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草
逢端阳节,就想起老家的乡俗。这天,除包粽子,煮鸡蛋,炸油条,表达对伟大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印象最深的是采艾。
艾,即中药学上的灸草。
采艾,择时在阴历五月五日的凌晨拂晓,小鸡子未曾打鸣的时辰。拿把镰刀,掂根麻绳,穿过苍茫的夜雾,在荒冢田埂间,杀上一捆艾背回家。最迟,不得晚于日出之前。采来之后,手巧的,编成“艾虎”,挂门上,免灾除邪;一般人家,绑成艾束,插门上,或摆放屋内,搠在敬神桌上,使院里屋里充溢着艾的异香,镇住那些腥脏的东西不敢进来。等艾晾干了,再拾掇起来,灸病用。还有的编成艾绳,夏末秋初,燃着,沤烟,薰蚊虫。
这采艾之风,始于何时,未查到确切资料,单从诗经的“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至迟,春秋战国时期已广为流传。
要说艾免灾祛邪,显然有些儿迷信色彩。但艾入药,能防病治病,从古到今,不乏文字记载。
《荆楚岁时记》写道:“五月五日,鸡未鸣时,采艾,灸病甚验。”
南朝《孙公谈圃》则说:“泰州西溪多蚊虫,以艾薰之。”
汉代名医张仲景的名方“胶艾四物汤”,其中就有艾,是治疗妇女虚寒崩漏、月经不调的特效药。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述:“五月五日刈取,暴干收叶,可禳毒气。”
现代医学化验分析,艾含的芳香物质,其化学成分是:倍半萜内脂,黄酮类--,聚乙块类化合物,具有提神醒脑,杀菌消毒之功效。
艾,又名蕲艾,艾蒿。菊科。多年生草本。叶面青,背面白,秋季开花,头状花序。各地都有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