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古今的各类音乐( 声乐曲、器乐曲等 ),其体裁( 样式 )是相当丰富的 。有的属于历史性存在 ;有的是继承某历史时期而遗留下来的,但己有部分改变 ;有的只限于某一地域或某一民族 、或某一阶层的 、某一群体的 ;有的属于新创立的 ……。下面选其常见的主要几种体裁予以介绍 :
1)民閒歌曲 即民歌 。中外均有 。大多是历史遗留下来的 。( 关于中国民歌 ,本文后面另作介绍,这里只稍谈外国的 )。民歌的地方风味和特色甚强 ,反映在音阶调式上 ,如俄罗斯民歌《 夜莺》是七声音阶小调式的;如匈牙利民歌大多是五声音阶的 ,但《 瓶舞 》又是不完整七声音阶的 ;如日本的《 樱花 》,用的是含半音的“去四七” 半音五声音阶( “都节调式 ” );更有印尼爪哇沙拉多民歌 ,是平均( 等程 )五声音阶的。反映在节拍节奏上,如朝鲜《 桔梗谣 》是长袖缓舞的三拍子 ;如波兰普龙斯克民歌《 小杜鹃 》,用的是重音在第二拍的“ 玛祖卡”式三拍子 。在风味上说 ,如俄国的《 伏尔加船夫曲 》是与号子相结合的劳动者低沉及高亢的呼声 ;如印尼的《 星星索》是反映岛国人民生活的“ 水上船歌 ”;…… 。这些都在民歌之中 ,自然地反映出不同民族和地域的音乐特点。它和各地区音乐文化和人民生活是连在一起的 。许多作曲家把民歌拿来改编 ,或作为素材重新创作新曲 。
民歌作为民间口头艺朮品,其内容到形式 ,必有高有低 ,良莠不齐的 。但反映生活比较朴实 ,情感也比较真挚,题材也丰富多彩 。但在形式上以及艺朮性上比较简单 ,手法上也较粗糙 ,留待专业音乐工作者去加工提高 。故民歌的主要价值,一是供人文科学研究者作史料研究之用 ;二则给音乐家们作素材之用 ;三是部分优秀的民歌 ,依然可为群众传唱,来丰富人民的文娱生活 ,且有一定的乡土教材意义 ,不过需要稍予加工及配上适当的伴奏。
2)托卡塔 又名触技曲,一是一种形式自由、速度甚快、节奏紧凑、又带有自由即兴的风琴曲或古钢琴曲 ,用对位技法写成 。对键盘技巧作细致的发挥。16至18世纪时流行于意大利 ,有的作为练习曲运用 。19世纪时在德国得到更大的发展 ,快速度及紧密节奏贯穿全曲 。
3)创意曲是一种用自由对位技法写作的键盘短曲 ,根据某一个音乐动机即兴发展而诚 。( 类似小赋格曲 )。巴赫写了古钢琴曲“ 二部创意曲 ”及“三部创意曲 ”各15首 ,曲趣华丽活泼 ,旋律流畅生动 ,你简我繁 ,我简你繁 ,此起彼伏 ,连绵不绝。一百多年来常为学生作键盘练习所用 。
4)小夜曲 源于欧洲中世纪,流行于西斑牙、法国、意大利等国的爱情类歌曲 。常是恋人于黄昏时在窗外独唱所用 。用吉他、曼陀铃伴奏。以独奏的短小爱情歌曲或乐曲为其特色 。( 后来把民间流行的“晨歌”,也作为小夜曲 )。情绪缠绵、委婉,抒情性甚强 。后于18世纪,发展成小乐队演奏的娱乐性器乐曲 ,曲趣极富有抒情性 ,旋律优美动听 。
5)夜曲 18世纪的夜曲 ,是一种用器乐演奏的“ 小夜曲 ”。短小精悍 ,富有抒情及诗意 ,旋律一般是安宁流畅 。含有描绘大自然恬静幽丽的夜色成分 。也借景抒情 ,抒发作者心灵深处的感情 。19世纪发展成的“夜曲”,旋律性很强 ,更富有诗意 。既有热情的成分 ,也稍含有忧郁的感情因素。肖邦写了19首夜曲 ,用钢琴演奏 ,他的降E大调夜曲 ,具有典型性的作品。后来,德彪西写了管弦乐曲的《 夜曲 》,由三首夜曲组成 :< 云 >、< 节日 >、< 海妖> ,末曲有人声加入 ,意境盎然。
