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一号资料 天宫一号简笔画

天宫一号

天宫一号(Tiangong-1)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于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飞行器全长10.4米,最大直径3.35米,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它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按照计划,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将在两年内依次与天宫一号完成无人或有人交会对接任务,并建立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

简介

  天宫一号[1](Tiangong-1或Heavenly Palace 1[2])是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于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由长征二号FT1火箭运载,火箭全长52米,运载能力为8.6吨。天宫一号设计在轨寿命两年。[3]  由于天宫一号是空间交会对接试验中的被动目标,所以叫“目标飞行器”(Targetspacecraft[2],天宫一号的主要任务之一即为实施空间交会对接试验提供目标飞行器)。而之后发射的神舟系列飞船,将称作“追踪飞行器”,入轨后主动接近目标飞行器。[4]  天宫一号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即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及建立空间实验室);同时也是中国空间站的起点,标志着我国已经拥有建立初步空间站,即短期无人照料的空间站的能力。[5][6]背景  1992年9月21日,中央正式批准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即“921工程”,在“921工程”设计之初,便确定了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第一步,实现天地往返,航天员上天并返回地面;第二步,实现多人多天飞行、航天员出舱和太空行走、飞船与空间舱的交会对接等多项任务,并发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第三步,建立空间站。  1999年11月20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初步实现了第一步的航天器天地往返。此后,中国又先后发射神舟系列的4艘飞船,并在神舟五号发射、杨利伟成为中国“太空第一人”后,完成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  2005年起,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相继发射,拉开了“三步走”战略第二步的序幕,并完成了前半部分,而天宫一号的则将完成第二步后半部分的任务——进行空间交会对接,建立空间实验室。[7]早期方案与命名  天宫一号的任务方案早在1992年国家制订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时就已确定。2002年,在进行了方案论证和审查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整个任务方案得到通过。但天宫一号还尚未定名,只是称为“目标飞行器”,缩写:MB。2006年,天宫一号进入初样研制阶段,并命名为“天宫一号”,缩写:TG。命名可能根据以下几点:  (1)“天宫”是中华民族对未知太空的通俗叫法,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大闹天宫。拥有民族气息。  (2)“天宫”即“天上宫殿”,也容易和“空间实验室”,“空间站”这些概念联系起来。  (3)天宫一号的目标中有“初步建立载人空间实验平台”一条,因此“天宫”也有让航天员在“太空中生活得舒服"这一层含义。[8][9]  (但需注明,天宫一号是“载人空间实验平台”,或被称作“空间实验室,并不是空间站。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空间站将在2020年左右建设完成,天宫一号可以称作是相关计划的“起点”)历程  
对外披露阶段(2008年9月28号—2011年7月23日)
2008年9月28日中国首次披露“天宫一号”发射计划[10]
2009年1月26日天宫一号模型在2009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亮相。
2009年2月27日中央电视台军事报道中首次出现了中国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实体画面,此前天宫一号仅有电脑效果图和模型对外公开。
此时天宫一号初样产品的研制生产已基本完成。
2010年8月17日天宫一号完成总装及综合测试。
2011年3月3日全国政协委员、空间技术专家戚发轫向新华社记者透露,中国将在2011年发射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
2011年6月29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通过出厂评审,转运至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开展任务实施前最后阶段的测试工作。
2011年7月23日用于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23日上午运抵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至此,执行天宫一号飞行任务的各大系统参试人员和飞行产品,已集结载人航天发射场[12]
发射准备阶段(2011年8月—2011年9月28日)
2011年8月18日实践十一号04星发射失利,由于发射天宫一号的运载火箭于发射失利的长征二号丙火箭属同一类型,出于安全考虑,今年8月底发射天宫一号的原计划被取消,同时停止了相关测试工作。
2011年9月10日发射场区测试工作重新启动,进展顺利[13]
2011年9月20日天宫一号和运载火箭组合体运载至发射塔架。
2011年9月25日包括发射场地及飞行航区在内的全区测控通讯系统进行合练并取得成功[14]
2011年9月26日考虑到27日及28日发射场将出现的大风降温天气,原定于27日至30日之间的发射计划更正为在29或30日择机发射。
同日上午,天宫一号飞行任务进行了火箭推进剂加注前全系统质量评审。天宫一号具备执行发射任务的条件。
当日下午,发射场组织进行了火箭加注设备、加注软管和信号电缆连接等工作。
2011年9月28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宣布了天宫一号的发射时间——“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至21时31分在窗口前沿发射”。
当日上午进行了第二次全区测控通讯系统合练。并组织了火箭推进剂加注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加注量计算、加注系统信号联调等。
13时起,先后实施了燃烧剂和氧化剂加注。
至18时,约450吨的推进剂全部加注完毕[15]
发射当天(2011年9月29日)
2011年9月29日13时16分,发射天宫一号的长征二号FT1型火箭进入8小时倒计时发射程序,调度点名,收集8小时准备情况,进入临射前准备。
14时16分,载人航天各系统功能检查,地面设备开机自检。
约18时,火箭系统开始进行全箭状态检查。
发射前半个小时,最后一批工作人员撤离[16]
21时16分03秒,搭载着天宫一号的长征二号FT1运载火箭点火发射[17]
21时18分,天宫一号火箭助推器分离(助推器残骸于10时25分在内蒙古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苏木乌兰乌素嘎查的一块空地上找到[18])。
21时19分,火箭一二级分离成功,一级坠落。
21时20分,整流罩分离。
21时25分45秒,天宫一号准确进入预定轨道[19]
21时28分,太阳能电池帆板展开。
天宫一号资料 天宫一号简笔画
21时36分,入轨运行[20]
21时38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常万全宣布,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圆满成功。
运行阶段(2011年9月30日—)
2011年9月30日1时58分,天宫一号飞行至第4圈时,实施了第一次轨道控制,将远地点高度由346公里抬高到355公里。
16时09分,天宫一号飞行至第13圈时,实施了第2次轨道控制,近地点高度由200公里抬升至约362公里,顺利进入在轨测试轨道,为后续进入交会对接轨道奠定了基础。
天宫一号的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也已启动,转入自主运行状态。
目前运行中

