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广州的岭南民居,“北有陈家祠,南有聚龙村。”陈家祠的名头够大,没人不知,来广州旅游的没有不去陈家祠的,陈家祠是广州旅游是必游景点,但陈家祠我已经去过许多次了,感觉甚佳,那么聚龙村呢?能够与陈家祠齐名的聚龙村还没去过,于是偷得一日闲,在一个周末,去聚龙村及其周边来个一日游。
聚龙村牌坊
聚龙村位于广州芳村(荔湾区)地铁到芳村出,或公交车64路、181路、217路在大冲口站下可到达,我们趁181路车驾轻就熟地在大冲口站下车,沿着涌边左手边是珠江岸边,走过对面就见到河涌边的青砖古建筑群落,这就是聚龙村。
牌坊外的聚龙桥和小涌(读作“冲”)
聚龙桥
跃龙桥
聚龙村是有一百一十多年历史保存完好的清代古建筑群,聚龙村现占地5200多平方米,前后三排,保存下来的古屋有19栋,在1914年增建了一栋房子,如今共20栋。而且至今仍居住着上百名男女老少,是一座活生生的古建筑群,是活着的古董。
聚龙村牌坊广场
牌坊广场一侧的邝氏家塾
村口的邝家举人进士牌
聚龙村又名"邝家村",在光绪五年(1879年)由一批祖籍台山的邝氏华侨买地而建。聚龙村坐落在冲口街陇西与招村之间,村口正对一湾河水,整修过的河岸两边古榕蔽日,仍带有田园风光。
聚龙村大屋
清朝的广州,一口通商,钱财滚滚。聚龙村的兴建者---广东台山邝姓家族闻名而来,在原本是一片河滩沙地的芳村冲口,辟出一块面临水道、水通广州的风水之地。10年耕耘、修建,人丁逐渐兴旺,到光绪十五年(1889年),20幢整整齐齐青砖楼房和100亩良田沃土奠定了聚龙村的乐土。
聚龙村这些民居建筑,外观整齐划一,但其类型实际上有5种,每一座又各有不同。在百余年的使用中,差异很大,所以这19栋古民居实际上无一完全相同。
每栋房屋都是青砖黑瓦,
有围墙和小小的院落
大门
在建筑形式上,这些民居都是两层砖木楼房,基本形式是典型的粤中三间两廊式,经过向纵深方向发展,组合成民间所称的“三上三下”式楼房,具有浓郁的岭南建筑风格。
门户都相当
聚龙村1号楼,主人邝觉明,在广州太平南路建有10多栋商铺。
聚龙村2号还是私宅,属于私人所有,不可以随便拆迁的。
邝其照,聚龙村3号主人,任清朝政府派驻新加坡的商务领事、驻美商务参赞助理等职,商而优则仕。
邝伍臣,聚龙村12号楼主人。乘船顺水路到广州,纵身商海,长袖善舞。创办了矿美南兄弟鞋厂,产品远销东南亚,还有天元茶楼(现广州清平饭店的前身)。
聚龙村21号楼主人邝横石,为清朝末民国初年显赫一时的"黄金巨子",在香港创办"丽兴金铺",在广州设立分号。
聚龙村16、17、18、19号房屋,如今被定为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部结构保存最为完整。这几幢建筑都是青砖、石、木结构,入口设腰门、趟栊和厚木板大门。屋内有3道木雕屏风,分隔出门官厅、天井和正厅,而大厅两旁则是对称分布的4间房。第三道屏风的上方是神楼,饰以金碧辉煌的木雕。这些格局和西关大屋很相似。此外,兴建聚龙村时,正是我国传统建筑受西方影响、并开始发生改变的时期,聚龙村的主人又是一群华侨,在西关大屋的基础上,他们融入不少西方建筑元素,如国外多层建筑的一些理念,形成别具一格的建筑特色。
造型竹和莲花的下水管道
趟栊和厚木板大门
--
西式阳台
中西合璧
战乱结束后,聚龙村并未重振旧日的精神,离去的邝姓人家也大多没有再回来。岁月流逝,聚龙村里除了二十来栋老房子还提示着往昔的记忆,村里早已物是人非了。
静静的胡同
最高建筑
今非昔比
北斗七星的沙井盖
村外的凉亭
邝氏后人欢迎你!
