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60分)
2013年12月14日21时11分,我国“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在月面虹湾区着陆。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很大,夜晚温度低至零下180多摄氏度,白天温度高达100摄氏度以上。右图为“月面虹湾区域影像图”。据此完成1~2题。
1.获取“虹湾”区域影像,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遥感技术 B.全球定位技术
C.地理信息技术D.数字地球
考点:地理常识.
分析:所谓遥感(RS),是人们在航空器或航天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遥感广泛应用于资源调查,自然灾害预测等领域.
解答:解:获取“虹湾”区域影像,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遥感技术,所谓遥感(RS),是人们在航空器或航天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遥感广泛应用于资源调查,自然灾害预测等领域.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知识的了解.
2.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的原因之一是
A.月球较地球更接近太阳
B.月面缺少大气调节作用
C.月球没有自转和公转运动
D.月面形态比较单一
考点:地理常识.
分析:月球上昼夜温差很大的成因:月球上无水,其它物质的比热很小,白天比较长吸收热量多,温度升高的很快,温度很高.黑夜比较长放出热量,温度降低的比较快,温度很低.
解答:解:水的比热容比砂石大的多,相同条件下,砂石和水吸收或放出相同热量时,砂石升高或降低的温度要比水大的多,月球表面上基本没有水,覆盖着一层碎石粒和浮土,所以月球上昼夜温差很大.
故选:B.
点评:月球和太空中的一些现象,学生无法直接来体验,只能根据一些科普知识来推断,所以要关注新闻,了解重要事件,挖掘和物理知识相关的内容.
索契冬奥会于2014年2月7日20时14分(东四区区时)正式开幕,此时北京时间为2月8日0时14分,下图为“北半球部分区域图”。据此完成3~4题。
3.“时间去哪儿了?”索契和北京两地产生时差的原因是
A.纬度差异B.地球自转C.大气运动D.太阳活动
考点:地方时差的形成原理.
分析:地球绕地轴不停转动,叫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
解答: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除了昼夜交替之外,还有时间的差异.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东边的时间早于西边的时间,索契冬奥会于2014年2月7日20时14分(东四区区时)正式开幕,此时北京时间为2月8日0时14分,造成两地时差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转.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产生时差的原因,属基础题.
4.索契冬奥会历时17天,在此期间
A.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B.北半球昼长夜短
C.当地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小 D.地球公转速度变快
考点:地球上五带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
分析: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的平面约成66.5°的固定夹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正午的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除了赤道,地球其他地方一年中都有昼夜长短的变化.在南北极圈以内,甚至会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
解答:解:当太阳光线直射赤道时是北半球的春分日或秋分日;当太阳光线直射北回归线时是北半球的夏至日;当太阳光线直射南回归线时是北半球的冬至日.
2月7日位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与春分日(3月21日前后)之间,太阳直射点自南回归线向赤道(北)移动,即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且北半球的太阳高度角逐渐变大,在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保持不变.根据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地球公转的概况,有一定的难度.
下图为“北半球某区域2014年2月3日某时刻近地面天气形势图”。读图回答5~6题。5.此时,M地的风向是
A.东北风B.西北风
C.东南风D.西南风
考点:地理常识.
分析:风总是从高气压吹向低气压,据图中等压线的数据可得,图中西北地区气压高,东南地区气压低,所以M地的风向是西北风.
解答:解:图中西北地区气压高,东南地区气压低,所以M地的风向是西北风,其特点是寒冷干燥.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风向的判读,读图理解解答即可.
6.此时,在N地过境的天气系统是
A.气旋B.反气旋
C.冷锋D.暖锋
考点:地理常识.
分析:由等压线图可判断,图中,在N地过境的天气系统是N冷锋.
解答:解:由等压线图可知,本区域为高压区,在N地过境的天气系统是N冷锋.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季风气候的特点及锋面气旋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下图为“地球各圈层间的水分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7~8。7.图中①代表的水循环环节是
A.蒸发B.下渗C.降水D.径流
【解析】考点:水循环环节.
