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我们的判断力?
(进行中)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不知礼,无以立也;
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一、什么是判断力?
二、判断力的重要性?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说:
“指挥员的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
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
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
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联贯起来的思索。
指挥员使用一切可能的和必要的侦察手段,
将侦察得来的敌方情况的各种材料加以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
然后将自己方面的情况加上去,
研究双方的对比和相互的关系,
因而构成判断,
定下决心,
作出计划,——
这是军事家在作出每一个战略、战役或战斗的计划之前的一个整个的认识情况的过程。”
接下来,他又批评那些不愿意这样做的人说:
“粗心大意的军事家,不去这样做,把军事计划建立在一厢情愿的基础之上,这种计划是空想的,不符合实际的。
鲁莽的专凭热情的军事家之所以不免于受敌人的欺骗,受敌人表面的或片面的情况的引诱,受自己部下不负责任的无真知灼见的建议的鼓动,因而不免于碰壁,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或不愿意知道任何军事计划,是应该建立于必要的侦察和敌我情况及其关系的周密思索的基础之上的缘故。”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一个“贤将”必须深刻掌握对于关系全局的“五事”,即道天地将法。《孙子兵法·计篇》:“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孙子兵法·九变篇》:“故将通于九变之地利者,知用兵矣。”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可见,孙武认为将帅必须有能力灵活处置复杂的、易变的、矛盾的战场情况,对于整个作战过程要善于分析判断,考虑利害得失,定下正确的战略。另外,作为优秀将帅还要有丰富的作战经验,良好的应变能力和周密的谋划预测能力。《孙子兵法·地形篇》说:“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由此可以看出,没有丰富的作战经验,没有综合判断的洞察能力和科学的预见能力,是不可能胜任将帅之职的。
恩格斯在《奥斯特里茨》一文中曾这样评价奥斯特里茨会战和拿破仑的才能。他写道:“奥斯特里茨被公正地认为是拿破仑最伟大的胜利之一,它最为有力地证明了拿破仑的无以伦比的军事天才。因为,尽管指挥失误无疑是同盟国失败的首要原因,但是他用以发现同盟国过失的洞察力、等待过失形成的忍耐力、实施歼灭性打击的决断能力和迅速摆脱失败困境的应变能力——这一切是用任何赞美之词来形容都不为过的。奥斯特里茨是战略上的奇迹,只要还存在战争,它就不会被忘记。”
三、准确判断难的原因?
1判断对象的发散性带来判断的难;
2测不准现象带来的难;
物理现象的测不准,与人说话的言外之意有类比的地方。这都是造成判断不容易的原因。
3判断对象是人时,其言外之意的倾向性判断的难;
4大系统判断的难。
(如:走样 词义:光栅系统在理论上只能用光栅网格上的象素近似地描绘平滑的直线、多边形和诸如圆与椭圆那样的曲线图元的边界。它引起了锯齿或阶梯状,这种视觉人工痕迹是信号处理理论中被称为走样的错误采样的表现(此含义在英文中对应翻译为Aliasing)。
如:庄子在《秋水》中论及也充分地论述了主体对客体认识的难:
1)外界事物的不确定性,复杂、多样、多角度、多变;
2)认识的相对性。
《秋水》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写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谈话,一问一答一气呵成,构成本篇的主体。这个长长的对话根据所问所答的内容,又可分成七个片断,至“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是第一个片断,写河神的小却自以为大,对比海神的大却自以为小,说明了认识事物的相对性观点。至“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是第二个片断,以确知事物和判定其大小极其不易,说明认知常受事物自身的不定性和事物总体的无穷性所影响。至“约分之至也”是第三个片断,紧承前一对话,进一步说明认知事物之不易,常常是“言”不能“论”,“意”不能“察”。至“小大之家”是第四个片断,从事物的相对性出发,更深一步地指出大小贵贱都不是绝对的,因而最终是不应加以辨知的。至“夫固将自化”是第五个片断,从“万物一齐”、“道无终始”的观点出发,指出人们认知外物必将无所作为,只能等待它们的“自化”。至“反要而语极”是第六个片断,透过为什么要看重“道”的谈话,指出懂得了“道”就能通晓事理,就能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至“是谓反其真”是第七个片断,即河神与海神谈话的最后一部分,提出了返归本真的主张,即不以人为毁灭天然,把“自化”的观点又推进了一步。
后一部分分别写了六个寓言故事,每个寓言故事自成一体,各不关联,跟前一部分海神与河神的对话没有任何结构关系上的联系,似有游离之嫌。
庄子在《秋水》中强调了认识事物的复杂性,即事物本身的相对性和认知过程的变异性,指出了认知之不易和准确判断的困难。但篇文过分强调了事物变化的不定因素,未能揭示出认知过程中相对与绝对间的辩证关系,很容易导向不可知论,因而最终仍只能顺物自化,返归无为,这当然又是消极的了。
基本解释
[lose shape; go out of form;be deformed]失去原来的样子。)
四、怎样提高判断力?
