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湾区华人论坛 湾区华人网

原文地址:湾区华人论坛作者:ilovesally

不知怎么着,今天一大早的关键词就是作家:六六

搜索她在新浪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liuliu

发现她搬家到湾区华人论坛?

目前在中国热播的电视剧《蜗居》,不少本地观众通过网络观看,其中来自中国的新移民不在少数。《蜗居》引起强大的社会共鸣,被称为2009年中国最好看的电视剧,也激发了争议,中国广电总局有官员甚至批评《蜗居》“有很大的负面社会影响,靠性、靠荤段子、靠官场腐败、靠炒作来吸引眼球。”
  小说《蜗居》的作者、连续剧的编剧,就是10年前移居新加坡的六六。她目前已成为中国人气极高的作家,她的个人生活成为中国媒体争相追逐、关注的对象,甚至出现一些无中生有的报道。已经基本谢绝中国媒体访问的六六,接受了联合早报《新汇点》的专访,谈她10年来在新加坡的经历,遭遇的挫折及美丽。
[转载]湾区华人论坛 湾区华人网
  图为《蜗居》编剧六六,一年有七八个月呆在新加坡的家里。

1999年开始,中国网络上出现了“六六”为名的网文,被评论为“行文跳脱飞扬,新鲜灵动,轻松幽默,活泼可亲,散发着生活的智慧和纯真。”十年依旧,日前在接受联合早报《新汇点》的专访中,六六同样保持了灵动敏锐的风格,语言俏皮又不乏深意。

  六六1995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国际贸易专业,大专学历。1999年9月18日来到新加坡,陪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博士的先生。六六还记得刚来时没大学文凭找工作的艰难,因为学历不够,申请不到就业准证,更尴尬的是,她在找工作时正碰上一则消息,说伪造学历者人数不少,所举的例子里就有她毕业的安徽大学。

  六六找工作连续找了4个月,毫无结果。她那时每周“工作”两天,周六一大早去买海峡时报,翻招聘广告,然后准备相应履历,周日晚上以前全部投出去。

  六六去了好多地方面试。她感慨地说,“地图没画的地方,我都去了。有个单位在大士,都跑到新加坡地图外头去了。每次去都充满喜悦和勇气,我英文说得不错,比大多数去的人要好,但最后都失望而归。”

  有好长一段时间,六六一直为自己的学历耿耿于怀,“在新加坡想申请读书都申请不到,所有新移民可以走的路全部堵死。”

  不久,六六在丈夫的论文导师家当一个月的临时保姆,照顾导师的孩子。本来只是帮忙性质,没想到最后收到一张600元支票,六六特别高兴:“他给我支票,我非常感谢,因为这比所有的礼物都解决问题。”

天生适合当老师

  之后,六六开始在补习中心当家教,很快发现自己天生适合当老师。来新加坡半年后,一个偶然契机,她得以到幼儿园去教中文。这家幼儿园的园长夫妇是美国人,妻子凯特是哈佛大学幼儿教育硕士毕业,为了自己的两个孩子,从新加坡美国学校辞职,开了家庭幼儿园。幼儿园需要招聘一名助理,六六由此开始自己梦想的职业生涯。后来学校与另一个学校合并成立了WhiteLodge Early Learning Center。

  六六很喜欢凯特,因为她在招聘时英雄不问出处,只看你是不是喜欢孩子。而六六天生喜欢小孩,与孩子亲昵。六六说,“凯特让我非常清晰地看清楚东西方教育的差别,我保留了她西方部分的精华,又加入一些东方教育的精华。我们俩经常在一起讨论一些非常形而上的东西,她觉得我不一样,其他人到她这里来是打工挣钱的,我是不断追她探讨我看到的问题。”

  2005年10月生了儿子偶得之后,六六就以部分时间方式在学校工作,直到2007年3月离职,事业重心转移到中国。

  在这期间,六六也带了不少家教,从没流失过一个学生。谈起这一点,六六很自豪,自认教书一流,“我相信在新加坡教书(补习),没几个人像我这样一个钟头最多可以收到100元。他们是看实力说话,觉得你值。我教书的方法与其他老师不同,我不仅仅教知识,更教学习的方法。从我这儿毕业的孩子,没一个厌学的。有的孩子都上大学了,依旧保持学习华文的兴趣。”

