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不同文体的写作
从写作文体来看,文章可分为四类:记叙文(narration)、描写文(description)、说明文(exposition)和议论文(argumentation)。在实际写作中,这四种文体往往互相渗透,交织在一起。但就一篇文章的主题和风格来看,仍然可以把它归类为某一文体。本章将对这四种文体的特点、结构及其写作方法作出简要剖析。
一记叙文的写作
记叙文,顾名思义,就是记人叙事的文章。英语记叙文的涵盖面比较宽泛,它既包括记人叙事的“动态”内容,又包括对写景状物等“静态”事物的记述。记叙文一般具有时间(time)、地点(place)、人物(character)、事件(event)、原因(cause)和结果(outcome)六个要素。
1.记叙文的结构
记叙文通常有三种结构类型:
第一种,顺叙型:按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所作的叙述。它能使人物、事件的叙述有头有尾、脉络清楚,有较强的时空层次性,比较契合我国读者的接受心理。顺叙常常不单独使用,多与其他叙述手法交叉,从而使叙述曲折生动,跌宕多姿。顺叙型的结构模式是:总叙分叙(分叙1 分叙2 分叙3 分叙n)结尾。这是一种按照事件“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自然顺序进行叙述的客观记叙方法。模式中的总叙就是写开端,分叙(其中的n代表任意自然数)写发展和高潮,结尾写结局。第二种,倒叙型:先写结局,后写事件经过的叙述方法。所谓“倒叙”,是把事件的结局或其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重要断面提到文章前面,写完结局或断面,然后才按时间顺序写。这种笔法能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倒叙型的结构模式是:本事往事。在这个模式中,本事=总叙开端 分叙发展或高潮结尾结局。这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主要事件被颠倒的自然顺序的反映。倒叙文一般把“本事”中原有的“往事”写在“本事”的结局之后。第三种,合叙型:这是顺叙和倒叙互相结合的一种叙述方法。在叙述某事的过程中暂时中断线索,插入另一件事的叙述。对全文来说,插叙仅是一个片断,插叙完后,文章仍回到原来的事件叙述上来。这种插叙不是叙述的主体部分,一般不发生在主流的时间范围内。若把这种插叙删去,虽会削弱主体的深刻性,但不明显影响主要情节的完整性。合叙型的结构模式是:总叙(分叙本事…n 分叙往事…n 分叙本事…n) 结尾。
2.记叙文的写作。记叙文有广泛的用途,除在小说中极为常用之外,还应用于非小说体(non-fiction)作品中,如回忆录、游记、日记等。在写作中人们常把叙述与描写(description)或说明(exposition)结合起来。记叙文和其他文体一样,也包含三个部分,下面概述各部分的写法。
1)引言(introduction)
其他文体的文章(尤其是议论文、说明文)在引言中一般都有主题句,但在记叙文的引言中最主要是介绍有关背景(setting),把时间、地点、人物等因素交代清楚。这里,作者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开端必须帮助读者理解事件本身,因此它必须包含导致未来变化和发展的因素。同时,在介绍必要的背景要素时,切莫使文章枯燥干瘪。
2)正文(body)
如果把记叙文分成引言(introduction ofsetting)→冲突(conflict)→情节发展(action)→高潮(climax)→结局(out-come)五部分的话,那么正文应包括冲突、情节发展和高潮三部分。冲突一般表现为两种不同思想或力量的矛盾、纠葛、撞击或对抗,它不但存在于不同人物、不同性格之间,而且存在于同一个人物的内心世界里。描写冲突要从生活实际出发,做到合情入理,深刻反映社会的复杂面貌。一般来说,有三种类型的冲突:不同人物之间的冲突(conflictamong different people);人与环境之间的冲突(conflict between people and theirenvironment);个人心灵深处不同思想的冲突(inner conflict of aperson)。情节的构成和发展是由人物性格决定的,不是由作者随意编造和支配的。因此,人物性格是情节发展的内在根据,情节是性格的外在表现。一般来说,情节的内容是由人物性格的矛盾和冲突构成的。情节常常表现为一系列故事,可以说,凡情节都包含某种故事或故事性。
情节发展到达顶点、高峰便会出现高潮。在高潮阶段,矛盾双方已剑拔弩张,斗争达到白热化程度。“决战”已经开始,人物命运即将决定,主题思想得到集中表现。高潮在记叙文中往往出现在结局来临之前。一篇好的记叙文应有冲突,有冲突才有情节发展,有情节发展才能达到高潮。这样的记叙文才有深度和力度,才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3)结尾(conclusion)
记叙文的结尾就是故事的结局。这是情节发展的最后阶段,是矛盾冲突的最后解决、人物命运的最后归宿。一个好的结尾往往能提供一个完满的答案,或答案已明确,却留下一些令人深省、回味的东西。
试分析下面这篇伊索寓言:
The Two Friends And TheBear
3.写作应注意的问题。首先,叙述故事应有明确目的,是为了阐述一个哲理?说明一个观点?批评一种倾向?还是弘扬一种美德?作者必须心中有数。记叙文大都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和作者本人的主观意向。其次,选材应精当。文章主题确定后,素材的选择是关键的一步。总的原则是选那些有意义的素材(meaningfulincident),即那些能揭示事物本质、表明主题的材料。还应注意细节的真切。细节是情节的最小单位,是作品有机体的细胞,其作用不可低估,真切而有意义的细节使作品充满生机和焕发迷人的艺术魅力,因此细节必须生动有趣,有利于主题的表现,切不可空洞笼统
