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话旧:凤凰山与铁菩萨
刘光生
一.
几天前,机关老干部处打来电话,说一个叫马建军的人专程来机关找我。马建军?我不认识,他找我干什么——怀着狐疑的心情我与马建军接通电话。马建军自我介绍,他原在唐山轻机厂铸造车间工作,现已退休。这些年,他对唐山凤凰山山顶原先的铁菩萨产生了兴趣,想照原来样子用生铁铸造一个模型。眼下,铁菩萨其它部位都已摸清,只差两只手,不知道怎么摆放。他说,为这两只手,前些天曾到开滦博物馆查到一张凤凰山铁菩萨照片,可惜像素太低,两只手的部位辨认不清。最近查资料,发现1981年1月11日《唐山劳动日报》上有我一篇介绍凤凰山铁菩萨的文章,想来我可能了解两手的摆放情况,于是通过报社找到我。
听完介绍,我对马建平这种执著本土文化的精神颇为感动。可是我已多年对铁菩萨失去关注,对其双手的摆放并不清楚。放下电话,我立刻通过百度,找到马建军提到的那张铁菩萨照片。这尊铁菩萨塑像身躯雄健,结构匀称,头戴花冠,给人以庄严肃穆的感觉;他赤着双足,双眼微合、两道浓眉与鼻梁相连,双肩披天衣帔帛、下身着长裙、纹络厚重写实。从造型看,这尊菩萨当属民间中国化观音,民间中国化观音常见的有白衣观音、送子观音、南海观音和鱼篮观音。这尊观音衣着气质接近百姓,特别是“赤着双足”,与《西游记》里描绘的“鱼篮观音”别无二异。
对着照片,我反复观察马建军提到的双手。可惜这尊观音的手臂似乎已经残缺,双手合十还是一只手手心向上平托、另一只手处于半扬状态?实在拿不准。马建军拜托我的事情无法完成,有点遗憾,却又一次激起我对凤凰山、铁菩萨的兴趣。
图1:唐山凤凰山顶曾经屹立的铁菩萨
二.
我从小生长在唐山,上中学时经常去凤凰山游玩。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唐山市里楼房不多,凤凰山上也没有多少树木遮挡,每次去凤凰山,一走到西山口上坡处,远远就能望见山顶上的铁菩萨。
当时的凤凰山,只有南坡一条山路可走,没有护栏。记得山顶上除铁菩萨外,还有一口大铁钟,其他就是断垣残壁。大铁钟有一人来高,上面刻着捐资建寺人的姓名和捐赠物品。铁菩萨像有两三人高,后背有个大洞,下半身被游人摩挲得黝黑发亮。铁菩萨从脚到头分三段铸造,铸痕清晰可见。文革时——具体日期是1966年9月16日,铁菩萨被破四旧的红卫兵用绳子拉倒,从东面断崖处推下山摔得粉碎,后来送到唐胥路废品站买了废铁。
山顶上那些“断垣残壁”,是一些古代建筑的遗址。据史料记载,凤凰山后西坡曾经建有一宝塔,高十余层;山顶曾建有一座大铁菩萨殿,那尊露天铁菩萨原先置放在殿里。和菩萨殿紧密相连的是东南面三间配殿——抱口厅、娘娘宫和供僧人居住的僧房,山脚下还修建了环山墙垣。庙宇下方,有一个自然溶洞——朝阳洞,洞前平台上并立着五幢石碑,这五幢石碑分别立于乾隆四十四年(二次)、道光九年、光绪十六年和二十七年,上面记述着当年这些庙宇的修缮情况。据立于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的那幢石碑碑文介绍,大菩萨殿和娘娘官是山中主要建筑,但最先修建的是那座宝塔,被视为“旧迹”。这些殿宇、宝塔是何时建立的呢,此碑碑文中有一句话:“昔传大明年间善人整理不知凡几”,由此可以推断大概是明朝所建。这些建筑历经明清至民国数百年,几经修茸,后来又经历日寇侵占和国共交战,但基本保存完整。可惜殆到解放初年,由于大跃进和“破除迷信”等思想改造运动的影响,这些古建筑长时间疏于管理。至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十余层的宝塔已被削去一半,庙宇破损,墙垣被毁,小亭倾颓;到了六十年代初,铁菩萨殿几无所存,山顶除一口大铁钟外,只剩下一尊裸露的铁菩萨像供人凭吊了。
除殿宇古塔,凤凰山南麓还曾经有过很多欧式洋房,这些洋房和唐山近代工业紧密关联。自1901年起,英美等国逐渐接手开平矿务局,特别是1912年开平、滦州两局合并为开滦矿务局后,来唐山工作、居住的洋人日益增多。据统计,解放前70年间,共有18个国家500余名外籍人在开滦任职。这些洋房子,就是当年洋务派代表人物、开平矿务局总办唐廷枢为外籍员司兴建的住宅。紧靠凤凰山山脚,曾有一幢颇具规模的白色洋房,即解放后人们熟知的市政府接待窗口——“交际处”,可它当年是开平矿务局总矿师金达的住宅。金达,英国人,1878年至1909年曾在华工作,长达31年。在唐山,他在任开平矿务局总矿师之前,曾在唐山胥各庄修车厂任工程师,是中国第一条标准规矩铁路、第一台蒸汽机车的设计者。