6)诙谐曲 又名谐谑曲,欧洲17世纪及18世纪风行的声乐曲或器乐曲 。曲趣轻松、愉快、风趣、活泼 ,后在交响乐套曲中作为第三乐章来运用,藉来替代原来宫廷风格的小步舞曲 ,因谐谑曲曲趣更其轻快活泼 。通常为速度较快的三拍子 。19世纪后发展成篇幅较大的钢琴曲的一种体裁。
7)浪漫曲 原为风行于俄国和法国的抒情性歌曲的一种 。形式多种多样 ,无固定格式 ,篇幅短小精悍,后作为一种体裁 ,为钢琴及小提琴独奏所用 ,一般说伴奏比较精巧、细腻、清新 ,旋律富有歌唱性 。后为管弦乐队演奏 ,也保持了此特点。
8)叙事曲 一种富有叙事性及带有戏剧性情节的歌曲,在法国、意大利、德国、英国等地为独唱中叙事歌的通称 。后发展成有故事情节的 ,篇幅较长的 、有若干对比乐段组成的独唱曲。且有通谱歌曲及分节歌相结合的情况 ,以及有结合合唱形式而出现 ,使更具有艺术性 。后肖邦及勃垃姆斯等 ,把此体裁用于钢琴曲。其他作曲家也有运用于弦乐器独奏的,或为其他器乐獨奏曲 。
9)摇篮曲一种抒情的、静娴的、温和的独唱曲或器乐曲 。伴奏部分大多有摇篮左右摆动的动态 。律动性强 ,但节奏平稳 ,音量也不大,速度中等 ,有三拍子的、六拍子的、四拍子的不等 。著名的摇篮曲有舒伯特及勃拉姆斯的 ,流传全球 。
10)幽默曲 一种风趣及幽默的钢琴曲 。短小精悍、曲趣朴实、明朗、愉快 。也有小型乐队演奏的器乐曲。德伏夏克九首钢琴幽默曲及舒曼的降b大调幽默曲 ,以精致动听著称 。
11)即兴曲 (包括瞬间曲)19世纪的一种短小精悍的抒情小品 ,一般是钢琴曲。由作曲家在钢琴上即兴偶成 。是兴之所至、情之所至时 ,喷薄而出的作品( 后凭记忆再写于曲谱上 )精细而动听,艺朮性较高。肖邦等均有“即兴曲 ”问世 。舒伯特的“音乐的瞬间” 六首 ,也属此。拉赫玛尼诺夫也写过此类“ 瞬间曲 ”。
12)练习曲 有两种情况 :
一是专为某些乐器作技术技巧训练所用 ,中外均有 ,有的还编成系统的教程。另一种称“音乐会练习曲”,是可以独立演奏的或带有眩技性的艺术作品 。许多作曲家多有此类钢琴或提琴作品问世 。实际上,这是一种习惯的名称 ,属于艺术性较高的钢琴曲或提琴曲 ,但统称“练习曲” 。
如为声乐曲,也同样分成两类 ,一为训练技巧所用的“ 练声曲 ” ( 包括系统的教程 ) ,二是常为音乐会所用的练习曲 ,
13)牧歌 14世纪时 ,由一种田园风味的歌曲演变而来。16世纪时由无伴奏复调性“伏罗托拉”合唱曲 ,发展成多声部歌曲( 有四声部、五声部、六声部 ) 。后来又发展除独唱外,其余声部多以乐队演奏 。并改编成键盘乐曲 ,或大、小提琴独奏曲 。17世纪后渐衰竭 。
14)船歌 在欧洲 ,通常指意大利水都威尼斯地方平底船的船工所唱的歌曲。一般用八六拍子或十二拍子。有水波荡扬、桨声起落的伴奏背景。肖邦的《无言之歌》(钢琴曲);舒伯特《在水上唱歌》(歌曲);以及奥芬。巴赫的轻歌剧《 霍夫曼的故事·船歌》(二重唱);门德尔松的《无词歌》中三首 ;柴科夫斯基的《四季·六月》均用此体载 。在中国宋元时,也有《川拨棹》、《倒扳桨》(南方有背着船行方向,用双脚扳浆的 )后作为曲牌来运用 。在民歌中也有很多船歌体裁,如浙东水乡的《小板梢》等等 。
15)杜姆卡 原是在乌克兰斯拉夫民族的叙事歌曲 。歌颂英雄业迹,曲调含有歌颂、沉思、忧郁因素 ,但最后演变成带有胜利的喜悦情绪的器乐曲 。德伏夏克及柴可夫斯基 ,写有杜姆卡体裁的钢琴曲及钢琴三重奏。
16)序曲原来是歌剧、舞剧、清唱剧、话剧的开始曲 。有概括剧情、暗示矛盾、预示主要人物的音乐主题等的作用。也可独立地在音乐会中演奏 ,形成一种体裁 。在19世纪时 ,许多作曲家把它发展成独立的、有标题的管弦乐曲 ,通称“音乐会序曲”。
