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李如松与碧蹄馆战役

李如松与碧蹄馆战役

作为一个智勇双全,功勋卓越的战将,他的拼死一战被人质疑战果,屡遭弹劾。

作为一个抗倭英雄,他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与重视,却在一场场口水战里慢慢被人们遗忘。

作为一个大明军人,成就他生命中最辉煌的所在不是中原大地,而是异国一个不起眼的小山丘。

他是李如松,那个地方叫做碧蹄馆。

将他和它联系起来的是一场战役,一场至今仍然掩盖在层层谜团下的战役。

碧蹄馆,汉城以北十五公里外的一个小山丘,今天驻韩美军重点防御的三七线“警备区”,大韩民国首都的门户。战略地位的重要不言而喻。

“四百多年前,那个今天被日本游戏吹捧成神的丰臣秀吉的侵朝大军,正是兵不血刃占领首尔后,翻越这条山丘,继续兵不血刃的席卷北朝鲜,然后,然后他被兵不血刃的打惨,撒丫子顺着原路往南逃,直逃到朝鲜半岛南部海边,关门打狗般硬挺到最后,终挺成露梁海域日本鬼子浮尸万里。”

如此戏剧化的转折,只因为他们遇到了一个对手——大明。

1588年日本太阁(前关白即宰相)丰臣秀吉基本统一日本,为获取更多的土地,万历19年(1591年)6月,丰臣秀吉致书朝鲜国王云:“吾欲假道贵国,超越山海而直入于明使四百州溶化我俗,以施王政于亿万斯年。”

朝鲜因久事明朝拒绝。

1592年(壬辰年,中国万历年间,日本文禄、庆长年间)丰臣秀吉派兵入侵朝鲜。

因朝鲜的宗主国是明国,是故向中国求援,明神宗应请求派军救援,此即1592-1597年的抗倭援朝战争。

这场战争的起点是不自量力,终点是玩火者自焚!

这是场正义的保卫战,是大明和朝鲜人民携手抗击侵略者的见证。

彼时大明军队的统领,就是辽东提督李如松!

一·不世出之名将

李如松(1549-1598),字子茂,号仰城,辽东铁岭卫人。辽东总兵李成梁之长子。少年时从父熟悉军事,由武进士承父荫授部指挥同知,充宁远伯勋卫。他骁勇善战,屡立战功,再迁署都督佥事,为神机营右副将。
  万历十一年(1583),升山西总兵官,因给书中黄道瞻等人上疏皇帝,数言李如松父子不当并居重镇,被召佥书右府提督京城抚。
  万历十五年(1587)复总兵职,镇守宣府,再召佥书中府。
  万历二十年(1592)鞑靼人(东蒙古族人)哱拜作乱,屠杀百姓。李如松为提督陕西讨逆军务总兵官六月抵达宁夏,先用土垒战术,后用水攻战术,组建敢死队三鼓而下宁夏,哱拜束手。李如松进都督,世荫锦衣指挥同知。
  同年十二月,李如松率军抗倭援朝,并击溃日本侵略军大部,除全罗和庆尚二道部分沿海地区外,朝鲜其余被侵占之地全部收复。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十二月班师回国,论功,加太子太保,中军都督府左都督。
作业:李如松与碧蹄馆战役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升为辽东总兵。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四月,鞑靼骑兵侵犯辽东,李如松亲率三千轻骑追击,不料途中与数万鞑靼骑兵遭遇,李如松与部下浴血拼杀,壮烈捐躯,其地为今抚顺一带,年仅五十岁。万历皇帝痛悼之,令具衣冠归葬于顺天府(今北京)宛平县长辛店之西南。赠少保宁远伯,立祠谥忠烈。”
  一代名将,生平如此。

《明史》有云:“将门有将,得无愧乎。”

很短很短的一生,正应了那句: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

那样卓越的功勋,许是天妒……

然而现在很多人不知道李如松,是真的不知道李如松!同样是抗倭名将,戚继光的名字人们烂熟,却不知道他也在四百年前为祖国的尊严和荣耀浴血奋战到最后……

残酷!

却也不得不说历史常常如此。太多太多复杂的原因造就了这点。不过对李如松本人来说其实也无所谓,身后名本也不是他所追求的。

光荣与梦想,尊严和骄傲,他扬鞭立马,抬起头,天空依旧晴朗!

