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的核心究竟是什么?--“批判”概念的辨析》 虚拟测试技术概念辨析

“批判”的核心究竟是什么?

――“批判”概念的辨析

陈君华,同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邮编:200092

邮箱:chenjunhualuoji@sina.com

提要

“批判”是西方哲学的一个核心词汇,更是批判性思维的一个基础性概念。但“批判”究竟是什么意思?一般人是怎样理解这个概念的?最常见的误解有哪些?它最容易跟哪些概念错误地混用?……本文采取问卷调查、访谈、统计学、词源学、逻辑分析等方法来探讨这个概念最核心的意思。通过比较、辨析--“批判”与“否定”、“反驳”、“纠错”等相关概念的关系,本文最后指出:“批判”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它最核心的意思就是“析错”:深入地分析对方思想中的内在的问题或错误何以是问题或错误。

一、论文的缘起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都把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作为教育的首要目标之一。90年代以后,批判性思维开始传入中国。现在,批判性思维虽然在中国已经引起了普遍而热烈的关注,并且也出现了很多相关的论文和专著,但却很少看到专门讨论“批判”这一核心概念的论著。专家学者们在论述“批判性思维”时,往往是把它视作一个不可分割的原子概念,而很少单独拆开来问一问:究竟什么叫“批判”?“批判”这一概念最核心的意思是什么?

这种现象显然是很不正常的。毫无疑问,要讲清楚“批判性思维”,“批判”这个“基石”性的概念无论如何是绕不开的。面对“究竟什么才是批判”这样的问题,如果我们的批判性思维拒绝做出回答,或者想回答但说来说去又说不清楚“批判”到底是什么意思,那么,这对批判性思维来说无疑都是一种致命的“硬伤”,并且这种“硬伤”还会把我们逼向悬崖:连“批判”是什么都说不清楚,我们又有什么资格称这样一种思维为“批判”性思维呢?

为了弥补国内目前批判性思维研究中的上述缺陷,本文准备直面“批判”这一基础性的概念,探讨它最核心的意思究竟是什么,一般人是怎么理解这个概念的以及最常见的一些误解有哪些。为了梳理“批判”这一概念,2014年6月我先后在我为同济大学本科生开设的课程《逻辑学》课堂上对三个班级、150名同学进行了相关的问卷调查,并对部分同学进行了访谈,再有疑问的地方我又与我们同济大学哲学系、汉语言文学系的几个专家同仁进行了讨论。本文就是在此基础上,综合各方意见,采取统计学、词源学、逻辑分析等方法撰写而成的。

当然,作为一个批判性思考者,我也知道,概念的辨析往往是思维最艰难的基础性工作之一。要完全把“批判”的概念搞清楚,为“批判”和“非批判”划定清晰的边界,这是不可能的,是形而上学的幼稚想法,因为概念和思想的边界终究是非常模糊的,就像地平线一样你似乎看得清清楚楚,但却永远无法伸手把它抓住。真正的地平线总是可以向远方一推再推、直至无限。或者,就像黑夜中的一盏灯,你不可能清楚地分别这盏灯的灯光的边界在哪里。但是,我们千万不能由此马上得出一个不可知论的结论说:对这盏灯的灯光的界域我们将一无所知。灯光的边界在哪里我们不能精确勘定,不过,我们却可以自信地确认灯光最明亮的核心地带。同样,我们也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梳理出“批判”这一概念最明亮的“核心地带”来。

二、批判与否定

本次调查问卷设计的都是“单项选择题”,“答题说明”如下:

你认为下面这些后面标记出题号(比如0101)的话语是批判吗?

如果你认为它“肯定不是批判”,就请在它后面的“1”下面打√;

如果你认为它“应该不是批判”,就请在它后面的“2”下面打√;

如果你认为它“好像是批判,又好像不是批判”,就请在它后面的“3”下面打√;

如果你认为它“应该是批判”,就请在它后面的“4”下面打√;

如果你认为它“肯定是批判”,就请在它后面的“5”下面打√。

第一组测试题

话语

它是批判吗?

