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有个同事说:“我当班主任,只要能把座位排好,就感觉没什么事了。”说得有些夸张,但足见班主任排座之难。
的确,不是件容易事,座位是敏感的事——当然,在中国,座位永远是敏感的事。尤其是在省城里,更敏感。以前在县城,一个班有八九十人,排好以后,很少动,很多人的位一坐就是一年。现在一个班五十多人,座位却更难起来。总是与班主任是否公平扯上关系,引发诸如唯分数论呀、偏心呀、有领导打招呼呀、家长送礼呀等方面的猜测。
作为班主任,我也是俗人一个,难免受一些情况左右。但有一条一直是我的底线,那就是不按成绩排座。按成绩排座的方法从表面上看似乎很公平,分数下来了,大家都拎书包站到走廊上,班主任拿名单从第一名开始念,先念到的先进教室先选,由分数决定,公平公正公开,让学生无话可说。其实这个也有受学生抗拒的情况,因为学生反感或班里舆论影响,老师念完名单,学生各自背着书包回到自己原来的位上————。当然也有老师又出一个防范的政策,规定除了最后一名外,其他人都不能回到自己原来的位子。这办法常有老师运用,因为简单易操作,又能堵住大家的嘴——你想坐好位子,有本事也考高分。这一条我从没用过,如果学生到学校就是像工人到厂里上班一样,那我们就不叫学校了,我们玩的也就不叫教育了,学生生产出比别人多的分数才能坐好位子与工厂工人生产出比别人多的产品才能拿资金有什么区别?
有人问,那你有什么好办法?当老师的都知道这里边的头痛之处。其实没有绝对的好办法,只要本着对学生有益,关心孩子成长,尊重孩子人格,哪种办法都可以。下面介绍一下我常用的两种办法。
组团座位的办法。
08年高一接一个新班,我就采用了这种办法。
班里五十几个人,我就按入学成绩,并考虑了男女人比例、印象性格等因素,分成8个组团。每组六至七人,他们坐在一起,组内协商搭配,坐在教室成八个方阵,交作业和值日都在一起,班内按组团轮流执行出黑板报、常规管理等各项活动。并按常规纳入考核评比,每周两个优秀组团,一个进步组团。每两周八个方阵按“公转和自转”(如向前又向左、向后又向右)结合的方式调整座位。而组团内部座位由组长协调转换搭配,多数组团内形成了固定的模式或规则。其实总有些学生是大家不喜欢的,好动呀,不讲卫生呀,放在一个组团里,大家长期相处,受舆论压力,他的行为改变就快一些,利于孩子成长。而且大家也学会了合作共处,包容互助。总体来说,组团大多很团结,他们很欢迎这种方式。尤其是每个月的评比,他们都很在意、激动,激发了他们的小集体主义精神,又进而激发了他们的大集体主义精神。
高二的时候学生又想了一个组团互相结合的办法,加强交流,让班里学生和更多同学坐同桌,学会和不同性格、不同学习层次的人相处。每两或三周,由班长和组长自行组织。当然这期间也出过一些问题,有些同学大家接受不了呀,也有些同学不能理解大家呀,但总体平稳。
今年又带高三,接了个新班,刚上课不久,我还不熟悉学生,就有不少同学要调座。他们原来的班主任已经制定了很好的规则,每两周“自转公转”地调整,前后左右,大家坐的位置都是公平的。大多是想换同桌。于是我制定了一个规则,那就是谁想调都可以,但要和自己现在和将来的同桌以及将来同桌的同桌商量好,让每个人都有个满意的安置,只要所有人都没意见就可以。这样一说,要调座的人明显少多了。因为这时学生不能光考虑自己要调,还要考虑别人感受。这样他调座的想法可以放在阳光下了,单纯自私的想法就不好意思说出来了。后来班里也调了几对,基本上都是能公开的,为了更好地学习和交往的,班里同学也能接受。成了一个惯例,大家就习惯了。
介绍一下两种调座的情况,与各位同仁交流,欢迎批评。当然,学校不同,情况也不同,比如前面说的县城的学校,一个班八九十人,很多坐在中间的同学怕麻烦别人半天都不下座上厕所,恐怕还要来点别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