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中国最年轻的博士转 最年轻的博士

中国最年轻的博士

2007-02-19 21:13

报告文学《关键在于理解力》--孙云晓

  1984年2月16日上午,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来到了上海市展览馆,参观了10年科技成果展览。当邓主席见到两个孩子在表演计算机程序设计时,兴致勃勃地走过来,与他们亲切交谈。邓主席抚摸着其中一个男孩子的脑袋,郑重地说:“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这句非同寻常的话,对日后的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那么,近10年过去了,当时受到邓主席直接鼓励的那个男孩子,如今成长得如何呢?十分凑巧,《上海滩》杂志的编辑钱景文老师寄来了一份剪报,并委托我去清华大学采访。原来,那个幸运的男孩子,如今已是中国最年轻的博士生。他的名字似乎也预示着他的前途:李劲。

  据悉,从高中生到博士生,一般人要11年,而李劲只用了4年半。1991年3月,他刚刚过完20岁生日,便跨入了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博士生的行列。

  为了揭开李劲的非凡之谜,我于1993年6月7日下午欣然前往清华园。  

  一、“假若没有兴趣,智力超常也没用。”

  按照电话中的约定,李劲下午2点半在图像中心实验室等我。可是,当我准时赶到实验室,他却不在。

  这时,一位风度儒雅的研究人员从计算机前站起来,招呼我进去等候。我换了一双拖鞋,在李劲的工作台前坐定。热汗在空调的赐福之下渐渐消尽。

  这是清华大学东主楼9区2层的一间实验室,面积不过10多米,四周摆满了计算机,可谓一个小小的计算机世界。

  为了从侧面了解一下李劲,我主动与那位唯一在场的研究人员攀谈起来。他叫王兴军,东北人,今年30岁。1978年考入大学,苦读至今,现与李劲同在一个课题组攻关,显然也是博士生。

  谈到李劲,王兴军钦佩之情油然而生:“这小伙子极聪明!即使在博士生里,别看他年龄最小,发展势头很猛。也许跟家庭影响有关吧,他穿戴朴素,待人很有礼貌。”说到这儿,王兴军忍不住笑了:“你想象不到吧?都什么年代了,这位上海来的才子,冬天竟穿一双棉布鞋。他也不是没钱,光得的奖金也足够用的,可是他随便惯了,不修边幅。”

  我问:“除了科研之外,李劲还有哪些兴趣爱好?”这一问把王兴军问住了,他摸着后脑勺想了半天,为难地答到:“真没发现李劲有什么别的兴趣,他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搞研究。不过,一进入研究领域,他的兴趣倒是蛮广泛的。”

  正说着,外间的门响了,晃进一个虎头虎脑的人影。王兴军告诉我:“李劲来了。”一见面,小伙子不好意思地直道歉:“对不起,睡过头了。”

  我仔细打量了一下这位计算机奇才:虎背熊腰,身高足有1米80,穿一件短袖的黄布上衣,白短裤,粗壮的腿上黑毛密布……怪不得王兴军说他不像上海人,依我看,他是北方人里的北方人!

  李劲不仅外貌向北方人,性格也如北方人一样爽快。我问他从南方到北方,生活上有没有什么不适应的地方?他说:“没有任何不适应的地方。”

  应我的要求,他讲起自己的家庭和经历。

  李劲于1971年1月7日生在上海。父母是64届上海师范学院物理系的同班同学,毕业后都留在中学当物理老师。父亲李绍基现在普陀区教育学院,负责全区的计算机教育。母亲开国英现在徐汇区教育学院电化教学中心工作。李劲还有一个17岁的妹妹,正读高二。提到妹妹的兴趣,李劲宽厚地笑笑,说:“她对计算机毫无兴趣,喜欢唱歌、跳舞,追星族。”

  李劲1978年考入上海市重点小学--高安路第一小学。他还记得考题之一是辨认天安门图片。3年半之后,他转入另一所重点小学--建襄小学。规规矩矩读完5年制小学后,他考入华东师大二附中,读到高一便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了,那一年他仅仅16岁。

