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8日14时30分,宿豫区一位叫陈统之的79岁老人在市人民医院去世,他生前不过是位普通的科级干部,而且二十年前就已退休,并因患病失明,闭门不出,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是他的死却惊动了一位大人物——原中央委员、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滕文生。滕文生是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智囊人物,他和陈统之于1960年分别从湖南长宁和江苏宿迁,同时考入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读书,两人不仅是同窗,而且是同寝室,睡上下铺,两人在一起整整学习生活了5年。
1964年7月毕业后,陈统之被分配到了国务院,滕文生去了中央马列研究院,后又到《红旗》杂志社工作。本来两人可以同在北京继续交往,互相鼓励,加深友谊,但由于陈统之当时已是成家之人,家有老母和妻儿需要照顾,所以他仅在北京待了两个月不到,就向组织申请并经批准回到了江苏,先在省委党校工作,觉得离家还远,又向组织申请到淮阴地委党校,在淮阴七八年,曾任《淮海报》评论组长、副总编辑,淮阴地区公检法秘书等职,在他的一再要求下,组织上终于允许他在1973年回到家乡,先后任宿迁县农村政策研究组组长,宿迁县委办事组副组长、办公室副主任。1983年任县劳动局长,1986年任市(县级)人大办公室主任兼市志办主任、《宿迁市志》总编纂,直到1992年退居二线,两年后退休。从北京到南京到淮阴再到宿迁,陈统之可谓一步一步往下走,而他的同学滕文生却在北京大步前进,直到1997年8月出任众人瞩目的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现在滕文生还担任着全国政协常委。
两个本来可以齐头并进的同窗好友,却因为其中一个人孝心使然执意回家,而形成了反差鲜明的人生轨迹,真是让人唏嘘不已,而让人最为感动的是,为人低调的陈统之刻意疏远身居高位的滕文生,滕文生却始终没忘记身处基层的陈统之。终于借一次到江苏考察的机会,滕文生委托江苏省委办公厅打听到陈统之的下落,两人中断联系三十载这才重新接上了头。
自古忠孝难以两全,然而陈统之一生却尽最大努力去实现忠孝两全。他早年丧父,不能不回到家侍奉母亲,他一家六七口人,不能不回到家分担妻子的重担。但他即使到了宿迁,也尽最大努力在不大的舞台上发挥自己的才能,那时候初小毕业都是高学历了,更何况他在北京那么大的有着特殊背景的大学深造了5年,按说他的价值在区区一小县不可能得到充分体现,但他却努力去体现。他主笔撰写歌颂宿迁的通讯报道在1973年10月22日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还靠以前北京的关系,在国家农业展览馆开辟专门展厅展示宿迁战天斗地的建设成就,为宿迁在七十年代成为全国风靡一时的“大寨县”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他担任县劳动局长之后,又利用在南京和淮阴的关系,将宿迁技工学校的批文跑到手,率先在苏北县级成立起规模最大的技工学校,为推进宿迁八十年代的产业发展培养了大量技能人才,为此被授予宿迁技工学校终身名誉校长。到了九十年代,他开启宿迁文史研究工作,组建市志办,对宿迁珍贵的文化遗产进行挖掘整理和抢救,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当然,如果陈统之当年留在北京,或留在南京,以他的德才作为有可能更大,也肯定会干到某某职级。只可惜人生不存在假设。
11月18日,滕文生惊悉陈统之病逝的噩耗,于第一时间发了署名唁电,没想到的是,第二天他又发来了一幅长达38字的挽联,挽联将“统之”和“友人”二字分别嵌入上下联的首尾,再次表达殷殷同窗好友之深情——
统识统知 修文修德 唯有清心 兰室几时成契友
之前之后 为国为民 全无私念 秋风何处哭斯人
这是逝者难得的哀荣,无愧的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