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赋
萧绎
紫茎兮文波,红莲兮芰荷。绿房兮翠盖,素食兮黄螺。于时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1]徐回,兼传羽杯[2]。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馀,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故以水溅兰桡,芦侵罗荐。菊泽未反,梧台迥见[3]。荇湿沾衫,菱长绕钏。泛柏舟而容与,歌采莲于枉渚[4]。歌曰: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5]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因持荐君子,愿袭芙蓉裳。
[注]:[1]鷁首:古代船头上画着鷁鸟,故称。亦指船。[2]羽杯:古代饮酒用的杯,作雀鸟形,有头尾羽翼。[3]菊泽:地名,未详。梧台:即古梧宫之台。此系借用,并非实指其处。[4]枉渚:屈原《九章·涉江》“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此亦系借用,非实指。[5]“碧玉”两句:孙绰《情人碧玉歌》“碧玉小家女,不感攀贵德”云云。杜佑《通典》:“碧玉,歌者,晋汝南王妾名,宠好,故歌之。
【新读】
首先我们把它译成现代汉语:荷花淡紫的茎干出于绿水,微风吹来拂起阵阵波纹,它擎起一团红莲,亭亭玉立。绿色的荷叶仿佛高大的翠盖,遮盖着绿色的花蕊。丰硕的包蕊中藏着素白的莲子,那丝丝的黄瓣仿佛轻盈的霓裳羽衣。但见一群少男少女,轻舟荡浆而来。他们同心相映,杯酒传情。桂棹将举,已被水藻牵挂;船身未移,浮萍早已漾开。这群美丽的少女,纤细的腰肢束着轻曼的白纱,袅袅婷婷频频回头顾盼。她们芳龄正盛,有如这春末夏初的节气;她们青春美丽,恰似那花初叶嫩的光景。生怕动作太大了,溅水沾湿了衣裳,只是轻颦浅笑;又惟恐弄翻了船,只好收敛裙裾而不敢开怀放声。所以一路轻舟前行,时有清水溅在兰桡之上;芦苇与罗裙相亲,似乎在俏皮地拦路。小船在荷花与芦苇中穿行,时而隐没,时而迥现。软湿的青荇沾着罗衫,长长的菱草时时搭绕她们胳膊上的玉钏。她们在荷塘之中泛舟荡漾,回环往复,在绿水之间歌唱采莲曲,她们唱道--:“如碧玉般的小家女子呵,想要嫁给翩翩的佳公子。她的脸色与荷花相映媲美;她的罗裳香气飘荡,与荷叶的清香浑然一体。她愿意嫁给那风度翩翩的君子,想要穿上那芙蓉一般美丽的衣裳。
萧绎,梁武帝第七子,后于江陵称帝,是为梁元帝。南朝著名的辞赋家,尤擅抒情小赋。本文属体物抒情小赋一类,以状物传神见长。全文可分为三个层次:开头以描写河中红莲开始,短短四句,就像一个特写镜头,直逼夏水轻波中的荷花,把它的枝叶蕊实全盘凸现在读者眼前,其描写笔法细致准确,丝丝入扣,表现出相当高的白描技巧。中间一大段,描写的镜头伸向远方,于是画面逐渐扩大,一幅夏日采莲图渐次展现。“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和“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馀,叶嫩花初”两处描写特别传神,前者让人感觉一艘水波荡漾的画船轻摆慢摇而来,整个画面因之而活。后者写少女情态传神,“夏始春馀”喻其芳龄正盛,“叶嫩花初”喻其青春正美,都是未经人道的妙笔。但虽有胜日之高雅情趣,也不敢纵情任性,生怕动作大了,溅水湿了衣裳,甚至翻了船。因此,一“浅笑”,一“敛裾”把少女的神态心情刻画得惟妙惟肖。作者这里的描写分寸把握的特别好,用笔不轻不重,好像蜻蜓点水,妙处全在那漫不经心的荡漾涟漪之中。下面继续写船在水中运行的情景,“水溅兰桡,芦侵罗荐”,“荇湿沾衫,菱长绕钏”等语,无不是写人与水和水中植物大交道,写得轻盈俏皮,好像芦苇荇菱特爱与人为难,特别富有情趣。最后一层说他们泛舟的悠闲快活,然后女子唱起歌来,作画龙点睛式的渲染。碧玉小家女的形象若隐若现,翩然而出。“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以比拟的手法,恍惚使人产生错觉:莲花亦脸色,脸色亦莲花;衣亦荷,荷亦衣;衣香荷香,浑然一体。作者运用这种笔法,把碧玉女放在绿一片、香满天的莲花图中,在大自然的美景中点缀以人的精灵,造成一种美景美人浑然一体的盛景,产生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感效应,使人有美不胜收之感。
全篇以莲起,以莲结,而中间部分写少男少女的荡洲嬉游,似与“采莲”的主题无关,实际“棹移”“船动”“荇湿”“菱长”等等,无不是采莲过程中的动态渲染。如果是明写如何如何采莲,反而失之呆板。朱自清的著名散文《荷塘月色》就引用了这篇赋中自“于时妖童媛女”至“畏倾船而敛裾”一段,足见此赋历久传诵而不衰。
全文语言整饬,音节谐美。而举体轻灵小巧,笔调婉娈多姿,时时闪现出玲珑剔透、潇洒飘逸之气,堪称梁朝抒情小赋中的上佳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