  也许是一直在重点学校的缘故,他对重点小学有特殊感情,并认为办重点学校是有价值的。他说:“名牌和重点,虽是由‘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造成的。但不管怎么说,集中了一流师资,即使学生差一些,经过特殊教育,也会比一般学校起点高。”他甚至认为,引导孩子们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指考大学),对提高民族素质有好处。

  但是,李劲主张自然发展,反对死记硬背。他说:“一个人成才与否不在父母管不管,而是靠自己冒出来,靠个人的兴趣发展。可如今的孩子太辛苦了,我的堂弟堂妹们一个比一个苦,竞争也越来越厉害,这哪是成才之路?”

  曾有一位新华社记者写到:“不少人说他(指李劲)是神童。但是李劲在谈到自己成长过程时说:‘我不是天才,我只是比别人更善于动脑筋罢了。’”我以此问李劲该如何解释,他笑笑回答:“这看你怎么说了,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

  我问他是否测过智商,他摇摇头,回答:“假若没有兴趣,智力超常也没用!”  

  二、“机遇非常重要,抓住机遇是一种本领。”

  在分析自己的成长时,李劲格外强调机遇的重要。

  他1978年入小学,赶上了中国教育转入正常轨道的良好机遇。1982年11月,上海选定每区两所小学,进行小学生学习计算机的试验。其中,徐汇区选定了建襄小学。当时,李劲恰巧在建襄小学读五年级,而且数学成绩优异,自然被选拔出来参加学习。这个机遇使李劲的命运产生了奇迹。1983年1月,上海举行第一次少年儿童计算机程序设计比赛,李劲荣获第一。也正由于这个原因,他被选入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参加活动,并得到为邓小平主席做表演的机会。

  中学时代,在上海举行的多次数学、物理等竞赛,李劲屡屡获得冠军。美国出题在世界若干国家举行数学邀请赛,李劲在中国赛区获第一名。
  1986年7月底,初三学生李劲应邀来到了清华园,参加全国青少年计算机竞赛,又以满分的成绩摘取了桂冠。这次获胜对李劲具有特殊意义。当他读完高一的时候,即1987年9月,他被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破格录取。
  即使在清华大学里,若按部就班算来,我1993年6月来采访李劲时,他应当读研究生第一年,而他居然已读两年多博士生了。他是怎么飞跃的呢?
  据李劲自己介绍,读 大学本科的时候,清华大学已经为他制定了特殊的培养方案,即3年内读完5年的本科课程,再用2年拿到本应3年才能拿到的硕士学位。

  李劲犹如一列青春快车,刚进清华园便只争朝夕地奔驰起来。他每一年同时读完两个年级,采用交叉学习法。我问他为何这样逼自己,他说为了尽快进入高层次研究。我又问:“如果两个年级的课冲突在一起,你怎么听课?”他不动声色地回答:“自学呗。”说完又补充了一句。“反正那几年,每天从早到晚全是课。”结果,仅用了两年的时间,李劲便读完了5年的本科课程,“毫不客气地申请毕业了”。

  也许有人会对李劲的学习质量表示某些怀疑,可事实是最好的回答。李劲入学头一年即参加了科研工作,成绩全年级第一,而他的本科毕业论文可以作硕士答辩使用。

  当我请李劲就中国的教育发表一点看法,他脱口说道:“平均主义是中国教育的一大问题。既不允许突出,又不因材施教。我读小学时,连跳级也不允许,真耽误人的时间!”或许正因为如此,李劲对清华大学的因材施教不拘一格极为赞赏,否则,他如今还在读大学四年级呢。

  我忽然想起一个有趣的话题,问:“假如,你五年级时不在建襄小学,失去了当时接触计算机的机会,你会如何发展呢?”李劲听了这个话题也立即兴奋起来,说:“很难预测。不过,发展道路肯定会大变,至少不会来清华。”停顿了一会儿,他又感慨道:“机遇非常重要,抓住机遇是一种本领。”

  回顾李劲的成长经历,再来回味他的感悟,我们不可以从中获得一点启示吗?

