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臣张鹤鸣
杜选凌
阜南地处黄淮平原的南端,淮河北岸,自古堪称钟灵毓秀藏龙卧虎之地。历史上涌现了无数有远见卓识,出类拔萃的良臣悍将和先贤人物,他们象一颗颗璀璨的朗星,永远闪烁于历史的长空,颇为后人所传颂。大明王朝后期的一位重要将帅,一位对明末历史有着重大影响并为明王朝殉命的至深至远的传奇人物——一代名臣张鹤鸣就出生在今阜南县境内,其子孙多数世代都生活在这块热土上。
名帅童年鹤鸣家世
张鹤鸣,字元平,号凤皋,生于明嘉靖三十年(1551),卒于崇祯八年(1635),享年85岁,《明史》有传,称为颍州人,具体的说他出生在颍州焦陂镇张寨村(今阜南县新村镇天棚集村)。经查张氏族谱记述:“张鹤鸣始祖兄弟三人,张文浩、张文渊、张文清,祖籍湖北应山县,寄籍安陆县。”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张氏三兄弟流离分散,张文浩侨居襄县,分地十六顷,桑园十八亩,世代以农为业。张文渊侨居河南汝宁没有后人。张文清因当过和尚,身怀武功,还俗后参加红巾军,随朱元璋征讨李思齐,在随河口大战时因冲进强敌阵中,手刃数十敌人后为元将和乱兵所杀。其子张晟年19岁,因幼年随父从军习武,弓马娴熟,刀法武艺出众,愿继续随军与李思齐作战,并为父报仇。朱元璋打败元军,统一中国后,张晟因战功封百户之职,不久又升迁为副千户,洪武二十五年调升为颍川卫镇抚司千户佥事之职(五品),(颍川卫镇抚司为军事机构,设在颍州城内,属开封都指挥司管辖)。张晟在颍州城娶妻李氏,为颍州焦陂镇大李庄(今阜南新村镇天棚集附近)人。洪武二十六年,张晟在颍州西南乡二十余里的润水河畔置地千亩并建张寨庄园一处(今阜南县新村镇天棚集村),从此全家定居张寨,并在附近和润水两岸继续置地二千亩,张晟被张寨的张家称为始迁颍州的一世祖。
张晟五传至张聚,为张鹤鸣的曾祖父,后因张鹤鸣为一品太师并为明王朝尽忠殉命,朝廷上封三代,诰赠张聚为一品太子大傅光禄大夫和兵部尚书,赠其妻吴氏为一品夫人。
历史上由于张家世代簪缨,将门家庭,祖祖辈辈以习武种田为业,张鹤鸣的曾祖父张聚因勇力过人,又曾遇高人传授一套六十四路春秋刀法,二十几岁时用上好的钢铁打造一把七十二斤重的大刀,张聚舞动如飞,后张聚规定张家所有子孙习武长大后都得舞动这把大刀,并练好春秋刀法(阜南文史资料第三期载:1958年大炼钢铁时,此刀被村干部从原张家演武厅地下挖出送县城大炼钢铁了)。
张聚于明成化二年从军,因战功又升迁为颍川卫千户佥事职(五品)。张鹤鸣的祖父张春,文武双全,继父从军后升为颍川卫镇抚司副千户职(从五品),(崇祯9年,被朝廷追封为一品太子太傅、光禄大夫、兵部尚书衔),从此张的全家为颍川卫军籍。从张鹤鸣的曾祖父开始,请来了名师对子孙进行文化、武功的双重投入教育。张鹤鸣的父亲张世良兄弟六人,个个武艺高强,有三人为文、武秀才,张家全寨二百余人习武,张世良又继任升迁为副千户军职(崇祯九年为朝廷追封为一品太子太傅、光禄大夫、兵部尚书)。
张鹤鸣出生于明嘉靖三十年(1551),正是明王朝已经历了二百年的风风雨雨,由兴盛转为腐败的风雨飘摇的年代,民不聊生,内忧外患,加上连年自然灾害,盗匪四起,淮河两岸,颍州地区在张鹤鸣出生前也爆发过两次饥民爆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农历1551年春三月初开始,张寨庄园的十数株数十米高的栗树上每天均鸟鹤成群,雀鸟争鸣,有识者告曰:此寨必出贵子。三月初六早晨阳光灿烂,风和日丽,上千只白鹤和喜鹊飞上蓝天,在五彩缤纷的彩云中翱翔争鸣,蔚为奇观。上午约九时左右,张氏族长张世良家的内院传来了婴儿呱呱坠地的哭声,有数名丫环及时报喜,张世良老爷喜得贵子。因连续数日,天空群鹰乱舞,鹤鸣九天,故由先生为婴儿取名鹤鸣,字元平,号凤皋。根据《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九天是声音很远都能听见)。
张鹤鸣自幼聪明,六岁开始读书工诗习文练武。读书过目不忘,习武从站桩的基本功开始,每天与族内小伙伴们白日习文,夜晚习武,文学武学进展神速,到十八岁时已身材长大,武功高强,十八般兵刃样样皆通,又能用家传重刀把六十四路春秋刀法演练精熟,舞动如飞,二十三岁时就已精读了《四书》、《五经》、《春秋》、《左传》等博览群书,学成了文韬武略。张世良看到儿子的进步成才,十分高兴,按照大明朝的规定,可以退休把职务让给儿子递补,张鹤鸣说啥都不干,提出父亲年事已高,可以告老还乡休息,职务应该让给叔伯家的兄弟,我与两位正成长中的兄弟一定得凭自己的实力参加未来的文武科考,入仕做官。万历十二年(1584)朝廷开文科取仕,张鹤鸣参加了颍州乡试,开封省试,文科科考顺利,一路联捷中了秀才、举人,但在考进士时遇到意外。万历十四年(1586)春三月,朝廷举行会试,由礼部主办,全国的举人都到京城报考。