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盥而不荐,有孚顒若”一句,让很多经师困惑不解。这句经文是《观》卦里的卦辞。
盥:洗手。祭祀活动开始的时候,参加祭祀的人先把手洗干净,表示不玷污受祭的天神、地神、祖先神等神灵。而:<连词>表示词语之间是并列关系。不:表示否定。荐:祭祀时主人向受祭的神灵献上礼品让其享用。如献上鲜美的食物、稀罕的器物等。有:名词或动词的词头,无实义。孚:<甲骨文>孩子。顒:读音yóng,仰慕;敬仰,敬佩。若:样子。
“盥而不荐,有孚顒若”,按字面义连起来,意思就是:“祭祀的时候,主人洗干净手之后,接下来并没有向神灵献上礼物。他的孩子们表现出对他敬佩的样子。”洗手和献礼是祭祀时的两个连贯的动作,祭祀时光洗手不献礼,空着手向神祈祷,明显的不符合古代祭祀的礼仪规矩。这样做,不是对神的敬重而是对神的亵渎。主人亵渎了神灵,而他的孩子们却对他产生敬仰之情,经师这种解法就于理不通了。
那么,“盥而不荐,有孚顒若”一句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这就要从《观》卦的卦题说起。
公元前1046年春,周武王率西、南诸国联军,打败了商纣王的东、北军团,夺取政权,改朝换代。而在此前两年,即公元前1048年,周武王曾经举行过另一次重大的军事行动——史称周武王孟津观兵。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帝乙和帝纣,是商代的最后两朝天子。在这两朝,居于东方(现山东、江苏、河南东部、河北南部、安徽东北部)的诸夷,对商王朝庭时服时叛。帝乙和帝纣曾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东征,旷日持久。周(侯)国是商朝居于西方的一个属国。因为纣王祖父文丁滥杀了周武王的祖父季历,商纣王又无端将周武王的父亲姬昌在羑里(在今河南汤阴县境)囚禁七年差点要了姬昌的性命,这两件事让周武王一直对商王朝庭耿耿于怀,蓄意取而代之。于是,公元前1048年,周武王乘商军主力东征诸夷之机,率本部军马由周首府镐(在今陕西西安附近)出发,向商首都朝歌(在今河南淇县境)挺进,意在寻隙攻商。据说一路上,有八百诸侯自动加入周武王大军。等到达盟津(今河南孟津县)黄河渡口时,周武王让各诸侯军队列阵,集体操演,武王率众诸侯检阅部队(观兵)。观兵之后,周武王全面地综合考虑各种偶然的和必然的因素,认为伐商时机还没有完全成熟,于是遣散众军,自已撤回周大本营。周武王托口此次军事行动只是一次常规的军事演习,向商纣王掩盖了他伐商的真实意图。
周武王公元前1048年伐商计划半途而止,结果成了孟津观兵。这次孟津观兵成了他两年后克商行动的预演。《周易》作者在《观》卦经文里评价周武王孟津观兵的意义主要有三点:1、暗中试探商纣王对西、南联军军事行动有无戒备(六二,窥观——通过观兵窥探商纣王有无应手。窥:偷看。);2、对比商周两大军团军事实力上的差距(六三,观我生;上九,观其生;六三,进退——通过观兵,掌握我军的特点,对比商军的特点,以便做出是进攻还是撤退的决定。生:通“性”:特点,特性);3、了解周联军各诸侯的正义感,即各诸侯对商纣王的痛恨程度,和对周武王本人的信服程度(六四,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通过观兵,了解各诸侯的正义感,有利于做出是否对商纣王用兵的决定。国:各参演诸侯。光:光明;正义。用宾:<暗语>谐音“用兵”。于:对,向。 王:商纣王)。
接下来,请诸位比较下面两件事有何异同:
A、周武王孟津观兵——周武王率大军伐商半途而止。
B、祭祀时光洗手不上享——祭祀活动半途而止。
明白了吗?
想必大家都已明白,上述两者都含有“半途而止”的意思。原来,是用“光洗手不上享(盥而不荐)”来暗喻“武王观兵不进兵”。这样一来,后面四个字“有孚顒若”就有着落了(各参演诸侯认为周武王决策英明,对他由衷钦佩。孚:孩子,比喻愿意接受周武王领导的各国诸侯)。
◎ 观·卦辞,盥而不荐,有孚顒若。
★《观》卦,周武王孟津观兵。就象是祭祀时光洗手不上享半途而止一样,周武王率大军东进伐商半道而回。各国诸侯对周武王的英明决策表现出敬佩的神情。
解读《周易》的难点之一,是辩别经文的直笔与曲笔。直笔,就是叙述、描画 事物时,如实按照事物原样刻划,字词用的是“本义”,从字面上一看便懂;曲笔,就是叙述、描画事物时,虽然也按照事物原样刻划,但字词用的不是“本义”,而是“引申义”或“类比义”,单从字面上不容易看懂,有必要经过联想探察其言外之意。
以上,“观”是直笔,史上确有武王观兵之事,而“盥而不荐”是曲笔,是打比方。不能当真按字面意思理解,需要绕过弯道,间接理解。
诸如此类文字,在《周易》经文里很多,分不清直笔与曲笔则会给解经带来不利影响。话说回来,虚实相映,扑朔迷离,也是《周易》值得咀嚼玩味的乐趣所在。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
本文作者:
童其兴,网名“五色土”,安徽省和县白桥镇人。
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827892553
欢迎大家常来坐坐,分享研《易》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