莫若对以明说:“我们分手吧!”对此,以明回应道--

好的。我早就盼着这一天了。(0101)

1

2

3

4

5

为什么?能给我一些解释吗?(0102)

1

2

3

4

5

你什么时候开始有这个想法的?(0103)

1

2

3

4

5

那我也不想活了。(0104)

1

2

3

4

5

哼!(嗤之以鼻)(0105)

1

2

3

4

5

你敢?!你敢这样做,我就打断你的腿、毁了你的容。(0106)

1

2

3

4

5

不,我不同意。(0107)

1

2

3

4

5

我求求你,请你别离开我。(0108)

1

2

3

4

5

我求求你,请你别离开我。我很爱你,我的生活不能没有你。当然,我也知道我身上有很多缺点,但我会努力改的。(0109)

1

2

3

4

5

下面我们对第一组测试题的测试统计结果做一些分析。

第0101题:“好的。我早就盼着这一天了。”――本题调查统计的均值为1.35,选1、2、3、4、5的人的比例分别是81%、7%、7%、2%、2%。这些统计数据说明,被调查的大学生绝大多数倾向于认为它不是批判。为什么它不是批判?因为批判总是要对对方的思想有所质疑和否定,没有任何质疑和否定倾向的话语,就肯定不是批判。在这里,以明和莫若的想法是一致的,以明的回答“好的”也说明了他是接受莫若“我们分手吧”这一观点的。所以,0101不是批判。

第0102题:“为什么?能给我一些解释吗?”――本题的均值为3.43,选1、2、3、4、5的人的比例分别是13%、6%、8%、33%、20%。这些统计数据意味着:第一,对于0102是不是批判,分歧比较严重;第二,至少有53%的大学生倾向于认为它是批判。这样的统计数据有些出人意料。

我原以为,0102很清楚,它只是在追问理由、要求对方做出合理的解释,丝毫没有质疑和否定对方思想的意思。所以,要我来选,我会选1(“肯定不是批判”)。但是,为什么现在竟然有这么多的人(53%)认为它是批判呢?后来,经过访谈和分析发现,他们觉得以明是在追问对方思想的根据和理由,而这样的追问恰恰是许多好“批判”的前奏,所以,他们就把它看成了批判。

但我现在仍然坚持认为,0102本身并不是批判。因为批判的核心是“析错”,是“对对象思想内在问题或错误的分析”(为何这样说?本文随后的分析将会说明这一点),0102的“追问理由”虽然可能会为后来的“析错”做出某些准备和铺垫,但它终究还不是“析错”本身。也许,以明在这里仅仅是想知道分手的理由而已,以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或避免下次恋爱犯同样的错误,而对于这次恋爱,说不准他是同意分手的。所以,在莫若和以明目前所讨论的“现在是否分手”的话题上,以明和莫若很可能并没有什么分歧,因此,以明对莫若的观点也未必有所质疑和否定,于是乎我们也就不能断定0102就是批判。

第0103题:“你什么时候开始有这个想法的?”――本题的均值为3.24,选1、2、3、4、5的人的比例分别是13%、19%、17%、35%、17%。此题的性质和0102差不多,统计数据呈现出来的结果也很接近。当然,本题和0102还是有所不同。0102是在追问支持这个想法的“根据”和“理由”,而本题是在试图了解产生这个想法的“时间”。统计结果说明,在大部分的被调查者看来,追问、了解思想的来龙去脉和追问思想的理由一样,都应该是批判。但我们前面的分析表明,也许它们确实是批判的前奏,不过它们本身还不是批判。

第0104题:“那我也不想活了。”――本题的均值为1.41,选1、2、3、4、5的人的比例分别是83%、2%、9%、2%、4%,认为“不是批判”的倾向很明显。为什么它不是批判?毫无疑问,批判必须要对对方的思想有所质疑和否定。虽然0104的这种回应很可能隐含着否定、反对、拒绝的意思,但很遗憾,说话者以明本人终究没有表达出明确的否定态度,所以我们读者也不能妄加猜测,或者主观地把我们自己的想法强加在这句话上。

相反,我们也可以这样设想以明的真实想法:“好的,我们就分手吧。不过,分手之后,我也不想活了。”如果以明真是这样想的,那么,很显然,在分手问题上,以明和莫若的想法是一致的,因此对莫若的“我们分手吧”的观点,以明是同意和接受的(虽然他可能有些勉强)。至于“分手之后,我也不想活了”,那是在说另一个“分手之后”的问题了,而不是在讨论“同不同意分手”的问题。既然此题中的以明有可能会同意和接受莫若的“我们分手吧”的观点,因此,我们就不能断定0104就是对莫若的批判。

