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表达技巧
板块精练
板块1抒情手段
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秦淮杂诗
王士
年来肠断秣陵①舟,梦绕秦淮水上楼。
十日雨丝风片里,浓春烟景似残秋。
【注】 ①秣陵:今南京。
两首诗都写到“春如秋”,对比分析两诗表情达意上的不同。
【解析】解题时要联系两首诗的内容,柳诗重在写景,通过凄迷的秋景来抒发自己内心的凄苦;王诗重在怀古,借南京昔盛今衰来抒发兴替之感。
【参考答案】柳诗借景抒情,王诗借古抒怀。柳诗用花谢、叶落、莺啼来渲染一种悲凉的氛围,抒发了诗人被贬离乡之情。王诗以“雨丝风片里”“浓春烟景”等意象表达出作者对南京古城低回不尽昔盛今衰之感。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赴官寿安泛汴①
张 耒
西来秋兴日萧条,昨夜新霜缉缊袍②。
开遍菊花残蕊尽,落余寒水旧痕高。
萧萧官树皆黄叶,处处村旗有浊醪。
老补一官西入洛,幸闻山水颇风骚。
【注】 ①这首诗是诗人赴洛阳府就任寿安县尉,途经汴河之作。②缊袍:以乱麻为絮的袍子。
(1)诗歌的首联“西来秋兴日萧条,昨夜新霜缉缊袍”的含意和作用是什么?
(2)诗歌中间两联把诗人丰富的情感寄托在景物的描写中。请结合具体诗句对此作简要分析。
【解析】(1)第一问理解句子的含意,一般应首先分析重要词语的含义,然后整体理解句子意思。对诗句作用的分析要看诗句的具体位置,诗歌开篇的作用往往是:统领下文、渲染烘托、铺垫引出、确定全诗的情感基调等。
(2)这首诗首联描写了季节的特征,表明天气已经开始寒冷;中间两联主要描写了汴河两岸的景象,这两联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最后一联是诗人复杂情感的具体体现。
【参考答案】(1)含意:秋天来了,西风瑟瑟,到处萧条一片;昨夜下了霜,人们已经开始做棉衣了。作用:首联描写了萧瑟的环境,暗示了诗人悲凉的身世,营造出一种萧条冷落的意境,为全诗定下情感基调。
【参考答案】(2)中间两联描写了霜秋时节菊花的残蕊、留有旧痕的河床、黄叶飘飞的树木等,表现了诗人在年纪比较大的情况下做一个小官的落寞情怀;而“处处村旗有浊醪”是落寞情怀中的一种振奋,表现了诗人对山水美景的期待。景物的多重性体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3、(2010·保定调研)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谒荆公不遇
方惟深
春江渺渺抱樯流,烟草茸茸一片愁。
吹尽柳花人不见,春旗催日下城头。
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鉴赏此诗。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题目已限定了鉴赏的角度,即“情景关系”。那么,解答此题时,考生首先要分析诗中写了什么景,通过对“景”的描写抒发了什么“情”。最后再说诗中“景”和“情”的关系,如“以景写情”“情景交融”等。
【参考答案】通过春江、烟草、柳花、春旗、落日等景物描写渲染苍茫迷离的氛围,表达了作者访友不遇的怅惘之情。本诗采用以景写情的手法,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4、(2010·宜昌二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和晋陵①陆丞《早春游望》
(唐)杜审言②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③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忽闻歌古调④,归思欲沾襟。
【注】①晋陵,即今江苏常州。②杜审言,初唐著名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先代已迁居洛阳巩县。作此诗时,作者在江阴县任职。③淑气,春天温暖气候。④古调,这里指陆丞作的《早春游望》。
诗的首联为抒情埋下了伏笔,颔颈、颈联两联与尾联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方式和概括诗歌主旨的能力。解答前一问时,首先要明白诗歌有哪些抒情方式,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直抒胸臆等;其次,分析具体诗句,看所问的诗句分别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解答后一问时,可先找出诗歌中表达感情的句子,如本诗中的“归思”,再分析诗歌各联所表达的感情,最后确定本诗抒发的感情。