分析:读图可知①环节是由大气圈到水圈,应该是大气降水。
解答:解:由上分析得知为降水。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 水循环环节,读图提取信息是关键。
8.下列关于各圈层间相互联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生长参与了岩浆岩的形成过程
B.水循环是围绕生物圈进行的
C.地壳物质循环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动力
D.季风环流参与了海陆间水循环
【解析】考点:地理循环规律.
分析:地理循环规律有:地壳物质循环、水循环、大气环流、生物循环等。
解答:解:生物参与了生物循环、土壤循环,A错;水循环围绕水圈进行,B错;太阳辐射纬度分布不均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动力;季风环境是大气环流,通过季风水汽输送参与了海陆间循环,D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 主要地理循环规律,理解各自循环规律是关键。
我国第四个南极科考站—泰山站经过45天的施工,于2014年2月8日竣工并开站运行。下图“南极地区图”。据此完成9~10题。9.泰山站处于
A.东北信风带B.东南信风带
C.中纬西风带D.极地东风带
【解析】考点: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分布、提取信息能力.
分析:读图可知,泰山站位于南极圈内,处在极地东风带影响下.
解答:解:读图可得 ,泰山站位于南极圈内,处在极地东风带影响下,D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气压带分布,读图纬度解答即可.
10.泰山站施工时间的选择,考虑了该时期
A.冰冻范围大B.天晴且无风
C.白昼时间长D.有极光现象
【解析】考点:极地考察最佳时期.
分析:南极地考查时期,主要考虑到白昼期,秦山工期在极昼期有45天,应该考虑了该时期白昼时间长。
解答:解:通过以上分析,C选项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极地考察最佳时期工程施工问题,常识性问题.
阿尔金山位于我国青藏高原北部。下图为“1960—2010年阿尔金山冰川面积及年平均气温变化图”。据此完成11~12题。11.从总体上看,阿尔金山在1960—2010年间
A.冰川米娜及显著增加B.气温波动下降
C.冰川消融量与年均温具有相关性D.冰川消融面积过半
【解析】考点:读图提取信息能力.
分析:读图提取信息并相关分析即可。
解答:解:读图可知,冰川米娜显著减小,A错;气温波动上升,B错;冰川消融量与年均温具有相关性,C对;冰川消融面积没有过半,D错.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提取曲线信息能力,相关分析是关键.
12.导致阿尔金山冰川面积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全球气候变暖B.寒潮频发C.地壳抬升D.流水侵蚀
【解析】考点:全球变暖及影响.
分析:读图提取信息并相关分析即可。
解答:解:导致阿尔金山冰川面积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全球变暖,A对,B、C、D错.
故选:C.
点评:本题全球变暖及影响,冰川面积减少最主要原因是全球变暖的大背景.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14年2月12日17时19分,新疆于田县发生7.3级地震。下图为“地震发生示意图”。据此完成13~14题。13.图中地质构造为
A.背斜B.向斜C.断层D.凹陷
【解析】考点:地质构造、提取信息能力.
分析:读图提取信息并相关分析即可。
解答:解:读图可知地震导致岩层断裂,形成地质构造为断层,D对,B、C、A错.
故选:C.
点评:本题地震、地质构造。提取图示信息是关键.
14.地震发生时,合理避灾的方法是
A.躲避在高大建筑物附近B.通过电梯及时转移
C.跳楼逃生D.有序撤到空旷地带
【解析】考点:常识性避震知识.
分析:本题为常识性避震知识。
解答:解:地震发生时,应有序撤到空旷地带,D对,B、C、A错.
故选:C.
点评:本题常识性避震知识.
2013年11月。我国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下图为“我国2003—2012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长率变化图”。据此完成15~16题。15.2003—2012年我国人口增长状况是
A.出生率大幅上升B.自然增长率总体呈下降趋势
C.死亡率持续下降D.人口总数不断减少
【解析】考点:我国人口增长、提取信息能力.
分析:读图提取信息并相关分析即可。
解答:解:读图可知,出生率略有上升,A错;自然增长率总体呈下降趋势,B对;死亡率略有上升,C错;人口总数不断上升(自然增量率略有上升),D错.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提取信息能力、人口增长三率关系分析是关键.
