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翻了海德格尔的《林中路》,本想借枯燥的哲学问题加快入睡,结果,却被他写在前面的几句话给逗乐了。
先抄下来。为了方便评论,逐句换行成梨花体:
林乃树林的古名。--德文是怎么说的,不知道。放在中文里,就完全不必解释了:林,古今都是树林啊。
林中有路。--哦,值得注意!肯定已经有人来过了,因为鲁迅早就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些路多半突然断绝在杳无人迹处。--嘿,这有啥稀奇啊?如上句注,无人迹处,自然无路嘛,世上本没有路。
这些路叫做林中路。--奇怪,老农民也知道树林中的路叫林中路啊!俺以为哲学家会给它个别的名字,比如,象某作家说的那样,天路,或心灵之路什么的。
每条路各自延展,--都绕在一起那就叫兜圈子了,,,,,
但却在同一林中。--你议论的就是这片林子,它们能不在同一林中吗?
常常看来仿佛彼此相类。--不是仿佛,是事实:除了通往不同的方向,它们看起来应当是彼此相类吧?
然而只是看来仿佛如此而已。--只是仿佛吗?并非如此吧?
林业工和护林人识得这些路。--当然,是他们踩出来的么!
他们懂得什么叫做林中路。--晕倒!岂止是他们,我也懂啊!我们大家都懂啊!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是我们一般人的境界,敢情哲学家还处于“看山不是山”的阶段哪,见了林中路偏说自己不懂那叫什么!
译者说,海德格尔这本书,是一改传统哲学枯燥的风格的。--就是说,要玩玩辞章了呗?可惜,据这段看来,虽然他研究了尼采和荷尔德林很多年,并把诗作为拯救生存的归宿,其诗化的语言,与真正的诗,也只是“看来仿佛彼此相类。然而只是看来仿佛如此而已。”
不过,他的哲学分析确是一流的,顾盼生姿,仪态万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