【参考答案】颔联、颈联承“物候新”展开描写,借写他乡春色,暗点怀乡之思,这是借景抒情;尾联则直抒胸臆,点明“归思”的主旨。
板块2描写手法
1、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江 上
王安石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江 上
董 颖①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注】 ①董颖是个穷困潦倒的诗人,一生为生计所迫而奔走异乡。
(1)试从动静角度对两首诗前两句的写景特点加以分析。
(2)两首诗的第四句分别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题干中“前两句的写景特点”的限定。组织答案时,可以先试着自译一下有关诗句的大意,然后从“动静角度”进行分析,比如“却低徊”“一双鸥”显然属动态描写,而景物的背景则是静态的。
【解析】(2)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忽见千帆隐映来”承“青山缭绕疑无路”而出,可以让我们自然地联想到陆游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而“待汝成阴系钓舟”中,重点词无疑是“系”(表示惜别)和“钓舟”(暗示着漂泊),再联系小注中对董颖生平的介绍,答案也就基本明确了。
【参考答案】(1)王诗:阴云中,含雨的晚云似在低垂慢移,静中有动,悠远含蓄。董诗:万顷秋江之上,双鸥飞舞,忽高忽低,静中有动,空阔寂寥。(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答案】(2)王诗阐述了困难与黑暗中往往蕴 涵着希望和光明的哲理。董诗不仅写出了作者惜别的心情,也表达了对安定生活的向往。(言之有理即可)
2.(2010·潍坊二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忆秦娥 邯郸道上望丛台有感
曾 觌
风萧瑟,邯郸古道伤行客。伤行客。繁华一瞬,不堪思忆。 丛台歌舞无消息,金樽玉管空陈迹。空陈迹。连天衰草,暮云凝碧。
【注】1169年隆冬,在去金国进贡时,作者路过邯郸望见六国时期赵王宴乐之所——丛台,遂作此词。
(1)请分析“繁华一瞬,不堪思忆”在结构上的作用。
(2)“虚实结合”是这首词的突出手法,请结合全词加以简析。
【解析】(1)回答此题首先要注意这句词在词中的位置,还要联系上下文内容,把握住重点词“伤”“繁华”“思忆”,则不难看出是过渡作用。
【解析】(2)解题时要结合全诗来看,哪一部分是“虚”,哪一部分是“实”。下阙中头两句想象以前的繁华景象,后两句实写眼前荒凉。此外,虚实相生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此处是以虚衬实。
【参考答案】(1)承上启下(过渡)。承上文的“伤”,点明了引发伤感的原因,又引出了下阕对赵国故都繁华奢靡景象的思忆。
【参考答案】(2)运用想象虚写了古时繁盛一时的丛台歌舞奢靡的画面,实写了邯郸古道上萧瑟秋风中衰草连天的凄凉景象。以虚衬实,寄寓了词人对宋王朝割土分疆、国势衰微的悲痛之情。
3、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淡黄柳
姜 夔
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惟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注】 金人南侵,南宋偏安江南,合肥当时已成边区。
词的上阕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是怎样营造的?试从描写的角度加以简析。
【解析】解题时要首先把握整首词的情感,结合词前小序中“凄凉”二字不难看出上阕意境。如何营造意境,要注意词中的重要意象及其描写角度,如“晓角”“吹”是从听觉来写,“寒恻恻”是从触觉来写,“看”则说明是从视觉来写。另外,回答时要结合诗人情感。
【参考答案】凄凉(凄清、岑寂)。词人从听觉角度描写了“晓角”,从触觉角度描写了天气的寒冷,从视觉角度描写了“空城”和柳色,这些描写写出了巷陌的凄清和词人的孤寂。
4、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结合全诗,简析作者用什么手法写“溪居(农村)”景象的?所写景象有什么特点?
