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执教的大学里,有一批来自甘肃庆阳的学生,他们都很朴实,学习刻苦,对那片黄土地我一无所知,但我批阅他们的作文时发现,庆阳竟然是中国香包之乡。近几年已连续举办了几届中国香包文化节,酷爱民间艺术的我,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中的杨睿恰好出生在一个香包手工艺世家,他赠送我几只从家乡带来的制作精美的香包,并向我介绍了庆阳香包手工艺的渊源及其特色
位于陇东的庆阳,地处陕甘宁三省交汇处,这块莽原沃土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接合部。庆阳香包和这块黄土地一样悠久,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民俗内涵。香包,庆阳老百姓俗称“耍活”“荷包”,又叫“绌绌”“绌儿”,具有稚拙、粗犷、浑厚的风格,凝聚着中华民族乐天宽厚向上的气质,蕴含着博大、雄强阳刚的民族魂魄。
香包多以棉布、丝绸、麻布为材料,运用剪裁、刺绣、控补、粘贴、缠绕、捆扎、填装等多种手艺加工制成,香包内装填香草、丁香、苍术、白芷、细辛、甘松、雄黄等芳香型中药材。可供人佩戴在胸前,臂侧或是挂在床头、壁上。尤其在每年的端午节是民间香包艺术的大博览。具有200多年历史香包的信仰习俗意义在现代的今天已逐渐消去,支持着这一民间工艺品发展的主要动力在于其生动活泼的审美意义。
地处黄土高原北端的庆阳,由于受高山大川的阻隔,香包的制作较多地保留着远古文化的风骨及古老的习俗。庆阳百姓把蛙、鱼、蛇、壁虎视为神物。端午节时,将其刺绣成吉祥物盘在小孩的肩上,挂在胸前,以保护娃娃平安。这是母系崇拜——女娲的原形。在香包中有诸多娃娃造型,如坐莲娃娃、扫天娃娃、送病娃娃,其深刻内涵是女娲崇拜的延续。另外,在庆阳民俗中以鱼、蛙、狗、兔、龙、凤为主题的香包,潜藏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民族图腾的文化内涵。
黄土高原不仅是华夏先祖轩辕氏的发祥、生息地,它也滋生了数千年来的民间手工艺术。黄土地和土窑洞,才是民间手工艺术赖以生存延续的场所,庆阳香包艺术的气质就是黄土地的性格,它完全出自黄土高坡女儿们之手,是她们真实感情的记录,真挚、淳朴,没有丝毫的装腔作势。这尤其表现在香包制作象征的手法表达出性爱,在民间香包制作中,往往用双鱼、交龙、双蝶来象征暗喻。又如莲花、荷花、梅花、牡丹寓意女性;穿莲的鱼,登梅的鹊,采蜜的蜂蝶隐喻男性;葫芦、石榴象征多子;公鸡象征吉利。富有感染力的民间香包艺术品,都有一个深藏的内涵,只有创作,受用这种香包的人才懂得它的表意符号以及深层含义。
从大量的庆阳香包原创作品中,我们常常看到龙不象龙,凤不象凤,几种花草可以盛开在一起,一个人头上前后左右都是鼻子、眼睛、嘴;一只母虎肚里怀着虎崽,不仅外形夸张,运用意象造型,而且在色彩、透视、解剖上都呈现出一种不合理性,我认为恰恰是这种稚拙的不合理性,才构成香包作为民间艺术独有的审美观念。
原汁原味的陇东乡土气息,为庆阳香包赢得了美誉,随着连续三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的举办,使香包艺术产生了辐射效应。在古老的庆阳,那些世世代代只知道为自己做嫁衣,绣荷包的妇女们,开始走向市场,她们背着自己精心制作的各种香包艺术品,走州过县,足迹遍及大江南北。
我珍藏着这几只香包,不时取出欣赏品闻,因为它们显现了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和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