二·那远去的战场

万历二十年(1592)四月,丰臣秀吉侵朝,并妄图以朝鲜为跳板,征服中国及印度。日本侵略军长驱直入,迅速攻占釜山、王京(今首尔)、平壤诸地。

十二月,李如松宁夏征尘未洗,又奉旨为东征提督。统蓟、辽、冀、鲁诸军,克期东征。其弟李如梅、李如柏任副总兵职,同军前往。十二月二十五日,李如松率军誓师东渡,抗倭援朝!

其实丰臣秀吉的野心早已深种。早在万历六年(1578年),丰臣秀吉就曾对其当时主子织田信长进言:“君欲赏功臣,愿以朝鲜为请,臣乃用朝鲜之兵以入于明”,“席卷明朝四百余州,以为皇国之版图”。万历十五年(1587年),他又在给其妾浅野氏的信中表示:“在我生存之年,誓将唐(明)之领土纳入我之版图。”万历十六年(1588年),他在给小早川隆景的信中再次声称:“连唐、南蛮各国也要加以征服,九州之事则与王畿相同。”

万历十八年(1590年),丰臣秀吉完成了日本的统一,其侵略扩张的野心急剧膨胀。同年十一月,他在给朝鲜国王的信中公然叫嚣:“一超直入大明国,易吾朝风俗于四百余州,施帝都政化于亿万斯年”,并威胁朝鲜充当其侵略中国的马前卒。万历十九年(1591年)他在给卧亚总督的信中更是狂言:“有欲治大明国之志,不日泛楼船到中华者,如指掌矣。”

再联想后来日本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不由得顿悟:不要脸果然是日本的优良传统……

万历援朝之战的初期并不顺利,可能是明政府一开始不太重视的原因(甚至有段时间怀疑是朝鲜和日同谋)。但是从李如松领兵开始,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从有关记载看来,自跨过鸭绿江,形势就一边倒。这几十天都没有没有什么好说的,无非是中国军队追得爽,杀得爽,日本鬼子逃的仓皇。

看到这里其实我是有疑问的,之前日本嚣张的可以,长驱直入,势如劈竹。“八道几尽没,旦暮且渡鸭绿江,请援之使络绎于道”,一路逼得朝鲜的王逃往义州,要求过江“内附”,当时如何不可一世,怎么之后竟是是这个表现!

要知道当时日军的将领个个都号称是什么名将,什么“虎加藤”啦,什么“明智三羽乌”,个个吹得神乎其神。将如此,兵自然更不用说,各个打仗不怕玩命,炫耀着神乎其神的武士道……丰臣秀吉侵朝背后的野心是天大的,所以这次可是说是下了血本。

对于前后的巨大反差我也只能说:水平果然是要靠对手体现的!日本人从来都欺软怕硬。

明军很顺利,直到历史来到了这一天:大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一月二十四日。

当然作为一个有着深远影响的转折点,它的到来不是可以随便预见的。

即便是李如松也不行。

此前的数日,他成功导演了16世纪最精彩的城池攻防战——-平壤大捷,歼灭日军数万。节节胜利的形势面前,李如松下令:全军火速开进,高速追击。

一切都异常顺利,明军的大部队越过“三八线”,度过临津江,分路追击斩杀逃命的日军,并且向着一个大目标——-收复王京(首尔)挺进,那里还有日军残存的五万部队。

此行,大明军队意气风发。

王京就在眼前!

正月二十四日,明军得到朝方哨探的一条消息:“倭贼已退,京畿(王京)已空”。

为证实此消息的准确性,李如松当日即遣副总兵查大受率所部五百余骑,以朝鲜防御使高彦伯为向导,南下探查王京虚实。

二十五日晨,当查大受部的前哨到达王京以北的昌陵附近时,遭遇一小股日军双。方在短促交手之后,数量占劣势的日军被斩首百余。

第二天,苦苦等待前锋战报的李如松得到了他期待已久的消息——歼敌六百,敌大溃。先锋正火速向首尔开进,收复首尔指日可待。

胜利就在眼前,那还等什么?李如松的动作一向很快,两千骑兵(有一说是三千),就这样沿着临津江进发了,直奔王京。走到距离首尔九十里的马山馆,停了一下,然后继续前进,找寻前头部队。

到了碧蹄馆的时候,他终于找到了查大受。

在哪?

在重围之中!

