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朗读者》影评 电影朗读者在线观看

读完原著之后的一些碎念

看过电影之后,读了[朗读者]原著小说(选择的是姚仲珍的译本)。StephenDaldry的这部电影,让我在目及狱中朗读的段落时难以抑制落泪。而小说,尽管开读时并不满意其译文,但是第一人称的角度让我目睹了人物内心所有的挣扎、羞耻、麻木和愧歉。之前看完电影之后的感叹与不解,便渐渐转化为了难言的沉重。
  影片的中后段,的确很难看到本该出现的,Michael对于战争的反思、对于父辈的质问、以及对于自己矛盾情感的耻责和迷茫,更没有提到狱中的Hanna阅读的关于集中营的书籍。对比电影,小说更像是一个男孩的心灵成长史。而电影的做法在我看来却是,把这些交织的情感力量灌入了Michael对Hanna的愧歉,因为他曾经放弃了挽救自己的爱人。就算没有达到原著的全部意义,它的情感力量依然是饱满的。
  
  相比Michael少年时期的扮演者David Kross法庭一幕表现出的令人赞赏的震惊与无助,RalphFiennes给人印象中规中矩的表现也许只能无奈。大段的内心独白实难以演技的才华尽现,小说毕竟不同于电影。
  也正因于此,影片的第一部分,少年Michael与Hanna的一场热恋,给了导演最大的空间来呈现。也难怪其占据了比书中更大的篇幅。
  最初是惊喜于其中的情欲描摹,煽而不过。比如这一段,男孩经历鸿蒙初辟之后的美妙浮想,镜头往复穿梭于餐桌边家人的面孔和上一刻肉体的欢愉之间,意犹未尽。而在另一场床戏中,Hanna像一个老师般指导Michael小心翼翼的进退。
  于是我们渐渐能够感觉到,两人的关系是不平等的,这不仅仅是因为年龄的原因。Hanna始终称Michael为“小家伙”,除了怜爱,语气里还有一丝轻蔑和嘲弄。也记得她说过这么一句,“以后要先给我读,我们才能做爱。”在一次争吵之后,Hanna拿出一本《战争与和平》,毫无表情地示意对方阅读。难以忘记的自然还有Hanna最后一次为Michael洗澡的全过程,像是一台冰冷机器。
  因为电车一事的争吵过后,Michael回到Hanna面前承担了错误。也许在电影中我们无法体会,但书中有这样一段内心独白。少年自问,争吵中在面前褪去衣衫的女人,是否料到自己会主动回去,是否只为在这场争吵中取胜。
  集中营的经历,给了恋情中不断发号施令的Hanna以合理的解释。联想到法庭上Michael听说Hanna做看守时期的那些朗读者而战栗的一幕,更觉压抑。
  
  我想肯定Hanna对Michael的爱情,但这一点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Hanna对于Michael来说不同于一般初恋的刻骨铭心。一方面自然来自身体的欲望,如上所述已经超越了文字的局限。而另一方面,是Hanna激发了Michael的活力与自信(遇见Hanna之前,Michael患病多时)。这一点在书中以内心独白的方式多次提到。而在电影中,则通过一组镜头连接巧妙呈现。枕边的Michael面对Hanna的提问,回答说自己什么都不擅长。下一幕,他在学校的球赛中风光了一把。
  
  关于Hanna不会读的秘密和内心对于阅读的渴望,小说中通过数段情节埋下伏笔,在电影中受篇幅所限没有提到的有两段。一次是Michael趁父母离家时邀请Hanna去家里,她流连于书房的模样再次吸引了Michael。另一次是旅途中,Michael因短暂离开留下一张字条,不识字的Hanna误解其抛弃自己,勃然大怒。
  电影同样刻画了小说中并未出现的细节。其中有Hanna对餐厅女侍应一个不知所措的回眸,仿佛担心对方质疑自己与同行的Michael之间的关系。还有便是Hanna独坐于教堂,面对唱诗孩子眼含热泪。微笑着把这一幕看在眼里的少年,怎会想到女人曾经的罪过,以及两人未来的重逢。
  
