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骅(1893年5月30日-1963年1月3日),字骝先,浙江省吴兴县人(今湖州),留德学者、政治人物,中国近代地质学的奠基人,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总干事、代理院长,是中央研究院史上惟一的一位代理院长。此外他还担任过中华民国行政院和考试院副院长、中华民国教育部部长、国民政府交通部部长和浙江省政府主席等职务。是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中德关系的重要人物。
从小就展露出过人的天赋。1908年15岁到曹砺金任校长的程安高等小学堂(隶属湖州府中学堂)任教。在南浔期间骝公、沈伯经、王文儒等曾合编过一张铅印《南浔白话报》。6月赴上海考取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上海白克(今凤阳)路23–25号创办的同济德文医学堂(同济大学前身),为自费生,先随Nasauer纳少华博士习德文。当时学生才有82人。升入二年级后,史地、动植物、理化等课,均由德人教授。17岁时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加入《民主报》宣传革命。1911年在上海组织中国敢死团,参加上海光复起义。1914年随张人杰赴德自费留学,于柏林大学攻读,学成之后在北京大学任教成为北大最年轻的教授。在此期间他多次组织北大学生和北洋军阀进行抗争,并参加了五四运动。1918年8月3日在蔡元培帮助下以进修教授名义获北洋政府公费留学,为中国教授留学之始,从美国学成至广州中山大学任教职。从1926年起,为中德合作做了主要贡献。1930年担任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1962年国立中央大学在桃园中坜复校)校长。1940年-1957年以地质学家、中央研究院总干事身分,任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代理院长(蔡元培院长去世后接任,为表对蔡先生的尊仰和追思,使用代理名义)。
在抗战时期,身为浙江省主席的朱家骅力阻蒋介石提出的“焦土”杭州政策,保全了杭州的古都风貌。
中央研究院为中华民国最高学术研究机构,在蔡元培院长和他的擘划下颇具规模,成为后来中国科学院的基石。
朱家骅不仅在学术界成果卓著,在政界也多有介入,名列1949年中国共产党公布的43名战犯之列,曾出任国民政府浙江省省长,其在CC系特务组织的建立过程中也曾有重要作用。
1945年末,时任教育部部长兼中央研究院代理院长的朱,请中央研究院同人罗宗洛(时任植物学研究所所长)主持接收台北帝国大学(接收委员是罗宗洛、陈建功、苏步青、蔡邦华、陆志鸿、马廷英和到台湾增聘的杜聪明、林茂生),属意陈大齐任校长,陈大齐拒绝后,朱请罗宗洛代理国立台湾大学校长。
1946年7月,罗宗洛坚决辞职,回中央研究院,朱找陆志鸿8月接任,1948年将陆换掉,请中研院同仁庄长恭6月接任。
庄长恭多次请辞,1948年12月回到中研院,朱请到中研院同仁傅斯年,1949年1月上任。
4位校长(中间有陈建功、丁燮林、杜聪明几位教务长代理校长)奠定了台大初步规模。
1949年,朱家骅等部份中央研究院院士随中华民国政府迁往台湾,在台北南港复建中央研究院,几乎是从零开始(原只有李先闻、李济、董作宾、王世杰、傅斯年、朱家骅6院士,历史语言研究所图书和周法高、屈万里等部份人员,数学所图书和周鸿经总干事在台,总统蒋介石后来从英属香港聘回王宠惠凌鸿勋2院士;从美国聘回胡适和吴大猷2院士),对台湾后续发展颇有助益。
1957年朱家骅在蒋介石要求下辞去中央研究院代理院长,由胡适接任。
朱家骅作为中国教育界、学术界的泰斗、外交界的耆宿,中国近代地质学的奠基人、中国现代化的先驱,然以其特出的聪明才智和过人的精力,担当过教育、学术、政府、政党等多项重要职务,与中国政局的演变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影响现代中国甚巨。
民国时代的最高学术机构,是中央研究院,蔡元培先生是第一任院长。1940年蔡过世,继任者就是朱家骅,他在中央研究院院长的位置上待得最久,继任者才是胡适。
肚子里没货色,在这位置上就坐不住。不说别人,单是傅斯年这样的大炮,做他的顶头上司,没点真本事显然不行。朱家骅能当院长,与他的资历有关,据说当时也得通过精英投票,陈寅恪私下还打过招呼,说我们要当回事,这院长必须在国外有些声望,不能只推举蒋先生的那几位秘书。结果,朱居然还比胡适多了4票。
按照国民党的标准,朱家骅也可以算作又红又专。傅斯年做学生时,北大一共28位教授,仅比傅大4岁的朱家骅是当时最年轻的教授,教德语。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批精英,往往都和德语有关,蔡元培真正弄通的就是德语,鲁迅和郁达夫的德语也相当不错。