为什么查大受会身陷重围,以及为什么日军又如此不同寻常的举动,这段历史,有很多争论。我觉得更可信的是日军想打一场大规模的埋伏战。毕竟之前的表现实在太丢人了,还名将呢,还灭大明呢,总得找回点面子,于是幻想着集合有生力量,找个地方,把明军蒙起头来往死里打,找回点面子不是,再鼓吹鼓吹什么“战国英雄”围歼了大明“十万铁骑”。人家脆弱的心灵也是要安慰的嘛!

我对这种弱者的心理深以为然,表示可以理解。

但是,是想放饵引鱼来着,可是查大受的前头部队太快了,速度不是他们可以想象的。于是饵没了,原定的包圈没有形成,大批的人马还没到位,但是客人已经来了,怎么办,不招待?那他就把你招待了。没办法,日军在无奈之下只能草草打成遭遇战。

以上是我对这段争议很大的历史的看法,一家之言,因此而已。

关于这一段战况,我看到了一个有趣的描述:

“两万日军发起了冲锋,参战的部队如果拉花名册,是一个今天日本战国游戏里耳熟能详的全明星阵容:立花宗茂,小早川景隆,小早川秀包,吉川广家……基层将领里也有拉风的,比如赫赫有名的‘贱岳七本枪’,都是后来被吹捧成神仙的人物,兵自然更不用说,各个打仗不怕玩命。都是日军压箱底的本钱!

明军的阵容就黯淡多了,查大受说破天也就是李如松家里的老家仆,至于参战的官兵,更都是无名小辈。若写史书,尽是跑龙套的角色。

两万明星阵容,面对三千龙套,亮起寒光闪闪的屠刀,发起决死的冲锋,清算二十多天被杀惨了的账,灰飞烟灭,仿佛就是一瞬间的事。

然后就是一瞬间,日军得到了回答——-猛烈的还击。

兵力处于严重劣势且弹药给养严重不足的3000中国军人,冷静的结阵,布防,密集的战车环绕成工事,冰冷的佛朗机炮口指向敌人的前沿。日本‘明星’们还没冲到近前,立刻遭到中国‘龙套’猛烈的炮火打击,阵型大溃,阵中的明军骑兵趁机反冲杀,直杀得日军连连败退。”

看到这里可能会有质疑,明军怎么这么强,开外挂?

这里必须提一句,查大受的人马都是精英,有着一个光荣的名字,叫做辽东铁骑!在那个时代他们出场一般都是开——“无敌”!

三·血战,无法复制的传说

辽东铁骑,当时明朝最最精锐的骑兵,甚至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为精锐的骑兵之一,无论是战术上还是装备上。尤其是在李成梁和李如松的手里的全盛时期。

下面有请百度大婶详细介绍:

“辽东铁骑指的是明朝辽东总兵李成梁父子麾下的部队,李氏一门擅长骑兵突袭,麾下最精锐的部队为李家家将骑兵队,人数约三千,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在征服蒙古土蛮部和万历朝鲜之役中战无不胜,还多次平定女真各部落的叛乱,女真叛乱首领王杲和努尔哈赤的父、祖皆死于辽东精骑刀下。崇祯年间,袁崇焕贯彻‘以辽人守辽土’政策,以辽东铁骑为前身,改编成关宁铁骑,号称‘天下第一强军’。”

再请维基姐姐:

“辽东总兵李成梁指挥的3000辽东铁骑,曾经在关外与鞑靼较量过的百战雄师,明军精锐中的精锐,配备了佛郎机火炮战车(最大射程1千米,后填装弹,发射霰弹时一发炮弹带有500发子弹,可以封锁60米宽的正面,威力惊人。)和大量三眼火铳、集束火箭(明军常备【】武器中的一种,手动点火,射程300米一次发20枝的称为‘火龙箭’,32枝的称为‘一窝蜂’,49枝称为‘飞廉箭’,100枝的称为‘百虎齐奔’)。”

这样可怕的战绩,这样强大的武装,这样……

总之一句话,那个时代,辽东铁骑=王道!

所向披靡!

跟这样的力量死磕,下场只能是磕死。武士道神马的不管你甘不甘心都得浮云!

以一当百,真的不是传说……

激烈的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天一夜,占据地利优势和兵力绝对优势的两万日军,竟然死活冲不开中国军队的防御阵地,所谓“武士道”云云,果然“名不虚传”。

可是就这样拼下去打消耗战,明军几乎没有胜算。日军反复冲锋,包围圈在缩小,明军的阵地在收缩,绝境!