  六六在新加坡教学期间,积累了很多教学笔记,其中一部分教学笔记,被中国的书商追着要出成书。

网络改变了生活方式

《蜗居》直面社会热点话题。

  六六的几本小说都是在到新加坡以后写出来的,很受中国读者和观众欢迎。她如何把准中国社会热点和变化的脉搏?六六说,“是网络,网络改变了我的生活方式。”

  一天有多少时间在网上?六六说:“不走动的时候都在床上,在床上时都在上网。”于是就有了儿子的至理名言:幼儿园的老师跟偶得讲你妈妈是作家,偶得不理解什么是作家,只是说妈妈是“躺家”——每天躺家里。

  2007年之后,六六的作品一部接一部,因为拍摄和宣传需要,成了两地飞人。宣传期在中国,采风体验生活也得在中国,写作时、非宣传期则在新加坡,一般一年有七八个月呆在这里。

在新加坡遭遇‘挫折’与美丽

  六六也向联合早报《新汇点》谈起在新加坡遭遇的“挫折”,比如投稿到联合早报言论版谈伊朗连体婴的课题,未获刊登;当时最大愿望是想当研究生,也没成功。2008年初,那时六六已有些名气,准备申请国大中文系的硕士研究生,“我去一个教授的办公室咨询,还特虔诚地带着我的书去,跟他说我估计我凭自己的实力申请可能不够资格,能破格吗?”教授回答说,不能,要考试。她没参加考试。六六戏称自己有考试综合征,凡是一锤定音的事,自己永远名落孙山。“我需要在没有外界压力,没有催逼的情况下跑马拉松。给我时间和空间,我肯定跑在前头。”

  虽没上成国大,六六觉得这恰恰是新加坡、中国和美国等地之美,当无人认识你时,衡量的唯一标准只有硬指标。但这个社会永远对有能力、有实力的人张开怀抱。

  六六说最喜欢新加坡的不急功近利。最简单的例子,修路从不放卫星,从不见挂横幅标语庆祝XX路提前多少天通车。“刚到时,武吉知马路隧道在修,好像三五年后还在修。不急功近利的好处是,修一回后很久都无后顾之忧。你很难看见马路上不是凹一个坑,就是凸一个包,要么垫两片钢板。”

  六六认为新加坡的第二个好处是人性化,不张扬自己以人为本,但一直默默地做。比方说,这里的草地从不树牌子“小草青青,请勿践踏”,但践踏得多了,踩出路后,政府就在那里铺上一条新路。政府更愿意按照民众的习惯去修正自己的一些理念。

  六六尤其喜欢新加坡这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我在新加坡生活以后,学会了将心放得很平,将脾气降得很小。不过可能跟我个性有关,我在任何一个城市生活,我都在不停地用眼睛寻找美丽。我既喜欢新加坡,也喜欢上海,新加坡适合养老,上海适合打拼。在上海,你有一种血脉贲张的激动。”

  来新加坡10年,经历过艰难,也收获满足,如今在文学和影视创作上不断攻城掠地,六六笑称,现在终于走出低学历阴影了,而且特骄傲。她毫不心虚地说,也许专业知识比不上博士硕士,但综合素质上肯定不差,可能还胜出。

六六出版的书

  “我最好的朋友,夸我是天才,我说我不是天才,我只是保持了孩童时期的原生态没被破坏。我的财富就是我脑子里的原始森林,很多人的原始森林被耕作过了、砍伐过了、改种过了。”

六六访谈语录:

  ◆谈海派清口周立波(采访当晚,六六刚看完周立波的演出)

  “周立波是艺术家与思想家的跨学科。很多人经历过社会的历练,但有思考的人少;很多人思考,但能转化成平民语言的少。在这点上,他与我在做同样的工作,但他做得比我好,因为他一场演出只有两个钟头,大家都接受了,我电视剧要演半个月,大家才明白。据说浓缩的都是精华,那就说明他提纯了,我兑水了。”

  ◆谈何时真正觉得自己开始成名?成名的感觉好吗?

