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韵流芳——裘继戎
作者/雯雯
京剧界素来有“十净九裘”的说法,作为“裘派”创始人,裘盛戎无疑是金少山、郝寿辰、侯喜瑞之后影响最大的京剧净角,现在的铜锤花脸也大多宗裘派。2010年正值京剧大师裘盛戎诞辰95周年,10月30日晚,“裘韵流芳——裘派经典唱段名家大型京剧演唱会”将在梅兰芳大剧院上演。届时,除裘盛戎的女儿裘芸和孙辈裘继戎将披挂上阵外,梅家和谭家也均有后人助阵参演,演出不仅将描绘梨园世家间深厚的情谊,也显示出裘家后人对于裘派艺术的坚守。应好姐妹裘芸的邀请,我将参加这次纪念活动。
■梨园世家间的交往是一种亲情的维系
■好姐妹裘芸和我说,“每一次父亲的纪念日,谭、梅、张、叶等世家均有后人参演,体现了几家的深厚情谊。解放前,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都有自己的剧团,上世纪50年代成立北京京剧院时,父亲付出了很多,多方奔走动员马、谭、张合团。几位大家私下交往很深,他们在一起聊的大都是与戏有关的话题。四人虽都是北京京剧院的头牌,但同台演出时从不计较自己排在什么位置出场。记得‘文革’时,四人全都受到迫害,境遇各不【】相同,但却相互惦念。马先生临终前还不忘问‘傻子(裘盛戎的绰号)还好吧?’所以我们后辈之间也不是那种吃喝玩乐的朋友关系,而是一种亲情的维系。每一次我们后代之间的合作演出甚至都能找到老一辈人的感觉,这不仅仅是艺术的传承,也是一种亲情的传承。”在裘芸的记忆中,父亲是个谦逊而真诚的人,“他不仅用自己的好茶好烟招待前来学戏的人,还与掏粪工人成为了朋友,主动帮他们搬粪桶。”
■裘芸40岁半路出家只因姓裘
40岁才开始学习裘派的裘芸是不折不扣的半路出家,家中唯一继承父亲衣钵的兄弟裘少戎的过世,让她感到了自己肩上的责任。女花脸本身就有生理上的弱势,再加上其身形瘦小,几乎所有人都不看好她。就为争这一口气,裘芸苦练一年终于找到了发声的位置,那段时间她几乎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有一次坐上油锅后她便去听录音,家里竟然着了火。找到了声腔上的技巧后,裘芸凭借小时候的记忆,再配合听录音来研习父亲的艺术,她坦言自己天生的条件并不优越,“但我与父亲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相比,他们是在模仿,而我有父亲的基因。”票友出身的她逐渐得到了戏迷的认可,不过每一次演出,裘芸几乎都是清唱,但完整的裘派艺术是唱念做打全面的技艺,于是她又开始尝试彩唱。“我曾经穿着厚底靴练习跑圆场,但身段确实需要童子功,而且我是高度近视,摘了眼镜几乎看不见,尝试了不到半年就放弃了。”如今,裘芸每一次登台都会打扮得特别女人,让这样的装扮与净行洪亮的声音形成鲜明的反差。
■裘继戎不是裘家的叛逆者
不过,裘家的希望其实不仅仅在裘芸一人身上,她的侄子、也就是裘盛戎的孙子裘继戎其实学习的就是爷爷的花脸行当。但前几年,外界的种种报道甚至把裘继戎塑造成了裘家的叛逆者,80后的他似乎更钟情流行文化。裘芸说:“球球儿(裘继戎的昵称)没见过爷爷,甚至对爸爸也不了解,父亲裘少戎的早逝让他在不到10岁就饱受了生活的艰辛,他的成长道路很曲折。但是作为裘家的独苗,家人对他的期望值很高,你既然姓裘,就要唱戏。他自己也非常想唱戏,并不像人们传说中的那样,他很想把爷爷的艺术传承下去。不过这个孩子很简单,他不是特别能适应戏班的环境,所以难免会碰壁,球球儿常说:‘我想学戏,但是没人教;我想演出,但是没有机会。’我们之间的话题常常是围绕这些,我会跟他说,作为裘门后人,不管客观条件怎样都要坚定信念,人家很多人没有家族的光环依然能站在舞台上。当然家里也不是给他压力,只要他努力就够了。”
如今这位80后青年京剧演员裘继戎有着特殊的身份:他是京剧大师、裘派创始人裘盛戎的嫡孙。像很多梨园世家子弟一样,裘继戎从小耳濡目染打下了很好的基础,13岁便获得“小梅花”金奖,是第七届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金奖获得者。
裘继戎做工沉稳,工架大方,连清瘦的长相也颇有爷爷裘盛戎的风采,圈里人喜欢称呼他“裘裘”,亲切中又带有一点疼惜。的确,他是伴随着京剧长大的孩子,父亲裘少戎也是著名花脸演员,可惜在裘继戎10岁时过世。裘继戎坦率地说:“我没有见过我爷爷,我爸爸去世也早,我对裘派的认知都是从资料中得到的。”然而作为裘派继承人,裘继戎从小跟随诸多名师学戏,并拜裘派名家李长春为师。