我想当时的查大受应该在默念着“舍生为国,死而后已”激励着自己,想着灭一个赚一个。可是就在这个时候,李如松来了。仿佛从天而降,带着一支明军骑兵冲开日军的外围包围圈,杀进来了!

按说有增援,查大受应该是欣喜若狂,可是事实恰恰相反,问题在于:主帅来是来了,只带了1000多骑兵。当时抗倭时局未定,若说李如松在这里打住了……

另一反面,冲进来的人是明军的最高统帅征东提督李如松,外带他的一千近卫骑兵的消息一瞬间让日军沸腾了。日军总司令黑田长政紧急动员,周围三百里的日军,迅速赶到碧蹄馆参加会战。

这时候李如松已从日军阵中撕开口子冲进去,和包围圈里的查大受会合。当时的形势是:包围圈合拢,四千中国军队,面对四万占据地形兵力优势,且兴奋到顶点的日军。没有后援,没有退路,没有生力军,这是鬼门关前的绝地。

围城,真正的围城!

围城里的李如松意识到了现实的绝境,守不住,消耗不起,突围,几乎不可能。

“围数重”,这样的死地,能做什么?

我问过自己,可是很茫然,我不知道在那样的生死间隙我能否保持清醒,能否有选择的勇气。所以我敬畏着李如松的选择。

“至碧蹄馆离王京五十里,闻报我兵与贼对敌,职即督兵驰至,见得各将因贼势众方在迟疑,职当即奋喝将士如敢畏缩不前者斩首,于是官兵齐上与贼砍杀一处,从巳至午……”

曾经有个一个很红的电视剧,它宣扬的思想就是它的名字:亮剑。我在看到主人公李云龙说那段话的时候,是有些不以为然的。我当时甚至有这个想法:都是编剧YY,真正在战场上又有几个能做到?

所以知道李如松后来钢刀出鞘,战役凌云时我只能默然敬畏。军人,铁魂!

再联系一下亮剑中的台词,真的就觉得李如松会是李云龙的原型(俩人都姓李,都抗倭,都不算太好的脾气,都很狂,都对同级不怎么待见,都挺受某一高级领导的赏识爱护,都经常犯事,但是总是会被上级重新重用……我突然有种“我真相了”的感觉)。

“逢敌必亮剑!真正的剑客,与对手狭路相逢时,无论对手有多么强大。”

“我就不把这次突围当成突围,当成什么?当成进攻,向敌人进攻!”

“我要死也要死的像个爷们,我不能这样窝窝囊囊的死了,要死也要死在冲锋的路上。”

“什么武士道,老子打的就是武士道。”

劣势的兵力,疲惫到极点的士兵,向十倍于自己的敌人,发起反冲击!

所谓的亮剑,李如松做到了,他身边的明朝将士也做到了!

于是日本的“战国名将”们看到了他们难以置信的一幕,四千中国军人拿起武器,目光炯炯的怒视敌人,在一声嘹亮的战鼓后,发起了无惧的攻击。

狭路相逢勇者胜,围城悍敌肝胆摧!

很长时间我都在怀想,怀想在发出进攻号令的那一瞬间他的风采,垂死挣扎,不,依旧意气风发!

他的信仰即是战斗,不知何畏,又有何畏!

所谓勇气,所谓坚持,所谓责任,所谓信仰……

僵持的双方打着意志攻防战,渐渐地,日军的劣质外挂武士道不顶用了。

从这个意义上,李如松已经赢了。在绝地里坚持着,和数量远大于自己的敌军死磕,不放弃,不妥协,是什么力量让他们做到这点,我不知道,但是我对那种力量本能的觉得敬畏!

人性的闪光点在穷途末路时爆发出的雄浑与壮丽,是任何事物都无法比拟的!

日军和明军还在死磕,在这样慌乱而惊险的宏大的背景下,让我们再看看李如松。

在李如松后来写给万历的折子中有这么个词:“围匝数重”。

至于为什么“围匝数重”,主要是由于他习惯的冲在前面(很嚣张的习惯)。要知道那个时候的军事指挥官都是呆在后方的,很少有像李如松这么玩命的。

在战场上,李如松太扎眼,枪打出头鸟,更何况你是主帅,自然更是什么东西都向他招呼。李如松也是一份完全不将对手放在眼里的模样,打打打,冲冲冲,杀杀杀,若是累了,就退回去歇歇,广告之后精彩继续。

万军中犹如出入无人之境,此等风采,后辈只能遥想一二!