朝廷规定,凡是到京参加会试的举人,由省里发给30两银子作路费(明朝从洪武九年开始取消行省编制,成立承宣布政使司,仍以原省府为布政使司,行使的仍是原行省的最高权力,因此仍称省城),可凭牌证乘坐驿站的车船,插上写有“礼部会试”四字的黄旗,一路通行无阻。张鹤鸣顺利进京,于三月九日、十二日、十五日连考三场,场场顺利。按照规定,考后考官阅卷要经过一个月,四月十五日才能放榜,因为四月杏花盛开,所以又叫“杏榜”。放榜后张鹤鸣被录取为贡士,这也是很不容易的,一般是二十个举人中才有一人能中贡士。新科贡士要经过考核考察合格后,才能参加殿试,殿试由皇帝主考,皇帝出题策问,殿试录取后即为进士(前三名为一甲称状元、榜眼、探花,为进士及第。二甲约一百人为赐进士。三甲约一百人为赐同进士)。
就在张鹤鸣会试高中,等候参加殿试时,颍州来的快马急报,他父亲张世良病重,张鹤鸣赶紧呈报主考官,获准后急奔回颍州焦陂镇张寨探父病,奉侍汤药,眼看到手的进士被耽误了。不料这一耽误就是四年,这四年时间他继续刻苦读书,每日闻鸡起舞习文练武,文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武能把内外功夫练得炉火纯青。
历城知县为民请命
万历十八年(1590),39岁的张鹤鸣赴京参加壬辰科殿试廷对,赐二甲进士第十二名。大明朝每次开科取进士共约二百人,张鹤鸣能中前15名之内也算名列前茅。万历十九年五月张鹤鸣被万历皇帝封为山东历城县知县。历城县是一个不平常的县,因为它管辖省城济南及四郊,所以事务繁多,尤其是省属的高官多,有时还遇到京城的宦官下来鱼肉百姓,历城县志《齐乘》记载:“张鹤鸣任职历城时,正值矿使四处扰民”‘公力抗陈珰。’这矿使叫矿监,是万历皇帝派往各地管矿的宦官,‘公’是指县令张鹤鸣;‘珰’是指宦官帽子上的装饰品,后成了宦官的代称,故陈珰是姓陈叫陈增的大太监。《明史、后宫》、《陈增传》载:“神宗朝矿税大太监也,增奉敕开采山东,率大珰小监纵横绎骚,吸髓饮血,以供进奉,而天下萧然,生灵涂炭矣。其最横者增及陈奉、高淮。”据《明史》记载:“明神宗万历皇帝为了搜刮民财,加重对农民剥削的同时,又垂涎于城市的财富,从万历十八年(1590)开始,派出大批宦官作为矿监、税使分赴全国各地进行搜刮。”这些矿监税使是皇帝的特派员和密探,他们到哪里就与那里的地痞流氓、土豪劣绅勾结在一起,抛开当地官府,自成体系,直通皇帝。他们通过密奏,诬陷谁谁就遭殃。每个矿监都有随从上百人,随从又各有爪牙,只要他们诬指谁家屋下有矿,就立即抄家毁屋,公开抢掠,或挖墓盗尸搜索财物,甚至任意杀人。这种祸害很快殃及历城。大太监陈增诬指庠生柳一观等居民家屋下有矿,于是不经地方官的同意,竟指挥随从扒民房、索民财、毒打居民等,柳一观上前说理,也被太监们按倒在地打成重伤,把抗拒扒房的数家百姓都打的鲜血淋淋,打成重伤倒在地上,百姓们呼天喊地,无处伸冤,太监们正大施淫威之际,大打出手之时,适逢张鹤鸣来济南上任,装扮成猜字先生到此。张大喊一声:“光天化日之下,扒民房,毒打民众,天理何在,还有王法吗?”陈增一看来个猜字先生为百姓鸣不平,立即骂了一句:“马槽里怎么多了一个驴嘴来,给我拿住重打四十梃杖!”两个手握梃杖的太监陈奉、高淮身负武功,伸手去抓张鹤鸣,这时转过张的两个书僮张勇和张猛,迅即出手,一人掐住一个太监的左手,两个太监当时手臂发麻,立即跪了下来,张勇、张猛各约二十余岁,是张鹤鸣侄子辈的习武后生,武功高强,力大无穷,当时一招制敌,拿住两个太监。陈增大吃一惊,连喊哪里来的毛贼,给我打。又四个小太监挥杖打来,两书僮又挥手夺过挺杖,抬脚把两个太监踢翻在地,陈增又大喊一声“齐上!”三十几个手握梃杖和棍棒的太监与两位书僮打了起来,太监们都经过严格的武功训练,个个身负武功,冲在前面的六七个太监都被两书僮打倒在地,陈增一看两书僮武功高强,太监们不是对手,拿不准对方什么来头,百姓们又围拢来帮助这猜字先生助威,于是挺杖直取猜字先生,张鹤鸣侧身躲过梃杖,正在这时接县令的主簿、官吏、衙役和张鹤鸣的轿夫们都拥了进来,齐声大喊:“不得对张大人无礼!”陈增又大吃一惊,自动停下手来,所有大、小太监均呆立在当场,张鹤鸣大喝一声:“拿下!”张猛一个箭步上前拿下陈增和高奉。百姓们呐喊着越聚越多,并一拥而上前拿住七个小太监,全部用绳子捆了起来。张鹤鸣令摆好案桌,第一次现场办案,陈增出示大太监腰牌和后宫公文,而且大骂张鹤鸣以小犯上,张当场扶起几个被矿监们打成重伤的百姓,又当众听了百姓们的哭诉后,宣布了陈增等矿监们的二十条罪状,令衙役们把陈增和十几个矿监头目每人重打六十大棍,打的皮开肉绽,并搜查了矿监的车马包袱等,当场退还了百姓的财物,赔偿了居民的损失。百姓们万众欢呼,高喊着第一次见到了青天大老爷。见到了活的海大人。张鹤鸣看到了百姓的呼声,决定为了维护百姓的利益和朝廷纲纪,不顾个人安危,一方面逮捕了陈增、高奉等七名祸国殃民的矿监头目,一方面分别写表上疏济南府、山东布政使司、和朝廷内阁,并呈送一份给恩师座主、内阁首辅申时行,并请转呈皇上,列举陈增等矿监的罪证,力陈其朝廷设矿监的危害,并斗胆请皇上停止这种做法。
