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实业家之十一 □田承军 电视剧《大染坊》通过讲述主人公陈寿亭从一个沿街乞讨的叫花子,奋斗成为印染界巨头、一代工业巨擘的传奇创业故事,描绘了一幅旧中国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自强不息、勇于抗争、艰辛发展的历史画卷。剧中主人公陈寿亭和山东工商实业界一位回族实业家的经历极为相似,他就是马伯声。 曾做华工翻译 立志回国兴实业 马伯声原名马玉骏,1890年出生于泰安城内圣泉街。其父马仁德,祖籍德州,光绪年间逃荒到泰安,在泰城西门靠卖蒸包为生,仅能勉强糊口,却经常慷慨解囊资助邻里,人称“马善人”。虽生活拮据,但马仁德深知读书识字的好处,仍节衣缩食让马伯声上学。幼年的马伯声先在泰城天书观上学,后在回族“杨氏义塾”读私塾,期间虽因付不起学费几次辍学,但还是勉强读到小学毕业,在泰城一所清真小学当老师。1911年他结识了泰安耶稣会华籍牧师文荣泰,从此人生发生了重大转折。1912年经文牧师介绍,马伯声入美国美以美教会学校泰安萃英中学免费读书。他勤奋努力,刻苦攻读,三年时间读完了四年的课程。由于学习成绩优秀,学校的美籍教士经常让马伯声给他们辅导汉语。他还曾多次为游泰山的外国人充当翻译兼导游,一方面提高了英语听说能力,一方面加深了对欧美诸国的了解,开阔了眼界,同时还得到了一些小费,马伯声都积攒下来补贴家用。 1915年马伯声中学毕业,适逢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在华招募劳工,他顺利考上了华工翻译。先后到过加拿大、英国、法国,历时三年,备受艰辛。在欧洲期间,他亲眼目睹了西方列强工业文明的成果,深切感受到祖国的落后和愚昧,暗下决心回国后办教育、兴实业,为振兴国家出力。 工商界磨砺一举成名 1919年12月,马伯声回国。次年3月赴济南,从此开始了他在工商界奋斗的人生历程。由于他有良好的西方教育背景并在西方国家生活工作过,因此欧美公司都非常欢迎他这样的人才。他先自荐到英美烟草公司,被委以管理山东省业务之重任,1921年又进入英国永年保险公司当业务员。在他的努力下,位于经二纬四路的“裕元和”洋广杂货铺成为他完成的第一个保单,这笔不菲的佣金为他以后开展业务奠定了基础。此后,由于他头脑灵活、善交往、守信用,业务进展非常顺利,事业蒸蒸日上。但他始终保持着勤俭本色,工作务实高效,颇得公司经理英人施孟士赏识,不久就担任了该公司的高级主管。两年后,施孟士回英国探亲,业务及债权等悉数委托给马伯声全权办理。施孟士回国后不幸病逝,马伯声继任公司经理。上世纪20年代后期,永年保险公司的业务已扩展到南至长江、西到太原、北达沈阳的广大地区。此时的马伯声已成为济南工商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 创办纱厂振兴民族工业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逐渐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试图消灭正在成长中的中国民族工业。日本窃取德国在山东的侵略特权后,日商相继在青岛开办了一些纱厂,获利甚丰。而省内的纺织厂在日本的打压下步履维艰,有的甚至破产被日本收购。马伯声了解到这种情况,立志发展纺织工业,打破日本纱厂的垄断。1930年,他与当时济南著名的桓台苗氏资本集团协商合资筹建纱厂,不久,苗氏退出合作另建成通纱厂。之后,马伯声又与穆伯仁、崔景三、辛铸九等合伙在济南筹建仁丰纱厂(济南国棉三厂的前身)。1934年6月,仁丰纱厂建成投产,有纱锭12600枚,工人570名,生产16支棉纱,是当时济南较大的纺织企业之一。由于他经营得法,工厂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设施不断完善,形成自纺、自织、自染的独立染织体系。所产“蜘蛛美人牌”十二磅原白布物美价廉,在国内外市场享有良好声誉,对日本产品构成了极大威胁。 1937年12月日军侵占济南后,仁丰由日本厂长把持。马伯声避居天津,当起了寓公,对日寇的军事管制进行消极抵抗。在这期间,他撰写了《仁丰纱厂创办经过》、《工业管理》等文稿,对自己开办实业以来的生产管理经 验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山东省收复地区党政接收委员会和山东省收复地区敌伪产业处理局,先后接管仁丰纱厂。