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产业化不适合现在的中国 教育产业化的恶果

一、教育产业化的真正定义及独立学院的定义

1、美国教育产业化的定义:我们知道“教育产业化”并非国粹,而是泊来品。数十年前,美国斯坦福大学开辟了学校工业园,使教学活动、科研成果与工业园的发展双向互动,彼此推进,最终形成了世界一流的技术和知识密集型工业开发区,这就是“硅谷”。对这一成功的案例,有人提出了“教育产业化”这一概念。之后,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和英国的剑桥大学等,也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教育产业化”的尝试,开辟了一些既有社会效益,也有经济效益的研究项目,如新型材料的运用、制造业的技术革新、人工智能的研究和发展、生物化学的广泛应用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所谓的“教育产业化”是指“教学科研成果与生产相结合,从而尽快的转化成为生产力”的一种成功尝试。

2、中国教育产业化的定义:教育产业化市场化意味着教育服务的提供者与其购买者自由地进行教育服务的交易,这种交易就是个人以货币购买教育服务。教育市场化的隐含的前提条件是享受教育服务的人必须有足够的货币购买力,因为能够在市场上购买教育服务的人当然必须握有足够的货币购买力。

3、独立学院的真正含义:教育产业化可使大学逐步脱离对政府的依赖,我国目前民办大学风生云起,气候宜人,资金上具备与公立大学相颉颃的能力。公立大学,存在着很多问题,一个问题是经费依赖于政府。今年的世界大学校长论坛上,清华大学校长提出,再给清华十几二十个亿,清华就能建成一流大学了。建一流大学需要经费,这是事实,但是经费从何而来?是向政府伸手要呢,还是要靠大学自己去想办法?如果是向政府要的,那么很自然的,大学的自主性会受到严重的影响。政府通过一系列手段,使得大学日益变成一个行政机构——在这方面,邓晓芒教授有着很精辟的论述,兹不赘述——在这种情况下,大学能否体现出“大学之大”?教育产业化可以使得大学减轻对于政府的资金依赖。从而为大学的独立奠定一个基础。当然不是说资金上独立了大家就能独立,但这是一个先决条件。

二、教育产业化政策成了中国的经济政策

中国提出教育产业化在我国的背景是在亚洲金融风暴之后,面对国内持续经济消费低迷、通货紧缩状况,亚洲开发银行汤敏博士在1999年2月19日的《经济消息报》中提出,若3年内使我国高校的招生量增加一倍,达到年招生量200万人的水平,并一律实行全额收费,学费每年1万元,其它费用4~5千元,高校可每年多收学费200亿元,在校消费约为40亿元,再用我国的产出乘数来匡算,这240亿元可拉动1000亿元的投资与最终消费。

大肆鼓吹“教育产业化”者往往摆出这么一个事实:我国居民有大量储蓄,而与此同时国内需求明显不足,消费疲软,教育产业化可以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但是不知他们是否有看到,在这储蓄中,80%是掌握在占全国人口20%的富人手中,广大人民并不富裕。学费的涨价,使得在教育方面的收入上升了,但是对于其他消费品的需求下降了,家长们紧衣缩食,为的就是给孩子念书。想通过这样的方法来拉动内需,无疑是拆东墙补西墙。而且由于人们对于制造业产品需求的下降,直接导致了制造业受损,这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更为不利。

三、教育产业化与教育公平性原则相悖

  根据我国宪法和教育法,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具有很强的社会公益性,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务的重要使命。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是一种国家行为,不完全是个人及其家庭的投资或消费行为,因此不能完全由市场法则来支配。

  美国伟人杰佛逊曾说过:“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最大的平等并不是财产或政治上的平等,而是机会的平等。实现机会的平等既不靠革命,也不靠选举,而是依靠教育。“美国社会两极分化严重,为什么他们可以理直气壮的宣称自己的国家最平等,就因为他们的社会给了每个人相对平等的教育,公平的法律待遇,一个人要取得成功,最重要的是自己的才智和努力,和自己的出身关系是不大的。