  无论是在与Hanna热恋中的少年时代,还是了解其罪行后的那些年,Michael面对的都是两个世界的选择。后者已经不必多言。至于前者,我有感于电影中,Michael在泳池边望着Sophie离去的背影。也正因此,离开前Hanna在耳边说的那句“Nowyou must go back to your friends”,让人难受。
  Hanna仿佛是Michael现实生活之外的另一个世界,在陷入回忆之后更是如此。他难于启齿,也想找人倾诉。Hanna离开之后,第一个让他有倾诉欲望的是女孩Sophie,只是少年最终没有开口。后来,他和不同的女人说起过Hanna,可那仿佛已经是没有意义的事了。
  电影把Michael的倾诉对象集于一人之上,那便是女儿Julia。在小说的最后,Michael揣着捐赠回信来到了Hanna的墓前。而电影则是让他把Julia带去墓前,开始向女儿讲述自己和Hanna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样的结局过于冗赘,我倒不觉有何不妥。
  
  再看法庭段落。对于战争的拷问,导演将其浓缩为Michael的法学课上教授和同学的言论,几度穿插于法庭场景之间。对于小说的原意来说,显得仓促。放在完全以Michael和Hanna为情节轴心的故事中来看,又有些画蛇添足。而那名言辞激进的学生的过分突出,又添了刻意之嫌。似乎如何表现,本该再加斟酌。
  相对而言,Michael去往集中营的段落处理得就比较好。他伸手触摸当年集中营之外的铁网,走入深黯无底的冰冷地牢,试图去体会和原谅女人曾经犯下的罪,却无法横亘道德与人性的追问。
  而小说中Michael去见法官却吞下了本该为Hanna进行的申辩,变为了电影中前往监狱探望却还是转意离开,也是一个感染力更甚的改动。
  
  关于宣判后Hanna的那一刻注视,有没有看到人群中泪流满面的Michael,我认为没有。(尽管小说中Michael自称意识到Hanna发现了自己。)
  小说中,最后一次离开Hanna之后,Michael去了泳池。在那里,他相信自己看到了Hanna。“她站在离我二十到三十米远的地方,穿着一条短裤,一件开襟的衬衫,腰间系着带子,正向我这边张望。”这一次不期而遇,让Michael犹豫不决,Hanna便不经意间在视野里消失了。
  有什么原因让我认为,Michael在自己的想象中让Hanna看到自己。当然,推敲这个并没有太大意义,我也只是试图猜测一下罢了。
  
  十年。狱中早已老去的女人,在听到音带中的男人发出的第一个浑厚音节时,惊慌失措地按下了停止键。她开始艰难地认字,写极短的信给他,在送信台前满怀期待地把信封舔上。她开始能够在签收单上一笔一划地写下自己的名字。
  Michael为狱中的Hanna朗读的日子,在小说中并没有从Hanna的角度描述。我认为电影在这个添补上处理得极好,当然,也要归功于KateWinslet的表演。这一段高潮,情绪的渲染和细节的刻画,让人难以冷漠面对。也不知是否那时泪流不止的我过于贪恋,又觉得这一段收尾过快,似乎不尽饱满和完整。
  
  Michael知道Hanna会读写以后的心理反应,这一点在小说和电影之间似乎有些差异。
  电影中Michael收到第一封信后,我在他脸上读到的是惶然的恐惧与歉疚。我的想法是,他意识到自己给了狱中的Hanna太多的希望,面对她的感谢,想到自己当时的掉头离去,觉得内疚。这样看来他没有回信便是合理的解释。而小说中却写道:“我读着她的问候,心里充满了欢喜:她会写字了!她会写字了!”,然后是:“我从未给汉娜回过信,但是我一直在为她朗读。”。
  我似乎比较能够理解电影在这一点上的诠释。
  
  Hanna的死,我还是没能完全理解。在电影中看来,她仿佛是因Michael无法理解自己而绝望。抱着对这一点的怀疑看小说,女狱长猜测Hanna无法面对入狱多年后忽然自由的生活。(这岂不是[肖申克的救赎]中那位老者的翻版?)然而面对疑问,Michael没有给出答案。
  我便也下不了结论。却注意到电影中Hanna踩着书本自缢的又一个细节。
  
  如果要以什么话来作为结束,我想[朗读者]是我目前看过的08年最好的一部电影。

由《朗读者》改编的电影《生死朗读》

如果十五岁的你热恋上中年独居女邻居,与她的恋情即便在你们分手后还深深影响着你。然而八年后情伤未愈的你突然发现她竟是一名刽子手,而你的证词能使她免遭终生监禁,你,该怎样做?
  