第0105题:“哼!(嗤之以鼻)”――本题的均值为1.35,选1、2、3、4、5的人的比例分别是74%、17%、9%、0%、0%。这些统计数据说明,被调查者的看法非常一致:这种回应不是批判。其中的道理也很明显,情绪、行为是可以表达肯定或否定、接受或拒绝的态度和立场,但它们本身并不就是批判。当对方提出某一观点时,你可以对他的观点嗤之以鼻,你也可以用冷漠、轻蔑、讥讽等语气或表情来表示你的否定和反对的态度,甚至你也可以把对方暴打一顿……但毫无疑问,如此这般的回应方式都不是批判。批判是讲道理的一种理性活动,是必须给出相应的理由的。

第0106题:“你敢?!你敢这样做,我就打断你的腿、毁了你的容。”――本题的均值为1.37,选1、2、3、4、5的人的比例分别是87%、4%、0%、4%、6%。这些统计数据说明,在绝大部分被调查者看来,这样的粗暴的“威胁”不属于批判,因为“辱骂和恐吓绝不是战斗”(鲁迅),真正的批判强调的是理性的“论争”,是有理有据地分析对方思想中的错误究竟错在哪里。另外,这些统计数据似乎也说明,这些九十年代以后出生的大学生几乎很少有人会再把“批判”混同于“文革”中的“大批判”、“批斗”、人身攻击等做法了。大家知道,真正的批判是要讲道理的。

第0107题:“不,我不同意。”――本题的均值为1.59,选1、2、3、4、5的人的比例分别是67%、19%、6%、7%、2%。这一点大家也没有太多的分歧:批判要所有反对和否定,但反对和否定本身还不是批判。它们要成其为批判,还必须进一步给出相应的理由。

第0108题:“我求求你,请你别离开我。”――本题的均值为1.52,选1、2、3、4、5的人的比例分别是61%、31%、4%、2%、2%。很显然,这些统计数据和大家的常识还是高度吻合的:这句话表达的只是请求,单纯的请求未必是批判。虽然以明对莫若观点的不同意的态度很明显,但由于他在这里只是表达了自己的态度,而没有给出相应的理由,所以,和0107一样,它也不是批判。

第0109题:“我求求你,请你别离开我。我很爱你,我的生活不能没有你。当然,我也知道我身上有很多缺点,但我会努力改的。”――本题的均值为3.63,选1、2、3、4、5的人的比例分别是15%、4%、17%、33%、31%。绝大部分被调查者倾向于认为它是批判。为什么它是批判?一般人很可能会这样想:因为题中的以明不仅明确表达了自己不同意的态度,而且给出了相应的理由。但给出理由的否定和反对,真的就是批判?是标准的批判吗?这个问题,我们这里暂时存而不论,留待读者读完本文之后再回过头来加以分析。

讨论到此,我们不妨做一番小结:批判要成其为批判,必须要对对方的思想所有质疑或否定,没有任何的质疑或否定,就不能称之为批判。但也不是所有的质疑或否定都是批判。批判是对对方思想的有理有据的质疑或否定。

三、批判与反驳

前面我们辨析了“批判”和“否定”这两个概念间的关系,并且已经确认,批判是对对方思想的有理有据的质疑或否定。但是,细心的读者读到这里,很自然地可能就会进一步问我们:“是不是可以反过来说,所有的对对方思想的有理有据的质疑和否定都是批判呢?”――这个问题实际上涉及到我们接下来所要讨论的“批判”和“反驳”这个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问题。

目前,国内逻辑学家们通常把“反驳”这个概念定义为“用自己的论证来推翻别人的论证”(周礼全《逻辑――正确思维和有效交际的理论》P583,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显然,“反驳”的核心意思就是“有理有据地推翻或驳倒对方的思想”,这一点非常接近于我们前面所说的“对对方思想的有理有据的质疑和否定”。所以,上述读者问的实际上也就是这样一些问题:是不是所有的反驳都是批判?批判和反驳究竟是什么关系?它们的区别何在?

对此,我们的基本看法是:“批判”与“反驳”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交集,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相互通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之间就没有区别。简单地说,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反驳”是为了推翻和驳倒对方的思想,而“批判”则是为了分析对方的思想内在的问题和错误。由于推翻和驳倒某个思想可以采取内在的方法,也可以采取外在的方法――用另外一个思想从外部把这个思想推翻,所以,反驳可以是内在的,也可以是外在的。但是,批判则必须是内在的,必须深入到对方思想内部之中去寻找和分析对方思想内在的问题或错误。

为了具体地说明这些区别,接下来请看第二组测试题。

第二组测试题

话语

它是批判吗?

