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张居正后裔 张居正之死

以推行“一条鞭法”等改革措施而名垂青史的明朝宰辅张居正,历仕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位极人臣,权倾天下。然其身后却十分悲惨:他死后,朝中大臣群起而攻之,被扣上“专权乱政,罔上负恩,谋国不忠”等帽子,从一代明相一下子变成了十恶不赦的奸臣。
死后两年,明神宗万历皇帝下令抄没其家,他的6个儿子中,老大被逼自杀,老二、老三、老四、老五,或被发配到“烟瘴之地”,或被褫夺官爵,沦为布衣。
然而,张居正最小的儿子张静修却从此下落不明。
难道,这个张静修神秘地“人间蒸发”了?
从神童到首辅王朝的栋梁
张居正,湖北荆州江陵人,生于明嘉靖四年,字叔大,号太岳,祖籍安徽凤阳。
张居正天资聪颖,2岁识字,5岁入学,12岁考中了秀才,世称“神童”。13岁时张居正就参加了乡试,写了一篇非常漂亮的文章,只因当时的湖广巡抚顾璘有意让他多磨练几年,才未中举。16岁中了举人,顾璘对他十分赏识。23岁中进士,由编修官至侍讲学士令翰林事。隆庆元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隆庆时与高拱并为宰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
隆庆六年,明穆宗隆庆皇帝朱载垕驾崩。隆庆临危托孤,要内阁首辅高拱、次辅张居正等尽心辅佐幼主、年仅10岁的朱翊钧——明神宗万历皇帝。随即,张居正利用万历皇帝的生母李太后除掉高拱,接任首辅。太后李氏遂即把辅佐、教导万历皇帝的重任一并交给张居正。
从此,张居正成了“摄政”宰相,主持裁决一切军政大事。在他当政的10年中,推行了一系列雷厉风行的改革措施:
整顿吏治,推行“考成法”。加强内阁的行政和监察责任,提高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的监察职能,极大地提高了内阁的权威,使权力集中于首辅,从而加强了号令天下的中央集权;下令裁减部院诸司冗官和各省司、府、州、县官,以提高官吏的素质和行政效率;
清查地主隐瞒的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改变赋税制度,使明朝政府的财政状况有所改善。史称“自正(正德)嘉(嘉靖)虚耗之后,至万历十年间,最称富庶”;
用名将戚继光、李成梁等练兵,加强北部边防,整饬边镇防务;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南方少数民族叛乱。他还与鞑靼的俺达汗之间进行茶马市贸易,采取和平政策。从此,北方的边防更加巩固……
张居正的这些改革措施,史称“万历新政”,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一次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和民族关系领域的全面而较深刻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影响。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在张居正的努力下,终于重新获得生机。
从功臣到“奸臣”皇帝的复仇
万历十年六月二十日,为中兴大明王朝而鞠躬尽瘁的张居正病逝,神宗为之辍朝,赠上柱国,谥“文忠”。
张居正主政期间,因雷厉风行的改革措施和其张扬的个性,得罪了一大批朝臣。所以,他死后第4天,便有御史雷士帧等7名言官弹劾潘晟。潘晟者,乃张居正生前所荐之官也。于是,一场清算张居正的斗争开始了。
此时,有人呈进了前任首辅高拱的一份《病榻遗言》(高拱是被张居正和太监冯保赶下台的),既为申冤之作,也历数张居正之过。辽王妃王氏也上奏疏,说张居正诬陷辽王,霸占王府(张居正在老家江陵住所即为获罪的辽王之府),司礼太监张诚等人也纷纷出动,攻击张居正。
最为致命的是,张居正在扮演他的帝师角色时,曾对万历皇帝极其严苛。据传,一日万历读书,念到“色勃如也”时,误将“勃”读成了“悖”,张居正当场厉声呵斥:“这个字应该读‘勃’!”有一次,万历喝醉了酒,无缘无故把两个小太监打得半死。这件事让太后知道了,马上把万历找来,狠狠地责备一顿,还叫左右拿《汉书·霍光传》叫神宗读。汉朝霍光辅政的时候,曾和太后联合废掉了无道昏君,现在的张居正的地位就像当年的霍光一样——万历想到这里,吓得浑身哆嗦,跪在太后面前求饶。后来,张居正做主,把一些引诱皇帝胡闹的太监全部赶走,太后还让张居正代万历起草了罪己诏。这件事虽然过去了,但此时,万历对张居正,已经从惧怕发展到怀恨了。
所以,当张居正死后,万历也开始向其“复仇”,给他加上了众多罪状:“诬蔑亲藩、箝制言官、蔽塞朕聪、专权乱政、罔上负恩、谋国不忠”等。
万历十一年三月,神宗诏夺张居正上柱国、太师,再诏夺文忠公谥,斥其子锦衣卫指挥张简修为民;万历十二年四月,再“诏令查抄居正家产”。而执行抄家任务的张诚和邱橓,都是张居正生前的政敌,二人挟私报复,心狠手辣。四月抄家令到达江陵,曾经“视张宅如朝廷”的地方官员,立即亲自到张宅封门,张家子女,全部被赶到一个没有食物甚至连一口水也没有的空屋里,不得出门。直到五月初五,邱橓等钦差大臣才姗姗来迟,打开宅门之时,已饿死十余口人。然后,又是搜检,又是拷问。
但是,邱橓等人还不满意,重刑拷打,非要张家人招出寄存宅外的“子虚乌有”的200万银两。张居正共有六个儿子:敬修、嗣修、懋修、简修、允修和静修,张敬修不堪拷问,自缢而死;张懋修投井不死,绝食又不死,侥幸保一条性命。张嗣修、张懋修等被发配到人烟稀少、瘴气充溢之地而死。张允修亦几次寻死未成,几近疯狂……
从江陵到苏州幼子的逃亡
寻访张居正后裔 张居正之死
张居正的六个儿子,老大敬修自缢身亡;老二嗣修和老三懋修被发配;老四简修被削职为民;老五死于明末的农民起义。
那么老六静修呢?数百年间的历史资料均无记载,其身世连江陵的张氏族谱中也没有体现。有人曾推测,张静修在张府被抄家时已经饿死了,但这个说法也没有证据。“张静修的后代,至今仍生活在兴化!”兴化中学的任祖镛老师介绍,文革前,自己的姐夫张鸿庆将一本《昭阳百忍堂张氏宗谱》寄存在他家里,这是张鸿庆家族的家谱,张氏家族世居兴化县城张老娘巷。“当时我随手翻阅了一下这本家谱,无意中发现,兴化的这一支张氏家族,竟然就是张居正幼子张静修的后人!”后来,这本家谱被“红卫兵”抄走了,从此下落不明。
任祖镛清晰记得张氏家谱序言的大致内容,说张居正的后人被抄家后,张静修辗转流落到了苏州,在阊门附近以磨糯米粉为生,清朝康熙年间,其后人又迁居兴化。
张静修是怎么逃过那场劫难的?他又是怎么流落到苏州的?其后人为何又迁居兴化?“我就是张静修的后裔,”张培元,兴化市姓氏文化联谊会秘书长,一直潜心研究谱牒学。
张培元说,经多年来的考证研究,他基本弄清了张静修的身世:张静修小时候,父亲张居正就给他定下一门亲事,岳父名叫李幼滋,万历年间曾任工部尚书。李幼滋是荆州府应城县人,与张居正是同乡,两人又为嘉靖二十六年同年进士。张居正死后被抄家时,张静修年仅15岁,被李幼滋送到应城避难。后来,张静修与李家小姐完婚,生了个儿子名叫张士彦。
明朝末年,农民--起义烽烟四起,张静修居家逃往苏州,投奔一个叫顾峻的人。顾峻何许人也?他就是张居正的恩师、湖广巡抚顾璘的幼子。顾璘是苏州府长洲县人,官至南京刑部尚书,退休后回苏州定居。相传,顾璘一天请张居正吃饭,特意把自己的幼子顾峻唤出来,指示说:“这是荆州的张秀才,将来是一定会做大官的,到时候你可以去见他,他会念及你是故人之子,而给予特别照顾的。”后来,张居正为了报答顾璘,对顾峻果然照顾有加。万历二年,张居正亲自帮助顾峻排解家族纠纷,使其顺利得到荫庇。万历四年顾峻应选,张居正又派官船供其遣使。所以,张家和顾家可谓世交。
为了回报张居正,顾峻妥善安置了张静修,还帮他在阊门外山塘街谋了一个舂米的差事以掩饰身份。
从苏州到兴化又一次“阊门移民”
清康熙元年(1662年),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官方移民拉开了序幕,清政府颁下“移民垦荒”诏,其中两湖、两粤、陕西、福建等十余个省的百姓被强制迁徙四川,这就是著名的“湖广填四川”。
这波移民大潮同样波及江南,苏州府也有一批“无业游民”被遣散到苏北。张培元说,在此次移民中,张静修的后人迁徙到了兴化。“我们的祖先来到兴化后,先是开荒务农,然后重操祖业,在县城开了舂米作坊,后来又开了米店,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殷实的家族。”
1988年,张培元首次远赴湖北荆州寻根觅祖,2010年8月,他再次和兴化的族人去了荆州,会见了三房张懋修、四房张简修的后人,“失踪”了数百年的张氏六房后裔,终于和老家的宗亲聚首。随后,张培元又前往北京,寻访张居正在任内阁首辅之前的居所——湖广会馆。
“世间已无张居正”(《万历十五年》第三章标题),张居正死后,他的改革措施被彻底废除,大明王朝颓势渐显。在他死后38年——天启六年,明朝政治的腐朽黑暗达到了顶点,这一年,苏州爆发了一场规模浩大的反“阉党”的市民暴动,五位义士慷慨就义——苏州与兴化,由此而产生了另一段关联。