二描写文的写作
描写文是一种用语言对客观世界加以艺术和主观描绘的一种文体。它把对某一物体、人物、地方或景色的印象和了解细腻地表达出来,在读者面前再现它们的形象。它的特点是其描写的具体性、生动性和创造性。描写的细节要能表达主题。同时,应该注意描写的顺序,可按照空间位置顺序、时间顺序,一般到特殊或特殊到一般顺序,递升到递降或递降到递升顺序。这里重点介绍人物描写和地点描写。
1.人物描写文(description of aperson)
对人物形象外部特征进行描绘,对于人物性格和人物形象的完整体现,有着重要的烘托作用。人物描写的功能多种多样,可以刻画人物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精神面貌,披露人物内心活动,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显示人物性格变化,突出作品主题思想。为使描写形象逼真、线条清晰、性格鲜明,作者要善于观察,调动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判断力,抓住描写对象的独特之处,并精于语言技巧,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再现人物鲜明的形象和性格。例如:
Mariak Anagian was a woman Iwould never forget.She was ninety-two years old when I met her,agentle,diminutive lady in European dress.Her face was deeplylined,and hercoarse grey hair had yellowed with the years.She spokein aquivering voice that was half English and half American.Hergnarled hands testified to the years of hard work on the farm inher homeland.Yet in her dark eyes and in her gentle manner therewas a childlike simplicity as she told me her tale.I thought,“Shehas the wisdom that comes with years of experience,and the gentlepurity of a child——a wonderful but strange combination oftraits.”(Adapted from“Writing English as a SecondLanguage”)这是一幅用凝重言辞构成的人物素描。作者首先用old,gentle,diminutive,deeplylined,grey hair,quiveringvoice等词语勾勒出主人公那苍老衰弱凄楚的形象,从其年迈的面容中看到她那智慧之光和她那孩童般的质朴无华,听到了她内心的啜泣。读后令人久久不能忘却这位饱经风霜、智慧、慈祥和纯朴的老妪。
2.地点描写文(description of aplace)
地点描写是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地点或环境进行具体逼真的摹写描绘,使读者如睹其物,如临其境。
在训练地点描写文的写作时,最好先练习一个作者十分熟悉的小地点,如教室、房间、商店、公园等,然后再练习写作一个较大的地点,如学校、街道、城市、国家等。要把地点描写得绘声绘色,有形有神、可感可触,作者应尽力做到观察入微,重点突出,描写生动,信息量大,感染力强。这种描写通常有两种方法。
1)整体印象→细节描述(overall impressionto detailed discussion)
这种方法的描写先给出地点全貌的鸟瞰,然后用细节叙述对整体印象加以描述。这种方法的特点是突出文章的主题,吸引读者。具体的写法是,首先选定你描写的地点,譬如你的教室。想想这个教室给你留下什么突出的印象。并将这种印象概括为一句话,这句话便是该段的主题句,如Myclassroom is very clean and tidy.然后就描述它如何clean和tidy。
2)细节描述→整体印象(detailed discussionto overall impression)
这种方法正好与上述方法相反,它先列出描述性细节,然后归纳出整体印象。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循序渐进,从具体到一般,能启迪读者的思维。具体写法是,先对描述对象进行细心观察,将其有意义的细节逐项列出,然后总结出整体印象,这时主题句往往放置段末。以食堂为例,可写出下面段落。
The walls of our dining room arepainted a cheer colour.The ceiling is high,and so it is airy inhere.The floor is clean and tables and chairs are plentiful.Sincethere are many windows on either side of the hall for servingfood,we can quickly get our meal.Food here has variety and dishesare delicious.The music from the speaker system is beautiful.Nowonder it is an enjoyment to have meals here.