【解析】回答本题时需注意抓住整首诗描写景物的技巧和语言。这首诗纯用白描,不做作,不涂饰,朴素自然,平淡疏野,真可谓洗尽铅华,得天然之趣,因而诗味浓郁,意境悠远。透过这一切,我们还隐约可见一位翘首拈须、悠然自得的诗人形象,领略到他那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和闲适舒坦的心情。
【参考答案】诗人用白描的手法,为我们绘出一幅素淡清新的水乡风景画:临水的村庄,春日无闲人,大人都干活去了,只剩掩着的柴门、疏落的篱笆、汩汩的溪水、飘荡的小船、玩得痛快的村童……村落宁静,静中有动,一切都和谐而富于诗意,充满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
5、(2010·汕头月考)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洞霄宫①
林 逋
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
凉阴一鸟下,落日乱蝉分。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
【注】①洞霄宫:在今浙江余杭县西南大涤洞,一向是游览胜地。道家认为大涤洞是第七十二福地,唐代建有天柱观,北宋改名洞霄宫。
此诗颔联写景极有特点,请结合诗句从两个方面作具体赏析。
【解析】解题时要注意写景角度和手法。如声色结合,视角的变化,动静结合等。还要注意描写手法的作用,以及所描绘出的意境。
【参考答案】①色彩绚丽。用了“碧”“红”“青”“白”四字,铺开一幅彩绘,见得秋山秋水,一派鲜艳,毫不枯淡。②对比强烈。涧是碧色,却流红叶;树是青的,却映白云。③动静相生。“流红叶”何其匆匆,“点白云”何等悠闲。④俯仰相衬。“碧涧……”是向下看,“青林……”是抬头看,俯仰之间何等空阔自然。
板块3修辞手法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虞美人
秦 观①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潆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注】 ①秦观: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苏门四学士”之一,一生多次
被贬。
(1)“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句中的“碧桃”和“凡花”指什么人?这里
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2)“乱山深处水潆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寄寓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解析】解题时要联系小注的内容来知人论世,另外,结合诗中意象特点来联系诗人实际情况,可以看出诗人写花,实则伤己,以花喻人来抒发自己的愤懑。
【参考答案】(1)分别指杰出人才(品德高尚的人)和一般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参考答案】(2)身为仙品奇葩却开放在乱山深处,虽美丽如画,却无人来欣赏。这里词人以如画的碧桃自况,委婉地表达了怀才不遇、不被重用的感慨。
2、(2010·佛山一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未展芭蕉
钱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本诗突出的特点是连用了几个比喻,请任选一处分析其意蕴及表达效果。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答题时先明确诗歌哪里运用了比喻修辞,因为诗歌题目是“未展芭蕉”,而诗句并没有出现芭蕉这一意象,由此可知诗句中的“烛”“蜡”“芳心”“书札”就是“芭蕉”的喻体。回答其意蕴及表达效果时需要结合有关诗句,并紧扣比喻修辞的特点。
【参考答案】将未展芭蕉比作蜡烛。比喻非常新颖,蜡烛通常给人的感觉是红亮、温暖,这里却说“冷”“绿”,“冷”使人感到那紧紧卷缩的芭蕉上面似乎笼罩着一层早春的寒意;“绿”则给人以美丽的联想。
或:把未展芭蕉比成芳心未展的少女。在料峭春寒中卷缩着“芳心”的芭蕉,仿佛是一位含情脉脉的少女,由于寒意袭人的环境的束缚,只能暂时把自己的情怀隐藏在心底,把未展芭蕉宛若少女娇怯羞涩的神情出神入化地传达出来。
或:将未展芭蕉比作未拆封的书札。未展芭蕉像是深藏着美好情愫的密封的少女书札,严守着内心的秘密。“会被东风暗拆看”,既准确地传达出大自然的微妙变化,又惟妙惟肖地写出了少女娇羞的情态,形神兼备,意味无穷。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云
来 鹄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一边是禾苗行将枯死,一边是白云悠悠,形成鲜明对比。同时也可看出诗人赋予云更多的人的色彩,是对与云一般的不问百姓死活的权势者的讽刺。
答案:三、四句运用了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一边是大片禾苗行将枯死,急盼甘霖,一边却是云朵高高在上,悠闲从容,化作奇峰。表现了作者对见死不救的云的憎恨以及对“不问苍生”的权势者的抨击。
4.(2010·江西五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午 枕
王安石
午枕花前簟欲流,日催红影上帘钩。
窥人鸟唤悠扬梦,隔水山供宛转愁。
有人说三、四两句很有艺术表现力,请你说说诗人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把握思想感情,可抓住一个“梦”字和一个“愁”字。由于没有交代写作背景,所以鉴赏时可以回避政治失意之类的措辞,就事论事地说“忧愁”。表达技巧上可从拟人、对比、衬托等方面思考。