17)间奏曲 话剧的幕间插曲或话剧及歌剧中,幕与幕之间演奏的音乐 ,或者交响曲主要乐章之间插入的简短音乐 ,统称间奏曲 。有承前启后的联结作用 。著名的间奏曲,如马思涅为歌剧《 泰伊思 》 ,一、二幕之间所用的小提琴独奏曲《 沉思 》( 又名《 瞑想曲》),该曲揭示主要人物泰伊思 ,经历了花天酒地生活后 ,幡然醒悟 ,想皈依宗教 ,以求归宿 。乐曲揭露了人物内心世界中,最隐深的思想感情,感情细腻而深邃。
18)宣叙调 是歌剧中讲述事物、情节、观点等的独唱曲,又称朗诵调 。曲体自由 ,节奏也自由 ,音调讲究口语化 ,逗句清楚 ,段落分明,前后连贯 。伴奏也很自由灵活,无一定格律 ,但有烘云托月,渲染语情、语调、语气 ,以及制造气氛作用 。宣叙调大多是夹抒夹叙的,特别是当感情奔放的叙述时 ,带有咏叹性 ,故它並不单纯为语言交待清楚为目的 ,以突出音乐抒发感情为擅长的特性,故优秀的宣叙调也在音乐会中独立演唱 。
19)咏叹调 歌剧中( 或清唱剧)主要人物展示内心世界最隐深的、最富有感情的、起伏跌宕很强烈的重点歌唱曲 。词、曲、伴奏珠联璧合,凝成一体,均极富有抒情性 ,描写性。曲调谨严 ,曲体多样又统一 ,感情奔放 ,意境深广 ,音乐形象鲜明又含蓄 。是作曲家化最大精力,进行设计及创作的重点乐曲。有藏露相间 、收放自如 、跌岩起伏、渲染适当、对比强烈又有统一的因素。故使人听后有情动五内,感人肺腑之之魅力 。是戏剧性 、抒情性、思想性 、艺术性 ,集中表现于一曲的拔萃之作 ,故又常常独立地可在音乐会中演唱,或在歌剧演出中间 ,应观众要求 ,可暂吋中断剧情进行,再把该曲重复歌唱一遍 ,然后再谜续歌剧的演出 。
20)艺术歌曲 又的称“抒情歌曲”指歌词、曲调、伴奏的艺术性较高的 、可作为音乐会独唱或为专业训练作教材之用的歌曲 。曲调情深意笃 ,清新美听 ,音乐形象鲜明,句逗清晰 ,段落清楚 ,层次鲜明,有描写性甚强或意境甚深的引子、过门、尾声 。均带有钢琴伴奏( 或再加一其他乐器助奏),有的用管弦乐队伴奏 。古典艺术歌曲,以舒伯特的作品最为著称。歌词采用海涅、哥德、席勒、米勒、莎士比亚等大诗人的诗作为多。曲调均为通谱歌曲 ,不用一曲多词的分节歌形式 。歌词、曲调与伴奏相谐 ,珠连璧合 ,玲珑剔透 ,精细入微 。有感情深邃 ,意境盎然,形象鲜明 ,曲调动听 ,感人肺腑之妙 。故艺术歌曲对歌词要求甚严 ,须与曲调、伴奏的精密配合 ;感情有起伏、有跌宕 ;词藻优美,更能一听即懂 ,雅而不俗 ;极少用形容词 ,而常借情态渲染 ,借动态、声态作媒介 ,然后再择要借以感情上的抒发 ;内涵深广,能促人联想 ;寓不尽之意于言外 ,使人思而得之 ;篇幅虽不长 ,回味却无穷 ,是歌唱艺术中之精品 。
21)弥撒曲 原是天主教所用的宗教合唱歌曲,采用复调技法写作的多声部声乐套曲 。17世纪前是无伴奏的清唱 ,17世纪后加入管弦乐伴奏( 或管风琴 )。中间也可插入独唱及重唱。弥撒曲分“普通”、“特别”、“安魂”、“婚礼”、“主教”等不同弥撒类型 。其中“普通”的用途最广 ,通常包含“天主羚怜颂”、“荣福经” 、“信经” 、“三呼圣哉” 、“祝福经” 、“羔羊经” 等六个乐章 。曲调感情,有庄严、安祥、和平、恬静等特点。
22)赞美诗 基督教众人合唱的短小歌曲 ,( 也可齐唱)称赞美诗( 也有统称“圣咏”的 )。一般用管风琴伴奏 。在17、18世纪德国的宗教音乐中 ,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许多作曲家为之谱曲,大多为一曲多节词的“分节歌” 形式 。