(转自《姑苏晚报》2011.1.18)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288131.html

更多阅读

张成泽之死震撼中国 金正恩处死张成泽现场

朝鲜金正恩政权以极其快速、残忍的方式处决了朝鲜曾经的二号实权人物张成泽,震动世界。张成泽之死震撼中国,给中国出了难题,也让中国大陆民众反思中共独裁政权;中朝的商业合同或也泡汤。这次朝鲜共产党政权以极迅速、极残忍、极荒谬的

《我与长征组歌领唱王克正之缘》 长征组歌歌词

《我与长征组歌领唱王克正之缘》今天,偶尔翻到百度网页,看到了电影《长征组歌》的原班人马相聚央视的镜头画面,让我想起了《祝捷》的原唱演员王克正老师。那是我当兵第二年的夏季,部队接到上级指令:新时代的军人不但军事过硬,业余文化生活

张国荣 张国荣之死已查清

1 个人档案【原来姓名】:张发宗【昵称爱称】:哥哥、十仔、荣少、小猴子【所属生肖】:猴【所属星座】:处女座【所属血型】:O型【个人体重】:70kg【所属籍贯】:广东梅县【家庭成员】:父母,哥哥、姐姐九人【求学经历】:小学:圣路琦小学,中学:玫瑰岗

声明:《寻访张居正后裔 张居正之死》为网友丶帝王之尊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