【参考答案】①诗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鸟和山都人性化,表达了作者的忧愁。②采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用“窥人鸟”的无情来反衬“隔水山”的有情。③“悠扬”“宛转”,前者是双声,后者是叠韵,因声见情,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缠绵不绝的情愫。④三、四两句对仗工整,语意连贯:诗人因鸟唤而梦醒,因梦醒而见山,因见山而人愁,展现了一个相当复杂的心理过程。(答对两点即可)
5、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书 事
(唐)王维
轻阴阁①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华子岗
(唐)裴迪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注】 ①阁:同“搁”,停止。
两首诗虽然所写景物各不相同,但在写法上却极为相似,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要找出拟人的修辞并不困难,关键是审题时要抓住“分析”二字,就是要做具体的分析,哪里用了拟人,有什么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两首诗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景物以生命。如王诗中一个“欲上”写细雨后的青苔好像是从地上蹦跳起来的天真烂漫的孩子,亲昵地依偎到自己的衣襟上来。裴诗中一个“侵”字,写云光追逐自己的足迹,写出了夕阳下诗人一步一步下行的生动情景;一个“拂”字,写山色好似轻拂诗人衣衫,状其苍翠欲滴,青翠可爱。
板块4构思技巧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岁 晚
王安石
月映林塘淡,风含笑语凉。俯窥怜绿静①,小立伫幽香。
携幼寻新的②,扶衰坐野航。延缘③久未已,岁晚惜流光。
【注】 ①绿静:指水。②新的(dì):菊花始开。③延缘:徘徊流连。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的作用。
【解析】解答时要注意诗句的位置,因为是尾联,所以对诗歌主旨的揭示、深化作用必不可少。不仅如此,还要解答出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由叙及情,揭示主旨。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景色的喜爱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与珍惜之情。(意思对即可)
2、(2010·武汉4月)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龙兴寺老柏院
张 在
南邻北舍牡丹开,年少寻芳日几回。惟有君家老柏树,春风来似不曾来。
(1)“春风来似不曾来”有两层意思,请具体说明这句诗含有哪两层意思。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回
答。
【解析】(1)此题考查对诗中关键句子含意的理解能力。题干已明确提示诗句含有两层意思,考生要先找准回答这两层意思的角度。抓住诗中的两个对象(柏树和观赏者)及句中关键词“似”,就能够准确解答此题。
(2)此题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一要准确回答出诗歌主要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二要分析诗歌是怎样运用反衬的,三要分析诗歌运用反衬的表现手法对表现诗歌主旨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1)一层意思是就老柏树自身而言的,表现老柏树不受自然条件的干扰,无论春风来还是不来,它都始终保持自己原有的风姿;另一层意思是就观赏者而言的,表现人们对它视而不见的态度,即使是春风吹来的时候,人们也不会去关注它。
【参考答案】(2)主要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这首诗用世人对牡丹的趋之若鹜来反衬对老柏树的视而不见,突出了老柏树孤独寂寞的处境,表达了作者对老柏树不以姿色取悦世人、迎合世俗的精神品质的赞叹。
3、(2010·湖北重点中学4月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溪早春
杨万里
近家五度见春容,长被春容恼病翁。高柳下来垂处绿,小桃上去末梢红。
卷帘亭馆酣酣日,放杖溪山款款风。更入新年足新雨,去年未当好时丰。
诗人为什么说“春容恼病翁”?这句话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解析】鉴赏诗歌应从语言入手,观察分析其形象语言及情感语言,注意情与景的和谐统一。赏析本诗首联的关键,就是“春容”与“病翁”的鲜明对比,这也是鉴赏本诗的第一个问题。接着两联,具体描写春天美景,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以及人老心不老的豪情。尾联主要写新春雨水充沛,预示今秋收成要比去年更好,从而表达诗人对农人的关切之情。
【参考答案】春容的鲜妍与病翁的衰老形成对照,所以说“春容恼病翁”。这句诗在对自己年老体衰的感叹中,隐含着对春天的喜爱和不服老的情绪。作用:为下文抒发热爱早春景色、憧憬丰收年景埋下伏笔。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朱敦儒①
直自凤凰城破②后,擘钗破镜③分飞。天涯海角信音稀。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
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
【注】①朱敦儒:两宋之交时的词人。此词约作于金朝灭北宋后十四年。②直自凤凰城破:指公元1127年北宋都城汴京被金兵攻占。③擘钗破镜:常代指夫妻在战乱中离散。
