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定
读完李静撰写的《周慧珺传》后,心中有些感慨。想起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的人生感悟。松下年轻时体弱多病,有一次看见农人洗红薯,在农人扁平木棍的搅拌下,红薯在大木桶里转着圈浮浮沉沉,没有一只红薯可以永远浮在最上面,也没有一只红薯永远沉在最下面。松下忽然悟到,人生就像那些浮沉的红薯,浮起来时不要骄傲,沉下去时不要消极。松下按此人生观行事,做人做事都获得大成功。周慧珺的人生故事,和松下的轨迹相似。
周慧珺出生于一个家底殷实的工商业者家庭,父亲周志醒在北京东路经营着“义昌”五金商号,同时又是一位书画收藏界的方家。周志醒生育了10个子女,周慧珺排行第8。周慧珺5岁时,父亲就命她每天习字。父亲要她学赵孟頫,但周慧珺却对这秀媚恬熟的赵体提不起兴趣,只是照葫芦画瓢而已。一直到她少女时代的某日,偶然在家里发现一本宋代大书家米南宫的《蜀素帖》,细细翻看,身体像被电流击中一般。米字雄强俊逸,狂放骏快,跌宕取势,一泻千里,让她感受到米字的雄浑魅力,正切合她的气质性格。从此,周慧珺心慕手追,浸淫其中,一发不可收,四季昼夜临习,米字“侧锋下笔,八面出锋”的用笔,让周慧珺获益良多。这段时间,周慧珺已患上类风湿关节炎,退学在家,临习米字,给她带来精神上的享受,也让她行动不便的身体得到锻炼,渐渐忘却失学和病痛带来的愁苦。而后,周慧珺又找来米南宫的《苕溪诗卷》《自叙帖》《珊瑚帖》临习,凡米字几无遗漏。
人生,总是祸福相依的。1962年,上海书法篆刻研究会(上海书法家协会前身)举办了一次书法展览,周慧珺以节临米芾的《蜀素帖》入选,,还被刊登在新民晚报上。小试牛刀,便获成功,让周慧珺大感振奋。她拜沈尹墨、拱德邻、翁闿运、白焦等名师习字,遍临多种字帖,心中对书法艺术的激情喷薄而出。
不料,“文革”来了,父亲被打倒,她也成了“黑五类子女”,父亲所有的收藏全被抄家抄走,全家被迫搬进一间储藏室居住。储藏室又小又阴暗潮湿,周慧珺的类风湿关节炎更严重了。一个偶然机会,周慧珺发现了床底下有一箱没有被抄走的字帖。从此,周慧珺将痛苦埋藏在心底,将身心沉浸在字帖中,细细体味古人写字的谋篇布局,间架结构的伸缩开合,行与行之间的疏密空间,日复一日地临习字帖,写字成了她快乐的源泉。
命运,又一次向周慧珺展现出亮色。1972年,毛主席在接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时,发表了“学一点历史,学一点哲学,学一点书 法”的讲话。1974年,上海书画社选中周慧珺来写《行书字帖——鲁迅诗歌选》,这本字帖,有米芾的刚健俊逸,又有颜体的稳重宽博,无数年轻人为之惊叹折服,谁又能想到,此字帖是出自一位身有残疾的弱女子之手!这本字帖,一版在版,发行了100多万册!周慧珺一帖成名!但周慧珺却极为清醒,她认为自己还很稚嫩,没有丝毫的沾沾自喜,反而更投入到对碑版书法的临习之中,她为碑版书法的刚猛挺拔所倾倒,日日临习,终于形成自己碑帖合一,外露刚强雄浑,内隐娟秀妩媚的独特书风。
李静是周慧珺的学生,跟着老师学了40年的书法,现在也是很有影响的书法家。后来两人的关系,像师生,又像母女,也像姐妹,亲如家人。李静书法好,没想到文章也很好,拜读《周慧珺传》,方才知道,李静在写作上也很有才能,她写出了一本高屋建瓴细节丰满文采斐然引人入胜的人物传记。
15年前,我在赵丽宏兄的引见下,认识了周慧珺和李静。那时周慧珺正当壮年,如今已是古稀之龄,时光的流逝真是毫不留情。几十年来,她无论身处顺境逆境,都能宠辱不惊,外界干扰再大,都能保持内心宁静,不慌不忙地只专注于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把浮浮沉沉当成是人生的磨练,最终成为卓然大家。这样的人生修为,这样的人生观念,在一派浮躁的当下,更有着特别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