张鹤鸣通天的——几封表章及时送往京城。新科进士历城知县张鹤鸣痛打和扣压矿监的消息迅速传到北京,轰动朝野,《明史·张鹤鸣传》注:“痛杖珰宦,朝野震惊”。《齐乘》记载:“张县令痛惩监压阉宦,为民伸冤,万民称颂。”司礼监掌印太监张诚和秉笔太监张鲸,从跑回京的十几个小太监处及时知道了新科进士历城县令张鹤鸣,扣押和杖责自己心腹领班矿监陈增、陈奉、高淮等七名太监的消息后,十分恼怒,他们认为张扣压的不只是几名大太监,而是把斗争矛头直指皇上和二张,二张立即写表,当天就奏请皇上,说新科进士历城县令张鹤鸣通匪,用悍匪做书僮,打坏和扣押矿监,公然抗拒朝廷大政和煽动刁民造反等。要求处斩张鹤鸣。万历皇帝也大吃一惊,认为张鹤鸣把斗争矛头对准皇上,胆子太大了,准备降旨杀掉,但转念一想,是新科新任的知县。经过思想斗争后,于是把折子批给内阁,召集六部廷议和票拟,拿出处理意见。内阁首辅申时行和六部九卿科道官员们,都早已恨透了这帮祸国殃民的阉宦,认为张鹤鸣打的解恨,申时行是张鹤鸣考进士时的主考官,对张鹤鸣有知遇之恩,张是申的学生,申有意让阁臣们把这一新闻传出去。“六科郎言官”于第二天早朝时擂响登闻鼓,有意让多年不问国事的慈圣皇太后知道,认为只有惊动太后,才能救下张鹤鸣,于是齐上折子为张鹤鸣鸣不平。历城县令张鹤鸣怒打太监的消息,也很快传到被誉为参政不乱政的明后万历生母慈圣太后的耳内,李太后自张居正去世后已多年不问政事,但听到这振奋人心的消息后,立即传见神宗(万历)皇帝,正史虽未有记载,但野史资料和《历城县志》记载的十分清楚:太后告诫皇帝说:“此人堪比海瑞,国出忠臣,明之福也,宜善待之。”张鹤鸣被保了下来。七品之县张鹤鸣敢于通天之大名震惊了朝野。
《齐乘》记载:“每遇大旱,张鹤鸣便祈天求雨,虽属迷信,却透出其爱民之心。”《历城》记载:“凡便民兴利之事,他无不为之,建来鹤桥、修五龙潭、葺八腊庙、浚怀家洼都是值得称道的。”特别是疏浚怀家洼,张亲自下水测量深浅,与百姓一齐抬石担土,看出他吃苦耐劳,爱民治水的决心。《历城》记载:“怀洼若水,若于水患,张鹤鸣浚之疏通它,得肥田数十顷。”历城县志《齐乘》记载:“县令张鹤鸣离任后,历城人怀其德,建仙令祠祀之(仙令即县令的谐音)。”表明历城人民对这位不惧邪恶,不畏权贵,敢于为民请命,具有刚正之德的张县令的怀念。张鹤鸣在历城任职二年,万历二十年八月,皇帝因张鹤鸣文武兼备有军事才能,故任南京兵部武库司主事(六品),万历二十年九月一天张鹤鸣奉皇命进京述职,并受到皇帝和慈圣太后的召见。慈圣当面夸奖张鹤鸣有一代名臣海瑞之风,张感激涕零,表示一定以海青天为楷模,永远忠于太后和皇上。
历精图治勤政爱民
明代在省级区划中实行两京制,即京师及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即位于应天府(今南京市),洪武元年(1368)因欲迁都开封,故称开封府为北京,改南京为京师。永乐十九年(1412),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顺天府,改北京为京师,原京师为南京。明成祖虽然迁都京师,但南京的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依然保留,南京又称南直隶,管辖地区相当于现在的江苏、安徽及上海等两省一市。兵部武库司掌南京兵部管辖的应天、松江、豫章、杭州、合肥等几个军事要地的兵器、粮储、服装发放等。张鹤鸣在武库司任职两年,因通晓军务,勇于任事,对武库司管辖的各军事基地的钱粮、兵器的调运发放征集等都及时到位,分毫不错,获得南京六部和各军事基地的好评。
不到二年时间,万历二十二年五月又升迁到北京吏部考功司郎中(五品),负责全国官吏的考核考课和及时向尚书推荐全国九品以上官吏的升降进退之事宜。张鹤鸣深感责任重大,在郎中任上,张征得尚书同意后,主动制定建立健全了全国官吏升迁考课考核制度,对忠于朝廷,勤正爱民,有办事能力的好官积极推荐,对贪脏枉法,鱼肉百姓的贪官和无能的庸官,也大胆提出撤、降职处理意见。深得皇上、太后和朝臣的好评。正当他年富力强,仕途顺达之时,颍州快马急报,他的父亲去世了,按照大明礼制,他辞官致仕返回张寨家内守孝三年。在这三年中他继续刻苦学习博览群书,苦练 刀法剑法,文能博通经义,武能把剑法练的出神入化,《张氏家传》介绍他协助族长张鹤臣继续训练新一代的习武后生,在他的指挥下,张寨所有男女老少均全部动员习武,又培养出一批武林高手。
万历二十三年七月,守孝在家不到二年的张鹤鸣被提前召回京城,夺情任职,起补为礼部词祭司郎中(五品),二个月后即被万历皇帝给升迁为山东布政使司巡察司,分巡济南兵巡道副指挥使(四品),负责山东境内军事巡察工作。万历二十年二月,因陕西西部(今甘肃东南部中部地区)因连年自然灾害,加上各级官吏的残酷剥削压迫,横征暴敛,不堪忍受压迫的饥民造反,占山为王,原被镇压的勃拜残余势力,又啸聚山林,死灰复燃,参与爆动与朝廷作对,陕西西部形势混乱不稳。消息和塘报传到北京,朝廷想到了张鹤鸣。