16.我国实施该项生育政策可能带来的影响有
A.人口迁移数量减少B.老年人口比例下降
C.人口进入高增长阶段D.环境人口容量增加
【解析】考点:我国人口增长、提取信息能力.
分析:读图提取信息并相关分析即可。
解答:解:单独二胎属于人口自然增长范畴,与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移关系不大,A错;单独二胎,老龄化问题严重,所以老年人口比例上升,B错;单独二胎,人口不会进入高增长阶段,C错;单独二胎,自然增量率略有上升,环境人口容量增加,D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单独二胎政策下人口增长问题,相关合理分析问题关键.
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城市空间发展方向模式图”,读图回答17~18题。17.从城市功能区的合理布局考虑,图中甲、乙、丙三地分别是
A.商贸区、轻工业区、重工业区
B.轻工业区、商贸区、重工业区
C.重工业区、商贸区、轻工业区
D.重工业区、轻工业区、商贸区
考点:地理常识.
分析:从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等多方面、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最终确定理想的区位选择方案.
解答:解:重工业区因污染严重,应远离居民区;轻工业区有一定污染,但相对重工业区要差些,商贸区应建在距离城区较近的地方;故甲乙丙的布局为重工业区轻工业区商贸区;
故选:D.
点评:此题综合考查学生运用地理基本原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方面,考查了学生对常见工业生产特点的了解情况;另一方面,考查了不同的工厂在现实工厂布局中的要求是不同的.
18.图中住宅区的区位优势是
A.土地价格低B.对外交通便利
C.环境条件优越D.位于城市中心区
考点:地理常识.
分析:该地区濒临娱乐区和旅游区.
解答:解:读图可知,该地区濒临娱乐区和旅游区,所以该地区的区位优势是环境条件优越.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
2013年8月21日,连(云港)淮(安)扬(州)镇(江)铁路项目正式立项。下图为“连淮扬镇铁路规划线路图”,据此完成19~20题。19.有关图示城市的服务范围和功能,叙述正确的是
A.上海市服务功能最多B.南京市服务范围最大
C.每个城市的服务范围不重合D.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相同
考点:江苏省.
分析:城市等级是按人口规模划分的,我国城市不同等级的人口规模可列表归纳学习,这是了解城市等级体系的前提.了解不同的城市等级其城市地域结构不同,提供的服务种类和服务范围是不同的.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解答:解: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口的出海口,对内通过长江的航运,可以联系南京、武汉和重庆等工业城市,服务范围可扩展到广阔富饶的长江流域甚至更大的地域.对外它是我国大陆向东最接近太平洋世界贸易要道的国际港口,通过对外贸易还可以扩大其服务范围.目前,上海传统工业部门有机械、纺织、化工、冶金等,新兴工业部门有汽车、电子、航天、航空等.上海也是我国主要的科技、教育、商业、金融、贸易中心之一.
故选:A.
点评:考查城市的服务范围和功能,要理解记忆.
20.建设“连淮扬镇铁路”的积极意义是
A.根本改变沿线城市空间形态B.解决苏北地区能源短缺问题
C.使得全省城市化水平保持一致D.促进苏南、苏中和苏北区域联系
考点:江苏省.
分析:城市等级是按人口规模划分的,我国城市不同等级的人口规模可列表归纳学习,这是了解城市等级体系的前提.了解不同的城市等级其城市地域结构不同,提供的服务种类和服务范围是不同的.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解答:解: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口的出海口,对内通过长江的航运,可以联系南京、武汉和重庆等工业城市,服务范围可扩展到广阔富饶的长江流域甚至更大的地域.对外它是我国大陆向东最接近太平洋世界贸易要道的国际港口,通过对外贸易还可以扩大其服务范围.目前,上海传统工业部门有机械、纺织、化工、冶金等,新兴工业部门有汽车、电子、航天、航空等.上海也是我国主要的科技、教育、商业、金融、贸易中心之一.