  这是The Reader呈现给我们的难题。
  
  对Holocaust的控诉、描述和反思,电影中我们已经拥有了诸如Schindler's list, The Pianist,为什么我们还需要The Reader?
  
  从这几部电影的主要角色身份来讲,Schindler是与德国军队做交易的一个德国商人,他本身并不属于集中营体制的一份子。ThePianist 则是victim的一员,是受害者的视角。而TheReader里的Hanna,她却是集中营雇佣的一名女看守。换句话说,她是集中营这个丑陋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当她受命拣选女囚犯,把她们送到奥斯维辛集中营去受死时,她没有怀疑过、更没有挑战过这个命令的合理性。当关押数百犹太人的教堂起火,她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维持秩序、防止囚犯逃跑”,而不是开门救命。在她看来,她只是doherjob,谈不上犯了什么罪。那么多人烧死了,她内疚吗?也许,否则她不会在那间乡下教堂里无法抑制地流泪。可我们看到,在她的观念里,那些受害者是犯人,死了固然可惜,放出来却更要不得!TheReader拷问着我们的灵魂:是什么使得她,一个普通女人,面对屠杀如此冷漠?是什么让她服从命令高于尊重人的生命?是什么使得一个在生活里能援助他人爱护他人、一个喜爱文学聆听朗诵的人变成法西斯手中好用的杀人工具?
  
  当二战的硝烟逐渐散去,当法西斯被历史拉下宝座,当战后德国的民众大梦初醒、大呼上当,谁来告诉他们,为什么他们会被集体深度催眠?是什么让他们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更不相信自己的良知,而相信一个政党编出的神话?狂热的信仰、随波逐流的“domyjob”,是一句“上当受骗了”或者“当时太年轻”,可以解释的吗?当年曾对犹太人犯下罪行的德国人,又如何在漫漫长夜面对自己的内心呢?
  
  但TheReader对灵魂的拷问并不到此为止。对法西斯铁鞭下德国人民族性的探讨只不过是这部杰出小说主题中的一部分,一个更为深刻的主题,我认为是关于羞耻和谎言。电影(小说)进行到最后,Hanna深埋于内心多年的一个秘密被逐渐揭示--她原来不会阅读,是个文盲!而她明显为此感到羞愧。她结识Mike的动机不能说是完全纯洁的,正如Mike在她身上找寻的并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爱”一样。如果Mike寻求于她的是性的刺激和对成熟女人的迷恋(甚至有点恋母情愫),那么她在Mike身上寻找的除了性,当是能驾驭知识(阅读)的权力。在她那看似果断利落的成熟的外表下,藏着一颗不自信的羞耻的心,她羞于做自己,她羞于承认自己是个文盲。这个弱点被她用层层表象包裹得滴水不漏,甚至愿意让她以自由为代价来维护。她给自己创造了一个阿喀琉斯的脚后跟,然后带着这个秘密的弱点走完一生。她以为那脚后跟的秘密是不会阅读,但她却不知道,她真正的弱点是不敢面对真实的自我。多么可悲的人!同样,Mike也为发生在自己与Hanna之间的一段情感到羞耻,特别在得知Hanna是法西斯阵营中的一员之后。作为二战后对法西斯有着特别反思能力的一代,他无法释怀自己与法西斯成员有染,而后者还深深影响了他的情爱生活。他原本可以出面作证,还历史一个真实的本来面目,使得Hanna脱离终生监禁之灾,但在说出真相面对羞耻与保持沉默求得体面之间,Mike做出了与Hanna一模一样的选择。
  
  个人尊严与羞耻感乃一枚硬币的两面。内心有着深刻羞耻感的人,往往外表会表现出特别的自信和尊严。这样的人也常会为了维护住自己的高大形象,不惜以谎言掩盖内心的羞耻。内心藏有的秘密越多,他们需要的遮羞布也就越大,拥有权力(以获取安全感)的欲望也就越强烈。据说希特勒就是这样。他的童年并不幸福,经受过很大的创伤,而他在成年后攀上权力高峰后表现出的趾高气扬、唯我独尊、不可一世,也许恰恰倒映出他内心深刻的不能为人知的羞耻感。TheReader在拷问的,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我们是否敢面对真实的自我?是否敢承认,我是文盲?是否敢掀起裤脚让人看没有烧到的脚后跟?内心的羞耻感从何而来?谁界定什么是羞耻、谁需要羞耻?承载着深刻羞耻感的民族又能给人类历史造成怎样的恶果?一个什么样的民族才能培养出体格与人格都健全的人民?
电影《朗读者》影评 电影朗读者在线观看
  