朱家骅年龄不大,却是德语界的老前辈。他曾在德国学习过工科,采矿工程系;学这个,又与出国前读同济德文医学堂有关,这学校是同济大学的前身。他还是老资格的革命党,17岁时,汪精卫在北京行刺摄政王,受其影响,他甚至想在南京刺杀当时的两江总督张人骏。辛亥革命前,他发起组织了中 国敢死团,被公推为团长。武昌起义爆发,成为最积极的参与者,随黄兴去武汉支援,真枪真刀冲锋在前。
革命成功,民国政府奖励有功者,酬勋一批革命党人出国留学,名单中有汪清卫,有吴稚晖,有戴季陶,也有20岁的朱家骅。最后经费没着落,他不得不自费留学。从1914年到1924年,他两次去德国,第二次是公派,拿到博士学位,继续在北大教书,当地质系教授,兼德语系主任。
夏斗寅有一妻二妾,二姨太叫王锦兰,系妓女出身,其弟王伯衡,由夏斗寅保送入黄埔军校学习,曾任老河口公安局长。其人聪明能干,经夏斗寅介绍于何成濬,先当交际副官,后充随从副官。夏斗寅介绍王伯衡于何成濬,是想侦查何对他的言语态度。讵料王伯衡不但不为其姐夫效命,反将夏斗寅私下对何的言语、态度,向何告密。据知内情的人说;“王伯衡之妻,姿色甚美,夏斗寅曾多次挑逗威逼,王妻不从。因此,王伯衡对夏斗寅的禽兽之行,含恨已极,在夏斗寅的面前,常流露忿恚之色。在夏斗寅任省主席不久,王伯衡突告失踪,绥署饬有关查寻,在汉口下流阳逻江边,发现浮尸一具,经验明确系王伯衡,系生前被人勒死拋尸江中的。当时武汉社会甚传此事与夏斗寅有关。夏斗寅二姨太王锦兰,尤为夏所宠爱,他的全部家财均交她保管。谁知这位大资本家出身的姨太太却结识了曾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宣传部长、浙江省主席等要职的朱家骅,厮混日久,两人勾搭成奸,最后王锦兰席卷巨款与其私奔并结婚。夏斗寅得知此事,愤恨至极,准备以死相拼。但此时的蒋介石并没有念及当初兄弟情份,给他以安慰帮助,而是以姨太太关系不受法律保护为由劝他息事宁人,保持冷静。至此夏斗寅看清了蒋介石的丑恶嘴脸,但悔恨已晚
王懋功(1891—1961) 江苏铜山睢宁县双沟镇人,名国华,字东成,号懋功、栋臣。国民党陆军中将,黄埔军校检阅委员会委员。
6岁进入私塾学习,14岁中秀才,后进入江苏陆军小学和南京陆军第四中学、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二期步科(第一期肄业)、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
1911年在江苏陆军第一师任连长、营长,跟随孙中山,反对袁世凯。1920年加入粤军,任营长、粤军第一路统领。
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王任粤军东路讨贼军第一军第一旅少将旅长、东路讨贼军中央军命令传达所所长,负责指挥第一、第三、第五、第八独立旅作战。孙中山曾复函王,对其平叛之功给予很高的评价。
1924年任孙中山广州大本营参军,黄埔军校检阅委员会少将委员。
1925年任黄埔军校第三期入伍生总队总队长,后任军校潮汕分校行营主任。同年8月,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参谋长兼第二师中将师长、兼广州卫戍司令。
1926年6月被撤职,奉派与贺衷寒、杜从戎、陆瑞荣四人入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随又转入德国研习军事。
1929年,回国任晋绥军十一军军长,参加中原大战。
1931年后逐步投靠蒋介石。后任汪精卫侍从武官、军事顾问,国民党第四届中央候补执行委员,正太铁路管理局局长(主持将正太铁路从法国人手中收回),留俄同学会理事,山西省政府委员,平绥铁路管理局局长,连任第五届国民党中央候补委员。
1936年获国民革命军北伐誓师十周年纪念勋章。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法执行总监部中将副监。
1941年,任苏鲁战区副司令。
1945年,任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兼江苏省党部主任委员、国民党三民主义青年团干事长、第十战区副司令长官、江苏省保安司令,江苏省政府主席,第十战区中将副司令长官,兼苏北挺进军总指挥,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
1940年4月授陆军中将。
1945年后任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兼江苏省党部主任委员、国民党三民主义青年团干事长、第十战区副司令长官、江苏省保安司令,
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
1948年改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中将顾问。
1949年随蒋介石集团逃到台湾,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国策顾问、行政院设计委员会委员,“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委员。
1961年12月27日在台北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