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报告文化建设内容解读 十八大报告 文化产业

(2013年1月9日,国家质检总局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讲座第一部分,有增删)

十八大报告第六部分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题,对文化建设任务做了言简意赅的论述。提出四项任务:一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二是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三是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四是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

(一)中央文件中“文化”的外延和内涵

中央文件中对“文化”外延和内涵的界定。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共召开了七次党代会,从十二大到十八大在这七次党代会中,对文化外延的界定有两分法、三分法、四分法和五分法四种不同的概括和论述。

两分法。1982年召开的十二大是改革开放以后召开的第一次党代会,这次党代会提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两部分。

三分法。在十五大报告中(1997),开始提三大建设。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分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大部分。精神文明建设是相对于物质文明建设而言,文化建设是相对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而言。

四分法。十七大提出的是四大建设,有加上了一个社会建设。

五分法。十八大提出五大建设,又加了生态文明建设。

文化建设的内涵也在变化。早期所提的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文化建设包括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博物馆、图书馆,还包括医疗、卫生等。思想建设,就是思想、道德、信念、理想等无形的领域。十六大提三大建设时,文化还包括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的。

十七大讲四大建设时,开始把教育、科技、医疗卫生拿出去了,是放在社会管理里面讲的,十八大也是如此。

十八大报告所讲的文化建设,主要包括文学艺术、报刊出版、广播电影电视、博物馆、图书馆,互联网、移动媒体等领域。

(二)提炼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

十八大报告文化部分有不少新提法、新要求,也是亮点。提炼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中之一。

十八大报告文化建设内容解读 十八大报告 文化产业

核心价值观是民族认同的基础,是民族生存发展的灵魂。

古人深知这个道理。司马迁在《史记·陆贾转》中记载,刘邦当上皇帝以后,他的谋臣陆贾经常劝说刘邦要尊孔读经。尊孔读经就是要通过孔孟思想来化成天下。刘邦不爱听,说江山是靠在马上打下来的,尊孔读经有啥用。刘邦的这个说法遭到陆贾严辞反驳。陆贾说,马上可以得天下,但马上能治天下吗?倘若当年秦始皇行仁义,法先圣,哪有你得天下的机会?!说得刘邦哑口无言,面有愧色。《史记》中这样记载:

“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祖骂曰’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而得之,宁可马上治之乎?……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高帝不怿,而有愧色。”

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一般被概括为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五四提出打倒孔家店,高举民主和科学大旗。颠覆了传统价值观。民国时期,重提回归传统,提出“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核心价值观一直为国民党所继承。马英九现在仍然在讲这八个字。建国以后,我们把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作为价值观的核心内涵。文革时期进一步提出大公无私,舍己为人。

改革开放初期,作为对文革悲剧的反省,个人价值受到重视。1980年,《中国青年》杂志发表了署名潘晓的来信《人生的路呀,怎么越走越窄……》,围绕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在全国引发了价值观问题的大讨论。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2007)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体表述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支柱。但是我们还缺少一个内核,就是核心价值观?我们一直没有提炼出来。2011年,中央为召开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起草相关文件。当时就希望能够提炼出核心价值观。中办委托了十家单位,把核心价值观的提炼,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国家行政学院也承担了这项工作。学院在一个副院长主持下,有两个部门在做这个事情。我们社会文化教研部也参与了此事。当时我们提炼了30个关键词,让在学院学习的学员和老师去选。选择的结果是有四个词大家的意见比较一致。分别是民主、公正、和谐、诚信。我们把这个结果报给了中央,还写了个报告。后来,据说十个承担课题研究的部门报上来的,没有相同的。有两个字,有四个字,有一个字。