“因为一切存在的事物要存在,就都必须占有空间;如果空间存在,则它必须占有另一空间;这另一空间又必须占有其他空间,……如此类推,以至无穷,这就证明空间是不可能存在的。”

对芝诺的这个“空间存在”悖论,有人回应说:

瞎扯,这是彻头彻尾的诡辩。诡辩是错误的,所以,它是错误的。(0201)

1

2

3

4

5

错,因为它是违背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的。(0202)

1

2

3

4

5

错,因为谁都知道空间是存在的。(0203)

1

2

3

4

5

我是存在的,这张桌子、椅子也是存在的……而这些存在着的东西都是占有空间的,所以,这些东西所占有的空间也是存在,因此,空间是存在的。(0204)

1

2

3

4

5

你看,你是存在的,我是存在的,这张桌子、椅子也是存在的……另外,也正如你刚才所说的,这些存在着的东西都是占有空间的,所以,这些东西所占有的空间也是存在,因此,空间是存在的。(0205)

1

2

3

4

5

如果空间不存在,那这张桌子以及我们自己又存在在哪里?无处存在的我们岂不变成了不存在?(0206)

1

2

3

4

5

上述推理隐含了一个成问题的预设:空间是事物。空间真的是桌子、椅子一样的事物吗?空间不是任何具体的事物,空间是事物和事物之间的一种关系。所以,由事物必然占有空间推不出空间必然占有另一空间。(0207)

1

2

3

4

5

统计结果显示,第0201题的均值为1.39,选1、2、3、4、5的人的比例分别为61%、39%、0%、0%、0%。显然,0201虽然表达了自己反对的态度,但是,它没有给出任何真正的理由,所以,它不过是一种粗暴的贴标签、打棍子、戴帽子的做法,这样的做法既不是反驳,也不是批判,因为“反驳”和“批判”都必须是有理有据的。

第0202题的均值为2.56,选1、2、3、4、5的人的比例分别为22%、28%、22%、28%、0%。为什么更多的人倾向于认为它不是批判?这是因为它看似给出了反对的理由,但实际上由于这个反对的理由太空洞、太抽象,一般的读者看了这个理由之后,还是不能具体地明白芝诺的思想怎么就错了、错在哪里,所以,给人的感觉它还是在乱打棍子、乱戴帽子,而不是真正在讲理。所以,它既不是反驳,也不是批判。

第0203题的均值为1.94,选1、2、3、4、5的人的比例分别为44%、28%、17%、11%、0%。绝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它不是批判。为什么?这样的回应看似讲理,其实它和0202一样,仍然并不是在认真地讲理。你说“谁都知道空间是存在的”,你凭什么做出这样的论断?在这个问题上,你考察过所有的人吗?更何况,一个明显的反例就在你面前:明明芝诺就不知道吗,或者说芝诺明明是在怀疑空间的存在吗,所以,你怎么能说“谁都知道空间是存在的”呢?还有,“谁都知道空间是存在的”并不就意味着“空间真的就存在”呀?由于0203并不是真的在讲理,因此,它不是真正的反驳,也不是真正的批判,至少它不是好的反驳和批判。

第0204题的均值为3.50,选1、2、3、4、5的人的比例分别为0%、22%、22%、39%、17%。第0205题的均值为3.61,选1、2、3、4、5的人的比例分别为0%、17%、22%、44%、17%。虽然对于这两道测试题,大多数人都倾向于认为它们都是批判,但认为0205题是批判的人比0204题的要多一些。为什么?这两题有什么区别?仔细比较这两题,就会发现,0204和0205虽然都是在有理有据地“反对”对方的思想,所以都像是批判,但相对而言,0204的反对理由要外在一些,而0205的反对理由要更加内在一些――它似乎更加深入到了对方思想的内部之中去分析对方思想内在的错误了。所以,0204更像是对对方思想的外在“反驳”,0205要比0204更像是对对方思想的内在“批判”。