   三、“关键在于理解力,在于融会贯通。”

  采访李劲是困难的。尽管他有礼貌,可长期的计算机生活早已使他养成简炼、高效的习惯。他回答问题,常常用电报一样的语言,决不会口若悬河。采访者都喜欢追逐细节,李劲恰恰不愿细细道来,嫌浪费时间。

  譬如,1986年全国青少年计算机竞赛,对于李劲真可谓是一次“跳龙门”的机遇。对多数人来说,有过此类经历都会如数家珍的。当我请李劲具体介绍一下参赛的情况,他皱起了眉头,说:“就设计了几个题,数据统计什么的。咳,不用说了。”说罢,他还顺手在计算机上敲起键来。天呐!我们交谈这么久,他还有一半的心在计算机上。瞧,这就是李劲。

  这时,一位小姐穿着拖鞋走了进来,她把钥匙别在手腕上,冲我歉意地点头微笑一下,便与李劲说起数据的事儿。李劲点点头,马上坐正了,全神贯注地盯着计算机屏幕。在他的手控之下,指令搜索的小红方砖如一只红蜻蜓,在屏幕天国里飞来跳去。我这才发现,别看李劲手大指粗,可在计算机的键盘上,却如绣花女的手一样灵巧。那密密麻麻的数据字码,好似千军万马列阵前进,绝对忠实于他的命令。

  过了约20分钟,李劲才忙活完了,那位小姐眉开眼笑地走了。我问李劲刚才处理什么问题,他说:“她的一个数据有问题,请我帮助修正一下,已经完事了。”

  我知道他一向不愿意过多分析自己成长的原因。可既然要写他,又怎么能完全避开这一关键性问题呢?

  果然,当我以此相问时,李劲马上摇头了,说:“成长的原因说不清,也说不好。”我“咬”住他问:“凡事总有原因,你怎么可能例外?说不清是可以理解的,但试着说一说总可以吧?”他还想摇头了之,见我锲而不舍的劲儿,不耐烦地应付道:“我从小记性强,数理化好,但父母管得很少,我花费的学习时间也没别人多。方法嘛也没什么特殊的,课前预习,课后写作业,可又不做太多的题。自己看书,自己发展,不靠父母。”

  当人们知道,李劲的父母都是物理系的大学生,便自然想到了父母对李劲的精心辅导。可是,李劲却不承认这一点,并且再三强调一个看法:“不在父母管不管,要靠自己冒出来。”那么,自主性是否可以说是李劲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呢?

  我问:“你强调自立自强,强调不作无用功,那么,对你来说,真正有效的学习方法是什么呢?”他这次没皱眉头,反倒爽快起来,答:“关键在于理解力,在于融会贯通。譬如,把书中的概念串起来,有个综合而透彻的理解,便容易把握了。”

  如果,加上前面的“机遇说”,李劲的这些自我分析,也许是对其成功原因最透彻的回答了。

  四、“如果有寂寞感,就不是搞计算机的。”

  早在1991年3月读博士之初,李劲选择的博士论文课题便是图像压缩编码。据悉,他之所以做出如此选择,是考虑到图像压缩编码是一门国内尚未突破的核心技术,涉及到今后的高清晰度电视、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信息的转输和处理等领域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
上个世纪中国最年轻的博士(转) 最年轻的博士
  我请李劲介绍一下图像压缩编码。他一时不知怎么说起,因为在这一尖端领域里,与一个门外汉是难以对话的。但他还是举例子说:“图像压缩编码的影响之一,就是促使现在的电视转入下一代电视体制,即高清晰度电视。譬如,中国争办2000年奥运会,那么一个基本前提,必须具有高清晰度电视,否则,外国会抗议的。”

