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知堂 杨氏四知堂族谱辈分

我们是在潼南县金黄艳丽的油菜花中认识双江镇的。那一片黄灿灿的田野,把工业的硝烟减淡了不少,天空和丘陵的色泽,来得特别明快。一群群从城市或城郊远道而来的游客,也许就是冲着这片清清爽爽的黄和干干净净的绿而来的吧。

但是在我看来,双江镇最具魅力的不只是那一大片一大片灿烂灼目的油菜花,还有那古穆厚重的“四知堂”——第四任国家主席杨尚昆就诞生在这里。

从崇龛镇和柏梓镇出来,沿着新修的蜿蜒洁净的水泥道行驶,不知不觉就来到了双江镇长滩子。车辆很多,把长滩子对面的水泥道塞得水泄不通,我们只好下车步行。

如果不是这里曾经孕育过一批杰出的革命家和英才俊杰,这长滩子大院,也许跟其他院落一样鲜为人知。四围的丘山,或者院前的小溪,与川渝的任何地方看起来都似曾相识,毫无二致。但是,当我们走近这个大院,它的厚重与深邃,竟像一部沉甸甸的史书,在我们惊慌失措中徐徐展开。看着那些古朴典雅的庭院,目睹那些陈旧的文物,思绪竟不知不觉地走进了一部浩大的家史故事中去。

这座四知堂大院,是杨尚昆曾祖父杨世绥于清同治元年建造的,距今有130多年的历史。杨世绥是大盐商,富甲桑梓,曾诰封通奉大夫,因此,“四知堂”按“三品通奉大夫”府第规格设计,整个大院则以“四知”的“四”字作为建筑总体布局,采用“步步递进、层层升高”的格局建造的。

四知堂 杨氏四知堂族谱辈分

“四知堂”得名于东汉太守杨震“夜拒贿金”的典故。

杨震是东汉人,明经博览,满腹经纶,时称“关西孔子”。五十岁被大将军邓骘征招为“茂才”,后升任荆州刺史、东莱太守。他赴任东莱路过昌邑,时任昌邑县令的王密在夜晚怀揣10斤铜币送给杨震,被他坚拒,并正告曰:“天知,神知,我知,你知,何谓无知?”让王密羞惭不已。杨震做官不置家产,让子孙们也“蔬食步行”,以“清白吏子孙”留给后人,形成了公廉俭朴的家风。杨震的品质为杨氏家族开创了颠峰时代:终东汉一朝,杨震家族历四世连出四位宰相,以“四世三公”成为东汉的世家大族。“四知”家训后来也成为杨氏最大的堂号,连隋朝的皇帝杨坚都自认是“四知堂”的后人,宋代的杨家将也是出自弘农“四知堂”。

双江镇四知堂远祖杨文秀,原籍江西吉安府泰和县,相传是东汉太尉杨震的二十六世孙,南宋末年以进士授湖南永州府零陵县令。宋亡后因不能归籍,就在湖南辰溪县定居下来。1696年,杨文秀的后裔光字辈的堂兄弟三人,沿涪江北上,先后来到四川,分别在蓬溪、遂宁、江油三县落户。其中杨光基于清康熙时期入川,定居在蓬溪县涪江左岸的姬家坝,在他及其后三代人的艰辛创业下,杨家成为当地拥有数百亩土地的富户。他的第四孙杨世绥就是杨尚昆的曾祖父。

杨世绥不仅是双江镇杨氏的创业人,也是双江镇近代商业的开拓者。杨世绥弃农经商,从做小杂货、贩米到搞航运,最后发展成为官府在当地的食盐专买,成为了“杨三泰”大商号及“川源通”大盐号的主人。

杨世绥发迹后,一面择地建宅,一面不惜重金送子女读书,让儿子们科考进仕,使双江杨氏成为远近闻名的名门望户。

杨尚昆的祖父生了两个儿子,杨尚昆的父亲杨淮清居长。杨淮清爱国,开明,为人厚道,是地主中的“守成派”,常常告诫子女要守本分。他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但喜欢读书,并主张子女都要读书,女孩子要粗通文墨,至少要学会记账,男孩子书读得越多越好。到了民国初年,杨家的经济状况开始走下坡路,杨淮清为了供子女留学曾典卖土地。

杨尚昆排行第五,六岁识字,读《百家姓》、《千字文》。两年后随大哥到成都,跟一位姓赵的老先生读《诗经》。半年后,他又回到双江老家。靖国军攻打成都时,杨尚昆随家人避居重庆,学国文、算术和格致(科学常识)。在重庆,四哥杨闇公积极宣传革命思想,动员家里的姐妹剪头发,放小脚。还到成都去联络留日回来的学友,并动员杨尚昆到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去上学。学校校长吴玉章是老同盟会会员、保路同志会的领导人,威望很高。教师中有恽代英等共产党人。老师们在课堂上常宣传进步思想、反对宗法主义。杨尚昆深受进步思潮的熏陶,救国思想日渐浓厚,再加上四哥杨闇公的影响,从此走上了职业革命家的道路。