有这样的主帅,明军的战斗了瞬时可以翻一番。

也许是因为李如松的态度过于嚣张,正在肆意挥刀的他还不知道,危险正悄悄靠近。一位至今仍不知名的日本金甲将军(金甲穿的也够嚣张)挥刀直袭李如松,明显是来玩命的,危急关头,生死一线,幸好李如松弟弟李如柏眼疾手快,一箭击杀。

此番,明军精神大振,奋勇抵抗,日军的冲锋终于又被打了回来,攻击受挫不说,战前杀气腾腾的立花宗茂,小早川景隆等人,纷纷表示伤亡惨重,要求退出战斗……

日军攻不进,中国军队冲不出,战局再次陷入了僵持。

就在这时,外围喊杀声大起,明军援兵到了。

起先李如松在马山馆停下的时候吩咐副将杨元带着一千人马随后跟进(我至今都想不明白这个神一般的决定是怎么下的,我只能说很神,非一般的神),这个时候冲进包围圈的杨元没有让李如松失望,他来了,成为从心理上压制日军的最后一根稻草!

就这样,“明军得救了,七年朝鲜战争中,日军唯一一次成建制消灭中国军队的机会,就这样无情的溜走了。16世纪中日之间最大规模的野战,落下帷幕,之后,日军落下了严重的‘心理阴影’,畏惧同中国军队野战如虎,不久后明军兵临首尔城下,12万日军面对四万明军,竟如缩头乌龟般不敢出战,最终竟然不战而逃,令明军兵不血刃收复首尔。朝鲜战争第一阶段,就此结束。”

我松了口气,重重的松了口气。

那样的风采,难以描述。耀眼的无法正视。

传说,真正的传说!

“攻,必克;战,必胜,综观李如松一生用兵,深谙兵法,奇正相辅,一往无前,悍勇有貔虎之威,狡计有枭狐之谋,平壤攻坚战石破天惊,碧蹄馆遭遇战打的气壮山河,龙山奇袭战一剑封喉。”

名将,不世出之名将!

四·何谓胜败

碧蹄馆之役,是抗倭援朝中惨烈的一笔,素有“碧蹄馆血战”之称。这场战役的影响之深远,可能是中日双方事先都无法预料的。

关于战果,各国记载如下:

据李如松自己的揭报称:“职喝官兵争前砍杀,贼即披靡大溃,我兵乘胜追逐,当阵斩获首级一百六十七颗,内有贼首七名,系游击沈惟敬、通事张大膳辨验明的,夺获倭马四十五匹,倭器九十一件,比贼迟奔,因稻畦深陷马难驰骋不及穷追,收兵回营,查计阵亡官兵李世华、贾待聘等二百六十四员名,阵伤官兵四十九员名,射打死马二百七十六匹。”

“日本方面,《日本外战史》、《朝鲜征伐记》、《朝鲜军记》、《日韩古迹》等皆声称明军被斩首超过一万以上,尚有意犹未尽者,称日军一路追击直至临津江边,明军争渡逃命,淹死者无法计数,尸体阻塞江流云云。《日本战史朝鲜役》相对谨慎,给出了斩首六千的数字,但即使这个数字也超过了明军此战的参战总人数,并不具备可信性。而日军方面的伤亡,现存日方各种记载中皆称损失不过数百人。但值得注意的是:同年三月二十三日,石田等三奉行在王京检点士兵人数,统计立花宗茂、高桥统增所部仅余一千一百三十二人(《日本战史朝鲜役》),比之碧蹄馆战前之时减员一千八百多人,而此战之后立花军并未再参加任何有记载的作战,那么,除去一部分因病疫亡故和朝鲜义兵袭击造成的伤亡,碧蹄馆之战无疑便应当是其最主要的损失原因。”

“朝鲜方面的记载则持明军在以少打多的情况下双方打平的观点。”

史料各说各话,言官一片斥骂(也有李如松自己做人太狂的原因),各方势力为维护自身利益又各执一词,误解,歪曲,吹牛,种种,最终碧蹄馆之役成了今天我们看到了一团迷雾。

这样的后续恐怕是当时死里逃生的李如松始料未及的。因为封赏而愈演愈烈的南北军矛盾加深的事,大量言官上书弹劾的事,甚至牵扯到后来中日和谈的事。一场场口水仗下来,竟然比起当日的血刃进出还要凶险。很大程度上抹黑了李如松,抹黑了那场惨烈的光荣之役。

于是关于这场战役,明朝史书上留下了这么五个字:“碧蹄馆之败”。

每每看到这几个字,我都会想起那个孤傲的身影,以及那场从一开始就笼罩着绝望气氛的战役。

史与实,原来真的不只是差个声调而已。

何谓胜,何谓败,难道会因为各国史料出入颇多,某些人刻意的抹黑、掩盖而真正变了性质?

