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最近,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被卷入了舆论漩涡。尽管事件真相仍在调查,但一场“骂战”已在网上“隔空”掀起。外界在惊讶的同时,也对中国某些僧侣的修为唏嘘不已。
与中国类似,佛教在泰国、日本宗教界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僧侣中亦不乏德高望重之辈。在这些国家,僧侣即使“入世”却不敢懈怠自身修为。尽管已历经百年,但外在戒律、内在自律的精神仍旧被传承。
如果泰国僧人有被举报的情况出现,那么早在司法未介入之前,僧人管理委员会和高僧委员会就会着手调查并根据结果做出相应举措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李颖发自曼谷佛教在泰国历史悠久,深深渗透泰国人的日常生活。全国信仰佛教的佛教徒占全国人口的95%。泰国男子上至国王,下至平民一生中都必须出家一次。 因其僧人身穿黄色袈裟,泰国素有“黄袍佛国”之称。上至僧王下至普通僧人,在整个泰国社会普遍享有较高的声望。家家户户设有佛龛,沿路佛寺佛龛众多,路过者每每双手合十礼拜。公共交通工具以及一些公共场合,都有为僧人让座的明显标志。泰国至今仍有“沙门不拜王者”之说。一般佛教徒对僧人施礼、跪拜,僧人一概不予答礼,即使国王也如此。
僧人们恪守清规戒律,信奉小乘佛教的泰国僧人依靠佛教徒在清晨布施一日两餐,严格遵守过午不食的戒律。
泰国僧人的品行、声望和影响力,关键在于外在的一套组织管理机构进行有效的戒律管理和内在的自律相互结合。
不接受金钱不视听歌舞
泰国有严格的僧人管理制度。泰国僧人分为大众派和法宗派两派。相对而言,法宗派的戒律更加严格,强调研究和宣传原始佛教经典,注重佛教教育。法宗派只允许王亲国戚、显贵要人及其子弟剃度为僧,直接受王族布施;进入的寺庙也是“王寺”,王寺主持由国王任命。
在戒律上,法宗派戒律严,条例多,管理细,如不接受金钱,不视听歌舞等。
泰国佛教有严密的组织,对僧人进行管理。最高领导为僧王,由国王任命,终身制。僧王下设高僧委员会或称“大长老(僧伽)会”。它由以 僧王为主席的13名委员组成,4位副僧王为当然委员;其他8名由推选产生,任期2年。这个高僧委员会可以决定对僧伽的戒律、规章、行政、教育、宣传、福利等。泰国教育部宗教厅是国家和宗教界之间联系和协作的中央机构。宗教厅厅长兼任大长老秘书长。高僧委员会是管理高级别僧人的。不仅如此,据泰中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总裁、泰亚传媒集团董事长吴南江向记者介绍说,对应泰国行政区划上的府(省)、区、县、村,泰国这些行政区划内的寺庙也是分层管理,有对应级别的僧人管理委员会和管理佛寺委员会。僧人管理委员会是佛教界的管理机构,负责对本辖区的住持、僧人进行戒律管理。管理佛寺委员会则由僧人和村官共同组成,主要负责管理佛寺的钱财等事务。
如果僧人触犯了戒律,僧人管理委员会将做出裁决,严重的就要驱逐出佛门,强制其还俗。如果僧人触犯了法律,尤其是刑法,那么僧人被强制还俗之后,就将面临国家警察和司法部门的调查和法律惩罚了。
吴南江指出,如果泰国僧人有被举报的情况出现,那么早在司法未介入之前,僧人管理委员会和高僧委员会就会着手调查并根据结果做出相应举措。
与外在的约束相比,其实更重要的,或许是自身的内在修为与把持。与大乘佛教不同,小乘佛教注重自身修为,追求自我解脱和升华。所以,泰国小乘佛教的僧人,可以说从教义之始,就十分注重内在的自律自制。
高僧“入世”成社会活动家典范
当然,泰国也有不少高僧,十分“入世”。
比如,泰国最年轻的副僧王——赵昆通猜大师,他在泰国主流社会、佛教界、文化界都有广泛的影响力。而他则充分运用自己的社会影响力,数十载如一日,致力于促进中泰两国友谊和文化交流,尤其在推动青少年教育和汉语推广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发挥个人影响力,力争泰国皇室、政府政要、军警高层等认可和支持在泰汉语教育及中泰文化交流,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支持曼谷及周边地区438所学校开办汉语课程,创建全球首家孔子课堂——岱密中学孔子课堂,并每年投入大量资金,使其成为中外教育合作的典范。
再如,泰国摩诃朱拉隆功大学校长梵智大长老,他长期担任“佛教大学国际协会”主席,享有盛誉,今年5月底,他担任了“联合国卫塞节”国际执委会主席,主办主持了在曼谷举行的第12届“联合国卫塞节”庆典暨国际佛教大会,邀请了来自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余名代表与会。其中,梵智大长老盛情邀请了以中国佛教协会学诚会长为团长的中国佛教代表团一行30人出席盛会,会议影响巨大。
赵昆通猜副僧王和梵智大长老等人,正是泰国高僧、社会活动家的典范。他们不仅是僧人品行的模范代表,更能够充分调动自身的影响力进行社会活动,而这些社会活动因其利国利民而进一步加深了泰国上上下下对高僧乃至对佛教界的敬重。
当然,泰国3万多座寺庙,僧人30万之众,不可能处处是净土、人人是圣贤。今年泰国著名的法身寺也曾爆出大方丈拥有巨款的丑闻;一些寺庙也成为政客避难所,比如当年反英拉的政客素贴在多事之秋躲进庙中,近日又大摇大摆地还俗了,并且刚还俗就开始就国家改革等议题发表了长篇大论。
正所谓,菩提本是树,何处不尘埃。明镜亦是台,得失众心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