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其为大忽悠家,一点都不为过。回国10年了,已评为院士,应该出重大应用技术产品了!国家化那么钱,不是光靠找个偏科,雇一帮廉价研究生出一些文章一点小应用,自己挂名就能值得的!国内评院士,大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不要迷恋所谓院士,徒有虚名的多得是!10年已足足证明黄维是个大忽悠家,注意带“家”,能力也是非一般人能比!忽悠能力!不仅一稿多投,把已被退稿的文章也写在简历中,高啊!
不知是祸是富,和孙小卫坑爹天津大学一丘之貉,有知遇之恩的南京邮大提他为常务副校长,拼命保他为院士,靠此拿到很多经费,维持一大摊子-一个大学能有几个“院士”?转眼之间,有奶便是娘,对邮大不忠,一有升职机会,便抛弃邮大,你一个做学问的,搞行政完全是两码事,在复旦当众挨打,是你独裁偏执,说明你人格有明显缺陷,悲哉!有文章不是吹您要一天18个小时搞科研,哪有时间来管理一个大学?
看看北大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落选院士非学术原因 (http://edu.qq.com/a/20110822/000014.htm)说的就是黄维:
饶毅:在生命科学界这20年的基本情况是,在国外做过博士后的,回国立即做正教授,或者更高级别。然后在《科学》、《自然》、《细胞》上发一两篇论文,或是几篇发在同领域最好杂志的论文,就可以做院士。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这样。
新京报:当院士与做科学有冲突吗?为什么?
饶毅:当了院士以后,各种事情就多起来,做科学的时间和精力大为减少,科学活跃期比较早就结束了。尽管不少人做院士后,资源增加、文章数量增多,但真正质量和高度有提高的极少。
新京报:这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饶毅:在科学水平本来就不如国际先进的情况下,如果研究的活跃期比国外教授还短,那么中国科学就只能在中、低层面追赶。
做好研究不如拉好关系
新京报:2010年9月3日,美国《科学》杂志刊登了你和施一公撰写的《中国的科研文化》一文,涉及中国基础研究科研经费分配问题。当时科技部长在答记者问时称,“他们深深地伤害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感情。”这篇文章为什么引起了这样的回应?
饶毅:文章里主要说,近年来,中国研究经费持续以20%的比例增长,但这种增长对中国的科研,没有起到应有的强大促进作用。
新京报:为什么这样说?
饶毅:每个申请研究经费的人心知肚明:与个别官员和少数强势的科学家搞好关系才是最重要的,因为他们主宰了经费申请指南制定的全过程。
新京报:要搞好关系?
饶毅:在中国,为了获得重大项目,一个公开的秘密就是:做好的研究还不如与官员和他们赏识的专家拉关系重要。相当比例的研究人员花费了过多精力去拉关系,却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做学问或 是培养学生,有的干脆将学生当做廉价劳力使用。
7年前的一幕
2005年4月14日,杨玉良副校长(复旦大学)等一行人莅临研究院,在我院(复旦大学材料学院)大部分老师和学生不在场、不知情的情况下临时召开部分成员座谈,宣布先进材料研究院于当日10点已经撤销建制。在座谈中我们得知我院之所以被撤销和被认为不成功的原因主要有这么几点:
1.研究院缺乏民主、是由"土皇帝"一手管制的"小王国"。
2.研究院的管理混乱,其组织结构在"资本主义社会不会有,社会主义社会更不允许存在
的"。
3. 研究院成果太少,全盘否定了研究院已经取得和即将取得的丰硕的科研成果。
4. 研究院在研究生管理不合理,生师比低,生源差。
5. 研究院仪器设施管理不规范。
6. 研究院克扣学生待遇,高低受个别人喜好而定。
7.研究院浪费学校资源。
发表于 2011-11-12 21:03:24 |只看该作者
据说黄维搞学运出身,把复旦弄得乌七八糟,所以才被赶走. |
发表于 2011-11-13 09:57:24 |只看该作者
那封信是黄维课题组冒充先材的全体师生写的全校公开信,只是一面之辞。 至于黄维怎么样,在第二批国家实验室的筹备过程中,复旦从评比第一到最后名落孙山,可知在黄维的带领下,先材的发展是如何不尽人意了。 复旦也是迫不得已撤了黄维的职位,黄被扫地出门后,去了南邮,至于后事,并不关心。 如果说复旦在这件事上的责任,那就是用人不当,选择了黄维做先材的首任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