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并没有提出核心价值观。对此,分管宣传文化的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就通过的《决定》做说明时,介绍说,一是意见还不统一,不宜仓促提出来。二是提出核心价值观应该经过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比方北京提炼出来的城市价值观:爱国、创新、包容、厚德,就是通过发放100多万份问卷征集的。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把核心价值观概括为24个字,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也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分别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角度,进行提炼。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炼的核心价值观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有些内容继承了传统文化,如和谐、诚信等。有些内容是从西方价值观中借鉴过来的,比方说民主、自由、平等。这等于承认人类价值观的一部分,是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不同社会制度有相同或相近的价值观。我们知道,近些年,围绕核心价值观有没有普适性,一直有非常激烈的争论。其中一种观点认为,民主、自由、平等是西方价值观,不合适中国。这一次中央在这个问题上有明确的表态,是思想理论上的重要创新。

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仍然需要继续探讨。

(一)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要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并把它作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一项内容。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十八大报告文化建设部分唯一一个可量化的指标。

文化产业的定义可以概括为创造和消费意义的产业。文化产业与一般工业不同,工业经济是为满足人的基本需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说明文化的经济价值受到高度重视。为什么?

1.消费需求发生深刻变化。我们知道,人类有两大需求,一是物质需求,

一是精神(文化)需求;与此对应的,人类社会有两大生产,一是物质生产,一是精神生产。在人类不同发展水平,人们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在1000美元以内,人们物质消费需求占主导。人均3000美元进入物质消费需求与文化消费需求并重时期。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文化消费开始占据主导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GDP快速增长,2012年,人均GDP已经超过5000美元,已经进入文化消费占主导的阶段。恩格尔系数在不断降低。我们都知道,经济发展主要靠三家马车拉动,消费、投资、出口。消费是拉动经济的第一因素。因此,随着我国人均收入的持续增加,文化消费需求在拉动经济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大,文化消费高涨也使文化产业成为最有潜力的产业之一。

2.文化生产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文化产业发展不仅受到消费需求变化的推动,也受到科技进步的推动。在人类历史上,文化生产的三次大的飞跃,都与科技革命有直接的关系。

第一次是印刷技术的发明,对纸质图书生产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使图书生产由手抄变成能够复制,从而使图书生产成为一个产业。这也被认为是文化产业的开始。公元10世纪,北宋的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从此,印刷厂、藏书楼开始遍布全国各地。在欧洲为,公元1451年,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活字印刷,由此带来欧洲图书生产的革命。有史料记载,在谷登堡发明活字印刷之前,整个欧洲只有3万本书。谷登堡发明了活字印刷50年后,也就是1500年,欧洲已经有1200万本书,已经有1100家印刷厂,遍及200多座城市。

第二次是19世纪电子技术的发明,对视听产品产生了革命性影响,使视听产品生产成为巨大的产业。诞生了音乐产业,电影产业,无线电广播业、电视业等。第二次是19世纪电子技术的发明,对视听产品产生了革命性影响,诞生了音乐产业,电影产业,无线电广播业、电视。与图书产品比较,视听产品没有文字障碍。从文化产业来说,视听产业规模更大。由于文字障碍,就从经济效益而言,图书出版业与当时的工业革命时期蓬勃发展的工业领域相比,要逊色很多。所以,马克思曾说:就书画艺术作品而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这个领域中的所有表现,同整个生产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完全可以置之不理。”但视听产业的出现,让所有的人对看到了这个新兴文化产业的巨大潜力。

第三次是20世纪下半叶,现代科技主要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带来了传播方式的新革命,使互联网、移动媒体等新媒体成为新兴的具有巨大发展前景的产业,也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引领性的产业。新技术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也改变了艺术表现方式,如三电影,舞台表现力等各个方面。

3.经济发展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到20世纪60年代,期间大约200年间,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制造业。20世纪60年代以后,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开始调整,服务业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制造业的位置下降。文化产业作为服务业的重要部分,在发达国家经济中的地位也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供满足最终消费的精神文化产品

(2)为制造业和其它产业提供创意、设计和内容服务

(3)随着市场发展和科技进步不断创造新的产业。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娱乐文化产品就是美国最大的出口产品之一。

