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孔子》有感
博空了差不多一年了,我以为我已经不会写字了,毕竟这一年个人来说经历的事不少,变化也不少,比方毕业、工作、恋爱。说起来重开博客,还是得感谢恋爱,因为两个人都不知道干什么好,只好一次又一次的去看电影,片子看的不少,好的坏的,电影院那地方和独自抱着电脑差别太多,比如气氛,看得多了,胃口也刁了起来。
《孔子》是原本计划看得,原因很多,诸如胡玫是我喜欢的导演,孔子是我喜欢的人物。可是真正下了决心却是因为宣传片,周迅的南子一句,“也包括我们这种名声不好的女人?”,就冲这句话,这片子我看定了。那时候《阿凡达》正如火如荼,孔夫子对战阿凡达,本身有些滑稽,毕竟不是一个量级的。可惜每每这时不知是该怨忿国人趋洋,还是好莱坞大片实力超群,总之《孔子》在这个时间上映确实欠妥。
还要说孔子是我喜欢的人物,不只一次的写下因他而作的感悟。除了《论语》,再看的就是《史记·孔子世家》,再有就是些野史和小说了。太史公作文严谨,孔子并非诸侯却入了世家,正如他篇末那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赞语。孔子是伟人,即使生前坎坷,死后也要泽被后世。可惜的是片子里没有我想要的高山仰止。
孔子在《论语》中本身就很圆润,哭哭笑笑、赌咒发狠、惶惶然如丧家之犬。后人没有必要把他从神坛上拉下来,因为其实他从来就没有站在神坛上,至于那些文过饰非,多是后人的矫情与虚荣。千年以后,五四人士一心要砸烂孔家店,却一不小心砸碎了民族魂魄 。过了若干年的现在,我们想要重拾他的时候,某女教师又徒把圣人理解为淡定妄想全民洗脑。想想孔子已经离我们两千多年那么久了,影像可以还原他的故事,却还原不了他时代的风貌。
胡玫的历史剧看过很多,大都是皇帝戏,却不知道为什么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孤独,不论满清的皇帝还是汉王朝的天子,孔子也毫不例外。想起一句话,伟人都是孤独的,好比托尔斯泰没有墓碑的坟墓。雍正是明君,汉武帝更是大有为之君,《汉武大帝》开头那句说得好,他的国号成为族群永远的名字。孔子呢?他的思想成为族群千年来的精神所在。到今天,西方文明如此强势,都没有办法真正进入远东的精神深处。至于真正理解孔子,观众、导演、演员都做不到,真正理解他的只有一个人,就是颜回,可惜早死了。回来说片子,片子里的颜回,死于冰河里捞书。纯粹是杜撰,大家都心知肚明,虽说颜回可能真的能下河捞书,虽说导演想要突出颜回爱书的性格。可看起来却像扶老奶奶过马路一样,显得矫情和虚伪。我调侃说比方颜回捞书得了重感冒,死了,比这个能接受一点。颜回死了,夫子连叫“天丧予”。对于学者来说,失去了真正的继承人,真的如死了一般。书在,道亦在,可是讲书的人没了,道便有可能走了形。
中肯的说,影片没有败笔,颜回的死充其量是个瑕疵。却也没有大的亮点,像是缺了什么,孔子既伟大不起来,也平民不了,尴尬站在那儿,就像孔子的人生进退不能。影片选择的切入点是孔子从政的意气风发的时期,一路升迁,从中都宰做到大司寇代国相,却也是孔子此生唯一一次政治演出,此后周游列国却四处碰壁,时代变了,没有人需要回复到周公时代,于是孔子变成了愚人,被来来往往的隐士嘲笑。但这不是这个时代想要树立的孔子,我们过去看了过多的孔子的狼狈,甚至是编造的狼狈,孔子像个滑稽的小丑被我们牵来扯去。我们要的是重塑他的伟大,而不是再现他的狼狈。
影片只有一个亮点,却给了一个意想不到的人,就是南子。南子说:“众人可以体会夫子的孤独,却体会不到夫子在孤独中领悟的境界。”我为这句话感动。这话说的是孔子也是南子,也是导演想要借人物之口对观众说的。我们这个国度是没有办法理解和同情荡妇的,很不幸南子是有名的名声不好的女人。孔子见南子,不得不说是有功利目的,南子才是卫国真正的当家人,卫灵公是个嗜色如命的老糊涂,他的太子又是个一点就炸得炮仗,只有南子才真正权衡着卫国的宫廷势力,掌握着实权。孔子见南子本身是为了求官,见了之后却立刻逃也似地离开了卫国,因为他没有办法容忍,被一个荡妇理解的如此透彻,甚至比他自己还透彻。南子在片中虽然透彻,只是被荡妇理解的孔子,我们是没办法接受的。于是孔子伟大的塑像依然没能树立起来。
闲话说说演员,大家都演得很好。男朋友说发哥不需要演技,大家是冲着名来的。我说周迅演得很好,因为她天生的媚骨,透着精灵古怪,演个什么小三啦,狐狸精啦,不用演就是。最后什么都没有,只收了王菲的幽兰操,王菲是冷感的艳妇,就像空谷的幽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