故选:A.
点评:考查城市的服务范围和功能,要理解记忆.
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成为我国大陆上的第一个自贸区,其成立对于探索我国对外开放的新路径和新模式有着深远的意义。下图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位置图”。据此完成21~22题。21.该自贸区的区位优势是
A.临江沿海B.能源资源充足
C.土地后备资源丰富D.重工业基础雄厚
考点:自由贸易试验区
分析:优越的位置,便利的交通,广阔的腹地,使上海发展成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
解答:解:上海市煤炭、石油等能源贫乏,人稠地峡,但上海位于东海岸边,并且扼长江入海口,地理位置优越,还有京沪线和沪杭线等铁路经过,水陆交通便利.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的条件.
22.该自贸区的设立对上海的影响是
A.加剧人口向外迁移
B.增加第一产业比重
C.提高对外开放程度
D.减缓城市化进程
10.C
解析
第22题,自贸区是一个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这里有最先进的经济理念和最广阔的投资空间,给入驻厂商带来很大的发展机遇。它会加剧人口向上海迁移,加快城市化进程,增加第三产业比重。
2014年春节期间,北京市面向社会公众发布“烟花爆竹燃放气象指数”(下图)。其中“一级”气象条件有利于降低大气污染物浓度以及火灾发生频率。据此完成23~24题。23.发布“烟花爆竹燃放气象指数”的目的是
A.鼓励市民燃放烟花爆竹B.根本解决大气污染问题
C.引导市民合理安全地燃放烟花爆竹D.消除燃放烟花爆竹带来的噪声污染
【解析】考点:地理常识.
分析:发布城市烟花爆竹燃放气象指数,目的是引导市民合理安全地燃放烟花爆竹。
解答:解:读图可得并由以上分析。不是鼓励,A错;不能根本上解决大气污染问题,因为大气污染的污染源没有根本解决,B错;很显然是气象指数,与噪声污染关系不大,D错。.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地理常识,提取有效信息即可.
24.“一级”气象条件包括
A.静风B.浓雾C.天气干燥D.气流通畅
【解析】考点:地理常识.
分析:读图可知一级气象条件适合燃放烟花爆竹,很显然是指静风。
解答:解:读图提取信息并相关分析,一级气象指数适合燃放烟花爆竹,所以一级气象指数包括“静风”。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地理常识,提取有效信息并相关分析即可.
下图为“我国沿海某市制鞋企业转移情况示意图”,读图回答25~26题。25.该市鞋企到亚洲国家如越南、印度、缅甸等地设厂考虑的主要因素有
①劳动力②技术③市场 ④动力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解析】考点:制鞋业区位因素.
分析:制鞋业属于劳动力密集产业,面向市场是主要区位影响因素。我国内陆省份和亚洲越南等地,劳动力丰富,市场广大。
解答:解:由以上分析,选择①劳动力③市场。制鞋业技术含量不高,属于轻工业,需要动力较少。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制鞋业区位影响因素,属于基础题目。
26.该市鞋企的转移对转入地的影响可能有
A.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B.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C.减少当地就业机会
D.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解析】考点:产业转移.
分析:制鞋业属于劳动力密集产业,面向市场是主要区位影响因素。我国内陆省份和亚洲越南等地,劳动力丰富,市场广大。制鞋业产业转移对于转移地,活跃市场、调整产业结构有一定的作用。
解答:解:由以上分析,制鞋业属于轻工业,对改善生态环境意义不大,A错;制鞋业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不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B错;制鞋业能增加当地就有机会,C错;制鞋业对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可能有一定影响。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制鞋业产业转移评价,属于基础题目。
城市化率反映城市化水平。下图为“1992-2010年北京市城市化率及地下水埋藏深度变化图”。据此完成27~28题。27.1992—2010年,北京
A.城市化率不断下降
B.城市化速度持续加快
C.城市化经历了四个阶段
D.城市化水平较高
【解析】考点:首都北京的地理概况.
分析:城市化是指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读图可得,北京市的城市化比重在75%左右,北京市的城市化水平高,北京市的城市速度增加较慢,增长曲线比较平稳.
