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风筝》里“弟弟”是谁?
人民网官方微博说:“今天,鲁迅先生诞辰132周年,重温,缅怀。”于是我想到再读读他的《风筝》。
老实说,如果不是因为这篇文章被撤出教材引起争论,我还没大注意。鲁迅是中国知识分子批判精神的代表,《风筝》是很能体现鲁迅的批判精神的,他的批判最注重的是文化反思和人性解剖,不但解剖社会、也解剖自己。比如这篇散文,人们往往只注重鲁迅对虐杀儿童“天性”的悲哀,其实,鲁迅对弟弟持强凌弱的“天良”的反省,在文章中份量更重。他是这样描写弟弟的:
“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
这已经是够可怜的了,而更可怜的是弟弟在无奈中居然勉力争取,悄悄地拾取枯竹,独自躲在堆放什物的房间里自己做风筝。当“一个蝴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时,作为大哥的鲁迅推开门,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
然后是弟弟“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 而鲁迅却“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这是多么令人心痛的情景啊。
就实而论,这弟弟应该就是周建人。他是鲁迅的亲小弟自不待言,更重要的是,鲁迅当时17岁,弟弟10岁,比鲁迅小7岁,而且生病,“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也就是说,鲁迅是强者,弟弟是一个弱者。我想鲁迅先生写此文的意思,绝不是只为给周建人赔不是,他是把“弟弟”当做弱者的代表来写的。弱者不仅被剥夺了精神的天性,还受到人格的欺凌。鲁迅是拿解剖刀解剖自己,深刻地批判持强凌弱,特别是对自己的亲人持强凌弱的“国民劣根”。
《风筝》中的“弟弟”是最让人心痛的,掩卷之 余,我不禁感叹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