从上面例子可看出,作者常常会在描述中抒发感情,寄情于物,打开心扉,表露心声,如本段中对“优美音乐”的描述。同时,地点描写文,由于其本身性质所决定,往往按一定空间逻辑顺序展开。
三说明文的写作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的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给人以科学知识或正确思想。一般可分为实体事物说明和抽象事理说明两大类,词典、教材、论文、实验报告、产品说明书、广告、解说词及科学小品等都属说明文。
1.说明文的写作要求
说明文应该写得条理分明,层次清楚,语言简洁,用词具体,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写作时应注意:
1)叙述顺序要清楚,即按时间、空间或重要性的顺序,进行分层叙述。
2)例证要充分而具体,切忌空泛笼统。
3)叙述要生动有趣,不仅晓之以理,还动之以情。说明文也可写得既富于说理,又生动活泼。这样,文章才更吸引读者。
4)有些文章的目的和内容比较单纯,从头至尾采用一种写作方法(如举例证、下定义等),但很多文章由于表达的思想内容比较丰富复杂,在写作方法上往往以一种为主,又兼有其他几种加以配合。
2.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英语的“exposition”比汉语的“说明文”涵盖面更广,也比汉语的说明文在文体中占有更重要地位。按写作方法,英语说明文主要分为下面六种类型(参看本书第四章第三节之三):
1)例证法(examples andillustrations)
2)定义法(definition)
3)分类法(classification)
4)因果关系法(cause andeffect)
5)比较对照法(comparison andcontrast)
6)过程分析法(processanalysis)
这里还应说明的是,上述这些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在议论文中也常采用。
3.说明文的结构类型
说明文的结构类型(参看卜玉坤,1996)(16)与逻辑思维相对应,以分析和综合为基础,主要分为三种结构类型:
1)分析型:其模式是“总说 分说1 分说2 分说3分说n”,n是任意自然数,这种类型的说明文先点明主题,即先给出主题句,然后说明细节,提供例证,其特点是先综合后分析,先一般后特殊。在这种模式里,分析居于重要地位。
2)综合型:其模式是“分说1 分说2 分说3 分说n总结”,先分说后总结是这种类型说明文的基本框架,分说部分的主要思维方式是分析,总结部分的主要思维方式是综合,后者在文章中占主导地位。
3)分合型:其模式是“总说 分说1 分说2 分说3 分说n总结”,显而易见,这类型说明文是上面第一种(分析型)和第二种(综合型)的综合形式,是分析与综合的辩证关系在文章结构上的反映,其特点是先点明主题(给出主题句),然后进行分析,提供细节,最后总结(给出总结句)。这种模式使得段落乃至文章头尾俱全,topicsentence→supporting sentences→concludingsentence三者无一遗漏。从思维形式来看,这是分析与综合相互结合的反映,运用这种方法,既可以进行抽象概括,又能进行条分缕析,其优点较多,因而掌握这类型说明文的模式具有重要意义。请看下面例段:
The police department can helppeople to deal with many kinds of problems.You can call the policewhen you have a problem in your neighbourhood,such as a robbery,atraffic accident,or neighbours who are fighting or making too muchnoise.DO not get involved in these incidents yourself.Call thepolice department and tell them the problem and thelocation.
