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的感人事迹 李四光的感人事迹

钱学森的感人事迹

  中国科学巨星钱学森于10月31日早上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钱学森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才华横溢的钱学森早在上世纪留学美国时即已享誉世界;他冲破重重阻力离开美国回国后,与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他淡泊名誉,不稀罕外国名誉头衔,曾请辞“院士”称号;他与妻子蒋英青梅竹马,在美国被软禁的五年间相濡以沫,借音乐排遣寂寞与烦闷……
归国始末
  周恩来巧妙利用外交手段
  钱学森于1935年赴美国留学,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他成为当时世界一流的火箭专家。由于发表了“时速为一万公里的火箭已成为可能”的惊人火箭理论而誉满全球。这位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在“二战”期间,与其导师冯•卡门参与了当时美国绝密的“曼哈顿工程”——导弹核武器的研制开发工作,在美国是屈指可数的杰出人才。
  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钱学森和夫人蒋英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商量着早日赶回祖国。但因为被怀疑是共产党人,并且拒绝揭发朋友,钱学森被美国军事部门突然吊销了参加机密工作的证书。钱学森感到非常气愤,他说:“我宁愿回中国老家去,也不愿在受人怀疑的情况下继续留居美国!”后来,钱学森向美国方面提出回国申请。可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回国夙愿竟酿成了一场劫难。
  美国海军部次长听闻钱学森要回国的消息后,恶狠狠地说:“他知道所有美国导弹工程的核心机密,一个钱学森抵得上五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红色中国去!”从此,美国政府对钱学森夫妇的政治迫害接踵而至。移民局抄了钱学森的家,还把他本人关在特米那岛上长达14天,身心受到极大摧残,直到加州理工学院送上一万五千美金的巨额保释金后,钱学森才得以回家。后来海关又没收了他的行李,包括800公斤书籍和笔记本。硬说里面有机密材料。
  钱学森在美国受到迫害和诬陷的消息很快传回国内,新中国震惊了。国内科学界的人士纷纷通过各种途径声援钱学森,党中央对钱学森在美国的处境也极为关注,新中国政府公开发表声明,谴责美国政府在违背本人意愿的情况下监禁钱学森。
  1954年4月,在日内瓦出席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联想到中国有一批留学生和科学家被扣留在美国的事情,于是指示说,美国人既然请英国外交官与我们疏通关系,我们就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开辟新的接触渠道。谈判中首先要联系中国留美科学家钱学森等被扣留的问题。为了掌握主动权,周恩来指示中国代表团发言人黄华发表谈话,要求美国政府归还扣留的中国侨民和留学生,并且暗示中国愿意就扣押美方人员问题与美国直接谈判。在这样的局面下,美国政府只得同意与中国代表进行直接谈判。
  1955年8月1日,在日内瓦举行的第五次中美大使级会谈上,中美双方终于就两国平民回国问题达成重要协议,第二天钱学森接到移民局的通知,对他的管制令已经撤销,他可以自由离境了。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携妻子蒋英和一双幼小的儿女登上了“克利夫兰总统号”,踏上了回国的旅途。
  对于钱学森的离去,他的导师、科学家冯•卡门感慨地说道:“美国把火箭技术领域最伟大的天才、最出色的火箭专家钱学森,拱手送给了红色中国!”离别时,这位导师充满深情地对钱学森说:“你现在在学术上已经超过我,回你的祖国效力去吧,科学是不分国界的。”
  由于钱学森等一批优秀科学家回国效力,中国的导弹、原子弹发射时间至少向前推进了20年。周总理在上世纪50年代曾意味深长地说:“中美大使级会谈虽然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果,但我们毕竟就两国侨民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建设性的接触,我们要回了一个钱学森。单就这件事来说,会谈也是值得的,有价值的。”

军衔问题
  毛泽东让钱学森当将军
  1955年9月在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关怀下,他冲破重重阻力离开美国回国,钱学森与毛泽东等有着的深厚友情。
  1956年,毛泽东和钱学森在菊香书屋初次见面时,毛泽东说,听说美国人把你当成5个师呢!我看呀,对我们说来,你比5个师的力量大多啦!我现在正在研究你的工程控制论,用来指导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呢!
钱学森的感人事迹 李四光的感人事迹
  当年,为了争取苏联对发射导弹和火箭技术的援助,中国准备派代表团赴苏联谈判。对于聂荣臻拟定的代表人员名单,毛泽东建议聂荣臻当代表团团长,并要求“学森同志也应该去,很多问题只有他去才搞得清”。
  “我们也考虑到应当请钱学森同志参加我们的代表团。只是,苏联方面参加谈判的,既有职务,也有军衔。”聂荣臻认真地向毛泽东陈述着,“而我们的钱学森同志现在虽然是国防部五院的院长,可是却没有军衔。为了与苏方对等,钱学森同志必须解决军衔问题。”顿了顿,聂荣臻接着说:“我们为这个问题请示了恩来同志,恩来同志说:‘钱学森早在十多年前,美国就授予他上校军衔,我们共产党人为什么不能让他当将军?我看钱学森同志身负重任,又是世界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论他的资格和贡献,至少应授予中将军衔。此事你回去和彭老总商量一下,必要时开个军委会,我也参加,把这个事定下来。’”毛泽东想了想,说:“恩来同志考虑得很周到。我想钱学森同志作为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至少也得授予中将军衔。”
  就这样,作为科学家和工程控制论创始人的钱学森,经过毛泽东批准,穿着威严的将军服,戴着中将军衔,参加了中苏关于军事尖端技术的谈判。