  The Reader 对迫害者形象的改写也非常独特。在Schindler's list和ThePianist里,迫害者都是身着纳粹军装的军人,双手沾满犹太人鲜血,杀人不眨眼的恶魔。ThePianist出现了一个音乐爱好者纳粹军官,一个能与作为正面人物的钢琴家在音乐世界里心灵相通的敌人,已属难得,但TheReader走得更远,它呈现出前述片子都不曾呈现的迫害者的形象:一个看似充满母性的、丰腴美丽的、没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女人。想想吧,没有类似Hanna的千千万万普通民众的参与支持,法西斯何以能上台?何以能一手遮天?何以能在众人眼皮子底下进行大屠杀?并不是所有魔鬼头上都长两只角,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到自己心底的魔鬼,也并不是所有的魔鬼从一开始就是魔鬼。前几天看MarcelOphuls的The Sorrow and thePity,里面采用了大量二战时法国维希政府的资料片段,看得我那叫一个大跌眼镜。法国面对希特勒的铁蹄不战而败,是很多战后法国人都不愿提起的羞耻。当年德国军队还没过来,法国资产阶级舆论倾向已经一边倒,高高挂起免战牌,打出小白旗,主战派则被抓进大牢,靠越狱才得逃生。而二战时法国人对犹太人的迫害和践踏,也不是一般的残酷。我看到希特勒乘坐的火车经过法国的车站,法国女人身着制服,争先恐后地与希特勒握手亲吻,追着火车奔跑,唯恐落后。而希特勒却评价说,法国女人太没格调,一群烂货。和她们生出的孩子会乱了我们的高贵血统。不许和法国人通婚!我们经常说,法国人有革命传统,法国人有革命精神,谁能想到,法国人的奴性也并不亚于经常遭受批判的中国人呢?!
  
  电影The Reader挑选Kate Winslet扮演Hanna是一个非常明智的举动。Don't get mewrong,我不是winslet的粉丝,但约两年前,当我站在某个书店角落一口气读完TheReader这部小说时,浮现在我头脑里的Hanna几乎就是Winslet的样子 --身体丰腴,身量较高,容貌姣好,眉目间带一点近于阳刚的坚毅,金黄而浓密的卷发服帖地向后高高梳起,行动利落而干净。总之,一个经历过二战的有故事的中年德国女人。Winslet身上那种男性的阳刚与女性的柔美结合的双重气质,正适合这样一个角色。
  
  改编自好小说的电影很难讨喜,因为电影有时间限制,必须在一两个钟头内把小说最精彩的部分呈现出来,同时去掉导演眼中不重要的枝节。小说不一样,它可以尽情发挥,上天入地,篇幅不限,所以能提供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和细枝末节的感受。但TheReader是一部改编得很好的电影,几乎对原作亦步亦趋,原作的精华也得到了充分展现。几个主要演员的表演都可圈可点,Winslet尤其出色,除了老年的妆化得不甚逼真之外。另外,她的眼神太犀利太明亮,满脸皱褶都掩饰不住她的容光焕发,这算是一个败笔。也许导演也看出这个硬伤,给她戴了某种隐形眼镜,眼神变得浑浊起来,算是弥补了这一缺陷。电影结尾有点拖,竟然有两次我都以为电影到此结束了,却在fadeout之后重又上演新的片段,让人颇有点不耐烦,恨不得拿把剪刀上去咔嚓一声剪掉累赘的部分。但总的来说,这是一部不可错过的好电影,希望金球奖评委当好伯乐,给千里马应有的荣誉。

这是一场华丽而巧妙的暗杀

在我们年少时,是否心中都曾有过这样一个人。
   如果是他,那么必然风度翩翩博学多才,或者是优雅英俊关心体贴。他也许是一个叔叔,也许是一个哥哥,但他一定年长于你。
   如果是她,那么必然温柔美丽善良可爱,或者是细腻动人冰雪聪明。她也许是一个阿姨,也许是一个姐姐,但她一定年长于你。
  