杨尚昆有三个哥哥、四个弟弟和四个妹妹。杨氏兄妹都接受了较好的正规教育,他们关心国是,学有所成,声名四播。

四哥杨闇公,15岁远走他乡,寻求报国之策。1916年策动江阴水师反袁,在南京遭追捕。1917年赴日求学,先后在成城学校和日本士官学校深造,又因响应五四运动而入狱。1920年,杨闇公自日本返回四川,投身革命。1924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转为正式党员,任中共重庆地委执行委员会书记兼军委书记,与吴玉章、朱德、刘伯承等合作,为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1927年“三三一”大惨案中被捕。他大义凛然,坚拒利诱,不畏酷刑,怒斥中外反动势力。军阀震惧,割其舌,剜其目,断其手,1927年4月6日,杨闇公壮烈牺牲于重庆浮图关前。

十一弟杨白冰,1938年参加八路军,同年3月入党,曾在延安陕北公学、延安抗大、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在党内军内担任过许多重要职务。1979年后任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等职。1988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1989年11月后,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秘书长,中央书记处书记。

其他弟妹无用赘述。真是龙渊凤池一门俊秀!

伫立于大院前,但见大门正上方高悬一块金字匾额:“四知堂”;两边门框上刻着一幅对联:

雄著经慎著史赫赫文章传世骥,

汉时相宋时将堂堂姓氏炳人间。

上联是赞颂杨震的,下联则是称道杨家汉代出“四世三公”和宋代出一门忠烈的辉煌家史。

一个个烫金大字,悄无声息地讲述着杨家一代代英烈俊杰的故事,真正算是出将入相的府第!

带着崇敬甚至膜拜的心理迈进大院,看到一个封闭的四合院式的天井,十分敞亮。神态安详的杨尚昆塑像就座落在天井中央。

塑像背后,“堂屋”门枋上一对金狮匾座托着一块“汉室遗风”的金字匾额,与堂屋正墙上高悬的“清白传家”的金边金字横匾互相呼应。横匾下边是“耕读传家远,诗书继世长”的对联,左右两壁还配有杨氏家规。“四知堂”、“汉室遗风”、“清白传家”三块匾,把这座大宅承载的文化内涵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从中可以窥见杨家渊厚、淳朴、方正、端穆的传家理念。

堂屋两侧是东西厢房。右边厢房有一幅对联:

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

心田留半亩子种孙耕。

可以看出,杨家世代奉行宽大睦邻的处世原则。厢房之间建有天井、通道和后花园,左边小天井旁陈列着杨家用过的农具:犁耙和蓑衣;还有杨家为子孙准备赶考用的竹编的书箱,以及经商用的称银两的天秤。这些陈旧物件,也在向我们述说杨家耕读上进、勤俭务实的家风。

杨家弃农经商,以商发家,尔后又以耕读————传家,亦农亦商,亦商亦政,在风云变幻、内忧外患的时代浪潮中,不固步自封,思想开明,不断让子孙后代接受新思想的洗礼,与时俱进,造就出一大批治国安邦的栋梁之材。其殷实的家底,为子女的教育预备了丰实的物质条件,而其治家的理念,更为子女的成长奠立了坚实的精神基础。大院见证了杨尚昆等一大批杨家进步青年,叛逆封建腐朽家庭,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走上革命道路,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历程。

走出“四知堂”,仿佛合上一本厚重沉实的史书,几多思绪,几多感慨,还夹在书卷的册页里。看看天空,暮色已降,油菜花化作迷迷蒙蒙的淡彩,车影和人影都渐渐稀疏起来。我们坐进车里,但心儿却还在读着那些远去的代年,还在眺望那些远去的风云,以及那些高大的背影。

(修改)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285553.html

更多阅读

珠海南屏北山村杨氏大宗祠“千叟筵” 珠海南屏北山村改造

南屏北山村杨氏大宗祠,昔日,我到这儿寻幽访古,欣赏玉堂春,听明德讲堂,今晚,来到这里参加传统盛大的新春敬老“千叟筵”。下午两点就开始表演节目了,我是下午五点才到,但见人头涌动,张灯结彩,热闹非常。鞭炮声连连动感的醒狮来了,是本村小伙

林炳尧:杨氏太极拳术诠真

林公炳尧先师传授暮雨笔述太极拳属武当嫡派之内家范畴。现代杨氏太极拳一代宗师林公炳尧先师乃陈公微明老先生之入室关门弟子。林师传杨氏太极拳、复传杨氏太极长拳、更传杨氏小架太极拳。杨氏太极长拳及杨氏小架太极拳乃杨氏太极拳

谬评杨氏三兄弟 毛泽东三兄弟评论

谬评杨氏三兄弟●黄立会前两天在《黄河晨报》上看到杨建华写的《高扬公平正义的大旗》一文,甚觉立意正大,高屋建瓴,情理交融,义薄云天,除引入博客外,顿生谬评杨氏三兄弟一番之意。杨建华,杨家老二,我的好朋友杨建斌的二哥,也是我最敬爱的领

声明:《四知堂 杨氏四知堂族谱辈分》为网友浅低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