结构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是载人航天器,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高10.4米、重8.5吨,分为实验舱资源舱,舱体的最大直径达3.35米。与之前的载人航天器相比,天宫一号为航天员提供的可活动空间大大拓展,达15立方米,能够同时满足3名航天员的工作和生活需要。实验舱前端装有被动式对接结构,可与追踪飞行器进行对接。

资源舱

  (资源舱的主要任务是为天宫一号的飞行提供能源保障,并控制飞行姿态)  天宫一号的电源分系统的所有设备(太阳能电池翼)都在资源舱内,并包括了为飞行器提供能量的燃料。天宫一号的导航与制导系统中6个控制力矩陀螺也在资源舱内。导航与制导系统的用途是在天宫一号与追踪飞行器进行对接之际负责寻找目标,而控制力矩陀螺则会对天宫一号进行精确的姿态控制[21]

实验舱

  (实验舱主要负责航天员工作、训练及生活)  实验舱是全密封的环境,对接完成后航天员进舱进行工作、训练,一些必要的生活活动、睡眠等也都在这里进行。内设睡眠区(包括航天员睡眠所用的睡袋)以及使航天员保持骨骼强健的健身区[22]

生命保障系统

  先前的神州飞船由于是为短期载人空间活动服务,航天员所需的氧气、水和食物等均为直接从地面携带。而由于今后的空间站因为要进行长时间的载人空间活动,因此采用的是再生式的生命保障系统,航天员所需的氧气和水要在站内再生循环利用,减少地面补给。生命保障系统于2011年9月30日启动。

主要任务

  (1)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作为交会对接的目标,与神舟八号配合完成空间交会对接飞行试验。  (2)保障航天员在轨短期驻留期间的生活和工作,保证航天员安全。  (3)开展空间应用(包括空间环境和空间物理探测等)、空间科学实验、航天医学实验和空间战技术实验。  (4)初步建立短期载人、长期无人独立可靠运行的空间实验平台,为建造空间站积累经验[6]