  二战后的柏林,15岁的麦克遇见36岁的汉娜,彼时他处于虚弱状态,身体急需温暖,他倒地,她扶起他,她说,“孩子,起来,没事了。”隐约听见麦克低低的抽泣,她抱住他,落雨弥漫成飘飞的雪,这是他们的初见。
   她说“goodbye,look afteryourself."他回头,停顿几秒,回转过脖子。是的,停顿几秒,他眼睛里似乎有一点迷糊,似乎还有一点不舍。他没有急速离开,于是我会揣测,是否此时,他心中有一点留恋,亦或是,贪恋。
   他回到家,医生诊断为“猩红热”,女人眼里只是闪过一丝不耐烦和轻蔑,她毫不犹豫起身,她说,"Emily,Keepaway,他会传染。"紧接着Emily起身,顿时离去。keep away,这个家给予麦克的是“keep away”。
  他翻开心爱的集邮册,拿它换钱买了几朵花,用一些绿色做点缀,包扎起,却泄露了忐忑的心情。他在楼下确定了汉娜的住址,轻轻推开门,老旧的唱片机在转动。汉娜刚洗完衣服,拿着桶子出来,几乎没有直视他,他却在看到她的一瞬间将鲜花捧在了胸前,正式而端庄的姿势,透露着15岁的笨拙。
   是谁说过,当一个男人真切爱上了你,他面对你时总是笨拙的。
  
  房间凌乱而拥挤,墙壁黄白斑驳,些许漆块已掉落,被子没有叠好,这是贫穷的表征。贫穷有时会带来无知与愚蠢,毫无疑问,汉娜并不聪明,她愚昧,缺乏思考,以至于对自己间接杀死了300个犹太人只有迷惑,她不懂,她甚至问法官“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然而就连代表着公平和正义的法官也不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的,假如我们是汉娜,我们会怎么做?假如我们活在那样的年代,没有接受过教育,不了解人性与爱,更不要提什么人道主义精神,我们真的会打开门放走那300个犹太人麽?
  犹太人不会原谅汉娜,在那300人中唯一的幸村作家最终也没有原谅汉娜。她不原谅的,不是汉娜一个人的行为,而是整个法西斯的残暴与泯灭的人性。她必须坚定她的不原谅,也许她心中还是被那个小铁盒与7000马克稍稍触动了吧,还有不远万里赶来美国为汉娜赎罪的麦克,但她是不可以原谅的,若她原谅汉娜,就代表着她遗忘了无数惨死的犹太人,那些至今没有合上眼的孤魂,那在《辛德勒名单》里的红衣女孩,他们,需要我们铭记,并且忏悔。
  这不仅仅是1939年9月1日德国对波兰的入侵,这不仅仅是哪一个民族对哪一个民族惨无人道的毁灭,这不仅仅是一场为了利益和扩张的战争,这是整个人类的灾难,无论胜者,败者,哪怕是从中靠军火发财的美国,我们都是这场战争的受害者,没有人是真正的赢家。
  我们需要忏悔,为我们无穷无尽的欲望而忏悔,为我们的软弱无知忏悔,当我们手举匕首穿插于对方的血脉里,当我们肆意掠夺损害他人时,我们在对自己的灵魂冷笑。
   奥斯维辛之后,写诗也是野蛮的。
  愿我们铭记这疼痛,须知可怜的是不道歉的日本人,他们至今没有正视这罪恶,于是这罪恶将永远萦绕他们。当我们道歉并且坦诚,我们并没有降低自己的格调,相反我们为自己留了一条心路,点了一盏心灯。
  但我们不要仇恨,仇恨无法解决任何问题,我们需要抗争,需要呐喊,需要铭记,需要理智,需要自强,需要独立,但我们不要仇恨。
   要记住南京大屠杀,记住这样的血,记住我们为妥协所付出的屈辱。
  深深忏悔,为我们所有的罪,然后还要前进,面带微笑哪怕内心苦痛,我们依然要前进。
  
  15岁的麦克爱上了36岁的汉娜,请原谅我不觉得它是不伦之恋。所有真挚的爱情都值得被尊重,无论是麦克,还是汉娜,都是时代的悲剧,导演只是借助这一段恋情缓缓地,优雅地,杀死了我,杀死了我们。
  麦克成长的年代里,似乎缺乏着一个温柔的关怀者,缺乏着一个耐心的引导者,而汉娜的出现,无疑填补了这个空白。一个女子,她扮演你的朋友,扮演你的情人,扮演你的母亲,扮演你所向往的一切,男孩便不知所措地一头扎入了这个漩涡。
   他说,我不能没有你,I can't live without you.
   这是一句多么深情而软弱的话。
  
