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冯玉祥故居后记
11月23日,农历小雪无雪,风和日丽。上午9点10分乘火车去巢湖,10点10分到站,9路公交到北门转7路,10点40分就到了竹柯村路口,冯玉祥故居在路边,门开着。
故居前后共5栋平房,上世纪三十年代所建,典型的皖中风格,小灰瓦,中间客厅两边厢房。第一栋是接待室,桌上放着登记簿,当日上午来游客20多人,最多的一拨是芜湖三山区,17人。我登记后,就到第二栋陈列室参观,室内光线比较暗,喊管理员开灯;一个中年男子从厢房出来,很不情愿地走来开了灯,说“开不开灯都差不多。”陈列室是“议事厅”改建的,后面是花园,穿过花园,还有三栋房子,分别是书房、卧室、厨房、饭厅、侍卫室。正想进去,却见铁将军把门;我又折回来喊开门,他正在厢房里忙着拌油须菜,回头不耐烦地说,后面的没搞好,不开放。我说,去年不是开放过吗?他说,今年不开放,钱不到位,想把柱子油漆一下都没有钱。我说,现在不是升国家级了吗?怎么能关门呢?还不如以前?他说,和以前一个样。说完,又去忙他的中午饭,不理我了。除我以外,还有在附近学驾驶的两个小青年,一个从巢湖市来竹柯村加工香油的市民。我们四人只好又到陈列室看了一会儿。那位市民说他加工的香油如何如何好,自己带芝麻花生,现炒现榨,只付加工费,比街上买的香油好吃多了,两小青年说了考驾照的许多内幕,也挺有趣;我又拍了几张照片,差不多11点半了,走出大门,只听哐当一声,管理员将大铁门锁上了,到路边等7路车回巢湖(也许是附近的哪个站);他说,下午二点来开门,原来,故居参观时间同公务员上班的时间一致。我在村里逛了逛,除水泥小道之外,环境很差,垃圾没有集中堆放,遍地都是;所见老人妇女为多,青年人都出去打工了,不少人家是铁将军把门;故居旁边有一家“将军伙房”,是私人开的饭店,牌子大而醒目,探头一望,一个食客也没有,冷冷清清。心想,这里和华西村、宏村、西递村相比,差距实在太大。在公交站等了一会儿,我和打香油的汉子搭7路车回巢湖了。
回来后写了篇5000多字的文章,以表对冯将军的缅怀。本不想写这参观后记的,真实地写吧,又觉脸上无光,毕竟是我的家乡;不写吧,又觉得对不住冯将军,将军的秉性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绝不虚伪;纠结了几天,还是如实地写出来吧。
首先是大门两边的四个牌子,两个故居,一个旧居,还有一个是教育基地。市、省都是故居,到了国家级改成旧居了。看的人一头雾水,到底是故居呢还是旧居呢?查词典,故居是“曾居住过的房子”,旧居是“从前居住过的住所”[],差不多嘛。不过,人们习惯认为,出生地的籍贯是故居,其他是旧居,如毛泽东的故居是韶山冲上屋场,因为毛泽东在这里出生并且生活了十几年,籍贯是这里,其余居住都是旧居,这好理解。冯玉祥有些特别,籍贯是竹柯村,却又不在这里出生;他的出生地是直隶(今河北)青县,二三岁时又随父到了保定,以后不断换防迁居,河北只能算寄籍;据报道,青县没有旧居,保定有旧居,武汉旧居已拆除,重庆沙坪坝旧居修复开放的较早,也叫故居。沙坪坝和竹柯村相比,还是竹柯村叫故居为妥。出生地青县没有故居也没有旧居,籍贯竹柯村有故居,却不让叫,偏要改为旧居,有这必要吗?这可能是某位名人要求的。在此,我想挑战一下名人,升为国家级,请保留安徽省和巢湖市原有的“故居”名称。由此,我想起“大跃进”年代,产量从三四百斤吹到千斤直至万斤,大科学家钱学森继续发烧,他在《粮食亩产会有多少?》和《农业中的力学》中,推算亩产可达5.85万斤(他不是农民,没有种过地,也不是农业科学家,如此吹,不可思议)。后来,有人问毛泽东:“主席,你怎么也相信了亩产万斤呢?”毛泽东说:“我也是受了人家的影响。有人说只要太阳能多利用一点,农作物就可以大幅度增产,后来才知道不是那么回事。”烧的代价是饿死数千万老百姓,悲剧史无前例。举这例子,意思是,名人、科学家说的话也未必是真理。其次是冯将军的塑像和环境不协调,塑像太高,高出屋顶,场地又小,中等个头站在塑像下只能到膝盖部位,无法拍照。至于村里环境等,那是新农村建设问题了。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旅游景点和教育基地,如此管理,实不相称。在此,借用冯将军的诗韵,送上一联:
要想着游客远来,别忘了开咱铁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