解答:解:读图可得,北京市的城市化比重在75%左右,北京市的城市化水平高,北京市的城市化率慢慢增加,增长曲线比较平稳,方分析干中的四个选项可得,D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北京市的城市化水平,读图理解解答即可.
28.北京地下水埋藏深度与城市化具有关联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跨流域调水引起了地下水埋藏深度上升
B.城市绿地面积扩大造成了地下水埋藏深度下降
C.生产生活污水排放使得地下水埋藏深度上升
D.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了地下水埋藏深度下降
【解析】考点:首都北京的地理概况.
分析:读图可得:北京市地下水位越来越低,导致北京地下水位急剧下降的原因主要有过量开采地下水、降水量减少、北京市水泥地面覆盖率高,雨水难以渗透到地下等等方面;作为一名北京的普通市民在节水方面可以节约用水,及时关闭水龙头;为节水宣传活动尽自己的一分力;在家里努力做到一水多用;少用洗洁精,防止水污染等.
解答:解:跨流域调水不会影响地下水埋藏深度,故A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城市绿地面积扩大会造成地下水埋藏深度上升,绿地面积具有含蓄水源的作用,故B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生产生活污水排放不会影响地下水埋藏深度,故C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过度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埋藏深度下降,故D叙述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北京市的地下水问题,读图理解解答即可.
下图为“人类文明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资源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示意图”,读图回答29~30题。29.对矿产、能源依赖最强的人类文明发展阶段是
A.采猎文明B.农业文明C.工业文明D.信息文明
【解析】考点:地理常识.
分析:在文明出现之前,人类就一直在不自觉地利用能源.文明的出现,更是得益于人类对能源有意识的利用.而文明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正是人类对能源利用能力的逐步提高.可以说,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能源利用史.
解答:解:工业文明的能源基础先期主要是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矿物能源,近几十年来还有核能与水电;读图可知,对矿产、能源依赖最强的人类文明发展阶段是工业文明阶段;
故选:C.
点评: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一方面必须从使用传统能源转变为使用新能源;另方面也要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
30.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促进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主导因素是
A.资源B.科技C.市场D.交通
【解析】考点:地理常识.
分析:纵观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创造了灿烂的社会文化.科学技术贯穿于人类文明进步的全过程,她使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不断淬炼和升华人类理性;使人类不断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不断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断追求和创造幸福生活、和谐社会.
解答: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从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和发展.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科技的作用.
二、判断题:
31.“万物生长靠太阳”体现了太阳辐射对地球的深刻影响. (判断对错)
【解析】考点:地理常识.
分析:1.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万物生长靠太阳!2.太阳辐射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3.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4.太阳辐射能是我们生活和生产所用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解答:解: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太阳辐射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故“万物生长靠太阳”体现了太阳辐射对地球的深刻影响,这种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理解回答即可.
32.日地距离的远近是决定地球上四季变化的主要因素. (判断对错)
【解析】考点:地理常识.
分析:造成了四季的变化的,不是地球离太阳的远近,而是太阳直射地球表面的位置.
解答:解:造成了四季的变化的,不是地球离太阳的远近,而是太阳直射地球表面的位置.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半球是夏天而南半球是冬天,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南半球是夏天而北半球是冬天.日地距离的远近是决定地球上四季变化的主要因素,这句话不正确.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造成四季变化的因素,理解回答即可.
3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判断对错)
【解析】考点:地理常识.
分析:对于地球岩石圈,除表面形态外,是无法直接观测到的.它主要由地球的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顶部组成,从固体地球表面向下穿过地震波在近33公里处所显示的第一个不连续面(莫霍面),一直延伸到软流圈为止.岩石圈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构成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
解答:解:对于地球岩石圈,除表面形态外,是无法直接观测到的.它主要由地球的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顶部组成,从固体地球表面向下穿过地震波在近33公里处所显示的第一个不连续面(莫霍面),一直延伸到软流圈为止.岩石圈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构成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既不是外力单独作用的结果,也不是单独内力作用的结果,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故本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的影响因素,理解回答即可.