台上的裘继戎是深沉霸气的铜锤花脸,指挥千军万马攻城略地;台下的裘继戎是英气逼人的时尚青年,他爱唱歌和舞蹈,且很有舞蹈的天分,他的很多编舞作品广受观众肯定,音乐在流行和传统之中找到相对的共鸣点,他称舞蹈是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桥梁,“我就是在传统艺术和现代的流行艺术中寻求平衡,我想通过这种艺术形式让现在不接触传统艺术的人关注传统艺术。”对于他来说,爷爷裘盛戎是难以逾越的高峰。
梨园行向来有“十净九裘”一说,可见裘派对于京剧净角行当影响之广。裘继戎的爷爷裘盛戎同时代有很多花脸大家,如袁世海、金少山、侯喜瑞,他们都很有个人风格,也在艺术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然而他们没有形成裘派这样的热潮。究其原因,裘继戎认为是因为爷爷是开拓者,甚至可以说是“颠覆者”。
“爷爷在唱腔上有自己的创新,可以说他在这个行当里就像迈克尔·杰克逊一样,走在时代的最前端。过去老花脸不太讲究四声,都是直腔直调,爷爷吸取了旦角和老生甚至昆曲的一些发声技法,控制嗓音,有了委婉的转音,在一些过渡音上有了一些自己的处理方式,开了花脸唱腔刚柔并济的先河。过去没有反二黄,他把很多地方戏的东西运用到了京剧上,比如《除三害》的‘一席话’那段,刚开始是摇板,转上板再转散板,这种唱法是以前没有的,我爷爷借鉴了汉调的唱段。当时有很多人质疑他,我爷爷就说:我们都可以试试么。他是开拓者。”
裘继戎觉得爷爷的艺术重在细腻,从唱腔、表演、身段、服装、造型等各方面他都很细腻,有很多技巧性的东西,这些细腻成就了裘派艺术。“比如脸谱的设计,什么脸更能体现人物的性格、内心,过去的花脸不注重这些。像廉颇是个武将,他性格是很刚烈、很拧、很叛逆的,但他同时又很忠心爱国,在跟蔺相如产生矛盾的时候那种什么都不吝的性格该怎么体现?我爷爷就从脸谱、服装、身法、唱念上进行了研究加工,很画龙点睛地体现出廉颇这个人物。为什么十净九裘?因为裘派更舒服,大家更能传唱。这是我爷爷很长时间地探索才成就的,涉及京剧艺术的方方面面,所以他不单是一名艺术家,他也是革命者。”
裘继戎认为舞台上细节非常重要,“有时候就在那0.5秒的一刹那”,演员看似不经意的一个动作或一个转音,就将艺术更完美地传达出去,这个观众是能够感受到的,也许所谓的京剧大家就是在无数个0.5秒中达到了一定的艺术高度,旁人难以超越。裘继戎自小被业内人士看好,都说他天赋很好,但他却谦虚地说:“艺术家95%的成功来源于他的天赋,这是别人学不来达不到的,我知道我达到爷爷的水平是不可能的。”这样的谦虚和自知也许也是一种遗传,裘继戎说爷爷当年就很懂得给自己遮丑。“《霸王别姬》的项羽,盖世英雄,很多花脸都想演。我爷爷也能演,但他的个头不符合项羽高大魁梧的形象,而景荣庆先生个儿高脸盘又大就很符合项羽这人物,我爷爷有自知之明就退居二线了。像人物挎剑,我爷爷就很有分寸,剑穗儿是什么颜色?廉颇拿红剑穗儿就不合适,红色是旦角的,黑色更能体现人物的刚劲狠劲,所以说他赢在了细节,赢在了自己的思考。所谓唱念做打只是表现手段,真正强大的是艺术家的思考、对艺术的研究。”
裘继戎认为京剧艺术博大精深,包含了中国上下几千年的文化。爷爷虽然对京剧有很多创新,但他并不失大体,既没有破坏京剧的本体,“这人本来是什么身份是不会变的,例如包公穿蟒,我爷爷可能在原有基础上把蟒袍上龙的位置变换一下。我也做过这种创新,像我爷爷的盔头是他的设计,我们这个时代不一样了,我就吸收了一些西方的设计,像龙的颜色可能会变,有可能是沉默的,也有可能冲天吼,一点细节都会传达不同的东西。但最终这创新能否在舞台上立得住,还需要舞台实践、观众反馈才知道,也可能有一天观众会颠覆你。这创新,就是个人审美的体现。我不太喜欢派别之说,派是后人封的,那只是他的个人审美体系。而个人风格反映了某个时代的特征,我爷爷的东西在当时的时代是超前的,现在看还是好的,但已经是过去式了。他的天赋、审美造就了他,跟过去天时地利人和有关。”
裘继戎说他最喜欢《将相和》,最喜欢廉颇这个人物,因为他很综合,唱念做表都很全面,“像《大探二》就没有什么身上,廉颇身上好看,唱腔念白也很综合,很能体现裘派的魅力。”而身为裘派嫡系传人,裘继戎对于裘派的传承身负重担,他坦率地说:“现在我们传承的只是个皮儿,没有瓤,因为那个瓤只有过去的艺术家在那个特定的环境下才能知道的,我们已经没有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但我会尽我的全力去继承和传达裘派的艺术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