陕甘赴任救灾济民
《明史二百二十列传)载:“七任陕西布政使司右参政,按察司佥事兼临巩兵备道员。《巩昌志》、《狄道志》均记载:“张鹤鸣迁临巩兵备道员、按察佥事,提辖兵备,管军管民。“兵备道”是大明王朝在全国各省重要特殊地区设置整饰兵备,提兵、执政、管民的综合常设机构。一是原临洮府,二是巩昌府,此两府城是具有二千年历史文化的郡府城所,也是大明王朝的大西北最边远的地区。境域位于今甘肃中部和东南部、宁夏的南半部、青海省的北部地区,福原辽阔、面积地域广大,境内的南半部为青藏高原秦岭山脉脚下的重山峻岭,北半部为黄土高原,中部为山脉和黄土高原、部分平原区的结合部。
临洮下辖狄道、渭原、散州、兰州、皋兰、金县、河州、临夏、康乐、定羌、安乡、宁合等十二州县,位于今甘肃中、南、北部,是古代兰州的南大门,为控扼陇蜀的战略要地,古时秦封狄道。三国时魏居狄道以拒西蜀姜维,唐代哥抒翰居狄道,以洮河为必争之地以拒西羌,明万历二十年,明军攻取狄道以平哱拜之乱。所以此处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巩昌治所在陇西一带,即今甘肃东南部和青海省的东北一部分,下辖陇西、天水、通谓、漳县、南安、定西、会宁、宁远、伏羌、西河、岷州、洮州等十一州县。
临巩地域有广阔的山岭森林资源和适合农耕的黄土高原,中间又有一定面积的平原、盆地和沙漠。东西南北,纵横千里。南部秦岭脚下的岷山、紫云山、岳麓山、武姥山、莲花山、贵青山、遮阳山、首阳山、夷门山,蜗山、马鹿山、马武山、五狼山、仁寿山、大武山、六盘山、火焰山、乌鼠山、白虎山等有名的高山有九十余座,无名的左数山岭有数百处,山峦起伏、群峰迭翠、峭壁如削,万壑争荣。黄河最大的两个支流渭水、洮河从南北两处绕群山脚下的中北两部盘旋东下,流经临巩全境。境内山川雄壮,风光迷人,千年郡州治所,文化积淀深厚,以悠久的历史彪炳于华夏文明史册,被誉为中国西部四大文化古都之一。临巩有丰厚的山川河道、森林资源,又有大面积的黄土地和平原、盆地、河道地区,农业开发较早,资源十分优厚,几千年来,汉、回、蒙、藏、羌等西北各民族均世世代代居住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临巩等许多州郡均有灿烂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临巩又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有许多史料记载:这块地方,古代也十分富饶和美丽。
但是由于明嘉靖朝以来的政治吏制严重腐败,尤其是万历十三年以后,朝廷和各级官吏加大对农民的剥削压迫,以应付大规模的战争。繁重的赋税和饷银压得农民无法承受。加上连年自然灾害,庄稼颗粒绝收,朝廷不救灾不救民,反而加重对农民的残酷剥削,这辽阔的黄土高原上,到处是饥饿的人群,饿殍遍野、死尸纵横。许多饥民冻饿而死。昔日风光秀美的名山大川、高原大漠变成了荒山野岭。要活命和不堪忍受压迫的饥民起义,烽火遍地,万历十八年,蒙古族哱拜称王造反,明朝派六万大军前往征剿。直到万历二十年哱乱被平息后,哱拜的残余势力又死灰复燃,联合一些饥民哨聚山林日渐壮大。据临洮、巩昌地方史志资料记载,紫云山的陈虎、尚明聚匪约一千人,树旗造反。武姥山的武忠、武明集数百人扯旗起义。莲花山的耶律铁冲、首阳山的道人李半仙、宋近神,五狼山的小红狼、白虎山的飞山虎、白额虎、下山虎、一只虎等上百座名山和一些高山,无山不匪,匪众猖獗,多者千人,少者数十人。他们盘踞山林,称王称霸,打家劫舍,杀人放火。有几处大股匪徒联合一起曾前往抢劫临洮、巩昌和兰州等城所。每座山周围,被抢的几乎数十里无人居住。哱拜叛乱时曾杀死过几个州县官。万历二十年以后因朝廷鞭长莫及,所以无人敢来此地做官。万历二十四年二月,陕西布政使给朝廷的奏折中陈述“临巩地处偏远山区,有哱蒙残部和股匪哨聚山林,匪势滋生蔓延,州县缺官,建议皇上派带兵重臣前往治理临巩。”万历皇帝让内阁推荐能臣。首辅申时行忽想起一个人才,急与内阁合议后,奏请皇上,让文武兼备、赤胆忠心、刚正不阿、爱民如子被朝野誉为张大胆的张鹤鸣,率三千兵前往陕西剿匪,救灾和治理临巩。万历皇帝大喜,当即下旨派快马去山东接张鹤鸣回京述职。张鹤鸣带张勇、张虎俩书僮乘驿站快马日夜返京,第三天晚赶往京城,张急拜见恩师座主首辅申时行,知道了将负重任去陕甘边疆提调军政事务,深感责任重大,但既以身许国,就不顾这些了。万历二十四年二月十日晨,张鹤鸣入朝跪在大明皇朝的金銮殿角,这是张第三次来到金銮殿。万历皇帝一看这个身材魁梧、刚正不阿的淮北大汉,居然文武兼备,一片愚忠。万历心中大喜,让张起立回话。万历当即下旨擢升张鹤鸣为陕西布政使司右参政、按察司佥事兼临巩兵备道员(从三品)。率三千兵去陕西赴任,其主要职责是负责陕西西部临巩等边陲地区的军政事务,务必发展生产,平息匪患,救灾救民等。