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篇八,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被许多人引用和解释,譬如有人说:自己干了一件有益与大众的事,就可以死了,并解释说:早晨闻得“道”,晚上就可以死去,其实“朝闻道,夕死可矣。”并不非其所理解的那么简单。
那么,应该怎么理解“朝闻道,夕死可矣”呢?台湾大学曾仕强教授的解释令人信服的,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朝"和"夕"并不是单纯指早和晚的意思,它是时间的一种界定,是当你获得了真理智慧,后前面的人生就当是死去了吧!现在开始从新再来过。得道了就是开窍了,开悟了,智慧的人生就此开始了!
那么,我们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中"道"也可理解为儒家的"仁义之道","死"是动词的为动用法,还可以理解为是"为……而死"。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之,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这就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所包含的深刻的内涵。孔子的"杀身以成仁"、孟子的"舍生而取义"正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的最佳注脚。
然而,孔子所说的“道”的含义,比较认可的一种理解是,社会、政治的最高原则和做人的最高准则,也就是所谓的“终极真理”吧。论语中的子曰的:“朝闻道,夕死可矣。”及“回也不改其乐”的“乐”:“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乐”有异曲同工之妙,是那种“朝闻道,夕死可矣”的乐,是那种体道、悟道、得大自在的“乐”。
孔子弟子颜回的不改其乐。他只有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他只要一碗吃的饭,一瓢喝的水,住在简陋的街巷里,却能一直充满快乐。在这样的环境下颜回为什么还能自得其乐呢?说明颜回已经得道了?
孔子当年欲跟老子学道,就是炼丹。由于孔子热衷于人世功名,老子便只跟他讲心法和大道理,而不传具体的炼丹方法,因而孔子虽聪慧绝顶,但仍只能领会贯通并发展那些大道理,对于炼丹之法,则至死仍未得究竟。由于他是个至诚实之人,绝不会不懂装懂,所以别人问他生死是怎么回事的时候,他总是没好气地说“未知生,焉知死”。而背地里则常常自言自语地浩叹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拜了老子,回去三天不说一句话。弟子问孔子:老师您去见老子,拿什么去教导他呢?孔子说:我看見龙了,龙顺著阴阳变化无穷。我张著嘴巴,话都说不出來,那里还谈得上教导他呢?
孔子认为老子已经得了自然之道,变化无穷。面对一个得道的人,任何的话都是多余。在老子面前孔子得到了教悔,就“朝闻道,夕死可矣。”
岳飞奉旨进京时,到金山上去访那道悦禅师,他说此去临安,必有牢狱之灾,岳飞不听他言。临行前道悦赠他几句偈言,岁底不足,提防天哭。奉下两点,将人荼毒。那是刚好腊月二十九日,也就是“岁底不足”恰恰下起雨来,天哭了,奉下加将两点,就是“秦”字。将人荼毒,这四句已经应验。岳飞临终前说:不听道悦之言,果有风波之险!秦桧一听岳飞的遗言就不爽,派何立来抓他道悦。何立来到金山寺,道悦看到何立来了,道悦口占一偈:何立从东来,我向西边走。念完之后,当即坐化。
从这可见得道的明心见性的人,就是找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从而超越了生命。把握了生死。所以能“朝闻道,夕死可矣。”
其实我们看破人世间的一切假象,不执著于一切的外在,从而获得了真正的自由、解脱,真正的自由是不是失去了一切如金钱名利地位等,仍然喜悦,不改其乐。不为名、利、权、情、所束缚,不披枷戴锁,看破、放下、自在、清净、平等、正觉,活在当下,这种喜悦这种快乐。不正是孔子讲“朝闻道,夕死可矣”的乐呢?
自古求道难,闻道难,得道更难。一个修炼的人一旦达到了“朝闻道,夕可死”的思想境界,任何的魔难和考验都难以再让他动心。因此,每当想起“朝闻道,夕可死”这句古训时,就能时刻能激励修行人在修炼的道路上倍加精進。
朝闻大“道”,夕死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