国家方面

  2011年9月29日晚,胡锦涛、吴邦国、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周永康等领导同志亲临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指导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任务并观看了发射实况,与航天科技工作者亲切握手,祝贺飞行器发射发射成功;温家宝、贺国强等领导同志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马兴瑞等党组领导的陪同下,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现场指导、观看天宫一号发射,亲切慰问航天科技工作者并对发射成功表示热烈祝贺。  2011年9月30日出版的多家台湾报纸在显著位置、图文并茂大篇幅刊登了天宫一号成功升空的消息,同时指出大陆已在太空事业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开启太空探索空间站时代”。

国际方面

  日本媒体在2011年9月29日晚第一时间报道了中国天宫一号发射升空。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2011年9月29日指出,天宫一号的成功发射铸就了中国航天里程碑[23]。  俄罗斯电台《俄罗斯之声》先后在9月28日预告了中国于9月29日发射天宫一号的消息。俄罗斯新闻社也在9月29日报道了中国载人航天总设计师周建平的表态。  德国新闻社2011年9月的报道称天宫一号将推进中国雄心勃勃的航天计划。德国航空航天中心对中国航天的水平和学术试验方面表示了认可。  新加坡《联合早报》9月30日刊文表示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发射是中国载人航天的一个关键突破。

部分资料

  以无人状态发射的天宫一号,最终将迎来地球上的“访客”。作为航天员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天宫一号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家”里又搭载了些什么东西呢?  ●居住人造“地球”环境天宫一号内部采取了考究的颜色设计,地板的颜色呈深赭石色,有“地”的稳重感,舱顶运用了柔和的灰白色,避免了纯白色对视线的刺激,有“天”的轻盈感。“天”“地”之间的过渡色介于两者之间,不同色块的运用,使舱体成为一个独立有序的小世界。  人类想在太空长期逗留,必须设法制造适宜人类生存的小环境。除了维持合适的温度、湿度、压力、氧气等常规环境外,“天宫”还对控制微生物和微量有害气体配备了专门的“武器”。此外,航天员呼吸、排汗产生的水汽也有冷凝水收集装置定时自动收集。[24]●服饰睡袋绣有祥云图案  蓝色的航天员睡袋外部绣有祥云图案。相比神七的睡袋,它的重量明显减轻,材料也是优中选优,具有抗阻燃、防静电、重量轻、松紧可调等特点。“天宫”还为航天员准备了保暖内衣、保暖裤、运动袜、运动服、短裤等。这些衣服的设计比较特别,主要是考虑太空工作实验的特殊需求,比如,有的衣服装有电缆口,有的口袋用于放置辐射测量仪等。由于“天宫”长期是低压运行,会造成衣服材料加速老化,研究人员在地面作了大量的低压存储试验,用专业设备拉扯衣物,确保拉伸强度和撕裂强度合格。  ●饮食航天食品种类繁多  部分航天食品已经随天宫一号进入太空,包括蔬菜、肉类、水果和复水汤等,但这些都不能吃,还只是实验品。真正能吃的航天食品要等航天员随飞船带上天。实验用的这些航天食品,将来要跟随对接的载人飞船返回地面。研究人员要观察它们在天上长期运行后会发生哪些变化。将来跟人发射上去的航天食品,种类会非常丰富,也更加符合航天员口味。  ●休闲舱内生活丰富多彩  “航天员在舱内的生活并不单调乏味。”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朱毅麟称,“天宫”里为航天员配备了体育锻炼设施和娱乐设施,笔记本电脑里事先存储好航天员感兴趣的影音节目。  天宫一号首次带上了太空锻炼器材,如特殊自行车用于锻炼下肢肌肉;拉力器用于锻炼肩部和背部肌肉;下体负压筒对航天员下半身施加负压,促使血液向下半身流动,改变失重环境中血液朝头部转移的情况。  太空旅客  中国结+种子+会旗  此次,天宫一号搭载了“三名太空乘客”:一枚中国结、四种濒临灭绝的植物种子和300面国际宇航联合会会旗。  这300面会旗曾于2010年12月通过俄罗斯的联盟“TMA-20”载人飞船送至国际空间站,并由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于今年6月带回地面。