在现代社会中,教育是促进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教育能显著改善个人的生存状态和持续发展能力,公平的教育有利于促进社会的良性流动与和谐发展。因此,个人受教育权利的实现,不仅关乎个人福祉,而且是对公共福祉的有力促进。在我国,接受教育是受宪法和教育法律保障的公民基本权利之一,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前提,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础。

四、中国教育产业产业化缺少其他产业保障

一个产业的建立要其他产业化的支持,就像移动通信产业就要手机产业、网络产业的支持。美国有完善的社会保障有产业化的私立大学同时还有很多廉价的和免费的社区学院很多学生一二年级在社区学院读书到了高年级才转入好的大学中国有这些么?没钱就别想念书美国人有完善的医疗保障一个人在公司上医疗保险可以保证全家的就医所以人家敢把钱拿出来念书中国人敢吗?得点小病让你倾家荡产美国有完善的养老和失业保险制度无论何时都不用担心走头无路人家才敢把钱扔出来读书,中国人敢吗?想去乞讨都还有人给你设置禁乞区呢。人家的产业化是在政府充分负责的前提下进行的政府和企业共同主导的社会保障体制职称着呢,中国人有这些吗?

五、教育产业化形成继“卡奴”“房奴”后的“教育奴”

贷款当代发达的西方国家如美国、德国等国都有系统地向大学生发放贷款的制度,似乎也印证了这种说法之正确。正是在这样一种思想支配下,中国在大学征收学费的同时,实行了银行系统向贫困大学生发放“助学贷款”的制度。

大学教育收费。在最近十年中,中国的大学从不向学生收学费变为对绝大多数学生收学费。这样的收学费政策实际上就是只允许付得起学费的人接受高等教育,这倒不失为一个“使高等教育真正市场化”的政策。但是每个学生每年五六千元的学费,对年工资一万元左右的城市普通工人家庭已经是沉重的负担,而对人均年收入只有两千元的农村家庭来说就是不能承担的重负。

最近几年,中国大学生“助学贷款”的偿还情况不佳,已经使许多银行机构不愿继续向大学生们发放“助学贷款”。政府和经济学界想出的对策之一,是向发达的西方国家学习,结合系统地建立全民性的所谓“社会征信机制”,来全面地建立大学生们的信用档案,以“曾经借款不还者将来再不能获得贷款”相威胁,迫使借入贷款的大学生老老实实地还贷。

正如曹老师提过的,中、西部的一些所谓的“优秀乡镇”人均收入才3000多元,如果一个三批学生一年给你16000元的贷款,四年就是16000*4=64000,一年除去吃、穿、住等消费,3000元一年,64000/3000=21.333年啦,一毕业都23、24岁啦,等于是你退休了才可以还完,这就是新的奴隶“教育奴”

六、教育产业化造就贫富差距

教育产业化带来的另一个结果是贫富差距的拉大。高额的学费是伪教育产业化的又一特征,而这一特征直接导致了贫富家庭的起点不同。教育产业化提高了教育的门槛。目前,一般高等院校一年的学费起码在5000元以上,重点院校或热门专业则高达10000元。取最低线5000元来分析吧,它意味着什么?根据《2001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预测蓝皮书》,1999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5854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仅为2210元,最低一年学费分别是一个城镇居民一年收入的91.17%和226%。也就是说读四年大学,光学费一项就要花掉至少20000元,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不吃不喝3年的收入,一个农民10年辛劳所得。这还是平均水平,一些贫困地区农民收入不足1000元;城市下岗工人最低保障线2400元,他们的子女上大学,那真是比登天还难。值得注意的是,光交了学费不等于就能念完大学,现在一个学生在大学里的吃、穿、用、住,购买学习用具、报名参加各种资格考试、购买参考书等等开销,最低最低一个月也要花300~400元左右,一年下来少说也要4000元。这样算下来,如今一个大学生读完四年大学,全部开销最少最少要36000元!这笔钱对于富人们来说,也许就是一顿饭钱,或者是夜总会里一次潇洒的费用。但是对于靠诚实劳动挣钱的普通老百姓来说就很无情了:对于小康人家,也许咬咬牙还能拿出来;对于一般工薪家庭,也许要节衣缩食好几年才能拿出来;而对于下岗工人和农民兄弟来说,这不就是个天文数字。