  我吃了一惊,问:“这么说,中国老百姓家家户户都要换电视机喽?”李劲却平静地回答:“那当然喽。电视进入新体制,除了显像管部分以外,电视机的信号原理都变了,怎么能不换?高清晰度电视将主宰下个世纪的消费市场。”我依然心存疑虑,说:“让全中国的老百姓换电视可不容易,别忘记中国国情,恐怕一刀切切不了吧?”他点点头说:“这当然会有个过程,10年做不到,2O年总会做的。高清晰度电视好似彩电与黑白电视相比,那种良好的效果会逐渐被人窍不恫⒔邮艿摹2还幸桓龉丶蛩兀蔽裰钡氖窍冉ㄉ韪咔逦鹊牡缡犹ā?amp;rdquo;

  如此看来,这位中国最年轻的博士生研究的课题,与家家户户的利益都密切相关。想到这一层,我不由地对他更加刮目相看了。

  我问起他的工作时间和环境,他嘿嘿一笑,答:“工作环境嘛就是这间实验室,三分之二的时间在这里,晚上10点关门之前都可以干。平时,还有哪些乐趣?”听我问这些,李劲惨然一笑,答:“什么乐趣?干累了,睡觉就是乐趣。”“读世界文学名著吗?”“不感兴趣。我只读消遣的,说教的书绝对不看。”“那你读谁的书?”“金庸等人的武侠小说。”

  我们又谈到经商发财的信息冲击。李劲说:“我有些同学没考上大学,有的去宾馆当厨师了,有的去跑买卖。他们比我发财,也比我自在。”我感叹了一番脑体倒挂,问他:“在汹涌澎湃的经商大潮中,你独居一隅,苦心钻研尖端课题,不感到寂寞吗?”李劲却以不屑的态度答道:“如果有寂寞感,就不是搞计算机的!”

  这时,一个电话要找李劲,他也觉得与我谈得已经够多了,趁机与我握手告别。

  实验室里,又剩下我和最初接待我的那位博士生王兴军。我请他再分析一下李劲成功的原因。王兴军说:“依我观察,还是先天智力、后天环境和个人努力三要素在起作用。当然人是复杂的。”说罢,他机智地笑了起来,说:“世界上最难攻克的课题是人本身。好在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专门研究人的,但愿能揭开人的奥秘。”

  这也正是我写本文的目的。 1993

--------------------------------------------------------------------------

一、

电 脑 娃 娃 ——少年李劲

1998年,享誉海外的电脑专家李开复博士受命于比尔·盖茨,要在北京建立微软中国研究院。为了寻找最优秀的人才,李开复四处奔走,经常访问北京的名牌高校。这年春天,李开复到清华大学讲演,打听近年来清华毕业生中谁最有名气。有人告诉他:有个叫李劲的学生,16岁进清华,3年半修完了8年的课程,且成绩列当年毕业生的第一名,号称“清华园的神奇小子”。李开复急忙问,此人现在哪里?得到的回答是他在美国留学,不过已经申请到您手下工作。李开复一听大喜过望:“如果他来面试,那就不是我们挑选人家,而是要向人家推销我们自己。”

李开复长期生活在美国,对李劲当然不熟悉。可是,在中国电脑界,既使没有听说李劲的名字,但谁都知道那一句名言“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抓起”。这个“娃娃”的由来,就是少年李劲人生中一段永志难忘的经历。

1984年2月16日,在上海市展览馆举行的“十年科技成果展”会场,13岁的“娃娃”李劲略有些不安地坐在计算机前。他被告知,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人”要来参观。在此之前,他一遍一遍演示他写的动画程序给许多大人看,那些大人不厌其烦地在他耳边说:“你可要好好地表演,务求万无一失”。他当时并不清楚来参观的人究竟是谁,直到这天上午,他才知道,看他表演的是邓小平爷爷!