23)礼仪歌 也有称颂赞歌的 ,在宗教活动中最常用。为信仰崇拜者唱的颂赞歌曲 。英国国歌“上帝保佑我皇”也属此 。在古代中国的《 孔子颂歌. 》 ,就在祭孔中应用 ,压严肃穆。在封建社会中 ,还有向皇帝拍马用的“瑞曲” 。以及历代皇帝祭祖时“祭祀曲”。 在民间祝寿用的、婚嫁用的礼仪性歌曲也属此( 中外均有,中国少数民族中更为普遍 )。
24)丧葬曲 丧葬用的乐曲 ,中外古今均有 。在中国,战国前己有“阳阿薤露”的丧葬曲 。目前常用的“哀乐” ,是原为气势豪迈的民间唢呐曲牌“凤风铃”( 陕北常毛儿吹)。曾多次用于成吉思汗及刘志丹归葬等仪式时 。解放后由罗浪 ,把该曲速度放慢数倍 ,加上简单的对位化和声声部 ,改变为铜管乐曲,录成音晌制品后 ,近几十年来 ,一直为全国各地作丧葬追悼仪式中所用 。在欧洲 ,还有“葬礼进行曲”的 ,有好几位作曲家把它的片断,因情节需要,赘入于交响曲之中 。 ( 如柴可夫斯基的第五、第六交响曲中 ,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中 ,马勒的第一交响曲中 ,都有出现 )。
25)进行曲 最早是舞曲的一种 ,17、18世纪后,流行于世界各国 。曲调多用二部曲式或ABA三段式 ,曲趣激昂、热烈、雄健 ,节奏鲜明 ,结构简炼 ,乐句匀称规整 、逗句段分明。如为三段式 ,则中间段较抒情 ,以与前后段作对比 。在中国 ,曾作为群众集会及群众歌曲的一种体裁。广泛应用于抗日歌曲及解放后各项政治运动的鼓动欷曲,为群众性歌咏活动广泛采用的体裁 。此类进行曲体裁 ,在中国也多采用五声大调,但音调上基本上仍是西洋风格的 。
26)军乐 军队行进时,为统一步伐 、烘托气势 、弘扬军威等所用 。一般以齐唱形式出现 ,或以铜管乐队合奏 。情绪激昂慷慨 ,音调铿锵有力 ,节奏鲜明,曲趣明朗健康 ,有振奋精神 ,淑励斗志的作用 。軍乐 ,在中国古代 ,也早己有之 ,最早有“郊祀军乐” 。到汉代,有“短箫铙歌”、“铙歌” 。张骞从西域带来的“摩诃多勒”,被乐师李延年改 编为“新声二十八解”之一的军乐 ,这些都是中国军乐之滥觴 。二十世纪时,在北伐军中则有冯玉祥部队的“ 大兵歌 ”,规定战士们个个会背唱 ,以激励士气 ,曲调由“能者”谱曲 ,但几十支歌 ,基本上一个调式,一个宫系 ,一类节奏 ,一类音调 ,一种曲趣 ,但却开了中国部队歌曲的先河 。对抗日歌曲的创作,以及解放后的群众列队歌曲的创作,也多少起到了一些影响作用 。
27)体育音乐 这是二十世纪前后初兴的音乐体裁,最早以配乐形式伴奏于体育运动 。如中国的“八段锦”配以八个曲牌,以伴奏“八段锦”健身软功动作 ,但音乐并不配合具体的动作和节奏,只篇幅长短稍有规定 。今之冰上芭蕾及溜冰表演、自由体搡、韵律体操( 艺术体操 ) ,也用此类不一定全配合具体形体动作和节奏的音乐,只在大的情绪气氛上能吻合,或有背景作用 ,对情绪及气氛 ,有难以估量的作用 。但艺术体操 ,则有篇幅长短及节奏上的特殊要求,稍讲究些 。 20世纪中叶 ,许多国家有广播体操之设 ,当时就由作曲家专门为之谱曲 ,用规整的句法段法及节奏以配合动作,一般是四小节十六拍为一组 ,两组为一段 ,有的还录制了唱片,供广体操时播放 。
28)配 乐指话剧、戏曲、曲艺、电影、诗朗诵、电视、广播节目………需要有音乐作背景 ,或需要用音乐邦助制造气氛、烘托情绪之用的一种音乐体裁。此类音乐 ,有专冂为之谱曲的 ,也有大致上找些音响资料配合的 ,途径多样 ,情况比较复杂 。内中专曲专用的 ,如音乐广播剧、电影配乐等 ,一般多与剧情丝丝相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