这首词在表情达意上运用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词所运用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在分析“以小见大”的手法时,一定要分析出作者写了哪些方面的小的内容,表达了什么大的主旨,有没有现实意义等。内容概括要详细,主旨剖析要深刻。
【参考答案】词的上阕叙述了金兵攻占汴京后作者离妻别子、流落江南的痛苦,下阕则写对重逢的向往,表达了自己对家人的思念之情。此词所写夫妻离散的个人愁绪之深、之重,反映了整个时代的社会悲剧;所抒怀念亲人的一己之情,亦包含了怀念故土的爱国意义。
5、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
刘克庄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这首词上、下片就天公与花事的关系进行发问,结论互相冲突,却蕴涵哲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互相冲突的内容及其寓意。
【解析】先推演出上、下片结论,再揭示寓意。上片说如果天公不爱惜花,那么花片如蝶翅舞动,花朵如猩红照眼,千姿百态,争奇斗艳,难道不是天公所为吗?这里结论是“天公惜花”;下片说,如果天公真惜花,那么树头繁花,无端风雨,一夕顿尽,难道不是天公摧残的吗?这里结论是“天公不惜花”。
【参考答案】冲突:上片的结论是“天公惜花”,下片的结论是“天公不惜花”。寓意:岁岁花开,年年花落,荣枯胜衰,是自然界的客观运行规律,“万物兴衰皆自然”。
6、阅读下面一首诗和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题都城南庄
崔 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生查子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这两首诗采用了相似的手法,请指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解析】解题时要首先指出所运用手法,然后结合诗句说明这种手法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最后要点出诗人的情感。如崔诗中的“去年”和“今日”的对比,欧阳修词中“去年”和“今年的”对比。
【参考答案】两首诗都采用了今昔对比手法,表达了极为相似的物是人非的感慨。崔诗用“人面”“桃花”作为线索贯串,通过“去年”寻春艳遇和今日重寻不遇,虽同时同地同景但人不同的对比,把诗人因此而生的惆怅,曲折尽致地表达出来。欧阳修词上片说“去年”,下片说“今年”,写元宵夜、花、柳、灯、月依旧,就是“不见去年人”,继而用“泪满春衫袖”将物是人非、旧情难续的感伤表现得相当动人。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 思
贾 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注】 此诗作于贬谪巴陵时(诗人曾任岳州司马)。
有人评价本诗后两句时,说它“无理而妙”,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解析】本诗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情,不为遣愁;不说自己因愁闷而百无聊赖,度日如年,却反过来说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立意新奇,遣词巧妙。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诗人以前两句反衬后两句,使所要表达的愁恨显得加倍强烈。回答此题,要弄清楚“无理”是指什么,“妙”体现在什么地方。诗人怨恨的对象是“春风”“春日”,本来毫无情感的事物,却成了诗人怨恨的对象;“愁”“恨”是诗人的内心情绪,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出来,令人回味。
【参考答案】后两句写自己的愁恨,作者不说自己愁重难遣,却埋怨东风冷漠无情,不为他吹散愁云;不说自己愁闷无聊,度日如年,却怪春日惹恨,把恨引长,诗人怪风怪春,毫无道理,但却把自己的愁苦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说是“无理而妙”。
以上对应创新设计P
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这首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的前两句写景,简直是一幅令人目迷神驰的风景画。你看: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一团团燃烧着的旺火,多么灿烂。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与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光的红艳,青与红相互斗丽。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托而逾显其白;一个“欲”字,则以拟人化赋花朵以动态,使之摇曳而多姿。看来诗人是运用了多种技巧来描写这幅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画。//然而诗人的旨意不在此,而在后面两句:“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今春”之景不可谓不美,但“看又过”包含着时光流逝,归期遥遥,远春景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这样看来全诗更主要的技巧是以乐景衬哀情,极写春景之美,更能衬出归心的殷切和乡思之深。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不在于辨识作品运用了哪些技巧,而在于分析、评述作者运用这些表达技巧所产生的表达作用、表达效果。