和蔼可亲的邓爷爷在人们的簇拥下,真的走到他的面前。童心未泯的李劲并不紧张,他甚至还在想,“究竟是主席大还是市长大”之类的问题。在他的印象中,那天来了好多人,大家看他的计算机表演,邓爷爷看完后,站起来和他握手,并问他几岁,他回答说13岁,邓爷爷亲昵地用手摸了摸他的头,对周围的人说:“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抓起。”

幸运的男孩立刻成为全场摄像机、照相机的焦点,他感到身边的小朋友们投来了充满羡慕的目光。可这个男孩还不能明白这一切对于他的意义,他高高兴兴地回答了邓爷爷的几个问题以后,又对着电脑,去摆弄自己设计的下棋游戏去了。后来,有人告诉他,邓爷爷本来只安排看1分钟,结果在他的身边逗留了6分钟时间;而那一句“从娃娃抓起”的指示,却让多少中国少年孩子跨进了电脑科学的神圣殿堂!

李劲是幸运的,他属于中国能够接触到计算机的第一批“娃娃”。那一年,上海少年宫从全市挑了8名小学生、8名中学生参加编程学习和竞赛。电脑是当时流行的苹果机,是别人捐赠的,显示器用的是金星牌彩色电视机。李劲在12岁的时候就写出了他的第一个程序,大约花了两天的时间,编成了100行程序代码,然后得意地演示给同学看。他至今还记得,那是一个高射炮打飞机的简单游戏。

第一次参加的全市程序设计竞赛,李劲如鱼得水,轻松地获得了第一名。他特别喜欢眼前那个神秘的“大方脑袋”——苹果电脑,怀着强烈的好奇心,要用它“做最好玩的游戏、最好看的动画”。

李劲参加过数不清的考试和竞赛,拿到过很多奖,比如,他获得过全国数学邀请赛第一名、上海市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竞赛一等奖等等,李劲自己都数不过来了:“反正凡是理科竞赛,我参加了准拿奖。”但是,李劲从不为这些考试或竞赛做任何准备,他曾经对人说:“无论做多少题,竞赛的准备都是零。因为竞赛需要反应快,不是靠多做题,而是靠天赋、靠心情平静。心态比你做1000道题还管用。”因此,越是碰到难题他越兴奋,往往是别人怯了场,他却超常发挥,这就像运动员上场,有些人总是容易失误,可有些人反而能调动自己的情绪,很快处于竞技状态。李劲无疑属于后者。许多同学都希望得到李劲学习的“秘诀”,对此,李劲说:“自信,自信可以说是我的法宝之一。对待难题也好,人生也好,我都愿意以自信的心态去对待。”竞赛冠军出身的李劲从大大小小的“考试战役”中还悟出了不少道理。在他的眼里,考试和竞赛都是困难的象征,每一次竞赛,就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也是对自己的一次逾越。他在竞赛中不仅练就了一身本事,还练就了平和的心态和勇于进取的精神。

在中学学习,李劲是个“吃不饱”的学生,他认为课堂上的新知识并不多,所以学习要灵活,能举一反三,否则只好不断地做题。他说:“掌握了这个窍门,一个‘笨孩子’就能变聪明,一个聪明孩子就能变‘神童’。”总处在知识“饥饿”状态的李劲,初中学了高中的课程,高中学了大学的课程。他就读的上海华师大二附中决定他高中的数理化全部免修,理由是他在高一时就获得了高三学生才能参加的上海市高中数学竞赛和高中物理竞赛,都获得了三等奖。在全国青少年程序设计竞赛中,5名一等奖获得者中,李劲得的是第一名,而且是惟一的一个做完5道上机题、而且是提前做完的学生,令在场的大学老师惊叹不已:“你比我班上那些本科生做得都快!”就这样,16岁的李劲从高一连跳两级,免试进入了清华大学。

大学是李劲一生中最紧张的时期。从进入清华的第二年起,李劲的课表就排得满满的,上课、下课、做作业,每一分钟都是宝贵的。他用了三年半“完成”的学校制定的计划,似乎多了半年。然而,这多出的半年被他用来攻下了硕士学位。也就是说,这个“娃娃”在三年半中完成的是一般学生本科和研究生共7年的课程,而且每科成绩全优,是清华大学恢复高考招生以来成绩最好的学生。在每一个人都认为李劲是绝顶聪明的同时,他的老师更多的是对他勤奋的赞赏:“他将每天的工作时间分为9个时段。这意味着他一天都处于工作状态。他是我少见的刻苦用功的学生。”又一个三年半过去,1994年6月1日,23岁的李劲在儿童节那天成了中国最年轻的博士,有人戏称他为“娃娃博士”。