技术特点

  首先,天宫一号要完成交会对接任务。中国载人航天发展采取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六号,实现了载人飞船把航天员安全地送上天又安全地返回地面,这是第一步的发展战略;第二步要解决出舱活动和交会对接技术;第三步是建造中国的空间站。在第二步当中,神舟七号已经实现了出舱活动,实现了技术突破,而交会对接就是要解决空间站建造时最关键也是最不可逾越的技术。未来的空间站建造是多舱段组合在一起的,交会对接技术是最关键的一项技术,也是重要的技术基础。  其次,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是我国首次研制发射的低轨道长寿命空间飞行器。它的特点不同于载人飞船,载人飞船是天地往返运输工具。天宫一号主要用于一定规模的空间科学试验,同时完成交会对接任务,为航天员提供驻留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可以说,天宫一号也是未来空间实验室的雏形。  再次,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采用了多项的新技术。这些新技术主要采用在空间技术方面,也是为将来空间站的建造和试验做先期的技术验证。  最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是目前我国研制的最大的载人航天器。在这个最大的载人航天器中,我们做了多项人性化的设计,为航天员提供的工作和生活空间有15立方米,有锻炼和娱乐设施。航天员可以实现与地面之间可视的电话通信,也可以从事个人娱乐活动。

发射任务

  “神七”升空,举国振奋。在神七实现“太空行走”后,中国的空间站距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根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的消息,中国未来的空间站的名称叫“天宫”。这是一个具有浓郁中国特色、寄托了华人无限憧憬的名字。  根据规划,中国已在2011年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实际上是空间实验室的实验版,采用两舱构型,分别为实验舱和资源舱。之后,再发射“神舟八号”。“神八”是一艘无人的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进行无人自动对接试验。2015年前,再陆续发射“天宫二号”、“天宫三号”两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将主要开展地球观测和空间地球系统科学、空间应用新技术、空间技术和航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和试验。“天宫三号”将主要完成验证再生生保关键技术试验、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货运飞船在轨试验等,还将开展部分空间科学和航天医学试验。  我国目前在研制的空间实验室采用两舱结构,分别为实验舱和资源舱。实验舱可保证舱压、温湿度、气体成分等航天员生存条件,可用于航天员驻留期间在轨工作和生活,密封的后锥段安装再生生保等设备。实验舱前端安装一个对接机构,以及交会对接测量和通信设备,用于支持与飞船实现交会对接。资源舱为轨道机动提供动力,为飞行提供能源。建设实现空间站的关键技术是“空间交会对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航天器通过轨道参数的协调,在同一时间到达太空同一位置的过程称为交会。对接是在交会的基础上,通过专门的对接机构将两个航天器连接成一个整体。实现两个航天器在太空交会对接的系统,称为交会对接系统。  空间交会对接技术难度很大,因为空间实验室体积都比较大,发射空间实验室的时候是不载人的,人是后来通过航天飞机或者飞船送上去的。人要进入到空间实验室,航天飞机或飞船就必须和空间实验室对接起来。这个难度很大,在太空中的空间实验室和航天飞机都是高速运行的,时速到达28000公里以上,在对接过程中,如果计算不准,就可能发生飞船相撞事故。空间交会对接控制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人工控制、另一种是自动控制。用人工控制来完成太空交会对接可以提高交会对接的成功率。自动控制交会对接可靠性特别高,不需考虑人员的安全和救生问题。在航天器的交会对接技术方面,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人工控制和自动控制相结合,以提高交会对接的灵活性、可靠性和成功率。  目前我国的火箭最大运载能力只有10吨,不仅无法将体积更大、重量更重的空间实验室发射升空,也满足不了空间实验室在运行期间所需大量物资的运输要求。在后续的发射中,将采用新一代大推力长征5号火箭。长征5号火箭的运载能力可达25吨,基本与国际上的顶级水平相当,可以满足在低轨道发射空间实验室的需要。  人类目前载人航天活动的终极目的,是将实验室搬上太空,利用太空微重力高真空的独特环境,开展地面无法进行的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实验,从而为人类造福。太空生命科学试验不仅可以进行植物育种、发明新的药物,而且在半导体、特种材料、天文学、对地观测等方面的好处更是不一而足。因此,以神七为起点的空间站建设,将为科学研究带来更大的舞台。[27]