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是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以后写的一首词。这首词通篇不对当时的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写梦境,写梦中游上苑的热闹景象和“花月正春风”的美好景色。为什么这样写?是用梦境来反衬现实。梦境写得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越显浓重,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便越显得今日处境的凄凉,“恨”的含意便表达得越充分。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首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这是不难看出来的。但作者借“小松”究竟写什么样的人呢?托“小松”讽刺什么呢?这便是鉴赏应该完成的任务。因此要作一番探究。
首句扣住小松之“小”写它的生活环境和生命力。刚出土的小松树生活在“深草里”,但它不屈服,不示弱,而是“刺头”——长着松针的头虽细但直而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蓬蒿”是较高的野草,而今小松冲出了蓬蒿。这里的“出”与上句“刺”相呼应,很有力度。“渐觉”用得有分寸,既写出“出”的过程,又是爱护小松的细心人观察所得。不关心小松的人对它的“出”则是视而不见的。故作者笔锋一转,发出深深的感慨:“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第一句的“凌云木”指小松,后一句的“凌云”是指长成参天大树的松。“时人不识凌人木”,是说世俗之人没有眼光,没有见识,不知小松将来要长成参天大树,成为栋梁之材。一直等到它长成“凌云”大松以后才说“这树真高”。原来诗人写小松实际是写不被人所识的年少而有发展前途的之人,写出他们的不幸命运,讽刺的是那些“不识”人才的人。到了这一步,算是完成了对这首诗表达技巧的鉴赏。
1.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空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秋风本无形,诗人为什么用“见”?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
(2)“行人临发又开封”这是一个成功的细节描写。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一细节描写的成功之处。
答:
【参考答案】1.(1)秋风无形,但它可使草木枯黄,百花凋零,给自然带来秋光秋色,因此虽无形却可见。用“见”可将秋风及其带来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2)这一细节看似平常,但它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而微妙的心理。能让读者体味其中浓浓的乡思之情。
2.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这首诗写了几种画眉鸟?是怎样写画眉鸟的?
答:
(2)作者写画眉鸟,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参考答案】2.(1)这首诗写了两种画眉鸟,一是林中的,一是笼中的。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写画眉鸟。前者在林中“随意移”、“自在啼”,自由自在;后者锁于金笼之中,完全没有自由。
(2)这首诗借鸟咏怀,表达了对自由的赞美之情和对束缚个性、窒息性灵的憎恶之意。
3.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色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诗人为什么见“东栏一株雪”而“惆怅”?请联系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
(2)有人认为“梨花淡白”与“一株雪”相重复,主张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熳”。你对这一主张有什么看法?
答:
【参考答案】3.(1)诗人见梨花而“惆怅”是因为他感到春光易逝,人生短促。(梨花盛开、柳色深青远是春末夏初之景,已暗含伤春之感;“人生看得几清明”便是直接感叹人生短促)
(2)不能改为“桃光烂熳”,因为“梨花淡白”是紧扣诗题写景,如果改为“桃花烂熳”本诗就变成写桃花了。“花满城”也就成了“桃花满城”了。
4.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
渡湘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杜审言,唐代诗人,唐中宗时曾被贬到极为偏远的降州。这首诗是他被贬的途中所作。
(1)清人吴乔说:“情能移境,境亦能移情。”试据此对“今春花鸟作边愁”一句作评析。
答:
(2)简析“独怜京国人南窜”在整首诗中的作用。
答:
【参考答案】4.(1)“今春花鸟作边愁”是从忆昔游转到今春的边愁。鸟语花香本应给人以欢乐,然而诗人在流放途中,只能引发远去边疆的哀愁。这是以心中的情移眼前的境(景)。诗人缘情写景,因而景随情,且句中“花鸟”更反衬出边愁。
(2)这是全诗的中心,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前两句忆昔游而悲,见花鸟而愁;后一句为江水北流而感叹。这都是诗人远离京城,正在南窜途中的感慨。这三句都是从“独怜京国人南窜”生发出来的。
5.阅读下边一首词,完成(1)—(2)题。
鹊桥仙 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鸣杜宇。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惊残:惊醒。②故乡:即家乡。
(1)这首词“茅檐人静”等三句描写了什么景象?有什么作用?
