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案和教学反思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题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内容简析】 这节课是《世界的地形》第二课时——学会看地图。等高线地形图又是《学会看地图》中教学重点和难点之一。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非常枯燥抽象,而且在湘教版的课本上表述的内容却很少。因此,通过学生们亲自动手操作动手实践,小组团结协作,去根据山体的模型,亲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从而深刻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发现并能够总结出不同地形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和规律,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用总结的规律去解决具体的问题。本节的教学环节是:问题引出----动手实践----总结规律----解决问题【目标定位】 一、知识与技能1、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顶、山脊、山谷等地形部位。 2、学会利用等高线地形图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判断坡度陡缓。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绘图,对学生进行空间地理事物的想象能力、记忆能力培养。2、通过动手操作、比较、抽象、概括等过程,形成地理概念,进而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和表示规律。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难点:①等高线的绘制原理;②在等高线上识别各种地表形态 疑点:山脊与山谷的区别解决办法:实验、观察、讲解、讨论 【学法指导】 1、教学方法:直观演示、讲解、讨论以及练习法。 2、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观察法、动手参与法。 【课前准备】 ①教师自制山体模型。 ②学生4人一个小组,每组一盒橡皮泥。③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环节一 展示、类比,引出等高线1、小组展示课前布置的作业:以小组为单位,用橡皮泥捏制五种地形类型,并加以对比说明。2、教师展示一组山体地形模型。【设计意图】通过亲自动手制作五种地形类型的模型,一是激起学生对原有知识的再思考和感悟。二是为让学生能直观感受从立体到平面的过渡做好铺垫。环节二 动手操作,直观展示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案和教学反思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题


21、课件演示:观看大屏幕,了解什么叫等高线?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接起来的线,这就是等高线。在等高线上判读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教学链接:http://baike.baidu.com/view/94058.htm)2、教师根据一组山体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3、学生对照山体模型,亲自绘制等高线地形图。【设计意图】通过课件演示、教师绘制和学生自己绘制等高线地形图,是学生获得感性体验,避免猜想的盲目性。环节三 归纳提炼,合作探究1、坡度的陡与缓用山体模型作对照,判读等高线地形图上坡度的陡与缓 2、不同的地形部位识记等高线地形图不同部位的特点。 活动题“连连看”,巩固不同地形部位的特点。判断三组等高想地形图分别表示的地形部位。【设计意图】给出不同的等高线地形图的题目,通过一个个问题吧学生的思路不断引向深入。环节四 活动巩固,启迪创新 一起闯三关:第一关: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如何判断点的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的等高距是 米。2、如果B是在等高线上,那B的海拔是 。 3、M与N的相对高度是 米。第二关:判断坡度的陡与缓。读上图回答:甲乙哪条登山线路省力些?为什么? 第三关:判断不同的地形部位。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图上表示高度的数字,指的是 高度;试估算山峰甲的海拔高度是 米以上。 2、图中字母所代表的的地形名称:A B C D 3、若EF间的图上距离为4厘米,则两地实地距离为 千米。【设计意图】给出一些题目,让学生自主或合作完成,通过闯关的形式,激起学生学习





3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总结,这样做,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进一步升华,有利于学生自信感的提升。环节七 小节所学,达标自测读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完成题目要求。 1、判读地形部位、小河流向。2、山谷、山脊的区别。 ① 什么是山谷?山谷——等高线向低处凸出。(教学链接:http://baike.baidu.com/view/90678.htm)什么是山脊?山脊——等高线向高处凸出;(教学链接:http://baike.baidu.com/view/269815.htm) ②判读绘制在拳头上的等高线地形图。(教学链接:http://apps.hi.baidu.com/share/detail/336 91230)3、A、B两地,适合开展攀岩运动的是 地。丙河的流向是 。【设计意图】学到了哪些知识,领会了哪些方法?围绕目标精心设计了3个目标检测题。让学生当堂达标,学生才会又学以致用的成就感。课外作业:作业A:观察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着不同的颜色,着色的一般规律是什么呢?作业B:按照课本P31活动题第2题要求,各小组制作一个地形模型。【设计意图】作何课上与课下的衔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教有所思】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新知等多种方式完成学习内容,体现出“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练为主线”的教学思路。利用多种教学方式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首先利用等高线地形模型进行直观演示,然后通过电脑动画加深印象,再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拳头识别不同地形部位,最后通过判读绘制在拳头上的等高线地形图增添趣味,将枯燥的地理知识变得生动,但在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参与度方面,有所欠缺。在今后,将会多加努力!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285441.html

更多阅读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 三角形外角的教学反思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它有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间的关系,也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成功之处:1.教学中注意了两点:一是让学生理解“内角”“内角和”的含义;二是让学生为了使所得的结论具有普遍性,对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河中石兽》第二课时教案 教案分析:本文节选自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故事围绕着“如何才能找到十多年前掉进河中的石兽”展开,僧、讲学家、老河兵分别给出了不同的意见。故事的结局证明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教学目标:1、落

三角形内角和教学反思_吕正云 三角形的内角教后反思

<<三角形内角和>>教学反思实验小学吕正云学生在学习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三角形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三个角的关系。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课堂上我围绕以下几点去完成教学目标:一、创设情境,营造研究氛围怎样提

环己酮教案与教学反思 教案上的教学反思

【课题】用过氧化氢制备环己酮一.教材内容选自:有机化学实验 章节: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的制备实验二.教学设计背景与定位课型:本课题通过讨论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式学习教学时教:课堂45分钟完成实验前讲解,剩余三课时学生

声明:《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案和教学反思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题》为网友单纯小暧昧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