最新进程

对接介绍

  “空间交会对接”,简称“交会对接”,是建立空间站最基本最关键的技术,其原理是通过轨道参数的协调,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航天器在同一时间到达太空同一位置,然后再通过专门的对接机构将其连为一个整体。  交会对接根据航天员介入的程度和智能控制水平可分为手控、遥控和自主三种方式。具体的方法一般是先将目标飞行器发射入轨并精确测定其运行轨道,当其飞经待发飞行器发射场上空时,通过择机发射使后者与前者运行在相同的轨道上,并且将距离控制一定范围内,随后再依靠飞行器本身的机动能力让两者逐渐连为一体。

对接过程

  中国在神八、神九、神十任务中,将突破无人与有人飞船对接技术,并建设首个名为“天宫一号”的空间实验室。这是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神七任务总指挥部副总指挥长张建启在接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专访时透露的。  “天宫一号”之后,将发射“神八”、“神九”、“神十”与之对接。关于对接类型,张建启说,“神八”肯定是无人对接,有人对接是“神九”还是“神十”,主要看“神八”交会对接是否顺利,只有3次对接成功,第二步战略目标才能全部达到。  “交会对接”成功无疑是达成战略目标的关键,而这是举世公认的航天技术瓶颈,在国外载人航天活动早期,航天器在空间交会对接过程中就曾失败。比如,俄罗斯“进步M3-4”飞船与“和平”号空间站在对接过程中“相撞”。  对于我国的交会对接技术实力,神舟飞船原总设计师戚发轫说,“神舟”系列飞船从“神舟”八号开始有了许多技术改进,成为一种崭新的天地往返飞行器。其中,交会对接功能是其最主要的特色,航天员可以根据电视图像操纵飞船,使其紧跟目标飞行器。

航天员选拔

  针对女性何时能加入中国航天员的队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王兆耀在2008年9月27日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中国暂时没有选拔女航天员的时间表,但相关课题正在研究。  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陈善广日前透露,中国新一代航天员的选拔准备工作已完成,预计在神七任务结束后,选拔将正式启动。新一代航天员仍计划从空军飞行员中挑选,数量不会超过第一批即14人。

空间实验室

  中国在研的空间实验室采用两舱结构,分别为实验舱和资源舱。实验舱可保证舱压、温湿度、气体成分等航天员生存条件,可用于航天员驻留期间在轨工作和生活,密封的后锥段安装再生生保等设备。实验舱前端安装一个对接机构,以及交会对接测量和通信设备,用于支持与飞船实现交会对接。资源舱为轨道机动提供动力,为飞行提供能源。  建设实现空间站的关键技术是“空间交会对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航天器通过轨道参数的协调,在同一时间到达太空同一位置的过程称为交会。对接是在交会的基础上,通过专门的对接机构将两个航天器连接成一个整体。实现两个航天器在太空交会对接的系统,称为交会对接系统。  空间交会对接技术难度很大,因为空间实验室体积都比较大,发射空间实验室的时候是不装人的,人是后来通过航天飞机或者飞船送上去的。人要进入到空间实验室,航天飞机或飞船就必须和空间实验室对接起来。这个难度很大,在太空中的空间实验室和航天飞机都是高速运行的,时速到达28000公里以上,在对接过程中,如果计算不准,就可能发生飞船相撞事故。

完成总装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2010年8月17日表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个空间交会对接目标——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已于近日完成总装,全面转入电性能综合测试阶段。在完成一系列电性能、力学性能和热性能测试后,该飞行器将于2011年发射进入预定轨道,之后,发射神舟八号飞船与之交会对接。这位发言人说,2009年底以来,执行交会对接任务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改进型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和改进型神舟载人飞船等主要飞行产品陆续完成了初样阶段各项研制、试验工作,全面转入正样研制阶段。  目前,交会对接任务各项准备工作进展顺利。神舟八号飞船正在进行总装;改进型长征二号F火箭产品已齐套,正在进行分系统综合试验;针对交会对接任务的航天员训练工作全面展开,我国第二批航天员包括两名女航天员也参加了训练;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神舟八号飞船装载的各项空间科学实验载荷设备陆续按计划交付飞行器总装,有关地面支持系统准备工作全面推进。  按照计划,我国将于2011年先后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神舟八号飞船,实施首次空间飞行器无人交会对接试验。[28]