在上面段落中,第一句是“总说”,即topicsentence,接着是“分说”,即supporting sentences,最后一句是“总结”,即concludingsentence。这种段落头尾俱全,结构完整。
说明文的种类较多,结构纷繁,但其模式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也有灵活性),除了应掌握其主要结构模式外,还应注意结构间的层次关系及其变化,掌握好结构单位的梯级层次和隶属关系。
四议论文的写作
议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来表明作者对某一议论对象的观点和主张。英语的论辩(argumentation)和劝说(persuasion)往往联系紧密,难分彼此,因此人们常用argumentation或argumentativewriting把这两者包容在其中。然而,严格来说,论辩的目的是要获得真理,但劝说的目的是要使被劝说者赞同劝说者的意愿。议论文在我国和欧美国家都有着悠久历史,并在文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议论文作为一种文体就已经成型并有了长足的发展。几千年来,议论文在政治、经济、文化及人民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使用范围也异常广泛。
1.议论文的构成
一篇议论文,无论它议论什么问题,表达什么观点,阐述什么道理,或批驳什么谬论,都是以说服读者为目的。议论文一般由论题(proposition)、论点(thesis)、论据(groundsofargument)、论证(proof)构成。论题是议论的对象,它是作者在议论文中提出并加以解决的基本问题;论点是作者在议论文中加以阐述的观点和主张,它是议论文写作的核心;论据是证实论点的根据,它是证实论点正确的材料;论证是作者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2.推论方式——三段论(syllogism)
写议论文经常要使用三段论,它是把两个判断联系起来,从而推出一个新的判断结论的演绎推理(参看本书第二章第二节之四)。我们知道,任何一个人的知识都可分为直接的和间接的两个部分,而且间接知识占的比重极大。间接知识是经过别人的实践而概括出来的,总带有不同程度的一般性。当我们遇到某一特殊事物时往往联想起有关的一般知识。特殊事物和一般知识联系起来,便可实现一个推理,得出一个新的判断结论。三段论通常由三个判断构成。第一个判断叫“大前提”(majorpremise),表示的是一般原理、原则;第二个判断叫“小前提”(minorpremise),表示的是个别对象;第三个判断叫“结论”(conclusion),是从两个前提推导出来的判断。例如:
All mothers arewomen.(大前提)
Mary is amother.(小前提)
Therefore Mary is awoman.(结论)
上面这个例子所表示的是典型的三段论,通常称为“亚里士多德式”(Aristotelianstyle)。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古希腊哲学家,他提出的这种推论方式已沿用了两千多年,今天在我们的议论文写作中还得采用它。但是,仅仅了解三段论的结构形式,还不能保证我们会运用它以得出正确的结论。为了得出正确的、令人信服的结论,我们必须严格遵守下面规则:
1)每一个三段论,只能有三个“项”(term),也称为“名词”。如上例中只有Mary,mother,woman三个名词,违反这条规定便会出现“四名词错误”(thefallacy of four terms)。例如:
All Whisky containsalcohol.(大前提)
This grape soda is a softdrink.(小前提)
This grape soda containsalcohol.(结论)
这个例子里出现了四个名词:Whisky,alcohol,grape soda,softdrink。要改正这种错误,就必须把四个名词改为三个名词。例如,下面这个例子就符合三段论的规定了。
All Whisky containsalcohol.(大前提)
This bottle of Tim Beam isWhisky.(小前提)
This bottle of Tim Beam containsalcohol.(结论)
2)在三段论中的三个“项”(亦称“名词”)都必须出现两次,而且表示的意义也必须相同。例如上例中的Mary,mother,wom-an各出现两次。要特别注意的是,各个名词的意义必须相同,有时表面上看,是同一个名词,但实际上是把两个不同的概念误认为是同一个概念。这样,也会不自觉地犯“四名词错误”。这类错误在汉语和英语句子中都常有出现,例如有个学生说:
工人阶级是伟大的,(大前提)
我父亲是工人阶级,(小前提)
难道他不伟大吗?(结论)
“工人阶级”在大前提中是集合概念,在小前提中是普通概念,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以这个推论也犯了“四名词错误”。
3)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The middle termshould be distributed once in thepremises.)。在一个推理中,大项和小项的联系靠中项。中项在前提中至少要周延一次,大项和小项才有必然联系,如果一次也不周延,大项和小项的联系就不确定,就得不出必然的结论来。
在“标准三段论”(standardsyllogism)中,大项、中项和小项的排列规则是:
major premise:middle term——majorterm
minor premise:minor term——middleterm
conclusion:minor term——majorterm
违反这条规则就会犯“中项不周延”(the fallacy ofthe undistributed middle term)的错误。例如:
有些大学生不求上进,(大前提)
张明是个大学生,(小前提)
所以,他也是不求上进的。(结论)
在这个推理中,张明是否属于“不求上进”范围呢?大前提没有肯定(因 为只是有些大学生不求上进),而现在作出的却是肯定的判断,所以推论错了。同样,下面这个英语例子也违反了“中项不周延”的错误。
Some vegetarians eateggs.(大前提)
Tom is avegetarian.(小前提)
Tom eats eggs.(结论)
这是一个错误推论,因为大前提只包括了部分对象,所以Tom只是有可能而不是必然eateggs。
4)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所谓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指的是在前提中只涉及部分外延(对象),而没有涉及全部外延(对象),所以在结论中就不能周延。如果周延,就涉及全部对象,把不应扩大的对象扩大了,反而会引出错误的结论。
违反这条规则,就会犯“不正当周延”(the fallacy ofillicit process)的错误。例如:
好电影是我们国家需要的,(大前提)
而有些好电影是外国电影,(小前提)
所以,外国电影是我国需要的。(结论)
例中的小前提是不周延的,因为有些好电影是外国电影,不能引申为:好电影都是外国电影。而在结论中作出了肯定判断,成为周延的了,这就出现了错误。同样:
All dirty people smellbad.(大前提)
Some truck drivers aredirty.(小前提)