明朝言官骂李如松,南北军的势力之争,日本学者吹牛皮(面子问题),“这问题那问题罗列起来,几百年下来,却遮掩了关于此战最完整的真相:在毫无希望的绝境下,毫不放弃的中国军人,在一个毫不畏惧的统帅的带领下,面对数倍于自己的对手勇敢的亮剑,哪怕钢刀压身,战至流血凝肘,依旧没有放弃胜利的机会,终在一场意志的较量中,用绝地的反击,打垮了强大的敌人。”

真相,什么是真相?历史恐怕真的给不了解释。不说历史了,即便是当下的事情也很难下定论,各方势力各自有着代表着不同势力的言论,我们在这样一个信息复杂繁多的时代,面对着滚滚而来的庞大信息洪流,真的很难做到客观!更别说流传到以后,其真实面目又能保存几分。

误解,歪曲,冤枉……层层厚布下,我们看到的又是怎样的一种编造。

我不知道,我也因此而时常感到迷茫与无力,实史,实不是史实,更不是事实……

但是,即便如此,我依然坚信,有些东西,无论外物如何毁谤,总是会保留原来的晶润光芒!

我知道,四百年前,有一个人,他即便被逼至兵家死地也没有稽首投降。

我知道,四百年前,有一群人,他们远赴异国,在危难时对邻国伸出友谊之手。

我知道,四百年前,有一场战争,它的起点是正义与自卫,终点是“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戳”。

最后,我想说的是:李如松,始终是我最喜欢的战将,没有之一。

“他不是一个与人为善的人,他桀骜不逊,待人粗鲁,但这些丝毫无损于他的成就与功勋,因为他是一个军人,一个智勇双全、顽强无畏的军人。在短暂的一生中,他击败了敌人,保卫了国家,他已经尽到了自己的本分。”这是当年明月对他的评价。

是的,他不完美,但是他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和本分。这就够了,足够了。

“提兵星夜到江干,为说三韩国未安。明主日悬旌节报,微臣夜释酒杯欢。春来杀气心犹壮,此去妖氛骨已寒。谈笑敢言非胜算,梦中常忆跨征鞍。”(李如松,赠给朝鲜都休察使柳成龙)

我常常默念着最后一句,想象着那个孤傲的身影。

名将已逝,风采依然。

不问身后名,只愿敌寇尽!

四百年华已过,其纵马驰骋之背影,依然清晰……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294212.html

更多阅读

借鸡生蛋:李如成暗吞雅戈尔集团的新工具——上海凯石!

外界一直认为,雅戈尔集团的服装、房地产和金融投资三项主营业务是并驾齐驱的“三驾马车”。我们想知道的是,上海凯石这家投资公司扮演的是什么角色?上海凯石进入我们视野,从2008年12月3日雅戈尔董事会公告开始。“关于聘请上海凯石投资

闲谈水浒人物之:裴如海与潘巧云

闲谈水浒人物之:裴如海与潘巧云文/夏建宏《水浒传》第四十五回、四十六回中,作者施耐庵为我们叙述了二婚貌美少妇潘巧云因与仰慕她的师兄——报恩寺和尚海公即海阇黎裴如海偷情被杀的故事:潘巧云背夫瞒父,夜里与裴如海家中偷情,为其二

唐玄宗李隆基:开元盛世与安史之乱

唐玄宗李隆基:开元盛世与安史之乱  在奶奶武则天死后,中宗懦弱无能,结果朝政大权落到了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之手,原来发动政变恢复唐朝的功臣、宰相张柬之也被他们贬官驱逐,太子李重俊被杀。韦皇后效仿原来武则天的做法,让自己的兄长韦温

声明:《作业:李如松与碧蹄馆战役》为网友情挽颂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