   就在昨天,我对他说,没有你也我也会活得很好。
  我一直骄傲一直坚硬,一直善良一直原谅。即使明知丢失你会让我心中剧痛无比,我也会毫不犹豫割舍。只因我们必须平等并且尊重,我知道我要的是扶持和陪伴,不是一朝一夕的玩闹,更不是某一方长久的清凉慰藉,也不是身体交织欲望缠绵。
   If I hurt you,I am sorry about it,but it is my truth.
  
  我们可以确定,麦克爱上了汉娜,但是汉娜是否也真正爱上了麦克呢?汉娜一直叫麦克“孩子”,而不是husband或者lover.在那些证人的言语里,她是看似有良知心灵敏感却最后送他们去见死神的虚伪的刽子手,是的,她的确就是刽子手,当坐在观众席上听审的麦克听到她肯定地承认“是的”,他知道她不仅杀死了那些虚弱的为她朗读的犹太年轻姑娘,她还杀死了他。
  她坚守的秩序杀死了他,她与他的性爱杀死了他,他甚至也许会想,自己和那些犹太姑娘有什么区别呢,若是自己在集中营,怕是也要被汉娜挑选出来吧。
  她会否多重视他一点,她会否放他一条生路,还是他也只不过是她需要的一个朗读者,一个床伴,一个证明她魅力依旧的异性,一个帮她排遣孤独的但是谁都可以代替的人。
   也许汉娜可以带给麦克所有的缺失,唯独给不了他真爱。
   而汉娜,却带走了麦克的真爱,这个少年今后所有的成长,都不再完整而幸福 ,婚姻失败,还有一个藏了一辈子的秘密。
   但是事实上,并不是麦克真正的can't live without汉娜,而是汉娜can't livewithout麦克,她需要麦克的朗读,她需要麦克的身体,她需要麦克证明她活着的价值。
  她内心深刻自卑着她的不识字,而麦克,让她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她感到自己被需要,她开始活着并且有了希望,甚至在狱中学会了阅读。
  而麦克,他沉迷于往事并且不曾真正走出来过一秒,他所有的女伴都说不了解他,“和你在一起再长时间也无法了解你”。只因麦克的心,早已为汉娜锁死。即使他后来可以不再爱她,但她却对他的一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不敢说这是孽缘,也不敢说这是情缘。
   他们纠缠,我无法用任何一种确切的词汇去描述他们是怎样的关系。
  只知道,这是导演一场巧妙和华丽的暗杀,不动声色,杀死了所有人。
  
  影片的最后,麦克对女儿说出了秘密,这或许,预示着黑暗过后的黎明。我们是否可以相信,麦克今后将找到幸福,我们是否可以相信,犹太人的疼痛正在被安抚,我们是否可以相信,人类的良知依然健在并且已经复苏。
   你是否可以告诉我,我们是否还可以相信。

回来不是为了留下,而是为了重新出发

先列一下原著和电影的几点不同。
  关于结局,原著里伯格选择了把他和汉娜的故事写下来,初衷是为了摆脱这段记忆,但后来却发现文字却把快要从记忆里消失的故事客观化完整化,而当事人似乎也在这样的宣泄方式下得到了一定的心灵慰藉。电影里,身为人父的伯格带着已长大的女儿重返故里,告诉她为父15岁时发生的那段故事。这样一来,导演一定程度上曲解了原著作者的本意,即唯有文字,才能连接起过去、现在和未来。不过导演又添加另一细节,汉娜最后选择踩在书本上自缢。
  另有一段,在法庭上重见汉娜之后,伯格意识到,对奥斯威辛集中营的认识皆来自报道媒体图片而产生的想象,缺乏直观形象。于是他决定亲自去奥斯威辛看看,途中和一司机有一段谈话,司机认为刽子手并不恨他要处死的人,而只是单纯地服从命令。所以并不存在战争和憎恨的理由,对他来说那些被处死的人是完全无所谓的。
  