万历征求张的意见,张谢恩后提出一是由于匪患和天灾人祸并举,张本人愿意率兵赴陕。二是派人回颍州地区组建一支约三千人的江淮子弟亲兵,从黄河押运一批粮食赴临巩救灾和听候调用。万历准奏,并同意从南方调运五万担军粮由张鹤鸣派人征兵后押运赴陕。万历二十四年二月十三日,张鹤鸣率三千兵由旱路赴陕,同时派张勇带着皇上旨意和张鹤鸣的书信,回颍州和老家张寨,见了张寨族长张鹤臣(张鹤鸣的族弟)等,派张鹤鸣的长子张大同、次子张大壮,负责与州衙协商后从颍州南、北到淮河两岸,很快从青年农民中征集三千兵勇。由张大壮、张勇出面从张寨、焦陂挑选了四十名习武后生作为张鹤鸣的亲兵卫队成员。由张大壮、张勇和张寨内的武士张彪、张威、张平、张大山、张思英和张鹤鸣的外甥董超、王涛、刘杰、宁超等率三千亲兵在运河边接运了五万石粮食,接收了明朝制造的二十门千斤火炮等。然后押百艘大船沿黄河向西行去。
张鹤鸣率一千骑兵二千步兵,轮流换马乘骑,夜宿晓行到长安拜见了布政使司左、右布政,然后风餐露宿全速前进,于三月底到了巩昌,留兵500人,驻巩昌城。四月初八到了临洮。张鹤鸣简单看了地形和听了布政使署的情况介绍后,当即带兵驻进,面临洮河河道古桥,背靠大山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狄道古城。
万历二十四年三月十一日上午张命手下在城内和各地区路边重要地方贴上告示,张从北京和长安用马车带的部分粮米拿出在临巩、狄道等地方开设粥厂救灾救民,张与三千军士,在粥厂与饥民一起吃大锅饭。张还把失去父母的孤婴幼儿和无依无靠的老年人接到府衙,派专人抚养。张派人找来了部分州县官和部分皇上新委任的地方官吏,让他们发动群众,领回小麦、大豆等种子,补种春季庄稼作物。不到十日,远近成群结队的饥民齐聚临巩、狄道、兰州等地。《临洮、巩昌志》介绍:“张鹤鸣派人聚集灾民,饿者施粥,冻者发棉,病者投药。”四月下旬,张大壮率后续人马粮船已沿黄河、渭河到了巩昌。张鹤鸣与所率兵将、府衙、职吏们已帮助各族人民耕耘了许多土地,播种了庄稼。张鹤鸣到临巩一月后,临巩不再有饿死人的现象生发,广袤的黄土高原和渭水、洮水河边的土地上已长出一片片绿油油的青苗庄稼,人民又恢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各族人民十分感谢张道台张大人代表朝廷给各族人民送来的福祉。
练兵选将剿抚匪患
于临巩救灾济民和帮助灾民春耕春种的同时,张鹤鸣知道洮河对面的万山丛中藏有一群群的树旗造反者,张知道大部分是因为活命挺而走险的,张布置各州县宣传动员广大农民群众,家庭有去上山入伙者,动员其主动改恶从善,回家务农,继往不究。一旦大军上山剿匪,有胆敢抗拒者一律格杀勿论,张鹤鸣也率大军迅速剿灭了洮河对岸三个近处山岭上的匪患,占领了几座高山,作为登山练兵之地。
张鹤鸣在次子大壮和族侄张勇、张威、张大山率粮船入陕后,于万历二十四年五月初六开始分别训练两次入陕的共六千人的军队,六月初六上午分别在巩昌和狄道的两个教军场内,张鹤鸣与张大壮、张勇、张虎、张大山、张林等分别请州县官们参加观摩,举行了一是试箭;二是开弓;三是掇石(举重);四是舞枪使械(包括枪、刀、剑、戟等十八般兵刃);五是俩人对练夺魁。初六早上开始在临洮的试箭场上,百米距离,三千兵士有二千余人九枝箭均有五枝以上射中红心和红心的边缘。其中有四百人可以六枝箭射中红心,其中五十人能八枝箭射中红心,其中十一人可九枝箭全部射中红心。把总百户长许定国、陈寅能在疾驰的烈马上翻身背射,箭箭皆中红心。百户长李士林、蒋华勋、刘一善、陈纶、王伦和张勇、张虎、张大山、张威、张平、张思英、董勇、王涛、刘杰、宁超等人均在奔走的马上能九箭皆中红心。上述近二十余名箭术高手均能开二石硬弓,单手能掇石百斤以上。从颍州、焦陂、张寨地区来的武生们多数还会一种民间绝技,打一种飞镖,能百步取人,百发百中。
上午十时左右,操练兵器,张鹤鸣从北京带来的训练器械,枪为粗杆无头大枪、刀为厚刃木刀,每个兵器上醮上石灰白浆,在对练场上,谁身上的白点多为输,白点痕迹少为优胜者。许定国、陈寅、张大壮、张虎、张林、张勇、张大山、张思英、张威、张平、董勇、王涛、刘杰、宁超、蒋华勋、李士林、刘一善、陈纶、王伦等武功高强,对练中身上很少有白点,许定国、陈寅的枪法武艺卓绝,张鹤鸣把许、陈提拔为副将,其余为千总和把总。
在练兵选将的同时,通过临巩各州县,又召收约五千名男青年参军入伍,张鹤鸣边训练士卒,边带兵帮助农民耕种土地,农忙种田、农闲训练,洮河对面的高山上,造反者一看明朝派来了大军,立即下山逃往它处,张鹤鸣与士兵一起每天早晨作登山训练演习。约三月时间,张鹤鸣已把这万余兵卒训练成精兵。
临巩道台张鹤鸣练兵剿匪的消息很快传遍了秦岭山脉的山山峻峻之中,为对抗张道台的征剿,有十数个大山联合一齐,共推首阳山的道人李半仙,宋近神为总盟主,李半仙的名字有资料记载为李根启、宋近神的俗名叫宋武,此二人均五十余岁,原为首阳山首阳真人的弟子,真人仙逝以后,正逢上天灾人祸,无处化斋,为求活命,这俩师兄弟便在山上聚众造反,李半仙使双股剑练的出神入化,宋近神双剑练的炉火纯青,俩人轻功练的更是踏雪无痕,首阳山道冠的围墙,有一丈五尺高,周围无门,此俩道人进出全靠从围墙上纵身上下,来去自如。后来远近数十座山上的造反者公推这俩位真人为总盟主,为照顾大家的朝拜进出方便,俩真人才把围墙扒开一段作为山门。
