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2012年新课标高考全国文综卷“依样画葫芦”题的思考
2012年新课标高考全国文综卷第28题引用了我们常见的一首诗,而且自2007年以来,用这首诗命题的各地模拟、练习题在网络上是铺天盖地。下面把几个题目列出:
例1(华南师大附中2007届高三历史综合测试卷二第7题)“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是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对工作的描述。它说明军机大臣的职能主要是
A.与皇帝“共治国事” B.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
C.“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D.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例2(2012年新课标高考全国文综卷第28题)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怀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应出当时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则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
从上面两道题可以看出,所引诗句完全相同,而且答案设计都反映的是清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只是在侧重点上不同。利用此诗命题的还有一些,大同小异:
例3(高中历史>>教师中心>>同步教学资源>>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同步解析与测评>>必修1第4课基础测评第6题)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该诗说明了
A.军机处的设置提高了办事效率 B.军机大臣掌握了处理军国大事的实权
C.军机大臣在皇帝心中没有任何地位 D.军机大臣揣摩皇帝的旨意来拟发谕旨
那么,各地的模拟、练习题与高考题有什么明显的区别呢?从上面例子可以看出,高考题所引诗句是描述的内阁官员的,而各地的模拟、练习题引用该诗是描述军机大臣的。为什么相同的诗句所指对象不同呢?我们来查一下该诗的来源。
回溯历史,五代时有个叫陶谷的人,颇有文才,在后晋、后汉、后周三朝皆官居要职,入宋朝后,宋太祖赵匡胤授给他一个翰林。陶谷希望得到重用,托人在宋太祖面前推荐。宋太祖笑道:“颇闻翰林草拟诏令文书,皆捡前人旧本,改换词语,此乃俗所谓依样画葫芦耳。”陶谷知道后,在翰林院壁上题诗自嘲:
官职须由生处有,才能不忧用时无。
堪笑翰林陶学士,年年依样画葫芦。
后人因以“依样画葫芦”比喻模仿套用,因袭他人。
明代翰林胡卫、卢祖二人,在一次草拟朝廷赦书时,独出心裁,想在文字上来个“创新”,将其中“江淮胡尘尽被扫净”的意思写成“江淮尽扫于胡尘”,这样一来,变成了“江淮尽被胡尘所扫”,结果弄巧反拙,倒不如照抄照套。于是有太学生作诗嘲道:
胡尘已被江淮扫,却道江淮尽扫于。
传语胡卢二学士,不如依样画葫芦。
清代,由内阁负责向皇帝呈送各部门和各省的奏章。呈送前,须对各呈件拟好处理办法和皇帝批答之辞,用票签书写附上,谓之“票拟”。这虽然是例行公事,但票拟稍有错误,就要受到严厉惩处。有心的阁员们把票拟之辞收集起来,时间久了,竟集成四大本,分类编纂,按例套用。这个办法即便当又保险,所以新到之人,当务之急是熟悉这四大册样本的内容。有人将此举归纳成一首诗曰:
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万千。
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经多方查找资料,我查到比较权威的来源是《清稗类钞·礼制类·票拟》:
内阁日进本章,虽多例行事件,而票拟稍误,辄须议处。更历既久,自成例案,因积成样本四巨册。故事奉行,即新进之士,亦可援例处分矣。然非熟悉源委,纵翻夗巾莫得其详。票拟者不遑他务,而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有口号二十八字,一时阁员奉之如枕中鸿宝,口号云:“依样葫芦昼(应为画,下同)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昼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其他资料涉及该诗的一般都说明引自《清稗类钞》。由此我基本可以断定,该诗描述的是内阁官员,并非军机大臣。
综上所述,高考题是严谨的,重视材料的真实性,而各地的模拟、练习题却是以讹传讹。当然,无论是描述内阁官员还是军机大臣,此诗反映了清代君主专制的强化,这是没有异议的。但作为历史老师,我们需要求证,不能传播 错误的知识。论从史出是治史的一个基本原则,如果历史材料不能保证真实客观,则其结论正确性、普遍性就难以保证。而且,我们也需要向受教育者作出一个表率:求真、求实!
以上仅是个人浅见,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