凤凰山西南山坡上,曾是一片专门埋葬洋人的墓地,俗称“外国坟”,当年这里并列着一排排长方如匣形的汉白玉石墓冢,墓地中“花木扶疏,道路整洁,富有异国情调”(《唐山事》)。大约五十年代末期,“外国坟”平毁,墓地南端的西山道旁盖起了唐山图书馆。1965年一天,我和一个叫张志浩的同学去唐山图书馆,曾在馆楼西墙根见到很多堆砌码放的墓碑,这些墓碑大概都是平“外国坟”时清理出来的,墓碑都不大,很薄,上面写着英文。
图2:这是一张显示凤凰山顶全景的照片,拍摄年代大约是1882年。从照片上可以清楚的看出,山顶建有一座十层宝塔,玲珑小巧,高度约10米左右。紧挨宝塔的东面就是壮观的神庙大殿,这两个建筑比例失调,风格各异,应该不是同时期的建筑。
图3:上面那张照片拍摄的神殿后来坍塌,其柱石散落山间。前些年,凤凰山公园扩建,这些柱石重新收集起来,放在公园的一个小道路旁,供游人观赏。
图4:这是1945年拍摄的一张凤凰山全景照片。从照片上看,那时的古塔古庙尚未破坏,山下有汽车、马车、黄包车等着接送前来游玩和上香的游客。
图5:这幢紧靠凤凰山的白色洋房,当年是开平矿务局总矿师金达的住宅。金达,英国人,1878年至1909年曾在华工作,长达31年。在唐山,他在任开平矿务局总矿师之前,曾在唐山胥各庄修车厂任工程师,是中国第一条标准规矩铁路、第一台蒸汽机车的设计者。
图6:过去的金达故居解放后改为市政府对外的接待窗口——“交际处”,1976年毁于唐山大地震。如今,这里又仿照西洋建筑盖起一幢木制别墅,它掩映在鲜花绿草丛中。
图7:这是金达住宅附近的网球场,金达的夫人从国外来到唐山后,就在此地和矿务局的洋人们、高级员司打网球健身。
图8:百多年过去,当年金达故居旁的网球场已经变成了一个小型停车场。
图9:这张照片摄于1890年5月,金达身穿乳白色西服,头戴遮阳白色面斗帽,双手叉腰站在殿门阶石下的左侧,眼睛朝向的方向应该是他在山下的住宅。
三.
从地理角度讲,凤凰山当属燕山余脉,是冀东最靠南端、最靠近海边的一座小山。这座小山高度虽然只有88米,可自明清至民国,香火鼎盛不断。据《明史》“成祖纪”记载:坐镇北平的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篡位做皇帝后,为巩固北部边防,便从山西、山东、南直隶、江浙一带移民。当时冀东一带地广人稀,是接收移民的重点区域之一。移民来到唐山后,和当地驻防官兵、土著居民一起,在陡河之滨开荒屯垦,使这一带在原来桥头社、义丰社、山西刘庄、华岩新庄基础上,又增加了乔家屯、马家屯、福星屯、刘家屯等新的村落。这些新旧村屯邻郭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显示出一片生机。为了寄托神灵,焚香祷祭,凤凰山脚下的山西刘庄便召集四乡村民集资出力,治山修庙。
当时村民们为什么在凤凰山上偏偏选建观音殿,铸造了一个“世俗化”的铁菩萨呢?这要从当时民间的信仰说起。在明代,人们对观音的奉祀兴盛异常,除大小寺院多供奉观音外,专门崇奉观音的观音庵、观音堂几乎随处可见。此外,人们在家中也辟出小佛堂、安置小神龛供奉观音菩萨,真可谓“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
民间的观音信仰在我国虽然源远流长,但每个历史时期各具特点。唐宋以前,观音菩萨在圣殿里正襟危坐,是神的象征;明代以后,民间的观音信仰日趋世俗化。凤凰山铁菩萨即是这种世俗化形象的“典型代表”——她不坐莲台,随便挽着发髻,胡乱束着衣裙,光着胳膊,赤着双脚,随意入俗。
除衣着妆饰,观音的世俗化更表现在其神格的塑造上。正统佛教中的观音通常是一副无执无着、心如止水的样子;但在平民百姓眼中,喜欢观音有与自己一样的情感——悲欢离合、喜怒哀乐。这样的观音虽少了一份神圣的灵光,却多了一份世俗的人情味。凤凰山的铁菩萨正是迎合了平民百姓的这种口味和审美情趣,因而在唐山民间深受尊重和喜爱。解放前,每年的观音菩萨诞辰日、端阳节、重阳节,以及每月之朔(初一),望(十五)日,来凤凰山焚香的络绎不绝。四乡百姓除祭拜观音外,还逛庙会。一时山前广场上挤满商贩摊点,说书的、唱戏的、卖艺的、表演武术的都云集这里,人声鼎沸,欢快异常。
图10:这张凤凰山老照片摄于清末,当年的善男信女们就是沿着这条山道到山上去烧香拜佛。
图11:2012年7月17日,笔者从上张老照片的角度亦拍摄了一张凤凰山照片。光阴荏苒,百多年过去,当年的凤凰山风貌一点也看不出来了,这里的一切似乎都可以用“物去人非”来解释了。
注:本文老照片、部分史料取自开滦杨磊、老陶成局博客,在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