两真人派密探下山,得到的消息是张鹤鸣两榜进士出身,爱民如子廉洁奉公,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到临巩后一直是救灾、种地、招兵、练将,准备征剿山区,受到临巩各族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出于穷苦人出身的本能,不想下山挑战,但一想到张鹤鸣练兵封山,许多高山上粮草不济,因此知会各山头目准备下山抢掠。正在这时,探子来报,七月中旬的一天上午,明军从巩昌通过洮河有十数只大船,均装满了粮米向临洮运来,这是两月前朝廷由南方征调的粮米,已运进巩昌,张鹤鸣在临洮的狄道设行营,缺粮,因此转运进临洮。中午时分,第二第三个探子又报,亲眼看见有粮米船搁浅在河滩上,狄道守兵正一包包一担担的抬往城内。张半仙听后立即命令手下,在山头上烧烟发信号,附近各山上均烧烟响应后,所有喽啰兵丁全部下山,集中在首阳山下。张半仙让宋近神守山,自己率全山500余名喽兵,跑下山来。张半仙集合了紫云、武姥、莲花、五狼、白虎等十九个山寨,约二千九百余名喽兵,每人腰缠一个白色布袋,集中后由张半仙率领向狄道城跑去。天黑时他们赶到洮河边狄道桥南的北山脚下,在月光下他们看见有数百名军土正在一担担的从搁浅的船上卸运粮米,又见河滩到山脚下到处都是一堆堆的干柴,谁也不懂干柴是干什么用的。于是,喽兵们一声发喊手执刀枪,齐向搁浅的粮船杀去,他们许多人拥到船上打开围蓬,发现后面的所有大船,上面无一粒粮米,全是一船船的石头,张半仙知道中计,一声呼哨,急于撤兵,但为时已晚,就听一声炮响,接着对面山头的六门千斤大炮,和狄道城墙上的十四门千斤大炮,均对准喽兵人群开炮射击,弹丸、弹片、碎铁、火石等在喽兵群中爆炸,弹丸炸开,引着了预先放置的一片片、一堆堆的干柴蒿草,柴草遍地着火,风乘火势、火借风威,远近数里均很快烈焰腾空,火光冲天。弹丸一颗颗的在人群中爆炸,山崩地裂,大地抖动。喽兵们不知道也没见过这是什么东西,又不懂疏散和卧倒,被炸得血肉横飞。许多被忽然燃起的大火烧的卷缩在一起,喽兵一片片的倒下,尸体纵横,死伤惨重。这是张鹤鸣效法古人,预先设计的一场“炮火阵”。这时从洮河两岸、从对面的山林里、从四面八方冲来的明军在张鹤鸣的统一指挥下,包围了残余的喽啰兵丁,并用火箭一阵猛射。明军高喊,降者免死,否则格杀勿论!带伤的几百名喽啰兵,全部跪地高喊着投降。在清理战场中发现总盟主张半仙左腿被炸断,头发被烧光,面部被烧成重伤,张自知难逃一死,遂用剑自刎。各山的头领除白虎山的一只虎,五狼山的小红狼从河中逃跑外,余者或被炸、被烧或自刎而死。张鹤鸣把约四百名俘虏集中一处,派人给治伤和打发回乡务农。
第二天上午张鹤鸣率兵五千,直奔百里之外的首阳山,宋近神已遗散剩余喽兵,烧了山寨道冠,然后逃之夭夭。附近各山头的喽兵也全部投降和逃散。张率兵和派兵用三个半月的时间,剿灭了大小数十座高山上的全部匪患,《颍州府志》记载:“改陕西参政、备兵临巩、简练军实,根除匪患、惩治贪官,在任三年,所部无警。”《巩昌志》记载:“迁民军屯,发展生产,根除匪患,惩治贪官。”
匪患根除后,张鹤鸣组织清查丈量临洮、巩昌所属各州县的土地,对霸占饥民土地的田主、通匪有据的贪官、田主等,坚决打击惩罚,洮水东岸有一位姓秦的田主,曾霸占和兼并饥民的河边平原土地上千顷,而且通匪、土匪数十次下山抢掠,唯独不抢秦家的庄园粮谷,秦还借助山匪势力,欺男霸女,强抢民女数十名,张鹤鸣派人调查清楚后,即抓捕这位名秦龙的田主,游街后斩首示众。对庇护该田主和通匪有据的原县令也给予抓捕归案,上报惩处。许多田主都主动把抢占的土地退还给饥民,恢复了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秩序。
万历二十四年八月,张鹤鸣与许定国、陈寅、张大壮等巡视临巩全境时发现,陕甘地区广袤的黄土高原和平原山区,地域广大却人烟稀少,许多大片土地出现了许多个百里无人区,肥沃的土地和大片的山林,无人耕种和开发。张鹤鸣想出了移民入陕和军屯、军垦的方案,奏准皇上同意后,派人回淮河两岸动员了约一万余名的灾区人民,从黄河船运迁徙进入临巩地区。同时把两次入陕的约七千余名关内和江淮籍的军兵将士,有愿意的均可留下军屯、军垦娶妻生子,世代定居于临巩地区。《临洮志》、《巩昌志》均记载:“临巩属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交替过渡地带,中间有大片山林平原,位于甘肃南、中部。汉族约77%,其中一大部分是明万历年间,明朝从南方江淮一带迁徙和随军、军屯、军垦而定居的,素有屯军之称,他们的子孙世世代代定居于此,至今在语言文化、服饰习俗方面仍保留了江淮遗风。”
