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媒体上看到“敌社情”三字,吃惊不小,仿佛回到战争年代了。后查词语解释:“敌社情”是刚建国时公安机关每天都要上报的《敌情通报》和《社情通报》的合称。《敌情通报》指针对国民党特务机关和国外情报机关活动的情报汇总,《社情通报》则大多与民众舆情及刑事情报、治安动向有关,也包含反间谍情报。“敌社情”为公安、武警等部门常用专业词汇,是敌情和社情的简称,现在与人民、与社会为敌的敌人,也渗入到社会中活动,所以“敌社情”也可以指“敌人在社会中的情况”。
原来“敌社情”是一个“战时”语词在和平年代的沿用。解放后,战时语汇几乎被全套地沿用到新中国的政治运动和社会管理中,比如战斗、革命、捣毁、不惜一切、消灭等等。“团结”,便是一个唐宋时的战争语词,指地方民兵丁壮,为抵御匪寇结为一团。团结的对面是有一个敌人存在的。团结必然紧张。我们提倡的“民族团结”,其实把各民族置于一种不自然的紧张状态。我提议以“民族和谐”取代“民族团结”。“和谐”是一种无敌对的平等生活状态,这是各民族都向往追求的。
由战时语汇延续的战争思维,远没有结束。至少从执政管理层面,我们还没有创造出适应和平发展时期的语言体系,战争语汇还被大量地应用于公文与现代社会管理中。“敌社情”便是对战时语汇不加思索的套用,该词构因“敌”在前,有把敌情放大笼罩社区的不安全感。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战争时期。我建议把“敌”删了,直接改为“社情”。这是一个正常社会的正常表述。新疆的大局是安定的,远没有到用“敌社情”来表述的程度。
面对如此强大的中国,谁会相信“东突”能把新疆分裂出去,太可笑了。我们在战术上严控严打分裂恐怖势力,在战略上却不必视其为“大敌”,抬高其身份。他们只是危害社会安宁的个别恐怖分子,依法侦破,依法处置,不能因个别恐怖事件,将全社会拖入令人不安的“敌社情”中。
201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