完成系统性能实验

  据3月4日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技术研究院传来的消息说,“天宫一号”已经完成了各系统性能实验,系统间接口匹配和模拟飞行测试各项空间科学实验设备研制进展顺利。[29]完成了总装工作的天宫一号现在已经露出了它的庐山真面目,“天宫一号”的体积还是比神州飞船要大不少,前半部分则是它的实验舱,航天员跟科学家主要就会集中在前半部分进行实验。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技术研究院人员:就是目前的“天宫一号”已经完成了总装工作,它意味着就是我们整个的飞行器,整个系统已经基本上可以运转起来了。  综合测试主要是对“天宫一号”进行加电测试,科研人员将模拟天上各种真实的工作模式进行实验,对“天宫一号”各个零部件进行最全面、真实的考核,按照计划我国将会在今年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神州八号”飞船实施首次空间飞行器无人交汇对接实验。

使用寿限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原副总指挥张建启此前接受采访时透露,天宫一号重达8吨,采用了全新设计和许多新技术,使用寿命两年。他进一步介绍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分为三步走:一是航天员上天;二是多人多天飞行、航天员出舱,实现飞船与空间舱的交会对接,并发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三是建立永久性空间站。此次发射就是在完成第二步的后续任务,并为完成第三步战略目标打下基础。“天宫一号”是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雏形。

太空试验

实验任务

  太空生命科学试验不仅可以进行植物育种、发明新的药物,而且在半导体、特种材料、天文学、对地观测等方面的好处更是不一而足。因此,以神七为起点的空间站建设,将为科学研究带来更大的舞台。[30]

实验条件

  中国在研的空间实验室采用两舱结构,分别为实验舱和资源舱。实验舱可保证舱压、温湿度、气体成分等航天员生存条件,可用于航天员驻留期间在轨工作和生活,密封的后锥段安装再生生保等设备。实验舱前端安装一个对接机构,以及交会对接测量和通信设备,用于支持与飞船实现交会对接。资源舱为轨道机动提供动力,为飞行提供能源。

卫星模型

  2011年下半年我国将发射“天宫一号”卫星,我也非常期待我国能有更多巨大的发展和创造,这次不光是航天的建设上很完美,连这“天宫一号”这个名字,也举止特别。“天宫一号”这个名字使我们大都数人都会联想到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大闹天宫。此外,“天宫”是中华民族对太空的通俗叫法,也符合中国航天探索未知宇宙,晓得宇宙奥秘的精神。因此,以“天宫一号”为目标飞行器命名,应该会很好得得到自己国人的共鸣。在这具体特别纪念意义的时刻,天宫一号模型受到很多收藏者的青眯,在此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特此发行天宫一号模型,以此纪念这重要历史时刻。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293520.html

更多阅读

怎样画漂亮的兔子简笔画 小兔子简笔画

2011年是兔年,来学画一只可爱的小兔子吧!怎样画漂亮的兔子简笔画——兔子简笔画集合气质小兔子魔术小兔躲猫猫小兔怎样画漂亮的兔子简笔画_兔子简笔画仰翻小兔花环小兔照片小兔怎样画漂亮的兔子简笔画_兔子简笔画幸福小兔爱萝卜小

柳树的简笔画 花的简笔画

柳树的简笔画——简介简笔画表现的是事物客观形象最典型、最突出的主要特点。也就是追求神似,柳树的特点一是主干扭曲比较细,二则是倒挂的柳条了。柳树的简笔画——方法/步骤柳树的简笔画 1、首先准备好纸和铅笔,橡皮。可以将纸垫在书

学校的葡萄藤 葡萄藤的简笔画

学校的葡萄藤马晟豪每次上操,我都能看到几颗漂亮的葡萄藤。原来它们是几颗没有生机的小苗,现在已经长成一棵非常茂盛的葡萄藤了。春天,葡萄藤开始发芽了,刚发出的嫩叶,是黄绿色的,非常娇嫩,随着春天的气息越来越浓,黄绿色的叶子,变成了翠绿

声明:《天宫一号资料 天宫一号简笔画》为网友惜顔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