张鹤鸣在临巩一是剿匪保民,二是赈灾济民,救活了大批饥民,三是发展生产。张把一万余名军队将士,沿山区和黄土高原地区分作六处,军垦、军屯。张与兵民一齐开荒种地,在渭水和洮河两侧挖河、筑堤、引水,发展水利灌溉工程。张不辞劳苦,经常乘马或步行,深入到大漠黄砂覆盖地区,和边远山区堪察地形,到各族人民中间,与人民群众一块在大漠和荒山野岭上植树造林和发展生产,扩大耕地和森林面积。四是处理好民族纠纷和民族矛盾。张明令规定,无论是军垦屯田的军人或汉族百姓,一律遵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各民族同胞愿意种地的,分给优于汉民族的肥沃土地。愿意进山的分配给山林资源。秋收时根据收成情况,按土地数量质量,在同等条件下,收取少于汉民族居民一定数量的租子。张鹤鸣报呈朝廷同意,制定了合理解决民族矛盾的民族政策。保护了各兄弟民族利益。
张鹤鸣治甘的一系列举措,受到临巩地区各民族人民的揭诚拥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万历二十四年开始,临巩地区连续三年风调雨顺,丰产丰收,人民丰衣足食。《临洮志》、《巩昌志》、《颍州府志》均记载:“临巩得到有效治理,匪患根除,社会安定,禾稼丰登,在任三年所部无警。”临巩地区的黄土地出现了绿野无垠,麦浪千重,牛羊成群,人欢马叫的一遍丰收景象。昔日的荒水野岭变成了群峰迭翠,万木葱茏、层林尽染、野果累累、可食可观,美不胜收的天然美景。千里渭水、洮河两岸变成一路浓荫,一路水清,一路花香,鸟鹤争鸣,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奇丽景观。
昔日饿孚遍野、路断人稀的荒凉地区变成了歌舞升平的风水宝地。张鹤鸣为了表示治理陕甘的决心,把次子张大壮、外甥董勇、王涛、刘杰,表侄宁超,族侄张威、张平、张大山,族孙张思英等老家颍州、焦陂、张寨等地区来的亲兵部队、携家带口全部留下和世居在临巩这块神奇美丽的土地上。《张氏族谱》记载:“有部分族人迁徙陕甘。”(后张鹤鸣二次平贵州时,朝迁旨下张荫一子入京为锦衣卫佥事,张大壮才被调回入京任职)。
万历二十五年十一月,张鹤鸣因政绩功勋卓著,被神宗皇帝又越级加封为陕西布政使司布政使(从二品)。《颍州府志》记载:“八任本省(陕西)左、右布政使,在任五年,所布无警。”
张鹤鸣从万历十九年任县令开始至万历二十五年,前后不到七年时间,由基层的七品知县、六品主事、五品郎中、四品副使、三品参政道员,快速擢升为二品方面大员,这实属慈圣皇太后的多次关照和张鹤鸣的个人奋斗拼搏的结果。慈圣太后把张鹤鸣当作已故多年的张居正一样寄于厚望。张鹤鸣成了明神宗皇帝重用的一省最高军政长官,封疆大吏。提拔升迁的时间之短、速度之快,在张鹤鸣之前的大明王朝科举升官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陕西承宣布政使司,简称陕西布政司,是明洪武九年设置在陕西省地区的最高行政衙门,又叫藩司,兼管陕西都指挥司(军事指挥机关)、按察司(政法公安)和所辖长安、汉中、凤翔、延安、平凉、巩昌、临洮、秦州、河州、兴安州等十一郡州,八十余县的陕西北黄土高原和关中平原上,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久远的历史传承,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在中国乃至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产生过不可磨灭的深远影响,是中国历史上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的都城所在地,自古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省城西安更有着三千多年的建城史,是中国最古老、最壮观、最繁华的历史文化古城。历朝古街巷道,楼亭瓦舍,寺庙碑塔,府衙建筑栉茨磷比,举步可见,明洪武于1370年至1378年利用8年时间又续建成高大宏伟的周长13912米的砖混城墙,又在中心大街改建了钟楼、鼓楼和部院行暑衙门,到处是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王气四射,霸气十足。但是大明王朝到万历中期以后,已经历了二百余年的风风雨雨,已是国穷民贫,百病丛生,危机四伏,尤其是万历皇帝怠政腐败和应付国内外频繁的战争,各级官吏残酷地剥削压迫人民,加上天灾人祸,人民苦不堪言,特别陕甘地区,连续大旱灾害,到处是逃难的饥民,长安街道每天都有饿死人的现象发生。张鹤鸣于万历二十六年春由临巩乘车马东返,迁入长安鼓楼区北院门大街和西华门大街交汇处之东侧的原总督府(暨布政使司衙门)。