研制导弹幕后
  有人曾认为搞“两弹”错误
  中国一大批航天科研工作者为共和国在今天能够站在航天大国的位置,奉献了全部的才华、青春甚至生命。尤其是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众多科学家,发挥了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钱学森早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了研制导弹的幕后经过:
  1955年秋末冬初,我回到祖国不久,开始在科学院工作,之后去东北去学习。在哈尔滨,陈赓接见了我,还吃了顿晚饭。陈赓问我:“中国人能不能搞导弹?”我说:“为什么不能搞?外国人能搞,我们中国人就不能搞?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陈赓大将说:“好!”事后人家告诉我:陈赓那天上午从北京赶到哈尔滨就是为了晚上接见我,我听了很感动。
  后来,他也是很积极,有一次叶帅在家请我们吃饭,我爱人也去了,陈赓也在。吃完饭,大概是星期六晚上,他们说找总理去,总理就在三座门跳舞。我们跑到那儿,等一场舞下来,总理走过来,叶帅、陈赓他们与总理谈话。后来大概就谈定了,总理交给我一个任务,叫我写个意见——怎么组织一个研究机构?后来我写了一个意见,又在西花厅开了一次会,决定搞导弹了。那天开完会,在总理那儿吃了一顿午饭,桌上有蒸鸡蛋,碗放在总理那边,总理还特意盛了一勺给我。
  我们体会,中国在那样一个工业、技术基础都很薄弱的情况下搞“两弹”,没有社会主义制度是不行的,那就是党中央、毛主席一声号令,没二话,我们就干,而直接领导者、组织者就是周恩来总理和聂帅。
  我们的科技人员爱国是一贯的,是有光荣传统的。聂老总有句评语说:“中国科学家不笨!”的确如此。我还要说,中国的科学家聪明得很!而且中国科技人员都是拼命干的,外国人少有像中国人这样拼命干的。
  …………
  曾经一段时间有那么一些误解,认为搞“两弹”是个错误,花那么多钱,没有用来发展生产。这还不是个别人的意见。我总是解释说:“不是这样的。首先,我们搞‘两弹’花钱比外国少,因为有党的领导,具体就是周恩来总理和聂帅在领导我们。再就是中国科技人员的优秀品质,所以完成了这个任务,损失最小,花费最少。”
  当然,也不能说我们没有错误,也不是说一点冤枉钱都没花。中国的工业、科技那样落后,我还算是在国外接触了一点火箭、导弹的,但是一知半解。所以说不是没有犯错误,不能说一点钱没浪费,这是学费。但是总的看要比国外好得多,原因就是上面讲的两个方面。我还说:“你说不该搞,那好;如果不搞,没有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那中国是什么地位?你要搞经济建设也不可能,因为没有那样的和平环境。

淡泊名誉
  不稀罕外国头衔 曾请辞“院士”
  《人民日报》早前曾刊载涂元季的文章回顾钱学森请辞“院士”称号的一段往事。
  钱学森对中国院士和外国院士这些荣誉称号却看得十分淡漠。美国科学院和美国工程院曾邀请他去美国,拟授予他美国科学院院士和美国工程院院士称号,均被他拒绝。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中美关系得到进一步改善,两国之间的科学技术交流和科学家互访逐渐增多。在这种形势下,一些美国著名科学家和在美国的华裔科学家不断向钱学森发出邀请,请他到美国访问。并表示他们和美国科学院、美国工程院讨论过钱在美国的工作,认为他成就卓著,举世公认。如果他应邀来美,将授予他美国科学院院士和美国工程院院士荣誉称号。
  1985年,美国总统科学顾问基沃思访华,他在会晤原国家科委主任宋健时表示:钱学森在美国工作过20年,对美国的科学技术进步特别是军事科学的发展,做出过很大贡献。在研究过联邦调查局的历史档案后,十分清楚,麦卡锡黑暗时期的美国是欠钱学森的债的。我们现在感到很难过。美国政府对钱学森横加迫害,是没有道理的。钱的遭遇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情况很类似(奥在麦卡锡时期被诬为“苏联间谍”而受审;上世纪60年代美国以授予他“国家勋章”的形式为其“平反”)。美愿邀请钱学森访美,并由政府和有关学术机构表彰他对科学的重要贡献。如钱不去美访问,美方可派美国科学院院长普雷斯来华,授予钱学森“国家勋章”,表彰他的贡献。
  后来,当钱学森正式接到国防科工委、国家科委和外交部三家的联合请示件以后,他明确表示:“这是美国佬耍滑头,我不会上当。当年我离开美国,是被驱逐(deport)出境的,按美国法律规定,我是不能再去美国的。美国政府如果不公开给我平反,今生今世绝不再踏上美国国土。”所以,美国人给他再高的荣誉,钱学森也不稀罕。钱老说:“如果中国人民说我钱学森为国家,为民族做了点事,那就是最高的奖赏,我不稀罕那些外国荣誉头衔!”
  1957年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十分珍视中国科学界给他的这一荣誉,并积极参加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的各种学术活动。但到晚年,当他行走困难,不便参加学术活动以后,便给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写信,主动申请辞去学部委员的称号。但中科院学部大会主席团讨论后,并未同意其请辞报告。
  1998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对院士制度进行改革,80岁以上高龄的院士改为“资深院士”,不再参加院士的日常活动。钱学森对这一举措十分赞成。当有人再称他为“院士”时,他会认真地加以纠正,说:“我已经不是院士了,而是资深院士。”