34.地域文化会对城市地域形态和空间结构产生影响. (判断对错)
【解析】考点:地理常识.
分析: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地域文化中的“地域”,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范围可大可小.地域文化中的“文化”,可以是单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
解答:解: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不同的地域文化会对城市地域形态和空间结构产生深刻影响.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地域文化的影响,属基础题.
35.流域的开发必须结合流域的具体特征进行综合开发和利用. (判断对错)
【解析】考点:地理常识.
分析:流域又称供水区,指供给河流地表水源的地面集水区和供给地下水源的地下集水区的总称,一般指地面的集水区.相邻流域间的山岭或河间高地,称为分水岭.分水岭最高点的连线,称为分水线或分水界.流域内的自然地理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
解答:解:流域内的自然地理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因此流域的开发必须结合流域的具体特征进行综合开发和利用,叙述正确.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了流域的开发,知识点简单,理解解答即可.
36.经济发展强调“绿色GDP”的核心任务是提高植被覆盖率. (判断对错)
【解析】考点:地理常识.
分析:绿色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考虑了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森林、矿产、水和海洋)与环境因素(包括生态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影响之后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即将经济活动中所付出的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降级成本从GDP中予以扣除.
解答:解:绿色GDP的核心在于将经济发展中的资源成本纳入到GDP中,以期通过实施绿色GDP达到保护资源与环境的作用.根据题意.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简单,识记即可.
37.各类区域的划分一般采用相同的指标和方法. (判断对错)
【解析】考点:地理常识.
分析:按气候特征的相似和差异程度,以一定的指标,对一定区域范围所进行气候区划的气候区域划分.属自然区划中的部门自然区划.气候区划是气候研究成果的表达方式之一.
解答:解:区划是根据研究目的和产业部门对气候的要求,采用有关指标,对全球或某一地区的气候进行逐级划分,将气候大致相同的地方划为一区,不同的划入另一区,即得出若干等级的区划单位.
故答案为:×.
点评:考查区域划分的特点,要理解记忆.
38.要实现“中国梦”就要坚持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判断对错)
【解析】考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分析: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的协调发展,要求正确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生态保护的关系.一方面,只有经济增长而没有社会、生态的相应发展,这样的社会肯定是不完善的;另一方面也不能离开经济发展去追求社会其它方面的发展.
解答:解:人口发展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这是人口可持续发展的体现,也是“中国梦”的方向.
故答案为:√.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39.城市实行机动车限行措施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雾霾”问题. (判断对错)
【解析】考点:空气质量及其评价方式.
分析:雾和霾都是空气中包含大量细小颗粒使空气的能见度下降的天气现象,不同点是雾中包含的是水滴或冰晶,霾中包含的是固体颗粒,雾不影响空气质量,而霾是空气污染的结果,雾对人的健康无影响,而霾能危害人的健康等.
解答:解:改善雾霾天气的关键是减少污染源.减轻对空气的污染从而减少霾出现的措施有:绿色出行、公交出行、光盘行动、大力推行太阳能和风能等新能源等;结合题意,城市里对机动车的限行可以改善雾霾天气,而非从根本上解决.
故答案为:×.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解决雾霾天气的措施,搜集材料理解解答.
40.工业地域都是由生产上具有联系的企业在一定区域集聚而成的. (判断对错)
【解析】考点:地理常识.
分析:工业联系产生了工业集聚,工业集聚又促使工业地域的形成.现代工业生产分工越来越细,部门越来越复杂,工艺日益专业化、自动化,各部门、各企业间的联系越来越广泛.这一切为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解答:解:工业企业集聚而自发形成工业地域,传统的工业区一般都是这样形成的.这样因自发在生产上有投入-产出的联系,在地理上相互接近,最后达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如我国的许多钢铁工业,在它的周围就自发地建立了一些与之相应的企业,像烧结厂、焦化厂等.
故答案为:√.
点评:考查工业地域的形成特点,要理解记忆.
