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两汉乐府诗的艺术特色(二) 浅析林黛玉的艺术形象

两汉乐府诗中成就极为突出的就是它的叙事诗。其中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这是艺术上的重要贡献,是把中国的叙事诗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汉代以前,中国的诗歌多半是抒情诗,叙事诗只在部分作品中有所出现,如《国风》中的《氓》,但还是通过女子的自我倾诉来表达的,仍是运用的抒情形式,缺乏完整的人物和情节,以及事件中心的描绘。但在汉乐府诗歌里,叙事诗站在主导地位,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其中不少作品巧妙安排,通过抓住精彩场面,选取曲折情节,截取生活片段,塑造出一些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因此,在我国文学史上,汉乐府民歌标志着叙事诗的一个新的更趋成熟的发展阶段。总的来说,它的高度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性格特点。汉乐府叙事诗在人物刻画方面有着很大的成就,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形象。

如《陌上桑》用“捋髭须”、“著绡头”来写老年和少年见罗敷时的不同神态;《妇病行》,妇人病危,却对丈夫说:“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笪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表现的是一个贫苦家庭的妇女临终前对儿女的牵挂。

第二,两汉乐府诗的语言朴素自然而富有感情。汉乐府诗歌的语言大多通俗易懂,同时也饱含着感情,即使是叙事诗,也是将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因而具很强的感染力。故胡应麟说:“汉乐府歌谣,采摭闾净,非由润色;然而质而不俚,浅而能深,近而能远,天下至文,靡以过之!”(《诗薮》卷一)正说明了这一语言的特色。同时汉乐府诗歌作者笔下的故事也绝非偶然,更多是通过个列来反应一种社会现象。例如《孤儿行》中,孤儿拉瓜的车倒地后,众人抢瓜吃,孤儿无奈,只好说:“愿还我蒂,兄与嫂严,独且急归,当兴校计。”通过一句话,将一个受人欺负,孤苦的孩子的无奈与恐惧跃入纸上。语言描写深刻的反映了人物细腻的内心活动,这是汉乐府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

第三,它的形式的自由和多样。汉乐府民歌没有固定的章法、句式,长短随意,整散不拘。两汉时期,虽有少数作品仍沿用了《诗经》的四言体诗,但大多数作品都以新的体裁形式出现。一为杂言体诗,这类诗歌对于句式要求不高,一篇之中,由一二字到八九字的句式都可能出现,这便极大的发展我国汉乐府诗歌的体裁形式。而另一种则是五言体。这是汉乐府民歌的新创。在此以前,还没有完整的五言诗,而汉乐府却创造了像《陌上桑》这样完美的长篇五言。其形式的丰富性,有助于其思想情感的表达。

浅析两汉乐府诗的艺术特色(二) 浅析林黛玉的艺术形象

第四,是其浪漫主义的色彩。汉乐府诗对青年男女之间的爱进行了直接的袒露和表白。如 开篇所提到的,汉乐府中爱情歌谣的审美价值极高。这些诗篇大多来自于民间低层文人之手,显得大胆泼辣,毫不掩饰。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那首《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是女子的誓言,用五种极其反常的自然现象,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这种如山洪爆发似的激情和高度的夸张,便都是浪漫主义的表现。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291140.html

更多阅读

林黛玉的柳絮词 史湘云偶填柳絮词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俅。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拾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一直以来都不太欣赏林黛玉的性格,总觉得她过于多愁善感、敏感多虑,所以对她的诗词

贾敏生前一再向林黛玉灌输贾府知识的玄机 林黛玉进贾府路线图

《红楼笔记》之七百九十五风之子原创近来几篇文章,引来几位挚友的争论,罪过。关于林黛玉初进贾府的相关情况,包括邢夫人,我还会有进一步分析,很多《红楼梦》的问题,都不是一两篇文章就能解决的,需要不断深入,不断感悟,不断分析,真相才会渐渐

读懂林黛玉诗意的爱情 林黛玉爱情观

读懂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爱情文/幻雪偶尔静下心来,想一想《红楼梦》中的女子究竟最喜欢的是哪一个,每一次我都会对这个问题进行认认真真的思索,而最后的答案全是林黛玉。其中,最缠绵悱恻萦绕于心终久不忘的是贾宝玉与林黛玉荡气回肠的爱

声明:《浅析两汉乐府诗的艺术特色(二) 浅析林黛玉的艺术形象》为网友狼嚣张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