青梅竹马情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软禁中相濡以沫
  在中国科学院宿舍区一排老旧的红砖楼群中,有一座普通的小楼,这就是被称为“中国航天之父”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和中国“欧洲古典艺术歌曲权威”蒋英夫妇的家。走进这个家,满眼都是藏书,在屋中最显眼的位置,摆放着一架德国制造的黑色大三角钢琴。这架琴记录了这对夫妻挚真的情感、至诚的追求、至上的奉献……
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和蒋英的父亲蒋百里都是前清秀才,又同是留日学生,两人回国后都在北京供职,因此两家来往甚密。蒋英5岁时,从蒋家过继到钱
良好的家庭环境,使钱学森和蒋英自幼受到很好的文化熏陶和家庭教育。蒋英儿时喜爱唱歌,颇有音乐天赋。1935年,蒋英随父亲到欧洲考察。1937年,蒋英考进柏林音乐大学声乐系,从此开始了她在欧洲学习音乐的漫长旅程。而钱学森,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对艺术也很热爱。书法、绘画、写作、小品尽显才艺。
  1935年钱学森赴美留学,10多个年头,钱学森与蒋英彼此没有来往。然而,当蒋百里赴美国考察把蒋英在欧洲的留影拿给钱学森看时,照片上那动人的微笑和儿时就依稀可见的美丽,在钱学森的心里掀起了微澜。
  这年的旧历七月初七,是钱学森刻意选择的良辰吉日。钱学森终于下定决心,向蒋英求婚。1947年,钱学森与蒋英在上海喜结良缘。这年9月26日,钱学森买了一架黑色大三角钢琴,作为送给新婚妻子的礼物。
  在美国整整5年的软禁生活期间,钱学森常常吹一支竹笛,蒋英弹一把吉他,两人共同演奏古典室内音乐,以排除寂寞与烦闷。虽然说竹笛和吉他的声音并不那么和谐,但这声音是钱学森夫妇情感的共鸣,它是一种力量,它代表了这对不屈的夫妇的一种意志,一种品格,他们从这音乐中领悟到的是一种发自心底的信心和动力。
钱学森的人生历程:  
1911.12.11生于上海
1929-1934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学习
1935-1936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
1936-1939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1939年获航空与数学博士
1939-1944任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助理研究员
1944-1945任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讲师,1945年任副教授
1946-1949任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副教授,1947年任教授
1949任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教授
1955筹建中国科学院力学所
1957任中国应用与理论力学学会第一任理事长,中国自动化学会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常务理事,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一任院长。
1958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主任
1965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
1968兼任中国空间研究院第一任院长
1970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1980任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
1982任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副主任
1986任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主席;当选中国科协主席
1991任中国科协名誉主席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291876.html

更多阅读

王文华:钱学森的百姓情怀文/钱学敏

我亲爱的堂兄钱学森怀着对祖国人民深深的眷恋之情,静静地走了。他对祖国人民的这份情、这份爱就像一团永不熄灭的圣火,始终在他胸中燃烧,并化为壮我中华、富我民众而奋斗不息的力量。中国今日之强大是和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一代英杰的无私

钱学森的夫人蒋英到底有多漂亮(组图) 钱学森夫人蒋英

钱学森与夫人蒋英堪称科学和艺术完美联姻的爱情故事堪称科学和艺术完美联姻是“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和中国“欧洲古典艺术歌曲权威”蒋英的结合。  1991年,中共中央在为钱学森举行的颁奖仪式接近尾声时,钱老忽然话题一转,谈到了他

冯.卡门关于钱学森的回忆 冯卡门 钱学森

我的朋友钱学森是我1945年向美国空军科学顾问组推荐的专家之一。他是当时美国处于领导地位的第一流火箭专家,后来变成了世界闻名的新闻人物。钱学森作为加州理工学院火箭小组的元老,曾在二次大战期间对美国的火箭研究作出过重大贡献。

声明:《钱学森的感人事迹 李四光的感人事迹》为网友傲世俊颜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