被人们称羡的“娃娃博士”却有自己的苦恼,他说:“我知道我的论文不是世界一流的。最要紧的问题是,清华不是站在世界的前沿,只不过是我们国家的前沿。所以我在这里永远只是国家级的,不是世界级的。”为了达到“世界级”的水平,1994年,李劲远渡重洋,到美国读博士后。1994年至1996年的两年里,作为美国南加州大学的副研究员,李劲已发表论文近40篇,初步确立了在国际图形编码领域的地位。1998年,李劲在国际光学工程师学会与图像科学技术学会共同召开的视频通信与图像处理年会上获得青年学者奖。这是国际图像研究机构给予年轻学者的一个特殊奖项,每年只颁发给一个人。这表明,这位27岁的青年人已经是国际多媒体研究领域卓有成就的学者。

成了“世界级”专家的李劲,永远忘不了祖国对他的培养,忘不了十多年前邓爷爷的鼓励。1999年初,当李劲到硅谷的惠普公司参加应聘面试时,得知微软公司在中国设立研究院的消息,他感到格外振奋,当即决定回国工作。

1999年3月1日,李劲把惠普给他的聘任合同放到一边,回到了阔别5年的祖国,到北京中关村希格玛大厦的微软中国研究院上班,成为研究院的一名高级研究员。李劲说:“当我第一天坐在微软研究院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时,我的心情异常激动,作为这个世界级研究机构中一名最年轻的研究员,我即将从事跨世纪的世界顶尖技术的研究工作。更使我感到欣慰的是,我在这里能够帮助中国提高多媒体技术整体水平,这项技术是未来计算机产业的核心技术,对未来信息产业的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不到一年时间内,他已经在多媒体图像压缩和传送项目中,首次在网络上实现了所谓“虚拟文件”技术。当他在1999年12月一个国际会议上报告自己的成果时,所有的与会者都认为,这种技术已经达到世界上最高的水平。

中国电脑业界的报纸刊登出这样的标题:“电脑娃娃回来了”。当年的娃娃,如今已经挑起了大梁,成长为21世纪叱咤风云改天换地的电脑英才。

我们有理由相信,李劲以及千千万万个像李劲一样的“少年英雄”,必将在知识经济时代里大展宏图,以更加辉煌的创新业绩,托起中国的“朝阳产业”。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287251.html

更多阅读

中国的6个富裕村 中国最富裕的村庄

富裕村“分红”羡煞人3月22日,一条江苏省江阴市长江村分发“真金白银”的消息轰动全国。其实这不算稀奇,大到别墅、股份,小到水电、消费卡……长江村的“分红”一向丰厚。2009年,长江村作出了“送金银”的承诺,“在庆祝2012年村里建厂40

谁是当代中国最大的汉奸和卖国贼? 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

李登辉,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汉奸和卖国贼?中国历史上曾出了很多“著名”的汉奸和卖国贼,譬如:唐朝的石敬唐,宋朝的秦桧、贾似道,明朝的吴三桂,民国时期的袁世凯、汪精卫、蒋介石等等。若问中国历史上和当代中国最大的汉奸和卖国贼是谁?恐怕非李

绍兴俞家—近代中国最显赫的家族 世界上最显赫的家族

二十世纪中国最显赫的家族是哪一家?能够历经百年不衰,英豪俊杰辈出不穷,政界、军界、学界、商界全盘打通,家族成员横跨国民党、共产党、台湾、美国、中国大陆,这样的家族似乎惟有绍兴俞家。一、俞氏先祖俞文葆绍兴山阴俞氏与中国现代历

声明:《上个世纪中国最年轻的博士转 最年轻的博士》为网友暧昧持心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