文化产业发展也受到各国政府重视。1997年,英国政府提出创意产业概念,制定了《创意工业路径文件》,是最早提出发展创意产业、并制定创意产业发展规划的国家。

2003年1月,小泉首相曾就日本动画片《千与千寻》在国际影坛取得的成功及影响,提出要善于发现日本的“潜在力”,国家要予以支持。3月,日本政府成立了“知识财富战略本部”,小泉首相任部长,明确将音乐、电影等文化产业与技术、工艺、名牌产品等并列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在此背景下,我国文化产业有巨大发展潜力。第一,适应了消费需求转型。第二,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新的替代产业。第三,文化产业是绿色产业。文化产业所依托的资源是文化资源。文化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第四,文化产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第五,有助于激发社会创造力。

2010年2月,在中央党校举办的省部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指出,文化产业日益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文化产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有利于拉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有利于扩大就业和创业。

近些年,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增速超过国民经济增速。

4.我国文化产业尚处在起步阶段。(1)粗放式增长。我国现在文化产品生产在不少领域都是世界第一。但精品力作很少。如,我国图书品种和产量均多年世界第一。但有价值、有思想、有国际影响的图书很少。图书贸易逆差严重。我国年产动画分钟量也是世界第一,2011年达到了26万分钟。但多数动画企业经营困难,90%亏损。美国皮克斯工作室,专门制作动画片,一年只制作150分钟,但每部都是精品。

电影。2012年中国内地电影市场共上映新片303部,全年票房超过168亿元,其中,国产片占到票房总收入的47.6%。进口片票房约计88亿元,占到票房总收入的52.4%。国产片亏损比例仍过八成。2012年国产电影共600部,在国内上映的国产片227部,进口片76部,比例是3:1,但在票房收入上占比例不到一半。入围全年票房排行榜前十名的电影,国产片仅有《画皮2》、《泰囧》、《十二生肖》3部。赢利和维持平衡的不超过20部,,其余全部亏本,亏损比例达到82.5%。2012年,600部国产电影创造的票房价值是80亿元,一部《阿凡达》创造的票房是168亿元。

(2)有影响的文化企业很少。

(3)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低。我国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约为3%,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

(四)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一个重要内容。这反映了中央对文化建设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

1.文化关乎人的幸福。1960年代,美国洛克菲勒兄弟基金出版了一份很有影响的报告.该报告有一段话后来被广为引用:“文化的位置不是出于社会的边缘,而是出于社会的中心。因为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文化对于我们的福利和幸福是至关重要的。”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世界文化发展报告》,提出,“把文化置于发展的中心位置”的观点。

2.文化是一种力量

上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了软实力理论。约瑟夫·奈认为,国家力量的运用有三种基本形式:强制(大棒政策)、援助(胡萝卜政策) 和吸引(软实力)。其公式为:国家力量=强制┼利诱┼吸引他把一个国家的力量分为硬实力(hardpower)与软实力(soft power)。硬实力是指通过威胁(军事大棒),或者引诱(通过经济胡萝卜政策),让别人做他们不想做的事情的能力,这是有形力量。而软实力更多是无形力量,是指通过吸引而非强制来实现目标的能力。约瑟夫·奈认为,美国未来要保持强大,不能仅仅着眼经济和军事,还要依靠“说服”的力量来领导世界,要更好发挥美国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文化的作用。

文化影响力是国家综合国力和影响力的核心要素。新世纪初,一位加拿大著名学者弗雷泽出版了一本专著,书名叫《软实力:美国电影、流行乐、电视和快餐的全球统治》。该书的结论是:经济、军事固然是美国作为超级大国的必要的因素,从历史上看,美国文化同样是美国强大的要素,而且是深层要素。金正恩的哥哥,金正男2001年携妻子和儿子赴日,看迪斯尼乐园,用假护照,被驱逐。生动说明美国文化的吸引力,文化超越了两个国家之间的政治对抗。