All truck drivers smellbad.(结论)
这个英文例子也犯了逻辑错误,因为小前提是不周延的,结论周延了,便跟着出现错误。
总之,在议论文写作中,要经常使用三段论。只有真正掌握了其精神实质,才能正确使用三段论。
3.议论文的结构模式
议论文的写作经常使用逻辑思维(参看本书第二章第二节之四)。作者进行逻辑思维时,应遵循从具体到抽象或从抽象到具体等形式逻辑规律,对人脑接受的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制作,以形成正确的认识。议论文的结构依照逻辑思维规律,有三种主要结构类型:
1)归纳型(inductivetype):其模式是“分论=(分论1 分论2 分论3 分论n)结论”。这其实是归纳法在议论文中的具体应用,是先提供具体论证材料到最后形成观点的文章。论据是分论中的材料,是论证的根据和理由;论点是结论中的中心意思。
2)演绎型(deductive type):其模式是“总论分论(分论1 分论2 分论3分论n)”。这种议论文以演绎法为基础,遵循从观点到材料,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法则,经常以扩大了的三段论的方式出现,其基本框架是先总论后分论,中心论点出现在分论之前。
3)演归型(combination of deductivetype and inductive type):其模式是“总论 分论(分论1 分论2 分论3 分论n)结论”。这是演绎和归纳相结合的一种结构模式,它是议论文写作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模式,因为这种写法可克服单调无奇,平铺直叙的毛病,使文章结构完整,跌宕起伏,吸引读者,增强说服力。
4.对比论证法
在学生作文中,议论文有两种常用写法。第一种是作者在首段提出自己的论点,接着有若干段落提供论据,最后是结论。例如,以“Whodo you think should pay for education,the government or thestudent?”为作文题,这种写法大体是(限于篇幅,每段只给出主题句):
para.1:I think thegovernment,not the student,should pay for
education.
para.2:Firstly,social progressmainly results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para.3:Secondly,it is themembers of the whole society who benefit
most from education.
para.4:Thirdly,every member ofsociety has an equal right to receive
education.
para.5:So to keep societyprogressing,the government,not the
student,should pay foreducation.
第二种写法采用“对比论证法”,即开篇提出问题,然后从正反两个方面对问题进行回答,最后作者才提出自己的观点。以上述同样题目,作文大致如下:
Who do you think should pay foreducation,the government or the student?
Education is valued as one ofthe major institutions in al-most every society.Meanwhile it is avery expensive operation,so it is important to consider carefullywho should pay for it.
It is argued that education,as avery precious commodity,should be paid for by its recipients,thestudents.This view is,to some extent,justifiable.The recipients canget a lot of benefits after receiving education.For example,thepeople who have received higher education have more chances to geta goodjob,and can earn more money than those who have not receivededucation.In this sense the recipients should pay for theadvantages that they receive.
However,it should not beneglected that in fact those who have most to gain from educationare the members of society it-self,whose administrator,thegovernment,should pay for this education.This is because we aredealing with a very special commodity,which equips those people whoreceive it to use what they have learnt in the service ofsociety.And compared with what these educated people,the productsof the education system,can contribute to society,the rewards whichthey get are of less significance.
Meanwhile the law regulates thatall people should have equal rights to receive education.If thiseducation is paid for by the recipients themselves,many poorchildren will be excluded from schools just because their parentsdo not have the money to pay for it.In fact this is a policy ofdiscrimination,which of-fends the law.So it should indeed be,notthe students,but the government,that should pay for the educationsystem.
第一种写法利少弊多,“利”主要表现在这种写法易于操作,但其弊端甚多:平庸无华,主观武断,缺乏说服力。第二种写法则明显具有优势,它的论证发展犹如山涧小溪,蜿蜒流出。先是提出问题,发人深思,然后从赞同与反对两个方面提出各自的论点和论据,经过正反比较之后才提出作者本人的观点,这样可避免主观武断、强加于人的文风,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文章内容前后对比,可以明显地在结构层次上体现出来,正反两方面交叉比较,能使观点更鲜明,立意更突出。文章可形成错综变化之美,曲折有致,摇曳多姿。毫无疑问,我们应仿效第二种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