第0206题的均值为3.89,选1、2、3、4、5的人的比例分别为0%、11%、17%、44%、28%。相比于0204和0205,有更多的被调查者倾向于认为它是批判。这个统计结果有些出人意料。我原以为,0206并不是批判,而只是外在的反驳,因为它没能真正切实地深入到对方思想内在的逻辑空间之中,指出对方思想的内在问题或错误在哪里以及这一点为什么又是问题和错误。0206只是一味地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说对方是错的,多少有些“泼妇骂街”、隔靴搔痒的味道。所以,我更倾向于认为它是“外在的反驳”,而不是“内在的批判”。更何况0206的这种思想,说不准也是芝诺本人同意的呢?因为芝诺完全可以顺着你的这种思路继续“诡辩”下去:是啊,桌子椅子不存在,你我不存在,空间也不存在,什么东西都不存在――这样的话,芝诺原来的论证和结论不都照样成立吗?所以,相对于多少有些“内在批判”味道的0205来说,0206不是真正的批判,而只是外在的反驳。

第0207题的均值为4.89,选1、2、3、4、5的人的比例分别为0%、0%、0%、11%、89%。几乎所有的被调查者都认为0207是批判,并且有89%的人认为它“肯定是批判”。为什么它肯定是批判?因为它是真正全面准确地深入到了对方思想的内部,找到了它内在的逻辑问题和错误,然后又具体中肯地分析了它为什么是错的。这种内在的逻辑分析的方法,是最典型的批判。

通过对第二组测试题的分析,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反驳是对对方的思想表示有理有据的反对,但外在的反驳还不是真正的批判。真正的批判是对对方错误思想的内在分析。如果说反驳的主要任务是驳倒对方,那么,批判的主要任务则是分析对方思想内在的错误。

为了进一步说明“批判”和“反驳”的区别,我们不妨设想在火车站进站安检处父子之间的一番对话。儿子:“我们小孩也要安检吗?”爸爸:“也要安检。”儿子:“可是我身上什么东西都没带啊。”如果是“反驳”型的爸爸,他很可能会这样“驳斥”儿子:“所有人要进站,都必须要安检,管你是小孩还是大人,带东西还是没带东西。”确实,爸爸这样的驳斥是驳倒了儿子,但是,这只是外在的驳斥而已,因为儿子刚才的思想内在的错误是什么?为什么他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驳斥型的爸爸把这些重要的问题给一脚踢开了,并未做出任何的回应。所以,真正有批判性思维素养的读者多少会觉得这样的回应有些外在、有些粗暴,不是那么贴切、那么中肯。

相反,如果这位爸爸是一位“批判性思考者”,对孩子的上述言论,他会做出怎样的批判性回应呢?接下来,很可能的对话是――

爸爸:你说你什么东西都没带,真是这样吗?你虽然没背包、没拉箱子,但是,你穿了衣服呀。这在安检人员看来,也算是你带的东西。万一你的口袋里或衣服里面藏了什么危害火车安全运行的东西呢?

明明:但是,我口袋里、衣服里真的什么东西也没有啊。

爸爸:对,你自己检查过了就可以这样说。但是如果没有经过安检,安检人员怎么知道你没藏着什么危险的东西呢?

明明:哦,我懂了,所有人只有经过安检,才能确认是安全的。只有确认是安全的,安检人员才会放你进站乘车。

《“批判”的核心究竟是什么?--“批判”概念的辨析》 虚拟测试技术概念辨析

爸爸:对,只有经过安检,才能确认你是不是安全。

四、批判与纠错

如前所述,反驳的主要任务是用理由去驳倒对方,而批判的主要任务则是分析对方思想中的错误。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指出对方错误、纠正对方错误的行为都是批判呢?为此,请看第三组测试题。

第三组测试题

话语

是批判吗?

莫若:我上次出差北京,就住在北京南站附近的马家堡(bǎo)。

以明:它不念马家bǎo,而念马家pù。(0301)

1

2

3

4

5

莫若:你有没有搞错?它明明是“碉堡”的“堡”吗,怎么可能念pù!

