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的哥哈喜喜》剧组
垂柳
西夏区北京路上一座老楼,现在也可以说是危楼了。楼顶上竖着的几个大字“宁夏广播电视大楼”也饱经沧桑,显得灰头土脸的。走进楼内抬头看,天花板上的大方框吊顶有一块没一块的,也就是那几根灯管还能亮,照着这里的走廊,也照着进进出出的人们。进入录音棚,见到的也是很陈旧的墙壁和屋顶,遇到下大雨时,到处都摆着脸盆水桶什么的接着滴滴答答的漏水。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活跃着一群热心、敬业的新闻媒体工作者。其中宁夏交通广播的情景喜剧广播剧《的哥哈喜喜》就是在这里录音制作完成的。
我与《的哥哈喜喜》的缘分来自于新浪微博。
那是今年4月份的一天,我在微博上看到有人在谈论哈喜喜录音之事,我说我多年前录过外国影视剧配音,还从来没有录过广播剧,真是很向往。没想到第二天剧组就来电话通知我去试试。却原来在微博里与我对话的正是剧组导演、也是主角哈喜喜的扮演者江涛老师啊!
来到剧组,想想自己都已经快58岁了,还能实现自己的一个爱好,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心情好激动、好感动。
因为我过去从不听广播,所以对哈喜喜也一无所知。加入剧组后才知道,广播剧《的哥哈喜喜》已经播出6年,剧集至今已达1200多集。几年来在编剧、表演、录音、制作等方面不断进步,越做越好,可以说目前已成为宁夏地区家喻户晓的一个品牌了;许多过去不听广播的人现在都在听《的哥哈喜喜》,甚至一些外地人都在打听《的哥哈喜喜》在网上的收听网址。
最让我感动的是,《的哥哈喜喜》没有专门的编剧,每一集的剧情基本上都是来自于每个人的生活当中。根据剧组成员提供的自己身边发生的故事,尤其是与出租车、城市交通相关的真人真事,大家集思广议,改编成为《的哥哈喜喜》的剧情。有单独一段故事的,也有需要几集才能播完的连续剧。几年来,剧组演员也有些变动,但不变的主题一直是围绕着主人公哈喜喜进行的。剧中人物哈喜喜、李全能、哈喜喜的家人,还有哈喜喜的邻居们,一个个演得活灵活现。尤其是哈喜喜的邻居----卖羊杂碎的刘奶 奶,简直是演神了!生活中我经常能听到热心听众对扮演刘奶奶的赞叹!他们说,听着这个刘奶奶的故事,就能感觉到甚至看见一个真真实实的老奶奶就生活在我们身边。殊不知,这正是江老师一人扮二角的精华所在。
我到剧组时间不长,本着向其他老师学习的态度,经常分析琢磨每个演员的特点和长处。几位资历较长的老师,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学啥像啥、演谁是谁。李小军:思想活跃、想象力丰富,一口纯正的陕北话把个来银打工的出租车夜班司机李全能那“人不行爱逞能”的人物个性给演得活灵活现,许多故事就在他和哈喜喜之间展开;姚翠玲:一位能演多种角色的多面手。可以说剧组里她的戏份最多,她可以用多种方言来演绎社会上的各种人生,尤其是她说的中卫话、河南话为听众制造了不少的笑料;张德成:一个很帅气的小伙子,也是多种角色的饰演者。他在语言方面也是有着独到的天赋,他能用普通话、东北话、天津话、陕西话、宁夏话等来饰演各种年龄、各种性格的角色且总能到位;张静:一个漂亮能干的小姑娘,她饰演哈喜喜的女儿哈婷婷惟妙惟肖非常真实,还有由于她的精心制作,音乐音响配制的恰到好处,使之现场感觉更强;而我到剧组后,饰演较多的一个是哈喜喜的楼下邻居张姨妈(宁夏话),另一个是哈喜喜的前丈母娘、哈婷婷的姥姥(北京话)。总觉得自己的思路不够活泛,嘴皮子不够灵活,说话时容易发生短路,需要好好地向其他老师学习。另外还有樊强老师、李小龙老师,他们除了配角色,还不断地为剧组搜集剧情素材,与江老师共同讨论研究编剧等等,非常之热心。
在编剧和录音过程中,剧组负责人、导演江涛老师付出了极大的心血。他的人品、他的思路以及他的语言才华都是出众的。录音工作中,他的亲和力和他的耐心使我钦佩。有的人在录音时对说话的语气、语言的轻重音等掌握不好,总是说不到位,有时候我们坐在下面心里都很着急,而江老师总是耐心地一遍遍教、一遍遍录,十遍八遍不厌其烦,直到满意为止。在江老师的带领下,看得出,大家对这个剧组充满了感情。小小录音棚内条件较差,座位很少,大家经常都没有地方坐,没关系,李想把家里的两个小凳子拿来了,我也把家里的两把椅子拿来了,还有董斌,每次都默默无闻地打理剧组的很多杂事,主动为大家提水、泡茶......就像我们剧里经常宣传的,只要大家发扬互助友爱的精神,我们这个社会就到处充满阳光!
也许我真的是老了,但活到老学到老是一句切切实实的实在话。为了自己的爱好,我经常在练习发音、朗诵,也时常想着如何能为哈喜喜剧组贡献一点微薄的力量,尽管也许就是个空想,但毕竟也是对这个剧组的一份情感!
《的哥哈喜喜》剧组,我代表广大听众,祝你们的广播剧节目越办越精彩!
2012年1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