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壶春”还是“大壸春”?
说起上海的生煎馒头,老上海最有名的就两家:浙江路上的“萝春阁”和四川路汉口路转角上的“大壶春”。据说这两家店的老板是一个人,名叫唐妙泉(一说唐妙权)。“萝春阁”原来是摆在王楚九“萝春阁茶楼”旁的一个做生煎馒头、“蟹壳黄”、牛肉汤的小食摊。因为生煎馒头味道好,价格便宜,生意特别好。茶楼里的老茶客喜欢吃它的生煎馒头,是最大的顾客群,所以称生煎馒头为“萝春阁生煎”。后来王楚九也默许唐妙泉用“萝春阁”正式作为生煎馒头店的名字了。1932年,唐又在四川路汉口路口开了一家“大壶春馒头店”,不料生意又是特别的好,每天有人排队来买生煎馒头,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解放后。所以上海人无论大小都知道吃生煎要吃“萝春阁”和“大壶春”的。
我过去凡是到外滩附近办事情,总要到26路无轨电车海关终点站旁的“大壶春”吃生煎、牛肉汤。后来弟弟住在浦东大道,经常给母亲带浦东“大壶春”的草虾生煎,我也时常沾光。
最近我读到一本张晓栋的“洋泾浜:上海往事”。书中说,“大壶春”原名实际上不是“大壶春”,而是“大壸春”。有老先生曾经多次指出大家读错字了,但是大多数人不相信。后来找到了一张三十年代的“大壶春”老照片,一看确实是“大壸春馒头店”。书中的这张照片我翻拍了下来,与大家共同见证。
我查了一下字典,“壸”字念KUN(音:困),意为宫闱中的路。其他解释有壸奥(室内深处,也用以比喻事理深微隐奥的地方);壸闱(内宫);壸阁(闺阁、闺房);壸闱(宫闱、闺闱);壸则(妇女行为的准则、榜样);壸 训(为妻室者的言行仪范)等。
再仔细想想,当年为唐妙泉起店名的肯定是位老“学究”,新店名也许要与“萝春阁”意思相近,所以起了个“大壸春”。“大壸春”――皇宫里一条幽径或一个闺阁的名字,与“萝春阁”倒蛮配的。唉,中国文人老是搞文字游戏,“壸”字比“壶”字只多了一横,让我们大家读了几十年的“白字”,而且要将错就错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