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齐齐到此一游”审题立意 多则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事件回放】 据2013年2月22日《北京晨报》报道,“一名叫梁齐齐的游客,在故宫大铜缸上刻下了‘梁齐齐到此一游’。”原来,几天前,故宫工作人员颜先生巡视时发现太和门附近的一口大铜缸被人偷偷刻上了一行字。由于没能“人赃并获”,气愤之下颜先生将此事发到微博上。此事立刻引来“骂声一片”,还有人说“逮到你都得剁你的手”。网友纷纷谴责该游客“太缺德”,甚至扬言要“人肉”此人。 【深度剖析】 “××到此一游”,在中国大小景区随处可见,很有中国特色。而这次“摊上大事儿的梁齐齐”竟然把字刻到了故宫的大铜缸上,实在让人无话可说。 其实早在100多年前,孙中山先生目睹一个拖着长辫子的同胞把痰吐在红地毯上的时候,就特地撰文,想唤起民众文明意识的觉醒。可是我们还是遗憾地看到,尽管有些人脑后的辫子早已消失,陋习却依然没有改掉。 一、“到此一游”为何会出现?暴露故宫管理疏漏。 颜先生作为普通工作人员,都知道用“微博曝光”,引起社会关注,故宫的管理者是否想过用高科技的手段让游客止步于“到此一游”呢?不管谁是谁非,责任在谁,最终暴露出的是故宫的管理不到位,为什么“到此一游”那么容易得逞? 大铜缸是重要文物,为什么不加强看管?要知道,故宫每天要接待的游客很多,不可能人人都是素质高的文明游客。故宫作为世界级的文化遗产,本应有世界级的管理水平。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但愿故宫在日常管理上多下工夫! 二、“逮到剁手”,此观点实在过激。 “梁齐齐”在故宫大铜缸上刻下“到此一游”,这种蓄意破坏文物的行为,确实令人愤慨。因此,不论是故宫工作人员还是网友,对破坏文物者表示强烈的谴责,都是可以理解的。 但发表“剁手”之论或“谩骂”无疑是“以恶制恶”,是不可取的。这种使用“语言暴力”的方式,真的能够唤醒人们对文物的敬畏之心吗? 三、加强普法宣传,提高《文物保护法》的执行力。 “梁齐齐”的行为的确令人不齿,可是必须正视的是,一些人不懂、不遵守《文物保护法》,责任也在文物管理部门身上! 曾几何时,文物部门只注重于对文物的开发利用,在《文物保护法》的宣传上明显缺位,导致目前这部法律的社会认知度不高。因此,对于在故宫大铜缸上刻字等破坏文物的违法行为,与其“剁手”不如“普法”来得快。 文物部门应摒弃功利思维,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文物保护法》的执行力。管住“梁齐齐们的手”,让“到此一游”止步,故宫重任在肩! 四、加大惩治力度,让“梁齐齐们”付出更大代价。 按《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对文物乱涂乱画者,要处200元以下的罚款。如果破坏达到一定程度,公安部门还可以对破坏者予以拘留;严重的,可以提起民事诉讼,要求破坏者进行赔偿。 故宫博物院2月22日发给媒体的公开函表示,“故宫的每一块砖瓦、每一口缸、每一件展品都是珍贵的文物,是不可复制的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财富,更需要我们为子孙后代守护好这些财富”。由此可以看出,“故宫大铜缸”不是一般的文物,只有提高“到此一游”的成本,加强对破坏文物者的惩处力度,才有可能杜绝这种行为的发生。 五、国人素质还有待于提高,应加强社会公德教育。 我们在谴责“梁齐齐”素质低的同时,也得反思一下我们的社会公德教育到底在什么地方出了问题。为什么最基本的道德底线和原则一遍遍强调,一些人依旧我行我素? 无疑,学校公德教育的缺位是根本原因,如果从中小学开始就加强对文物保护的教育,让孩子们对传统文化充满敬畏之心,将来他们就不会有破坏文物的违法行为…… 【时文链接】 从“梁齐齐”想到“赵根大” 路 人 上一周“梁齐齐”从默默无闻到国人尽知——皆因他在故宫的“大铜缸”上赫然刻下“梁齐齐到此一游”。于是网民愤怒,骂声一片,还有人说要“剁手”。 然而仅仅几天,“梁齐齐”似乎就被忘记了。故宫相关负责人出来说明,那缸,不是“铜缸”,铁制而已,“梁齐齐到此一游”,也“未对铁缸本身造成损伤”。听上去是小事一件,不必过度惊诧。于是,按照“各领风骚三五天”的规律,三五天之后,果然没人再提起“梁齐齐”了。 然而我却从“梁齐齐”想起了“赵根大”。赵根大,苏南地区的一介布衣,3年前到台岛旅游,在北海岸有名的野柳地质公园的千年岩壁上,信手写下了“中国常州赵根大”7个大字。于是一时间,也是万千斥责,说他“丢脸”,说他“素质低”,总之千夫所指,万炮齐轰。但是到了今天,谁还记得赵根大,谁还晓得3年前的那场讨伐?“到此一游”的“信手”,依然到处可见,赵根大之后,不是又有了梁齐齐吗? 其实信手“到此一游”,四处留下“墨宝”的,何止梁齐齐、赵根大?大西北有座天水名城,城中央有个伏羲广场,广场上偌大一口伏羲钟,引来海内外华人相聚祭奠,纪念这位教咱们祖先结网渔猎据说又发明了八卦的始祖。然而就是这口大钟,上面涂满了国人的“手书”。一类是为己祈福,求伏羲保佑富贵发达;另一类则是骂娘,什么污言秽语都有,还有人大笔一挥,写下“此钟就是骂人钟”。