以明:“堡”是个多音字,表达“碉堡”、“堡垒”的意思时念bǎo,表达地名时一般念pù。如果你念成马家堡(bǎo),那它就意味着那里原来是马家的碉堡或马家的堡垒。但那个地方根本就没有什么碉堡或堡垒,而只是一些铺子,所以要念马家pù。(0302)

1

2

3

4

5

第0301题的均值为2.43,选1、2、3、4、5的人的比例分别是30%、30%、19%、13%、9%。也即绝大部分人倾向于认为它不是批判。为什么它不是批判?它不是在指出并纠正对方的错误吗?但是,我们认为,点错、纠错本身未必是批判。批判的核心是“析错”,也即分析对方思想中的错误何以为错。0301只是只是在“纠正”、而不是在“分析”对方思想的错误,所以,它不是批判。

第0302题的均值为4.26,选1、2、3、4、5的人的比例分别是4%、9%、0%、31%、56%。显然,绝大部分被调查者(87%)认为它是批判,而且有56%的人非常确信地认为它“肯定是批判”。为什么0301不是批判,而0302又是批判呢?很显然,相对于0301的单纯的点错和纠错(没有给出错误何以为错的内在的理由),0302关键是多了一个“析错”的环节:它在具体深入地分析莫若的念法为什么是错误的。正是因为它重在有理有据地“析错”,所以,它是典型的批判。

为了进一步说明“纠错”未必就是“批判”,我们再来分析一个案例。案例的背景是1932年,宋美龄在慰问淞沪抗战士兵途中虽然出了车祸,断了几根肋骨,但她依然坚持慰问并发表演讲。演讲到高潮时,她叫出一个排长,问:“在战场上,你是怎样喊你的士兵往前冲的?”排长回答说:“就喊:弟兄们,往前冲啊!”宋美龄摇摇头说:“你应这样喊:弟兄们,跟我上!”从此,这句话响彻在抗日战场上空。

请问宋美龄的最后一句话是批判吗?或许有人会认为它是批判,但是我认为,它不是批判,因为它没有分析对方思想为什么错,而只是指出了对方的错误(“摇摇头”)、纠正了对方的错误(“你应这样喊:弟兄们,跟我上!”),而根本没有给出理由的“析错”这个环节,所以,就算它是一次精彩、成功的沟通,但是,它仍然不是批判。只有当宋美龄这样说:“你这样喊,是要求你的士兵冲在你的前面,而你自己却退缩在后面。这样怎么可能很好地激烈士兵往前冲呢?所以,你应该身先士卒,这样喊:弟兄们,跟我上!”――这个时候,宋美龄的回应才是真正的批判。当然,也许宋美龄觉得,这个时候不需要批判,这样的场合也不适合于批判,重要的是教会对方怎么正确地去做就可以了。如果真是这样,那就进一步说明,宋美龄的“弟兄们,跟我上!”就更不是批判了。

五、批判的核心

前面我们考察了“批判”与“否定”、“反驳”、“纠错”这几个比较容易相互混淆的概念之间的关系,澄清了它们之间的某些区别。但究竟什么是“批判”?对此,我们至今仍然没有做过任何正面的分析和界定。下面,我们就将试图直切主题,分析“批判”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思维方式。

由于国内的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主要还是从美国引入的,所以,我们首先必须要考察一下英语中的“批判”一词的含义。在英语里,有三个词和我们汉语中的“批判”相对应:

①作为名词的criterion,主要意思是:(批评、判断的)标准,规范。

②作为动词的criticize,主要意思是:评论、评价;批评、批判;找错、指责、非难。

③作为形容词的critical,它的意思有很多,下面是最主要的几条:

序号

词义

例句

1

分析评论性的。

一篇评论文章:a criticalessay。

2

挑剔的,爱找毛病的。

她老是挑我的毛病:she was alwayscritical of me。

3

谨慎严格的。

严谨的头脑或思想家:a criticalmind/thinker。

4

经过校勘的。

尼采著作校勘版:a criticaledition of Nietzsche。

5

决定性的、关键性的。

关键时刻:a criticalmoment。

6

情况危急的、严重的。

病人病情危急:The patient is incritical condition。

7

必不可少的、必需的。

紧缺的医疗用品:critical medicalsupplies。

8

临界性的、转折性的。

开始临界:gocritical;临界点:critical point。

综合上述各种意思,我们似乎大体上可以认为,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批判”在英语中主要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或规范,对某个特定的思想进行谨慎严格的考察和评判,然后把重要的成问题的地方找出来加以分析。