答:
(2)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鹃”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
【参考答案】5.(1)这三句描写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其作用在于为杜鹃出场作铺垫,也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的心境作铺垫。
(2)运用烘托手法,其好处是以“静”衬托出杜鹃啼声的悲切。(“总无声”衬“啼杜宇”,而啼声“催成清泪”)。
2008年高考语文辽宁卷
12、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参考答案】(1)(3分)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泄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2)(5分)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答出远近顺序的,给2分;答出白天夜晚顺序的,给1分;答出静动角度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这首元散曲写浔阳的景色。浔阳,即今九江市。长江流经此地这一段又名浔阳江。在一个新月初生的秋夜,作者江干极目,饱览了逍酣的秋色,不禁逸兴遄飞,发出了深情的咏赞。一上来就连用四个属对工整的排句,铺叙江天的景色,有如贴锦、刺绣一样,使江山秀色更加集中、更加动人。万里长江止息了它卷的惊涛,静静地向东流去。在月光的映照下,反向出银色的光泽,宛如平铺着一条白色的绸带。远处的青山肃穆地矗立在江边,苍茫的夜色把它映衬得更加翠绿。
如果说一、二句描绘山水是从大处落墨,取神于静穆的话,那么三、四句则着眼于刻画具体景物的动态美,使之大小相形,动静相映,增加其层次和变化的美感。几片征帆东去如箭,一泓山泉直泻如电,这是多么健捷的景观啊。置身其间,能不令人神观飞越吗?“晚云”两句也是排偶句法,转写天际的秋色,同样充满了诗情画意。晚霞收尽,天气变凉,水气凝成了白色的露珠。初升的新月,虽未团圞,却也有欲圆之势。因为团扇是圆的,用它来形容待圆之月,故曰“初学扇”。写了如珠的秋露和如珪的秋月,接下去就轮到秋天的宠禽――鸿雁了。作者在徜徉水际、目送征帆的当儿,回首北顾,只见一行塞雁隐现天际。它是那样高、那样远,看上去宛如悬在云端的一缕细线。当诗人把我们的目光引向无尽的碧天时,曲子也就戛然而止了。这种结法韵味高远,俊爽有致,是很耐人寻味的。
从艺术手法上讲,它采取大排偶法,将一些典型的景物整齐地组织在一起,用所谓意象叠加的技法,直叙景物,不加评议。纯用形象来感动读者,征服读者。在这一点上是很成功的。
2008年高考语文山东卷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
(1)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2)“凭栏手捻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4分)
【参考答案】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写动作描写也可。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
【解析】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秦观应礼部试,落第罢归。赋《画堂春》。这首词就是写他落第后的不快心情。应是一首伤春之作。
词的上片写春归景物。先写飘零凋落的花瓣已经铺满了园间小路,池水上涨已与岸齐平了,时间分明已进入残节令了,天气乍晴乍雨,晴郎的天空,突然会下起小雨,说晴不晴,说阴不阴,小雨似在逗弄晴天一样。观看杏园已失去了“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动人景色,它像一个青春逝去的女子,容颜显得憔悴而没有光泽了。再听枝头杜鹃鸟儿,传来声声“不如归去”,泣血啼唤,多么令人伤感。杜牧诗有:“莫怪杏园憔悴去,满城多少插花人”,这句可能化用小杜诗意。片末,总括一句“无奈春归”,其无可奈何之情,已在上述描写中得到充分表现。
词的下片,侧重写人。写她独自一人登上冒出柳树枝头的画楼,斜倚栏杆,手捻花枝。这句似由冯延巳:“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词意化来。她信手捻着花枝儿,一会儿又放下花枝,默默无语上视天空,弄晴的小雨也不下了,只见远处一道残阳从云缝露出来,把霞辉洒在她满是愁容的脸上。她心中的“恨”有谁能理解呢?诚然,词人没有写她“恨”什么。但从词人给我们描绘的这幅春归图里,分明看见她面对春归景色,正在慨叹春光速人易老,感伤人生离多聚少,青春白白流逝。全词蕴藉含蓄,寄情悠远。真是义蕴言中,韵流弦外,具有言尽而意无穷的余味。
2008年高考语文四川卷
12.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4分)写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先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2)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参考答案】(4分)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②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鉴赏。第(1)问考查考生读诗的能力和概括能力,要鉴赏诗歌,读懂诗歌是最基本的,也是目前考生鉴赏诗歌的瓶颈。前四句写景,抒发时光飞逝的情感;后四句写事,抒发悠闲的田园生活。第(2)问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一直是诗歌鉴赏的重点,答题格式一般为:指出表达技巧,在诗歌中找到具体诗句,加以阐释,再说表达技巧的效果。
元代散曲中,“叹世”这一题目,往往包含着感叹人生和赞美归隐两个内容。此曲正是如此。叹世,即慨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这类题材,往往有愤世嫉俗之意。此曲则着重在慨叹人生苦短,流光易逝,鼓吹急流勇退,及早归隐,摆脱名利羁绊,求得闲适自在。这就给作品涂上了一层消极避世的色彩。但末句却透露出作者其实并未忘情世事。
前四句是[雁儿落],后八句是[得胜令],因两调音律可以衔接,而作者填完前调意犹未尽,故兼而连带填后调,是谓“带过”。内容亦可分两层。
