林卡,立志继承和发扬其优良传统,推进俄国音乐的发展;
3.他们热爱和钻研俄罗斯民间音乐,从中吸取滋养,使自己的创作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深刻表现俄国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情感;
4.他们尊重西欧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的成果,关注音乐与文学、诗歌、戏剧、美术的紧密联系,提倡音乐的思想性、标题性、形象性和通俗性;
5.他们反对墨守成规的学院派习气,主张创新和风格独特;
6.他们喜好将异国与俄罗斯风情作对比性描写,以此扩大和丰富音乐的色彩和表现力。
※穆索尔斯基
“强力集团”成员在创作上更富有成就的是穆索尔斯基、包罗丁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其中思想最为激进、创新最为突出的是穆索尔斯基。
他的创作生涯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写了一些声乐浪漫曲和器乐曲,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思想和艺术完全成熟,创作达到了高峰,一生代表性的作品均产生在此时。歌剧在他的创作中处于首要地位。他总共写了五部歌剧,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包里斯·格杜诺夫》
在器乐创作方面:交响音画《荒山之夜》、钢琴套曲《展览会上的图画》
㈤柴科夫斯基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是柴科夫斯基创作的第一个时期。代表作:第一交响曲《冬日的梦幻》,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
1876年至80年代后期,代表作:《第四交响曲》,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庄严序曲《1812》。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代表作:《第六“悲怆”交响曲》、舞剧《睡美人》
柴科夫斯基同“强力集团”作曲家之间的区别:
1.“强力集团”成员们突出历史题材和神话传说,更注意采用农村民歌素材,同时喜欢吸取“异族情调”来丰富俄国音乐。其风格较为纯朴粗犷;
2.柴科夫斯基在题材内容和艺术形式上更加多样化,不局限于表现俄国题材,不拒绝任何体裁和形式,吸取了俄国城市民间音乐的音调,借鉴了西欧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的音乐成果。
3.柴科夫斯基的音乐更注重人内心情感的体现。
柴科夫斯基的音乐是对沙皇专制社会充满怀疑的永恒的悲歌。
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第一乐章
第二节捷克的音乐文化
㈡斯美塔那
捷克音乐之父,首创捷克歌剧。
他的创作分为两方面:
1.捷克民族歌剧,《被出卖的新娘》
2.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
㈢德沃夏克
德沃夏克:《斯拉夫舞曲》
90年代起属创作晚期,而艺术则达到高峰阶段。代表作:第九交响曲《自新世界》、歌剧《水仙女》。
德沃夏克的创作同他的前辈斯美塔那相比,既有一脉相承的方面,也有不同之处。
1.作品的题材方面,斯美塔那更突出捷克本土的历史和文化,而德沃夏克则从捷克扩展到整个斯拉夫民族;
2.从体裁范围来说,斯美塔那的创作领域主要是歌剧和交响诗,作品数量不算多,而德沃夏克涉及的领域很宽,作品数量很多,作有多部歌剧,特别突出的是大量器乐曲。
3.在音乐风格上,斯美塔那的捷克民间风味更浓烈,底沃夏克广泛吸取了斯拉夫和欧美音乐文化的因素,格调显得更高雅和更艺术化。
第四节挪威的音乐文化
㈠挪威民族乐派产生的历史条件
受丹麦奴役了“四百年之夜”,又落入瑞典统治90年。
易卜生——挪威著名作家和剧作家
㈡格里格
格里格:《致春天》
艺术特色:小巧精练、诗情画意、爽朗清新。他的作品大多属器乐小品,内容来自民族民间风俗生活、神话传说、自然风光、诗歌文学和个人体验。
第八章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音乐
——打开了20世纪音乐的大门
记忆:世纪之交的两个流派(法国印象主义、德奥晚期浪漫主义)、两个人、两个代表作
第一节法国音乐文化
㈠德彪西
受民族主义、印象派和象征派及东方音乐影响。
从音乐语言和表现手法上看,特点见书第322页。
总的风格特征:
1.擅长用简短的音乐主题;
2.色彩斑斓的和声;
3.丰富多变的织体;
4.细腻透明的配器;
5.音乐往往具有朦胧、飘逸、空幻、幽静的气氛。
代表作:管弦乐前奏曲《牧神午后》、交响素描《海》。
㈡拉威尔
代表作:钢琴组曲《库普兰之墓》、管弦乐曲《包列罗》。
拉威尔与德彪西的区别:
与德彪西相比,他的音乐在旋律上更为宽广,在生活气息上更为浓郁,在情感的表现上更为鲜明,实际上已经突破了印象主义风格的局限。
第二节奥地利和德国的音乐文化
㈠马勒——三重无家可归的人
声乐交响曲《大地之歌》,用中国唐代李白、王维等诗人的德译诗词谱曲。
马勒的创作在写作技法上的特点见书第329页。
晚期浪漫派特点:乐队庞大、和声复杂。
㈡理夏德(R)·施特劳斯
创作共分两部分:
1.交响诗:《死与净化》、《英雄生涯》;
2.歌剧:《莎乐美》、《埃勒克特拉》。
艺术特点:
1.音乐的创造性很强,情节描写生动而逼真,戏剧效果突出;
2.旋律突破对称结构,非常自由流畅;
3.和声显露多调性趋势,色彩艳丽;
4.配器新颖精巧,音响丰满;
5.乐队声部密集交错,线性复调丰富多姿。
第七编20世纪音乐
概述
与19世纪的联系:20世纪出现的某些新的音乐,在一定程度上,是19世纪音乐发展的必然结果。
时代特点
两次高潮
三个阶段
大事年表
1900德彪西作《夜曲》,弗罗伊德作《释梦》
1903赖特兄弟首次架机飞行成功