但是,我们在汉语界讲“批判”性思维,我们就不能永远只是停留在criterion、criticize、critical是什么什么意思这一层面上,我们还必须不受英语影响地、独立考察一番汉语中的“批判”一词的本义。或许有人对此会不以为然:批判性思维不是从英语中的criticalthinking翻译过来的吗,为什么这里还要特别强调不受英语的影响而独立考察“批判”这一汉语词的本义?对此,我的解释是,仅仅局限于对critical等英语词的解释,这对中国的批判性思维的汉化和传播是非常不利的。西方的“critical thinking”如果不能真正汉化成为中国的“批判性思维”,它就永远只是一种与我们相隔膜的外来文化,于是它也就没法很好地从中国的文化传统、思维习惯当中去寻找自身生存发展所需的基础和养料,因此也就难以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真正生根发芽、成长壮大。

当然,“汉化”一词本身就有问题,本身就是隔膜的,因为只有非中国自身具有的、真正外来的东西,才有所谓的“汉化”问题。所以,当我们说“批判性思维”的“汉化”时,实际上就已经做了成问题的预设: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原本就没有批判性思维的传统。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我们中国人又如何能真正理解和消化欧美的“批判性思维”呢?所以,我们无论如何都得有那么一些人、有那么一段时间内把眼光从欧美收回来,研究一下我们自身的批判性思维的传统。

其实,思路回归以后就会发现,汉语当中的“批判”这个词是非常值得我们研究的,其中也包含着丰富的批判性思维的养料。或者说,“批判”这个汉语词本身就孕育着“批判性思维”的胚胎――当然,这样的胚胎本身还不就是批判性思维,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培育。但至少“批判性思维”最初的种子,在“批判”这个汉语词里是有的。

为了研究“批判”一词,我们先拆开来看“批”这个字。“批”的本义是:用手打、劈、刮、削。《左传•庄公十二年》“遇仇牧于门,批而杀之”以及《庄子•养生主》“依乎天理,批大郤,道大窾”中的“批”,就都是这个意思。现在,“批”在本义“用手打、劈、刮、削”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引申出这样一些意思:

①写上字句,判定是非、优劣、可否(多指上级对下级且写在原件上),比如批阅、批准、批示、批复、批改、审批等。

②附注的意见或注意之点,比如眉批、批注等。

③揭露某个思想行为或某种现象的错误,比如揭批、批驳、批倒、挨了一顿批等。

综合“批”字的上述种种用法和含义,我们认为,“批判”一词中的“批”确实有“用手打、劈、刮、削”等“剔除”的意思,也即“批”肯定要所有质疑和否定,但它并不是要把某个对象全盘否定或彻底抛弃。它在否定中也可以有肯定和接受,比如“审批”并非就意味着否定,“批准”很明显就是“同意”。所以,“批”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它的真正意思应该是:研究对象、区分好坏、剔除坏的、保留好的。在这里,“批”很接近于黑格尔意义上的理性分析、判断之后的“扬弃”。

然后,我们来看“判”这个字。“判”这个字是个“会意”字,它的左边是“半”,右边是“刂”,所以,它的本义就是:“用刀把一样东西一分为二”。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引申出其他一些意思,比如分开、区分、分辨、分析、评断……等等。《庄子•天下篇》“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中的“判”就是“分辨、评析”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判”这个字除了“批判”之外,还可以组词为:裁判、审判、谈判、判别、判然、判若两人、判刑……但是,“判”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最核心的意思还是:深入到对象思想内部,对对象思想进行认真仔细的分析、辨别。

上述“判”的各种意思和用法,似乎可以启示我们:“判”作为一种严肃认真的思维活动,主要是“分析性”的――按照一定的逻辑标准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地把某个对象整体分成各个逻辑部分、然后对各个部分进行逐个细致的研究。可以说,这样的“分析性”体现和贯彻在整个“批判”性思考的全过程之中:分析性地倾听和理解;分析性地寻找对方思想中的问题或错误;分析性地说明对方思想内在的问题或错误是什么以及为什么是问题或错误……

另外,“判”的“一分为二”的本义也充分说明“判”、乃至“批判”是一种辩证的扬弃,而不是简单的彻底拒斥和全盘否定。在辩证的“扬弃”这一点上,“判”和“批”是相通的。

拆分了“批”和“判”,最后我们来看“批判”这个词。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主编的《现代汉语词典》(2012年版)认为“批判”主要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分析判别,评论好坏,例如“批判地继承文学艺术遗产”;第二个意思:对错误的思想、言论或行为做系统的分析、加以否定,例如“批判虚无主义”。综合这两个方面,“批判”的意思可以概括为:分析判别、评论好坏、辨明问题、否弃错误。