三、综合题(4题,共30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8分)
材料一中国货轮“永盛”号从中国的太仓港出发,首航北极航线,经过27天的航行,于2013年9月10日抵达终点荷兰鹿特丹。
材料二下图为“北极航线示意图”。材料三下表为“北极航线与苏伊士运河航线比较表”。
(1)与苏伊士运河航线相比,北极航线的主要优点其缺点是________,缺点是_______。
(2)从上海向北驶向北冰洋的航程中,沿岸景观有明显孪化,这种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___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产生这种分异的基础是_________。
(3)摩尔曼斯克是北极圈内的不冻港,该港口终年不冻主要是受_________(暖流或寒流)影响,该洋流对沿岸气候有_________作用。
(4)航线终点鹿特丹地处中纬度大陆西岸,因常年受_________(风带)控制,形成终年温和湿润的气候特征;而同纬度大陆东岸属温带季风气候,该气候的成因是_________。
【解析】考点:地理常识.
分析:世界各地的气候为什么会千差万别?简单地说,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地势因素、洋流因素及人类活动等.也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解答:解:(1)从表中可以看出:与苏伊士运河航线相比,北极航线的主要优点是距离短,缺点是有结冰期,通航时间短.
(2)从上海向北驶向北冰洋的航程中沿岸景观有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从赤道到两极(或纬度地带)的地域分异规律,这是因为随纬度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所以产生这种分异的基础是热量.
(3)摩尔曼斯克是北极圈内的不冻港,该港口终年不冻主要是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该洋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
(4)航线终点鹿特丹地处中纬度大陆西岸,因常年受西风带控制,形成终年温和湿润的气候特征,我国位于地球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南部,东临地球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由于海陆性质的巨大差异,亚洲中纬度大陆东岸形成温带季风气候.
故答案为:(1)距离短;通航时间短;(2)从赤道到两极;热量;(3)暖流;增温增湿;(4)西风带;海陆性质的巨大差异.
点评:考查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要理解记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7分)
材料一2013年6月“云南省红河哈尼水稻梯田”被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材料二图1为“哈尼水稻梯田景观图”。
材料三图2为“哈尼水稻梯田生态系统示意图”。
(1)在山区因地制宜修筑梯田发展种植业主要是对自然因素中________因素的改造。
(2)该区域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该农业地域类型的有利气候条件是__________。
(3)哈尼梯田生态系统是自然与人工复合的生态系统,体现了人地和谐。据材料三,该生态系统景观随海拔由高到低依次是________,其中森林在该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主要是________。
【解析】考点:影响农业的因素.
分析: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海陆的分布、地表的起伏等都影响着太阳辐射的强弱和变化,因而,对气候的形成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解答:解:(1)根据“因地制宜”在山区修筑梯田发展种植业,主要是地形地势因素的改造;
(2)结合图示得知:该区域农业地域类型是梯田;形成该农业地域类型的有利气候条件是热带亚热带湿润地区,光热水充足;
(3)据材料三,该生态系统景观随海拔由高到低依次是森林--村庄--梯田--河流;其中森林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主要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故答案为:(1)地形地势;(2)梯田;热带亚热带湿润地区,光热水充足;(3)森林--村庄--梯田--河流;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影响农业的因素,结合材料理解解答.
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1为“北美五大湖工业区示意图”,图2为“德国鲁尔工业区示意图”.材料二2013年12月美国底特律市宣告破产.底特律曾是世界重要的汽车制造中心,汽车工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移民,城市人口一度达到180万.但因底特律汽车产业的衰落等原因,到2010年近60%的人口迁出.
材料三德国鲁尔地区从19世纪后半叶起成为世界重要的重工业基地,进入20世纪60年代也曾面临经济衰落等问题后经综合整治,鲁尔工业区重新走向繁荣.
(1)两大工业区早期发展工业共同的区位优势是.
(2)从产业结构分析,底特律市从辉煌走到破产的主要原因是.
(3)影响底特律市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4)底特律市的破产及鲁尔区由衰落走向繁荣的案例,给我国“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启示是.
【解析】考点:北美的密西西比河和五大湖;美国的人口、居民和主要城市.