朋友的观点
1:如何提高判断力?
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可理解”。
一个人的行为,一个人行为背后的态度,观点,一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是可以被理解的。
这是一个前提,有了这样的前提,才能谈得上“判断”。
如果理解都成问题,判断就无从谈起。
人类的行为,甚至包含变态的行为,即使不认同,大都是可以理解的。
自然界,人类界,因果关系是存在的,所以事件也是可以被理解的。
所以,理解这个前提是存在的。
所以,提高判断力的基础就在于提高理解能力,而提高理解能力的基础在于获取事实和分析事件背后的联系,即调查研究。
这里有两个能力,涉及三个方面:
收集资料的能力,
分析所收集到资料的能力。
三个方面是:
1)收集到的资料,
2)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
3)良好的思维品质。
资料是不可能完全收集全的,判断经常要在资料不全的情况下进行,
所以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是非常必要的,
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可以从局部推知全局,而且准确率比较高。
“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
另外一种思维是直觉思维,但直觉思维后的判断必须要用事实进行验证。
所谓的“通灵”其实也是直觉思维与科学思维相结合。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另外,也有一个成本的问题。
2 正因为有测不准现象和原理的存在,
使我们既冲破了宿命论的控制,又得到科学和规律的召唤,我们看到了偶然与必然相互支撑的天空。
预测的是一种概率和可能性。
3 怎样排除干扰判断力的因素?
1)排除习惯力量的干扰,从实际出发;
例子1;遂以姜尚为主帅,统领兵车300乘,虎贲(猛士)3000名,甲士4.5万人,以“吊民伐罪”为号召,联合诸侯各国,出兵进取商都(参见周灭商之战)。但占卜结果却不吉利,部队行至汜水牛头山,风甚雷疾,旗折鼓毁,群公疑惧,有人甚至请求还师。只有姜尚坚持出兵,“今纣刳比干,囚箕子,伐之有何不可?举事而得时,则不看时日而事利,不假卜筮而事吉,枯草朽骨,安可知乎!”他说那些占卜用的龟甲和蓍(音式)草根本不懂什么吉凶。姜尚亲自援袍而鼓,率众先涉河,武王最终听从了姜尚的意见,,统兵前进。
2) 去除情绪和自身价值观对事实判断的干扰,接近事实真相。
例子2:《大学》,修身 诚信正义 去掉主观干扰;
3)把握好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区别。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在重温孔子的话语中,让在探索未知、提高判断力、完善自我的路上再一次相伴前行。
王戎识李
王戎(生于魏青龙二年,卒于晋永兴二年(234-305)字浚冲,琅琊临沂人(今山东临沂北)。自幼聪明过人,好清淡。西晋大臣,官至尚书令、司徒、封安丰县侯。出身魏晋高门琅琊王氏,魏幽州刺史王昶之孙,晋凉州刺史王浑之子。“竹林七贤”中年龄最小的一位。
编辑本段原文: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词解:
1.王戎:晋朝人,做过官。是历史上有名的“竹林七贤”之一。 2.尝:曾经。 3.诸;众多。 4.游:玩耍。 5.子:果实。 6.折枝:压弯了树枝。 7.竞走::争相跑过去。走:跑。 8.唯:只有。 9.信:果真,的确。然:这样。信然:确实这样。 10.取之:拿来。 11.信然:真是这样的。
译文:
王戎七岁时,曾经和小孩们一起玩耍。路边的李树上结了许多李子,压弯了树枝。那些小孩都争着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着不动。别人问他,回答道:“李树长在道路旁边,却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的李子。”将李子取下来,的确如此。
编辑本段问答:
Q:为什么“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A:“因为李子在路边,如果李子是甜的话,就应该早被摘光了。”
编辑本段启示:
我们应该: 1、我们应善于观察,对事物有强烈好奇心,且有丰富想象力。 2、我们要在观察事物时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我们应该学习王戎的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理智的推理判断。文章最后讲“取之信然”说明他的推理是正确的,他是一个聪明、机智、善于动脑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