1912勋伯格作《月迷彼埃罗》
1913普鲁斯特作《追忆似水年华》,斯特拉文斯基作《春之祭》
1914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916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1922女略特作《荒原》
1927国际音乐学协会成立于巴塞尔
1929世界经济大萧条
1933希特勒上台
第七编重点
1945年以前(10~20年代第一次高潮) | 表现主义 (勋伯格) | 新古典主义 (斯特拉文斯基) | 民族主义 (巴托克) | |
1945年以后(50~60年代第二次高潮) | 序列音乐 (梅西昂) | 偶然音乐 (凯奇) | 电子音乐 (施托克豪森) | 三者统称 “先锋派” |
70年代以后 (后现代) | 简约派 (赖克) | 新浪漫主义 (贝里奥) | 第三潮流 (舒勒) |
第一章表现主义音乐
定义:表现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在德奥兴起的一个现代流派。它最先出现在绘画、文学等领域,然后扩展到音乐领域。
第二维也纳乐派:勋伯格、贝尔格、韦伯恩
无调性最能说明表现主义的音乐特征,它成了表现主义基本的、不可缺少的表现形式。表现主义音乐形式的其他特点还有:零碎的、急剧跳动的旋律进行: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力度变化;尖锐的不协和和弦;不对称的节拍;不清晰的结构等。
第一节勋伯格
创作的三个时期
早期 (—1907年) | 晚期浪漫主义风格 | 弦乐四重奏《净化之夜》 大合唱《古列之歌》 |
中期 (1908—1914) | 自由无调性风格 | 《五首管弦乐曲》《期待》 独唱套曲《月迷彼埃罗》 |
后期 (1923—) | 十二音风格 | 《钢琴组曲》《乐队变奏曲》 《一个华沙的幸存者》 |
第二章新古典主义音乐
定义:新古典主义是20世纪上半叶,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一个重要流派,它力图复兴古典主义或古典主义以前时期的音乐风格和特征。
特征:风格的统一、复调的高度发展和明朗的客观性气质。
第一节斯特拉文斯基
尽管斯特拉文斯基是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但他在不同时期也采用其他风格和手法进行创作,体现了20世纪上半叶各个主要流派的特征,成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作曲家之一。
斯特拉文斯基的创作的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 (—1918年) | 民族主义时期 (俄罗斯风格时期) | 三部舞剧《火鸟》 《彼德鲁什卡》《春之祭》 |
第二个时期 (1920—1951年) | 新古典主义时期 | 《诗篇交响曲》《浪子天涯》 《浦契涅拉》 |
第三个时期 (1952年—) | 十二音音乐时期 | 《阿贡》《安魂赞美诗》 |
第三章民族主义音乐
定义:民族主义音乐在20世纪有了新的发展(是19世纪民族乐派的延续)。
特点:20世纪民族主义音乐与19世纪民族主义音乐一样,都面向民间,选用民间题材,或从民间音乐中汲取滋养,从而为发扬本民族音乐文化作出贡献。
独特特点:作曲家不再局限于“将民间音乐吸收在传统的风格中,而是利用民间乐汇创造新的风格。
第一节巴托克
巴托克是20世纪最成功的民族主义作曲家。他不仅为匈牙利音乐打开了新的局面,也是20世纪站在现代音乐前列的少数几位最重要的革新者之一。
巴托克:《为弦乐、打击乐和钢片琴而写的音乐》
第二节席曼诺夫斯基(波兰)
第三节亚那切克(捷克)
第四节沃安·威廉斯(英国)
第五节科普兰和格什文(美国)
第五章50、60年代的音乐(先锋音乐)
大事年表
1939第二次世界大战到1945年
1945布里顿作《彼德格莱姆斯》
1955布列兹作《无主的锤子》
1956施托克豪森作《青年之歌》
1957伯恩斯坦《西城故事》
1962第二届梵蒂冈工会议
1967披头士乐队作《胡椒中士》
1969人类首次登月
1970克拉姆作《远古童声》
1973越战结束
1978彭德雷兹基作《失乐园》
1980《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出版
第一节序列音乐
定义:序列音乐是在作曲方法上按照固定顺序进行安排的一种音乐。
代表人物:
梅西昂《时值与力度的模式》、布列兹
第二节偶然音乐
定义:作曲家一定程度地故意对作品的创作或演出不加控制的音乐叫偶然音乐。它与严格控制的序列音乐相反。
代表人物:
凯奇《4’3”》
第三节电子音乐
定义:电子音乐可以泛指一切利用电子手段产生、修饰的声音制作而成的音乐,与由共鸣体自然发音的音乐相区别。
电子音乐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录音带音乐
第二阶段:合成器音乐
第三阶段:计算机音乐
德国的施托克豪森(《青年之歌》)、美国的巴比特
第四节新音色
潘德雷茨基:《广岛罹难者的哀歌》
第六章70年代以后的音乐(后现代音乐)
第一节简约派
定义:使用尽可能少的材料和简化的手法组成的作品叫做简约派音乐,也有人称它为“重复音乐”。
重复是简约派音乐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新浪漫主义
定义:新浪漫主义是70、80年代出现的一个新流派。一般来说,它要求音乐有调性,以传统的功能和声为基础。
可以说,新浪漫主义就是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的结合,新浪漫主义音乐的出现,是对50、60年代盛行的理智、抽象的音乐的否定的反叛。
第三节第三潮流
定义:第三潮流主张把西方现代专业音乐的手法和特点与各民族的流行音乐形式结合起来。
第四节拼贴
克拉姆:《远古童声》选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