分析:苏必利尔湖等五大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素有“北美地中海”之称.
解答:解:(1)读图可知,底特律是美国的汽车工业中心与德国鲁尔工业区附近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水陆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城市密集、市场广阔.
(2)由材料二可知,底特律曾是世界重要的汽车制造中心,因此可判断,产业结构单一,是底特律市从辉煌走到破产的主要原因.
(3)“因底特律汽车产业的衰落等原因,到2010年近60%的人口迁出”,由此可判断,影响底特律市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因素.
(4)因“产业结构单一”使底特律市从辉煌走到破产及鲁尔区由衰落走向繁荣,给我国“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启示是:调节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提高效率和质量,增强竞争力.
故答案为:(1)自然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城市密集、市场广阔;(2)产业结构单一;(3)社会经济因素;(4)调节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提高效率和质量,增强竞争力.
点评:本题考查了美国与德国的工业发展,结合材料提供的信息解答即可.
4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如图为“我国煤炭资源流动空间格局图”.
材料二我国煤炭资源总量丰富,分布广泛.长期以来,煤炭资源地区间调配呈“北煤南运”、“西煤东运”的格局.近年来,为减轻煤炭运输压力,在煤炭资源输出地兴建发电厂,将煤就地转化为电能输出.
(1)山西是煤炭资源的(输出或输入)省份,江苏是煤炭资源的(输出或输入)省份.
(2)促使我国煤炭资源跨区调配的主要自然原因是.长期以来,承担煤炭资源跨区调配的最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是.
(3)将煤转化为电能输出对输出地大气环境可能带来的影响是;煤炭资源调配对输入地能源供给的影响是.
(4)加强煤炭后备资源储备区的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有.
【解析】考点:山西省;跨世纪的四大工程.
分析:我国煤炭资源总量丰富,分布广泛;因资源分布不均,煤炭资源地区间长期进行调配;近年来,为减轻煤炭运输压力,在煤炭资源输出地兴建发电厂,将煤就地转化为电能输出.
解答:解:读图和结合教材可知:(1)山西是煤炭资源的输出省份,江苏是煤炭资源的输入省份;
(2)促使我国煤炭资源跨区调配的主要自然原因是资源分布不均,长期以来,承担煤炭资源跨区调配的最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是铁路;
(3)将煤转化为电能输出对输出地大气环境可能带来的影响是造成大气污染;煤炭资源调配对输入地能源供给的影响是缓解能源不足;
(4)加强煤炭后备资源储备区的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有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带动其它相关产业,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故答案为:(1)输出;输入;(2)资源分布不均;铁路;(3)造成大气污染;缓解能源不足;(4)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带动其它相关产业,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煤炭资源的现状及利用,熟记教材知识即可.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30题,共60分)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答案 | A | B | B | A | B | C | C | D | D | C |
题号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答案 | C | A | C | D | B | B | D | C | A | D |
题号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答案 | A | C | C | D | C | D | D | D | C | B |
题号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答案 | 正 | 误 | 正 | 正 | 正 | 误 | 误 | 正 | 误 | 误 |
41.(8分)
(1)航程短通航时段短(2分)
(2)从赤道到两极(纬度地带)热量(2分)
(3)暖流增温增湿(2分)
(4)西风带海陆热力性质差异(2分)
42.(7分)
(1)地形(1分)
(2)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热量充足,降水丰富
(3分)
(3)森林—村庄—梯田—河流(1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2分)
43.(7分)
(1)矿产资源丰富(1分);水陆交通便利(1分);科技水平高;市场广阔;水源充足(任答一点给1分)(共3分)
(2)产业结构单一(1分)
(3)社会经济因素(1分)
(4)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1分);发展科技,提高质量和效率,增强竞争力;加强环境的综合治理
(任答一点给1分)(共2分)
44.(8分)
(1)输出输入(2分)
(2)煤炭资源地区分布不均铁路运输(2分)
(3)空气质量下降缓解能源紧缺状况(2分)
(4)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1分);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任答一点给1
分)(共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