10月20日,山东省政府委任马伯声为仁丰纱厂经理。之后,马伯声一手抓管理促生产,使仁丰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到战前水平;一手抓科技,举办“纺织工业技术培训班”,从培养人才入手,靠科技求发展。这个培训班后来被誉为纺织行业的“黄埔军校”。解放后,培训班学员大多被分配到上海、徐州、淄博等地纺织厂担任技术骨干,为新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发展教育投身公益事业 经营保险事业发迹后,马伯声致富不忘根本,积极投身于泰安的社会公益事业和实业建设。马伯声认为,列强之发达,关键在工业,工业之发展,首先在教育。在外闯荡多年,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当年上学的艰辛,时刻惦记着老家上不起学的孩子和近乎文盲的邻里兄弟姐妹。1927年,他在泰城西关回民聚居区创办仁德学校、平民识字班和扫盲夜校,成人儿童皆受其益。仁德学校开办初期免收学费,并为学生提供书籍、文具、早餐和一套制服。为保证教学质量,他先后从曲阜二师和济南聘请优秀教师前来任教,该校教学成绩一直名列全县上游。每次回泰安,马伯声都要到学校视察,视学生如子侄,并资助优秀学生继续深造。为表彰马伯声为泰安教育事业作出的贡献,教育部给他颁发了兴学奖状。受他恩惠的泰城回族群众也赠以“普沾教泽”匾额,表达他们的谢忱。当时寓居泰山的冯玉祥将军对他创业兴学的事迹和精神极为赞赏,经常到仁德学校讲话,勉励师生“共同奋起,抵抗日寇,保家卫国”。 创办实业建设家乡 1929年,马伯声在泰城创办了第一家机器工厂——仁德面粉厂,所得利润大多用于补贴学校经费。“七七”事变后,为抵制日寇的奴化教育,马伯声关闭仁德学校和面粉厂,在泰山南麓兴办了仁德农场,种植果树兼营畜牧、养殖。与此同时,他还在泰山马蹄峪一带投资创建“泰山林业公司”,开展育苗、造林工作。抗战末期,农场和林业公司都已初具规模。马伯声还热心参与泰城回族的一些建设事业,1944年清真寺重修时,他捐资二百大洋助修。在天津做寓公期间,他曾撰写《泰安建设计划》,为泰安的实业发展描绘了美好的蓝图,并期盼有朝一日能投身于泰安建设,为家乡的发展作一番贡献。 此外,马伯声还曾先后投资创建济南惠丰面粉厂、济南惠鲁工商学校、青州永年面粉厂和永年电灯厂,若不是日本入侵,齐鲁大地上会留下更多他创业的足迹。 随着事业的发展,加之为人朴实,诚信经营,马伯声逐渐成为济南工商界的一面旗帜。1934年3月9日中华工业总联合会济南分会成立,马伯声当选为常务委员。1947年1月,当选为济南市商会理事长。9月16日,被济南市商会常务理事会推选为国大代表候选人。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为便于派饷派捐,借重他在济南工商界一呼百应的影响力,给了他一些“第二绥靖区司令部少将高参”、“山东省政府顾问”、“山东省戡乱建国委员会委员”之类的虚衔。1948年9月,济南战役开始后,马伯声因不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政策,离开济南赴天津、上海、台北和香港躲避。在港期间,他阅读了毛泽东、朱德发表的《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等文告,并结识了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历史学家杜国庠,杜向他详细介绍了国际、国内形势和共产党的政策,特别是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消除了他的种种顾虑。1949年11月,马伯声毅然返回天津,12月1日回到济南。 1952年“五反”运动中,马伯声因涉嫌侵吞日伪资产被拘留,经审查无罪释放。此后马伯声定居天津,以定息维持生活。1966年初春的一天,带着对出生地泰安、创业地济南的无限眷恋,带着对没有实现的《泰安建设计划》的深深遗憾,马伯声悄然离开人世,享年76岁。 摘自《人民政协报》 http://epaper.hljnews.cn/shb/html/2011-01/11/content_611690.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