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我先发在人人上,在这发不是为了showoff,仅仅是因为有些正名需要更多人知道,所谓宣传就是这个理。
我有一个极不好的习惯,一遇到问题卡住的时候,就喜欢干费事。费事之一就是狂看闲书,然后写东西发泄。注定我是成不了什么气候的,不过我可以很无赖地说:我又不想成什么气候。反正人就是这样,一辈子生活在给自己不停找借口之中,只是有些人找的很漂亮,有些人就逊色一点罢了。至于我被什么狗血问题卡住了,就暂且不提,反正也不会有人感兴趣。所谓搞学术,就是一群自high,或自down的人,宅在家或图书馆,以各种方式折磨自己为第一原则,享受折磨之中的快感。(感觉怎么这么变态啊,但我其实很正常,非常正常,我必须申明)
Anyway,这篇日志的对象是关于一个男人,一个作古的男人,一个作古千年的男人,一个作古千人但把我迷的不行的男人。主题是为这个男人辩护。某人可能要说我花痴了,是啊,花痴是我本性。人不花痴枉少年。这个男人叫——卫青。
不管你有没有听过这个男人,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我超级迷他。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从一个骑奴到驰骋沙场的大将军。一生荣辱,波澜不惊。戎马一生,战功赫赫,却不及他侄子来的名气大。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战神:一个是霍去病,一个是粟裕,还有半个林彪,他也没上榜。只因为败过一次,还是因为军中出了叛徒:赵信。这也就罢了,不少历史学家还给予了不公平的评价:他是靠裙带关系上的位没错,他是汉武帝的小舅子也没错,他的三个孩子在襁褓之中就封侯也没错。飞将军李广英勇神武威震匈奴没错,他运气背一生不得封侯也没错,他最后是自杀也是没错。汉朝外戚掌权没错,汉武帝喜欢仍用外戚也是对的。但是不能就此得出结论:卫青不败由天幸。虽然,从程序正义上说的确有点不太合理,但是人家卫青也是“自古名将不过如此”。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元光六年,卫青直捣匈奴的圣地龙城,一战成名。后来再袭匈奴,收复河朔,奇袭高阙,二出定襄,漠北大捷。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为将者须智,信,仁,勇。知己知彼,有勇有谋,有料敌致胜通于九变之能,无以求名退以避罪之意。令素行以教其卒,武艺辅以练其身。为将者必须亲附士卒。从卫青的所作所为来看,他基本上都符合了为大将的条件。其为人谦逊退让,始终把皇帝和天下的安危放在首位。苏建建议他招贤,他认为那乃属于天子权柄,厚食宾客不是人臣之本分。汉武帝加封他的儿子,他在朝堂上提出反对意见,认为自己儿子都在襁褓之中,不敢受封。卫青骑射精绝,才力国人,号令严明,爱戴部下。临阵摧敌,身先士卒,皇太后晌的黄金,卫青分文不留,全部分给部下。士卒们都安歇乐,他才安歇,行军途中得水,士兵先喝了,他才喝。汲黯为人刚直,藐视那些贵族,见卫青从不作揖。卫青也不生气,反而很敬重他,碰上自己解不开得难题,往往亲自登门请教。再如李广自杀,儿子李敢认为是卫青所逼,刺伤了卫青,卫青也没有上报,有意留下忠良之后。虽然,卫青的得势与他姐姐卫子夫有很大的关系。但是,汉武帝也没有很快地提升卫青。相比之后的李广利(李夫人的兄弟)着个草包,卫青的得势也是靠自己一战一战得来的。经历了数次大战,卫青才任命为大将军,统辖全军。历经了近十五个春秋方成为军事统帅,若真的如一些历史学家所言是靠着裙带关系,那么这个国舅爷晋升的够慢的。
再看李广,李广号称“飞将军”,风声早在外。连匈奴人都对他忌惮三分。元朔二年,李广因出击匈奴不利,被贬为庶民。一日他与一随从在外打猎,走到长安东亭的霸陵亭,按照规定,此处在入夜以后是不准通行。随从说“这是从前的李将军”。霸陵亭守说“就算是现在的将军都不行,更何况是从前的”。这么一句话,结果就让自己最后丢了性命。后来李广被汉武帝任用为右北平太守,他要求这个太守跟着自己出征,不久就斩了他。李广因私滥杀无辜,更不同提他当年任陇西太守时,一下子杀掉了八百多个投降的羌人。
也许,我们都有同情弱者,而对于强者的一种莫名的敌视。王维那首《老将行》,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这种归因显然带了很浓的个人情感之中,而缺乏了客观的判断。
我不喜欢霍去病,此人虽叱咤风云,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但是此人太过骄奢跋扈,行军之时他的士兵吃不饱,自己却珍馐美食, 还常有剩余。听闻李敢刺伤了卫青,直接就把人家李敢给杀了。半点他舅舅的风度也没有。我同情李广,但并不喜欢他,更不会崇拜。
总之,卫青不败非天幸,大司马实乃真英雄。当然一将成名万骨枯,越是英雄人物,风光背后也许是累累白骨堆积。但是作为历史看客,看的是辉煌。也许我若生于汉时,也许对于卫青这样的人物又会有另一番感触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