  “从看戏不买票,见的都是我偶像的时候起。不看戏、不见明星的时候,我还是不觉得自己成名了。对成名没感觉,认识我的人都没把我当名人看。我今天晚上跟梅婷(中国著名演员)坐一起看周立波表演,就告诉我的朋友,她认识我好多年了,居然来一句:‘吹牛,拍张照片给我看。’她压根没意识到,我好歹也是响当当的人物了。当然我也没意识到,还到处跟人说,我今天晚上要去见周立波耶。”

  ◆谈人红是非多,被媒体八卦:

  “今天各大娱乐头条就是六六整容潜逃、逃避欠款。谁都知道是假的,不堪一击,还非要来跟我证实。我没办法应付这些原本不该我应付的事,时间对人是公平的。我一直跟团队讲金字塔理论:当你站在塔尖的时候,除了欣赏风光,傲视寰宇,还要注意到自己肩负整个基座的分量,它同时也倒过来。你承载不了这份重量,那你也不适合登在塔尖。所以我觉得现在一切之于我,都是正常的,没什么不公平。伏尔泰说的,没有所谓的命运,命运不过是考验、惩罚和补偿。所以我觉得这就是我应得的考验。”

  ◆谈为什么新移民也喜欢《蜗居》?

  “我想,《蜗居》可能不仅仅是上海的故事。它可能是纽约、东京、香港、新加坡,任何一个繁华国际大都市的故事。代表着希望、奋斗、财富和成功。新加坡也许没有蜗居里的故事那么跌宕起伏,但房价不断攀升的紧张感也会引起一大批的共鸣。我今年在新加坡也是感叹,挣的没有涨的多。”

  ◆谈《蜗居》火了之后的收入情况

  “我可以告诉你,我很满意。我当教师的时候,收入也很满意。衡量收入的标准,不是与他人比较,而是你内心的感受。所以,我从25岁(来新加坡)后,没有一天不在干自己喜欢的事,而最终报酬都很丰厚,我从没考虑过投身进去的时候起点高低,因为我知道我最终会傲立群雄、包括雌。

  “凡是计较一时收入的人,丢的是一生的潜能。有个写手写了本书,要卖剧本,跑来问我,六六你拿多少一集?我直接跟他说,我从出道起,到现在为止,从没张口跟人说一集多少钱,我都让人家看我的市场价位定,我觉得一直都很合理。以前差我的,后来都会补我,不补我的,基本就知道没下回了。我想谁都不愿意放我走,市场杠杆的作用是最直接的。所以,我工作这么多年,没有任何经济纠葛。患得患失没有前途,包括钱途。”

关于六六

  本名张辛,35岁,安徽合肥人

  1995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国际贸易系

  1999年来新,开始以笔名“六六”(网上遛遛的意思)在网上撰文

  2003年,小说《王贵与安娜》在网络上备受追捧,2004年9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2009年初推出电视剧。

  2005年2月,小说《双面胶》在网上掀起婆媳关系大讨论,10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7年6月,电视剧《双面胶》在多家中国地方台推出。

  2008年7月,《偶得日记》出版,记录怀孕和亲子过程。

  2007年12月,小说《蜗居》出版。

  2009年11月,连续剧《蜗居》在中国播出,红极一时。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287440.html

更多阅读

转载:社科苑论坛关于社科院研究生院发展的建议书

http://bbs.shekeyuan.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6224庚寅岁末,社科院研究生院顺利迁入良乡校区。甫迁新址,既有宏图大展之志,亦应患危急存亡之忧。迁居仅月余,各种问题凸显无遗,在校同学怨声载道。社科苑论坛作为研究生院

声明:《转载 湾区华人论坛 湾区华人网》为网友钻石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