张鹤鸣到西安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救灾济民,好在张由临巩运来大批粮食,缓解了陕西全省冬春灾民的生活。二是以临巩地区为穷变富的样板,发动全陕人民耕种土地,开垦荒原,兴修水利,开发山林,张率民在陕西境内的渭河、泾河、洛河、无定河、延河、浐河、霸河、沣河、皂河、黑河等500多条河流两岸,充分利用水利资源,引水灌溉或取水保苗发展生产,张亲自率民在河道两岸的山区植树造林。并军垦屯田,富民养兵。四年后全国最贫穷的陕甘飞砂黄土高原和八百里秦川均被治理成绿野无垠,麦浪滚滚的富裕之省。由于屯田军垦,又为朝廷训练出一支能征善战的约三万人的军队。
张鹤鸣督陕五年,其间曾发生了一件影响很大的事件,万历二十八年九月一天夜里三更时分,参加疏浚几条护城河道,劳累了一天的张鹤鸣,在使司府衙门西耳房熟睡之际,忽被外面暗器破空和房顶外面咚咚的声音惊醒,张大吃一惊,急翻身提剑和守卫在角门外的卫士张孟迅即来到院内,见侍卫张勇与刚从临巩被调回的次子张大壮,外甥董勇、宁超等与两个夜行人正打的难解难分,另一边四个卫士在捆绑一个从房上坠地受伤的刺客。
原来大壮等在临巩屯垦戌边,从感化的黑道朋友中得知,临巩剿匪漏网的个别武林人士,正在克苦练习武功。准备为死去的同道报仇,大壮知道父亲身边武士高手不多,正好奉命离开临巩,遂带董勇、宁超等赶来长安,见过父亲后,大壮看了府衙区地形,决定住府衙对面的二楼上,每天夜里有二人在窗外暗处俯视着后面的房上,这天夜里三更时分,正是大壮值班,忽隐约发现对面房顶有夜行人俯在房上,即弯弓发箭对准黑影射了过去,大壮力大箭准,嗖的一声,一飞贼右腿中箭后,咕咚一声滚下地来,箭带风声,惊醒了前后楼院的所有卫士军兵,大壮、张勇等飞身上房,前院后楼已挂起灯笼火把,把夜空照的如同白昼。另两名刺客见同伙中箭坠地,遂飞身落地,想把伤者救走,但为时已晚,卫士们已把伤贼捆绑在地,大壮、张勇、张猛等已与两名刺客打了起来,张鹤鸣见卫士们在院内把两名刺客分割包围起来,西面的一个刺客又被刺伤左腿后捆绑起来,东边的一个黑衣人轻功十分了得,剑法也十分高强,在大壮、张猛、张勇三个一流高手的夹攻下,仍能躲闪应变有方和有还手的余地,三十合之后已逐渐遮拦不住,张鹤鸣知道胜负存亡会在顷刻之间发生,遂大喊一声“住手,都退下!”大壮等抽箭退出圈外,黑夜人也提剑退在一边。张接着说:“宋道长,把你的同伙腿伤包好,一块走吧。”黑夜人插剑入鞘说:“张大人如何知道我姓宋?”张说:“从你的身手,我看出你是宋近神,是首阳山的二道长,我知道你会来寻仇,不过我们没有私仇,你们都是穷苦人出身,为生活所迫哨聚山林,我曾出告示和通知你们下山为民,既往不咎,还接济你们粮米,可是你们不听,我被迫奉皇命设计围剿,你大哥张半仙自持武功高强,下山抢粮死于战火,实为可惜,你们应该汲取教训,不要再与朝廷为敌,你们都有父母亲人等你们回去,你们把腿伤治好后回去吧。”张的话未说完,宋跪了下来。原来此人正是宋近神,当年临巩剿匪,宋逃走后与小红狼、一只虎躲进大山深处的山洞中,在宋近神的教习下,苦练道教的独门剑法和轻功,四年后练成高明的剑术和上乘轻功,后听说张鹤鸣已升迁为布政使住长安城内,于是三兄弟赶到长安住在一个古寺院内,数日后已探好路径,这天夜晚约三更时分他们穿房越穿脊来到张鹤鸣的府衙房上,一只虎正要揭瓦时被前楼暗处的张大壮发现,给一箭射中右腿滚下地来,宋近神自持武功卓绝,遂下房救人不料寡不敌众,小红狼又中剑被捉,自己又被数名一流高手围住力战,宋决心以命相拼时,忽听到张鹤鸣喊退强敌,并要放自己回去,宋又联想到在全陕西不断听到百姓议论说张鹤鸣爱民如子,廉洁奉公,觉得张确实是个好官,于是插剑入鞘跪地说:“我兄弟已犯死罪,任凭大人处置。”张告诫宋说:“我不难为你们,你们虽哨聚山林,确为生活所迫,又尚无大恶,今后只要安心务农,不再与朝廷为敌,你们回家去吧。”
张鹤鸣放了三个刺客,除小红狼六年后又随高迎祥造反外,宋近神等隐居民间再未出山。
万历三十二年二月,因贵州的路苗民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起义,神宗皇帝又提升张鹤鸣为贵州巡抚,兼理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广五省军务。《颍州府志》注:“加布政使,旋拜佥都御史巡抚贵州。《明史二百二十列传》记载:“九任巡抚贵州兼督理湖北、湖南、川东等地方军务、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正二品)。”张鹤鸣更进一步得到明神宗皇帝的重用与厚爱。万历三十二年六月,张鹤鸣接旨后即把陕西军政事务交接清楚,为不惊动百姓只带张勇、张虎二书僮在天微明时由西安、潼关入河南回京述职。张离陕后,陕西边陲地区人民多年后,还十分怀念这位刚正不阿、廉洁奉公、爱民如子的布政使张鹤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