七、教育产业化成就中国在世界教育投入的奇迹

1、托马舍夫斯基考察了中国的教育状况。随后,她在向新闻媒体公布材料时,称“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仅占GDP的2%”。而据中国官方的数据,“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已达到了3.41%”。即使我们相信我国官方的数据,那么这一比例最多也不超过3.41%。专家提出生均经费指数这一概念(指生均经费与人均GNP之比)用Ce来表示,Ce1表示小学生均经费指数。从整个国际上来讲,该指数低于我国的只有多米尼大和巴拉圭这两个小国。我们的义务教育究竟是谁的义务?我们的不超过3.41%的教育经费,投到哪里去了呢?

2、教育产业化对于政府教育投资的不良影响主要有两个:投资金额的相对减少和投资比例的失衡。所谓投资金额的相对减少是指人均政府教育投资额的减少。与快速增长的高校招生人数相比,政府教育投资总额的增长速度是远远不够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1991年为2.85%,1992年为2.73%,1993、1994年为2.52%,1995年为2.46%,1996年为2.44%,1998年为2.55%,2001年则为2.3%。即使考虑到国民生产总值以每年8%的速度增长,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也几乎是零增长甚至是负增长的。而全世界除了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少数几个国家以外,没有几个国家的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像中国这么低——印度为3.2%(2001年),美国为5.3%(2001年),英国为6.9%(1999年),瑞典为8.7%(1999年)。目前,中国年度公共教育经费为1400亿人民币,约折合170亿美元,仅占世界各国公共教育经费总数11500亿美元的1.5%;而中国现有学龄人口数量为2.14亿人,占全球教育总人口的22%。也就是说,中国用占世界1.5%的教育经费教育了占世界22%的受教育人口——这不知是该算作“奇迹”呢,还是政府的失职?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总额的减少和受教育人数的增加导致了人均教育投资的减少,不可避免的,人均的教育资源减少了,教育质量下降了。这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对于社会都是不利的。

八、参考资料

[1]查尔斯·赫梅尔:《今日的教育为了明日的世界》,第6 9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年。

[2] 杨东平:《高中阶段的社会分层和教育机会获得》,《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年第3期。

[3] 汤敏《再谈扩招扩错了吗》,《南风窗》,2006年第5期。

[4] 杨东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扩大之中的阶层差距》,《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

[5]引自丁小浩《规模扩大与高等教育机会均等化》,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主办《北大教育经济研究》(电子季刊),总第11期,2006年6月。www.gse.pku.edu.cn/beidaeer/pdf/060201.pdf

[6] 刘精明:《高等教育扩展与入学机会差异:1978~2003》,《社会》2006年第3期。

[7] 张淑娟:《大学毕业生近三成靠父辈关系找到工作》,《中国青年报》,2006年12月11日。

教育产业化不适合现在的中国 教育产业化的恶果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292436.html

更多阅读

北京----真的不适合我的城市 北京适合晚上逛的地方

学生时代的最后一次暑假了,又被老弟忽悠来北京给他看家。说什么今年一定要带我在北京好好转转,去年暑假来的时候忙的也没带我好好玩。此话一讲弄的我像多白痴一样,其实我完全可以一个人四处转转,他却说太乱了,又怕我迷路什么的,今年又是如

不喜欢现在的工作?不辞职就能改变它! 不喜欢改变

有时候,你知道现在的工作并不适合你,也许你选错了行业,也许你不喜欢工作本身,也许你感觉周围的同事不值得信赖,也许你的上司并不称职。这时,大多数人会告诉你,你该找一个更适合的工作,但这真正做起来并没那么容易,因为以下种种原因,你不可能离

外企不适合创业 不适合创业的七大特点

 创业是失败过很多次,我时常在给自己找原因,失败的原因其实很关键,这么长时间一直在一个打工者的角度上来看这段经历,也看包括我在内的四个合伙人。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最后我得出的结论是:人在价值上绝对是分层的,从创业

声明:《教育产业化不适合现在的中国 教育产业化的恶果》为网友号少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