当然还有类似“Iloveyou”的洋文,那可不是洋人的手笔,而是咱们国人学了几句洋文后,竟也洋为中用,涂在了老祖宗身上…… 伏羲钟的满目涂鸦,数年前也曾被传到网上,也曾沸沸扬扬,“拍砖”也好,“反思”也罢,似乎也没有超过一个星期,今天的我们,谁还记得远在西北的那口钟以及它的境遇呢?“到此一游”照样满目皆是,从万里长城的古砖,到各大名胜古迹,就连故宫内高30米的保和殿匾额上,不是也有过“到此一游”的“留言”吗?“赵根大”“梁齐齐”们的手书,甚至一直写到了伦敦圣保罗大教堂的墙上以及纽约自由女神的脚下,可谓遍及四海。 从“赵根大”到“梁齐齐”,为什么生生不息、层出不穷?有人说是国人“手痒”,写惯了;也有人说是“技痒”,会写几个方块字,就要到处涂鸦;当然也有人说,咱们国人的心态里,其实有着“扬名立万”的爱好,所以“到此一游”不算,还要“坐不更名立不改姓”,赵根大也好,梁齐齐也好,可都是“实名制”啊。然而依我之见,赵根大、梁齐齐们的前赴后继、愈演愈烈,一是国人很少“反躬自问”,对于赵、梁一类,我们愤而斥之,地动山摇,但到了那口铜缸或是铁缸跟前,自己恐怕也不免手痒,不自觉间也做了“赵根大”和“梁齐齐”;二是我们的“热度”似乎太短、太不可持续。赵根大涂鸦宝岛、伏羲钟满身秽语,事发当时,舆论之间,都曾千夫所指,然而“三五天”之后,便偃旗息鼓,再也无人记起——就说上一周万炮齐轰、皆曰要“人肉”、须“剁手”的“梁齐齐”事件,到了一周后的今天,谁还会提起呢?这两条,恐怕也是我们不少事情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要因。 (选自2013年2月28日《解放日报》) 【感 悟】 梁齐齐现在已经家喻户晓,赵根大何许人也?原来是在宝岛台湾“北海岸千年岩壁”留下“墨宝”的“中国常州赵根大”。当很多人只知“梁齐齐”的时候,作者把他与“赵根大”联系起来,分析了两人的共同点后,着重剖析了“到此一游”为何会“生生不息、层出不穷”,见解颇为独到。 【结 语】 游客的行为,间接反映一个国家的形象和国民的整体素质。别让“梁齐齐”个人的不雅行为,破坏了国人的整体形象。 每个人都不希望默默无闻地度过短暂的一生,难得造访名山大川,总要留下自己来过的证据。这样的心理谁都有,但是我们应该留下的是文明,而非无知、粗野。 在故宫铜缸刻字事件中,广大网友表现出的愤怒,是文明的义愤,这说明文明旅游正在成为共识。文明的共识一旦形成,清除陈规陋俗,将如风行草偃、水到渠成。 真正的旅游,不仅要带着眼睛,更要带着心灵——得到文化享受,得到慎终追远、沟通古今的情思。在心灵的享受上,自然会对文化、景点心怀敬畏,让我们少一分蜻蜓点水,多一分珍惜和品味,使“到此一游”更有意义。
更多阅读
时事新闻类作文审题立意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时事新闻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时事新闻类材料,提供的往往是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时事新闻热点。在命题上,此类材料具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构成因素,然后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立
高考语文多则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高考语文作文审题立意
一、高考题回放:(2005年上海)阅读以下提示,根据要求作文。近年来,在课堂教学之外,以下现象也大量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请看一组社会广角镜——镜头一:武侠小说风靡了几代读者,其实,以侠为人格理想,是一种由来已久的精神传统,言情小说则往往将花样
高考课堂:高考材料作文的审题与立意教案
高考材料作文的审题与立意教案执教者:胡晓明教学目的:通过学习训练,培养学生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能力,提高学生应对高考材料作文的写作水平。执教班级:高三复读班高考作文命题趋势: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了高考试题作文的拟制原则是
高考材料作文审题及立意分析 全国高考语文试卷
1 【材料】一次,盖达尔旅行时,有一个小学生认出了他,抢着替他提皮箱。小学生见皮箱十分破旧,便说:“先生是大名鼎鼎的盖达尔,为什么用的皮箱却是随随便便的呢?太不协调了。”“不协调吗?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而我却是随随便便的,那岂不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洼则盈金融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老子的伟大之处往往在于与众不同,在于能看到常人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