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平之,男,河北省唐海县人,曾用名刘仲纲,出生于1925年4月8日。曾在家乡读四年私塾,在乐亭县高小读五、六年级,在滦县汇文中学读三年初中,在北京弘达中学读三年高中。1945年参加革命,在东北教育行政学院读教育管理研究班(中学领导干部培训班)。
1945年7月,任冀东军区滦南县杨岭中学主任、副校长,兼任沿海区教育联合会主任,冀东滦南县虽是老解放区,但日寇和以后的国民党军队时有扫荡,学校被迫转移,可是对敌斗争的宣传没有停,学习文化课没有停,联系各小学的任务没有停,很好得起到了中心校的示范作用。
1946年12月2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7年9月,任冀察热辽联合大学校部秘书,并参加西六家子的土改工作,“联合大学”既是解放区的一所综合大学,又是冀察热辽分局的土改工作 团,简称“北团”。
1948年3月,任热河省赤峰市任教育局局长。当时,主要任务是,一方面是坚持正常开学上课,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防备国民党飞机轰炸,做好防空工作,减少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全市各学校在教育局的组织部署下,搞防空设施,认真演习训练。在1948年4月上旬,敌人的轰炸机轰炸了赤峰市,炸死40多人,北市场全部炸毁,第一完小、财神庙小学许多教室被炸塌,但全市各学校师生由于有秩序的进入掩体,无一伤亡,受到市委市政府的表扬和市民的称赞。
1952年2月,任热河省隆化存瑞中学校长,董存瑞同志在隆化战役中牺牲,冀察热辽军区和热河省委决定用英雄董存瑞的名字将隆化中学命名为存瑞中学,并准备重新建校,因为原隆化中学已是废墟一片。1952年初正当“三反五反”还没结束的时候,即派刘平之同志任隆化存瑞中学校长。校址要重选,校舍要重建,领导班子要重组,教师要重新招聘,教学设备要重新购置,革命英雄教育的理念要思考,包括革命英雄董存瑞的雕像的设立等都要一一落实。整整苦干了两个年头,“三反五反”运动已经结束了,能招收2000名学生的重点中学已初具规模,现在的存瑞中学已是河北省重点中学的佼佼者。
1953年11月,被热河省委选送到东北教育行政学院学习,是第三期学员,并被指定为一班班长,毕业后被教育部留在沈阳,参加沈师院的组建。
1956年,任沈阳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1958年沈阳师范学院大部分系科和财经学院俄专组建辽宁大学,沈师院的政教系、外语系、政治理论教研室和沈阳市中学教师进修学院合在一起仍组建新的沈阳师范学院,刘平之同志又被任命为该校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到1960年党委书记到任为止。
1966年,任辽宁第一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当时,辽宁省委决定沈阳师范学院迁到农村办学,经过半年多的选点儿,最后决定在朝阳市农村边杖子建校,校名改为辽宁第一师范学院。刘平之同志亲自选校址、组建校舍,做师生的思想工作,并率先把户口签到朝阳。当一切就绪,师生可以按部就班的上课时,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刘平之同志被打倒“专政”,历经磨难,于1972年被“解放”,任辽宁第一师范学院革委会副主任。1973年,在文革中被撤消的锦州师范学院要恢复,在中央未批准之前,挂靠在辽宁第一师范学院作分院,刘平之同志任锦州分院革委会副主任。
1977年,任锦州师范学院党核心组组长、院长。锦州师范学院被中央正式批准恢复后,学院开始进行全面整顿。1978年5月,刘平之同志参加了文革后的全国第一次师范教育工作会议,被大会指定为辽宁省参加会议的召集人。在锦州师院工作近8年,对拨乱反正政策的落实、对教师队伍的培养、对重点学科的建设、对校舍的扩建、对教学设备的改善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省委文教部经过考核后,给予充分肯定。
1983年初,任鲁迅美术学院党委书记,初到艺术类院校做管理工作,能团结一班人开展工作,讲真话、办实事,严格管理,曾多次研究讨论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和主持工作的副院长配合默契,保持和发扬了延安鲁艺的光荣传统,坚持了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深入实际、艺术为人民服务的治学道路和办学思想。在全国第六届美展中取得了最好的成绩。主管部门对其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1984年,刘平之已到了离休年龄,主动要求退下来。但省委仍让该同志再干几年,对后任院长再送一程,直到1988年10月才退下来,此时,他已经65岁了。离休后,又被辽宁省高等教育党建研究会聘为该会的顾问。此时,“清理”工作已开始,省委又派刘平之同志到省文联、省作协、辽宁日报社、省精神文明办等单位作“清理小组”组长,负责清理工作。两年后,“清理”工作结束,省委又派刘平之同志到广播电视厅、广播电视台、广播电台、沈阳师范学院、沈阳音乐学院、辽宁体育技术学院、辽宁社会科学院等单位任考核组组长,负责考核各单位领导工作。70岁以后,刘平之同志才回家搞自己的爱好——书法和绘画。
离休后的刘平之夫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