[雁儿落]写向往归隐的缘由。开头两句是说,春暖花开不久,杜鹃鸟就来送春了。秋月正好时,飞燕却要回去了。这一联形容大好时光之短促。动词“闻”“看”,反映作者的触景伤情。第三、四句写人情世态变化之快,令人不可捉摸。前四句,概括地写了岁月流逝,人生无常,人情冷暖,世事沧桑,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苦闷,也隐约地反映了作者对元代不合理社会的不满情绪。同时,也为后面的正面鼓吹归隐提供了依据,作了有力的铺垫。
[得胜令]写田园隐居生活。歌颂村居生活,极力渲染归隐的乐趣。不再付出买花的钱,赶紧走入种着桑树的田园。住的是茅草盖项的三间大屋,吃的是数百亩肥沃田里长出来的粮食。床边放着书,悠闲地躺在床上读……其中表达了作者作者对陶渊明、杜甫的仰慕之情,流露出作者处于异族统治下未能积极用世,不得已退居田园的痛苦心理。
此曲运用白描手法,平易浅近,流畅自然。无一典故,无一华艳文词,纯用白话口语,读之纯乎天籁,自有其天然淳真之美。其表现手法赋中有比,一、二句借物起兴,直陈其事,看似写景,实则在于暗喻。三、四句用的是明喻,以自然之物作比,形象鲜明。另外,这支曲子全部是对偶句,却衔接紧密,转换自然,并不显得生硬。除此之外,应该注意其中还运用了夸张,如把将“风景”比为“箭”。
2008年高考语文江苏卷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解析】(1)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抓住关键词“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抓住关键词“山、青天、水、白鹭洲”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今,目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参考答案】(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2)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内容,可以推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浮云”比成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望长安,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被统治者所重用。
【参考答案】(2)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2008年高考语文福建卷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死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人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言之成理即可)
第3节鉴赏表达技巧
考题精练
1.(2009·湖北)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西溪无相院
张 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1)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
(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命题考向】(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的能力。(2)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析】第(1)小题,明写好找,暗写相对难些。“暗写”也就是侧面描写,结合诗歌和平时所学,一般不难判断。
【参考答案】(1)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
【解析】第(2)小题,题目考查写景的手法、角度。考生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从修辞、写景的顺序、角度,炼字等方面作答。
【参考答案】(2)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2.(2009·安徽)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各题。
小重山·端午
(元)舒颉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 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1)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阙和下阙作简要分析。
【命题考向】(1)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的能力。(2)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解析】第(1)小题,涉及的历史人物是屈原,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节日。“谁复吊沅湘”是“空惆怅”的原因,联系到前面众人的喜庆就可以作答。“无人解”要抓住“《离骚》读罢总堪伤”来分析,可以看出词人的孤寂和对屈原的崇敬。
【参考答案】(1)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了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解析】第(2)小题,要注意“最突出的表现手法”,可以回答对比或反衬,并要结合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2)手法:对比。/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
3.(2009·重庆)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折桂令】
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命题考向】(1)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概括分析和对作者感情的把握的能力。
【解析】(1)“粉黛”是用女子化妆用品代女子,“笙箫”是用演奏时的乐器代歌女。而“何处笙箫”实意为“如今已找不到吹奏笙箫的歌女了”,因此为反问。
【参考答案】(1)借代、反问。
【解析】(2)这是两问,前一问可抓住描写景物的词语分析出秋天的季节特点,后一问可抓住能表达作者感情的词语分析诗句所蕴含的感情。
【参考答案】(2)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