  影片中教授和学生们有一场辩论。其实正义,不由道德而是由法律进行控制/问题不是正确与否,而是是否合法,而且不是现在的法律,而是过去的法律。而那些杀人犯并不知道那是错的。
  而伯格对于汉娜,理解和谴责,两者都行不通。如果理解汉娜,就像汉娜自己申辩的,当教堂着火时,她不开门,只是履行保安的职责;如果谴责汉娜,就无法原谅她冷眼旁观任几百人活活烧死的罪行。伯格的这种困惑,自始至终都没有得到释然。
  伯格一直没有找到如何面对汉娜,如何面对这样一段父辈们这一段可怕的历史。
  于是他选择逃避。
  他没有把汉娜不识字的真相告诉审判长阻止这一场错误的判决,也没有去探望汉娜。之后他选择了录音带的方式保持与汉娜的联系,但却拒绝给汉娜回信。汉娜出狱前,那唯一的一次面对面,伯格显得咄咄逼人。汉娜说一切都结束了不是吗?伯格选择沉默,却反问汉娜有否花时间思考过去。汉娜的回答是,我觉得不需要想,死者已逝。
  原著里汉娜的回答是:“你对此耿耿于怀?"但是,她并未等我回答就接着说,"我一直有种感觉,感到没有人理解我,没有人知道我是谁,我做过什么。你知道吗,如果没有人理解你,那么也就没有人有权力要求你做出解释说明,即使是法庭也无权要求我做解释说明。但是,那些死去的人却可以这样做,他们理解我,为此他们不必非得在场,但是,如果他们在的话,他们就更能理解我。在这监狱里,他们和我在一起的时候特别多,他们每天夜里都来,不管我是否想让他们来。在法庭审判之前,在他们想要来的时候,我还能把他们赶走。”
  这一段凯特文斯莱特诠释得极其到位,汉娜似乎从伯格的神色中意识到他仍然没有原谅他。于是选择了出狱前结束自己的生命。
  伯格按汉娜的遗愿去探望大火中幸存的那位女儿,她的回答是,“这样的饶恕,我不能,也不想给与。”
  “也许我把我们的故事写出来的目的还是为了摆脱它,尽管我无法达到这个目的。”原著作者让伯格在最后,选择文字来面对这一段历史。导演选择了把上一代的过去告诉下一代。“已经过去的没有结束,而是活现在现实中。”我们不能忘却错误的过去,但可以选择原谅。就像伯格读给汉娜的听的《奥德赛》,“奥德修斯回来不是为了留下,而是为了重新出发。这个运动是有目的的,同时又无目的,是成功的,同时又是徒劳的。”
  
  伯格写给汉娜的小诗:
   当我们敞开心扉时,
     我们合二为一。
     当我们沉浸时,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当我们消失时,
     你在我心里,我在你心里。
     这之后,
     我是我,
     你是你。

----整理转载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292618.html

更多阅读

★yzx:多重人格犯罪的商业化——《猜谜杀手》影评

★yzx:多重人格犯罪的商业化——《猜谜杀手》[影评]文/乐宗雪一句话影评:同样内容是多重人格犯罪的影片,我不觉得《猜谜杀手》在观感上能及《神探》(杜琪峰、韦家辉作品)的一半。(乐宗雪)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部被商业化了的犯罪影片

《冷山》影评 冷山 电影

观《冷山》影评冷山,是一个地方,风景优美,环境宜人。ColdMountain,它的英文名,却给人寒冷、肃穆之感。作者想到这个名字或许是因为故事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冷山虽然远离前线也笼罩在战争的恐怖之中。英曼,是电影的男主角,一个生活在

电影《最爱》影评 最爱结局为什么砍腿呢

《最爱》影评用中午休息的时间看了一下,郭富城和章子怡的最新电影《最爱》,总体上来说,《最爱》这部电影还是蛮感人的,我从这部电影中得到四点启示,来与大家分享。首先这部电影,一开始以一个孩子的死亡来开头,而且还是以孩子的角度来看待这

蔡芷瑜录制东南卫视《同桌计划》节目 东南卫视直播在线观看

8月22日前往福州录制了东南卫视《同桌计划》节目,作为一档妙趣横生少儿益智互动综艺节目,课堂模式,别开生面的快乐游戏,天真无邪的童言童语,可谓是看点十足。各出奇招的小同桌让班主任赞叹不已。还有最让人期待的来自《爱情公寓》的关谷

声明:《电影《朗读者》影评 电影朗读者在线观看》为网友醉酒诉相思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