约瑟夫·奈认为,那些鼓吹美国衰落的理论都是从工业经济、军事投入的角度看待国家的实力构成,忽视了无形力量在国家力量中的重要性。他最后得出结论:历史上强大国家之所以衰落,其中一个原因是缺乏软实力。法兰西历史上曾经的强大是建立在农业和庞大的人口上的,英国后来的强大是建立在工业优势和航海优势基础上的。美国未来要保持强大,不能仅仅着眼经济和军事,还要——更重要的——是要更好发挥美国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文化的作用。

美国历届总统都十分重视借助文化力量,来提升国家的影响力。

克林顿有一句名言:美国的文化产品到哪里,美国的力量就延伸到哪里。奥巴马上台以后提出了“巧实力”概念,强调软硬兼施。

温家宝总理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一个国家,当文化表现出比物质和货币资本更强大的时候,当经济、产业和产品体现出文化品格的时候,这个国家的经济才能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才能具有可持续发展和持续创造财富的能力。”

“国家的影响力,取决于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但归根结底取决于文化实力。文化的影响力更深刻、更具渗透性。”

3.重视文化立国。重视文化立国是发达国家的趋势。

上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学家上野光平写的一本书,叫《现代流通论》。上野光平把国民财富分为两类,一类叫耐用消费品,一类叫永久性财富。耐用消费品是指汽车、冰箱、洗衣机等工业消费品。耐用消费品总是不断在更新换代。永久性财富是指文学、艺术、有艺术价值的建筑等。永久性财富具有永恒的价值,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殖。上野光平认为,尽管当时日本已经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但日本创造的财富主要是耐用消费品,永久性财富远比不上欧洲主要国家。认为创造永久性财富,是一个国家国民生产的最高追求。上野光平的看法反映了日本社会对财富认识的一个变化。基于这个变化,1980年代,日本就提出文化立国的理念,把文化立国作为日本近代以来的第三次远航。近代以来,日本先后经历了三次立国过程。一是军事立国,二是经济立国,再就是文化立国。

近些年,国内有些知名学者一直在呼吁将文化立国作为治国方略。

4.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激发创造性各国不约而同地把“创造性”“创造活力”,作为关键词。

澳大利亚提出要建设一个创造性的国度。1993年,在梅杰任英国首相期间,英国以“创造性的未来”为题,正式发布跨世纪的国家艺术发展战略。这个文件的中心内容有两条:一是文化发展的核心是创造,要支持和鼓励一切艺术创新;二是文化艺术不是仅仅是给人们提供娱乐和休闲,它应该居于个人和社会生活的中心,也应该成为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工作的中心。

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具体表述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290508.html

更多阅读

十八大以来文化产业政策的政策趋向 十八大以来方针政策

2012年11月,胡锦涛总书记做了《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简称“十八大”报告),对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做了阐述,其中对于文化产业部分的论述具有极强的启示性意义。首先,它是小康社会的重要组

国五条内容解读.docx 新国五条解读

国五条内容解读国五条内容解读[①]目录一、国五条出台的背景... 1(一)经济背景... 1(二)政策背景... 4二、国五条内容解读与变化分析... 6

《城乡规划法》主要内容解读 城乡规划法实施细则

《城乡规划法》主要内容解读(一)《城乡规划法》主要规定了哪些城乡规划实施管理制度?《城乡规划法》规定,我国城镇规划实施管理实行“一书两证”(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划管理制度,我国乡村规划管理则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详析一计桥宝典版 散户宝典 三十六计

【来源:计桥中心 作者:铁涛】(一)【专业介绍】专业名片不放开国内的文化产业,大学生就业的渠道就开阔不起来。文化产业包括媒体、电视、电影、戏剧、歌舞、动画片、漫画、设计、包装,即广义的创意产业。它们理应是年轻的大学生们自

民族文化产业发展 民族文化产业加速时代到来

品牌心理博士郭涛认为:人类对文化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早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首相大平正芳就宣布,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文化产业化进程将成为日本经济的主要构成。美国在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同时,对文化产业极为重视,高科技产业与文化产业的结合

声明:《十八大报告文化建设内容解读 十八大报告 文化产业》为网友小帅哥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