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管 仲
【智海踏浪】
出自《管子》:“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张则君令行。”意思是说,仓库里的粮食充足了,老百姓就会知道礼节;人们丰衣足食了,就会懂得光荣与耻辱。
管仲,名夷吾,字仲。春秋初期齐国主政之卿,政治家、军事谋略家。由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命为国卿,尊称“仲父”。他在齐进行改革,使齐国力大振;助齐桓公以“尊王攘夷”相号召,使之成为春秋时第一霸主。《管子》是战国时各学派的言论汇编,内容很庞杂,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阴阳家、名家、兵 家和农家的观点,传说是春秋时期管仲的著作。
管仲重视农业,认为温饱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正如这句名言所说的,人最最需要的莫过于衣和食,在衣不暖、食不饱的情况下,要百姓忍饥受冻去讲求礼节荣辱,根本做不到。要讲求礼节,提倡荣辱,首先要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
【知心小语】
管子的话再一次揭示了精神和肉体的关系。
人生在世,首要的问题是生存。在吃饱、穿暖以后,才能谈生存以外的其他方面,比如礼节荣辱之类。通常情况,衣食之于人类的生存,有着不可替代的第一位的重要性,所谓“民以食为天”。正是从这样的意义上,我想,管子之所谓“衣食足则知荣辱”是有道理的。在人类发展的初始阶段,尤其是如此。
但另外的事实适成鲜明对比。有些人虽则衣食不足,甚或极端匮乏,乃至面临绝境,依然抱节守志。这方面,最著名的事例是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我就是对你周武王伐纣不满。我吃你周朝的粮食感到莫大耻辱。“登彼西山兮,采其薇兮”。他们“耻食周粟”对与不对,这里不去涉及,反正他们是宁死不做自认为丢脸的事。
还有另外的事实。衣食丰瞻,不知荣辱。君不见那些前腐后继的贪官,不管是成几十万,或成几百万、几千万攫取的,哪一个是因为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还有一种情况,比如某些大款大腕,当还不是大款大腕的时候,并非不知荣辱,一旦成了大款大腕,竟然往回出溜,仿佛衣食过于充足以致吃得太饱不期然出了毛病,不知荣辱了。
管子之所谓“衣食足则知荣辱”,是唯物主义的。但是,仅以一个“则”字连接“衣食足”与“知荣辱”,又是机械唯物主义。“衣食足”与“知荣辱”,是肉体与精神的关系。一者,没有“衣食足”的物质基础,人的精神就没有生根发芽的基础,“轻松”的精神总要拖着“沉重”的肉身,这是人的宿命,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二者,有了“衣食足”的肉体满足,也不一定产生“知荣辱”的精神教化。后者不是前者的必然结果。
很多时候,我们往往混淆“理由”和“前提”。苏格拉底早就纠正过这个问题:人吃饱了是追求精神生活的“前提”,但却不是精神富足的理由。有时候恰恰相反,人们打开了物质欲望的“潘多拉”盒子,往往一发而不可收,在肉体欲望的无止境满足中越陷越深,不能自拔。正是在这个问题上的深刻洞察,朱熹才喊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朱熹的这句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