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练习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及答案

张震雷整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解释黑体字词

1、乐者(考虑,想到)(和,一起)2、竹柏影也(原来 )

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到)4、相与步于中庭(一起)(散步)(在)

5、少闲人如吾两人者(只是)(罢了)

6、月色入(门)成语例:足不出户户枢不蠹门当户对

7、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然”作“……的样子”解例:俨然、豁然、木然

8、怀民亦未(睡觉) 成语例:废寝忘食寝食难安 寿终正寝

9、水中藻荇交横(交错纵横)用法相同例:《桃花源记》中的“妻子、绝境、交通”

二、翻译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三、“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透露出作者被贬后内心寂寞悲凉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复杂心境。

四、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五、简要谈谈你对文中“闲人”的理解。

指被贬之人,身处逆境而追求心灵宁静的人。暗示世人多为功名富贵所累。表达了作者失意后陶醉于自然的淡泊心境,又显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牢骚和伤感。

六、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B)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七、苏轼在这篇游记中抒发的“闲人”情感和下面哪篇文章的感情最为接近?( C )

A 范仲淹《岳阳楼记》B 欧阳修《醉翁亭记》

C柳宗元《小石潭记》D 陶渊明《桃花源记》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月色入户()2.欣然起行()
3.念无与乐者()()4.相与步于中庭()()
5.水中藻荇交横()6.庭下如积水空明()
7、盖竹柏影也()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及答案
六、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八、“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二)西湖游记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俶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词。
从武林门而西()突兀层崖中()
即棹小舟入湖()才一举头()
2.从文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对西湖向往已久,亟欲一览的迫切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写了哪几种景物?主要用了哪种修辞?

答案
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四、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②“念无与乐者”:可见其很少有人与他交游往来,“闲”。
五、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六、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七、月光 竹柏影 比喻
八、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头大睡,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因此要“寻”,其次,“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 
九、B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294306.html

更多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及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34中李清华[设计思想]  本文是一篇小品文,仅84字,但言简意丰。初二的学生理解字面含义并不太困难,但要读懂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本设计拟通过带领学生反复地诵读课文,以读带讲,循序渐进,层层深入,通过品味

《答谢中书书》练习题和《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

《答谢中书书》练习题一、 填空《答谢中书书》选自《 》作者 是 时期的思想家。有作品《 》。“书“的意思是 ,”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 。本文中的“康乐”是指 朝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五色交辉 2、四时俱备 3、晓雾将歇4、夕日

解读《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解读《记承天寺夜游》 方 睿一向提到苏东坡,人们大约都会不约而同地想起“大江东去”之类的豪放文字,天生有一种鼓荡之气,大有一种栏杆拍遍、挑灯看剑的酣畅。毫无疑问,苏轼是一代文学大家,宋文、宋诗、宋词都在他的手中达到了高峰,其

声明:《《记承天寺夜游》练习及答案》为网友冬日戀塵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