综合词典对“批判”的解释和我们前面对“批”和“判”这两个字的词源学的考察结果,以及我们前面对问卷调查的分析,现在,我们终于可以比较清晰地描述“批判”究竟是怎样一种思维方式了:所谓批判,就是――

①全面深入地考察被研究对象;

②寻找对象内在的问题或错误;

③指出其问题错误究竟在哪里;

④分析它为什么是问题或错误;

⑤如何改正或预防这样的错误。

上述五条,我们也可以进一步简化成:

①理解→②找错→③点错→④析错→⑤纠错

对于这五条,我们认为,①“理解”、②“找错”对“批判”来说是隐含的,也即具体情景中表现出来的“批判”活动有可能会清楚地用语言把①和②呈现出来,但也有可能不会。不过,只要是真正的“批判”,在进入③、④之前,逻辑上注定他必然要经过①和②。没有①和②,我们批判什么呀?我们的批判总不能无的放矢吧。但是,在这里仍然需要指出的是:认真的倾听和阅读,向对方提问寻求其思想的根据和解释,探讨思想的来龙去脉……等等这些思维或语言活动,虽然可能是在帮助我们寻找“批判点”,但这样的活动本身还不是批判,而只是批判的前奏。所以,我们认为,测试题中的0102、0103就都不是真正的批判。

③“点错”、④“析错”是“批判”的最核心的意思,对“批判”来说是必需的环节。某一种特定的思维活动有它们就是“批判”,没有它们就不是“批判”。正是③“点错”、④“析错”,特别是④“析错”从根本上把“批判”和一般意义上的“否定”、“反驳”、“纠错”等概念区分了开来。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前面认为,没有“析错”的0206是典型的外在的反驳,而不是真正内在的批判;相反,有“析错”的0207则是真正内在的批判。同样,没有“析错”的0301我们也认为它不是真正的批判,而只是一般意义上的“纠错”,只有有“析错”的0302才是真正的批判。

⑤“纠错”是批判的后续,对“批判”来说可以有它,也可以没有它。不过,最好是有它,因为有了它,批判似乎就显得更加完满。为什么?我们知道,批判作为一种理性的思维,是有目的的,它不是为批判而批判,也甚至不是为辨析错误而辨析错误,辨析错误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改正或预防同样的错误。所以,如果能在“析错”之后再找出“改正或预防这类错误的办法”,自然就会让“批判”这种理性活动更加完满。但是,这里又再次需要指出的是,单纯的“纠错”不是批判,批判的核心仍然是“析错”。所以,前面我们认为0301就不是批判,而0302才是真正的批判。

总之,“批判”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它最明亮的意义地带、它最核心的意思就是:深入对方思想内部,分析其内在的问题或错误何以是问题或错误。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285706.html

更多阅读

1想象力是什么? 社会学的想象力

  -想象力究竟是什么?我觉得我们肯定对于想象力这个词的理解有歧义,否则,为什么文学评论家们痛心疾首中国文学缺乏想象力,而另一方面,网民们正在用无尽的“想象力”贡献着一部部有“想象力”的作品?恶搞,网络流行语,玄幻小说,历史穿越小说,Y

人生究竟是什么、人生观、三殊胜 人生究竟是什么

人生究竟是什么释尊在《佛譬喻经》中,以一段有名的譬喻,向我们开示〈人生究竟是什么?〉这譬喻是这样的:在一个寂寞的秋天黄昏,无尽广阔的荒野中,有一位旅人赶着路。突然,旅人发现薄暗的野道中,散落着一块

人与自然究竟是什么关系 人与自然的三种关系是

人与自然究竟是什么关系?——从冰岛的做法说起邓伟志编者按:邓伟志教授在《人与自然究竟是什么关系?》一文中纵横驰骋,提出了若干同现在流行的看法相左的观点。对这些观点我们有的赞成,有的也不太同意。只因为邓教授这种敢于向流行挑战的

缘份是什么?转载 禁止转载是什么意思

我们大家知道人与人交往,都特别讲究个缘分,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有的人只是一面之缘,有的人则是一辈子的缘分。有的时候朋友成为了知己、知交,有的男女朋友成为了恋人、爱人、情人,有的时候朋友、恋人、爱人、情人变成了敌人、

声明:《《“批判”的核心究竟是什么?--“批判”概念的辨析》 虚拟测试技术概念辨析》为网友梦屿千寻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