优雅安静的聚龙村
聚龙村很小,又不让进屋参观,小半天就走了个遍,聚龙村啊真的不好意思与大名鼎鼎的陈家祠相提并论。一预计一天游的时间还剩有半天多,就顺便又去游玩了与聚龙村同饮一涌水“君住小涌头,我住小涌尾”隔着芳村大道相望的珠江边的一片后工业创业园区,也仿照北京的“798艺术区”起名为“922创意社区”。
922创意社区
人民公社遗物
毓灵桥横跨于芳村区芳村大道东大冲涌,是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毓灵桥始建年代不详,有关资料记载为清中叶,但是据考古海珠区晓港公园明代石桥的一位专家到现场考察后判断,该桥建筑风格与晓港公园的明代石桥同出一辙,有可能是明末清初的建筑物而非清中叶。建桥之初是没有桥拦,是后期清朝加建,1992年芳村区再次重修桥栏。“毓灵”之名是因为历史上这里曾被称为钟秀乡,取其“钟灵毓秀”之意而成。
毓灵桥长25米,宽2.04米。全桥分三段:桥身和两边引桥。桥身长7.6米,两边引桥长分别为6.25米。整座桥由石料质地坚硬的青油麻石造成。
桥身由十五节宽厚均为40厘米的完整石条块组成,呈丁字形结构。桥下有两个桥墩,宽厚各为2米,接近水面部分作船形状,作用于减少水的冲力。桥栏每边是7块厚20厘米、高72厘米的石板,间以8条高90厘米的石柱镶嵌而成。整座石桥结构紧密,造型古朴,没有雕刻任何花纹图案。
1922年的工厂厂房是中国工业的萌芽时期吧
1922年的工厂厂房
对面的女孩看过来看过来,这边的风景也不赖......
聚龙村一日游结语,不错,任贤齐《对面的女孩看过来》背景音乐起:对面的女孩看过来看过来,这边的风景也不赖......有历史,有文化,有创意,有传承;有风景,有古董,还有小桥流水。
附:聚龙村官方简介
120年前,如今聚龙村一带,还是一片宽阔的河滩沙地。芳草萋萋,绿树夹岸,清澈明净的大冲涌,东接珠江,西至东漖村,如一条玉带,在它前面飘然而过。
故事的开始,得从100多公里以外的台山说起。清代,台山已有不少人出洋谋生,生活较为富裕,然而,随着人丁日益兴旺,要觅得一块好住宅地却不容易。光绪五年(1879年),台山有三兄弟叫邝敬贺、邝敬庚、邝敬赍,他们召集族人开会,提议:台山人多地少,不如派人去省城广州附近物色一处地方开村定居?大家一致赞成,并委派这三兄弟去物色地块。
邝氏三兄弟水陆兼程来到广州,看了很多地方,都不甚满意。有一天,他们来到大冲口以西一带,被这里的风光深深吸引:这里毗邻珠水,风景优美,渔船穿梭往来,夕阳西下,渔歌唱晚,别有情趣。风水先生仔细察看这里的地势环境后,不禁啧啧称赞:若在这里定居,族人必有发达之日。
半信半疑之下,经族人同意,财雄势大的邝氏家族,以每亩200两白银的价格,向村民买下涌边数百亩地,开始了他们合族迁居的梦想。他们在涌边搭建一间茅屋作为筹建处,雇用沙船装沙,把坑坑洼洼的河滩、水塘填平,然后规划建房所需面积,其余的用作耕地。
也许是受到国外的影响,邝氏族人建村方式很特别,有专家称之为“原始房地产开发模式”。他们先请人进行规划测绘,每座房子都坐北向南,占地平均约为230平方米,共建20座,然后便进行招商承建,筑3米高的围墙,建20多米高的东西炮楼(又叫更楼),用麻石铺设大路小巷,路边植树栽花,建石桌石凳等。花了整整10年,直到光绪十五年(1889年),20座格局基本一致的青砖大屋,整整齐齐地出现在大冲涌北岸。
房子建好后,邝氏族人便进行定价认购,前排每座白银3000两,中间一排每座2500两,后排每座2800两。为避免发生争端,经过协议,他们以抽签方式进行分配,各安天命,而其他田地作为村中公田,招工承耕,收入作为村中公偿。
村建好了,叫什么名字?建村动工挖土时,这里冒出红朱岩石水,风水先生称为“龙出血”,于是大家便把它叫做“聚龙”。
由于广州和珠三角地区交流频繁,聚龙村民居受西关大屋影响颇深,由它演变而来。此外,兴建聚龙村时,正是我国传统建筑受西方影响、并开始发生改变的时期,聚龙村的主人又是一群华侨,在西关大屋的基础上,他们融入不少西方建筑元素,如国外多层建筑的一些理念,形成别具一格的建筑特色。
因此,在建筑形式上,这些民居都是两层砖木楼房,基本形式是典型的粤中三间两廊式,经过向纵深方向发展,组合成民间所称的“三上三下”式楼房,具有浓郁的岭南建筑风格。聚龙村16、17、18、19号房屋,如今被定为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部结构保存最为完整。这几幢建筑都是青砖、石、木结构,入口设腰门、趟栊和厚木板大门。屋内有3道木雕屏风,分隔出门官厅、天井和正厅,而大厅两旁则是对称分布的4间房。第三道屏风的上方是神楼,饰以金碧辉煌的木雕。这些格局和西关大屋很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